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理学类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166584229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理学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理学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理学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 - 理学类 【摘要】:p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到达讨论的最正确效果呢?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五、讨论的气氛要和谐;六、要培养学生“三会”。【关键词】:p :讨论,“思维参与”,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 两极分化。标准根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根本理念”中指出:“老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历。”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阔实验区的老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老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方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拟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气氛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外表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到达讨论的最正确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场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老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开展。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论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老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时机,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老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展考虑,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时机,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进步。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开展。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到达最近开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根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老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那么,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常见老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老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外表形式,没有注重效果。老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互相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考虑,第三组先独立考虑然后讨论,经过屡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如今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