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66331743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内容和规定1.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因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因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由于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3.工业的重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平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重要特点。P166,2526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2)结合实例,分析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内力作用的重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最重要的形式。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涉及上升和下沉运动。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由于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2)结合实例,分析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能,重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来自地球外部,重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拗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导致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薄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 实践意义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气资源;良好的隧道选址易于集水,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水出露;大型工程或水库建设避开断层 (二)1.重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沿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2.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地貌河谷发育时期分布河段重要侵蚀类型“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的侵蚀。下蚀:垂直于地面方向的侵蚀,使谷加深。侧蚀:垂直于两岸方向的侵蚀,使谷变宽。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其划分:地球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例: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日本群岛、台湾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海陆间循环:降水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海上内循环:降水水汽输送3)内陆循环:蒸发,蒸腾降水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取、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洋流及其分类 1洋流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_ _作_运动的现象。2洋流的形成因素: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重要动力;_及_力能改变洋流的方向。3洋流的分类(1)按水温状况寒流:从_的海区流向_的海区的洋流。暖流:从_的海区流向_的海区的洋流。(2)按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_流、_流和_流三种类型;考点二、洋流的分布规律1、洋流的形成模式 以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_半球存在。 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漂流, 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呈_流动,夏季呈_流动。考点三、洋流的地理意义1对全球热量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的_输送和互换,调节全球_。2对气候影响(1)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的作用。(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的作用。3对海洋生物影响(1)_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2)世界重要渔场:_渔场、_渔场、_渔场、秘鲁渔场。4对航海影响:顺洋流航行,_快;逆洋流航行相反。5对海洋环境影响:加快_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规律总结】图表解析洋流分布规律环流系统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季风环流西风漂流海域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北印度洋海域南半球40S60S的海域流向北半球顺时针逆时针夏顺冬逆自西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无模式北半球南半球无性质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寒流成因类型东西向洋流多为风海流(赤道逆流为补偿流),中高纬度地区寒流为风海流;南北向寒暖流多为补偿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组成:世界洋流的分布:气候专题判读气候类型( 十六字方针:以“温”定“球.”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第一步:以“温”定“球.”先拟定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出现在月或月(或最低气温月出现在月或月)是在北半球。”读图回答:甲在 _半球,乙在 _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温”指最低月均温,“带”指温度带。即 :依据最低月均温拟定该种气候类型所在温度带 a) 最低月均温在15C以上,则为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 最低月均温在0C 以上,则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另有:温带海洋性气候c) 最低月均温低于0C的为温带或寒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三步: 以“水”定“型”“水”指降水, “型”指降水类型 即 :依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从降水来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年雨型 终年多雨,季节变化不大 如: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夏雨型 降水集中于夏 如: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 降水集中于冬季 如:地中海式气候少雨型 终年少雨 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第四步:根据前面三环节,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简易坐标法判断气候类型注意: 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还要根据降水作进一步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更大(1500毫米)降水更集中;而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 由于深受海洋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性热带热带雨林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雨季集中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温夏热夏雨地中海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冬温雨夏干热温带温带季风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温带海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温带大陆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热带亚寒带大陆北极圈附近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寒长暖短寒带苔原带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而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探究点1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互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与制约。其互相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理要素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互换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互换。下面以生物循环为例,看物质和能量如何在该循环中进行传递:(1)生物循环概念: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传递:(2)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太阳(光)能植物体内有机物(重要是糖类)的化学能动物体内化学能。(3)生物循环中的物质传递:土壤中无机盐类、腐殖质、水分、植物叶绿素有机物、氧气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归到周边环境中。例题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重要体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彼此是孤立存在的 B.互相影响、互相排斥的C.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的 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解析 本题考察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均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的,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存在的。答案:C例题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的五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环境中 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 圈、 圈和岩石圈。解析 本题给出了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他气体送到大气中,把无机物等送到水体和土壤中。答案:(1)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是CO2 O2 N2 H2O N(P、K) (2)化学元素 大气 水拓展延伸 列表比较自然界中的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能量变换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问的物质、能量传输物质循环示意(2)距离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