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 肌肉(Muscle) 本章重点 粗细肌丝的组成,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滑行学说”,兴奋-收缩偶联,骨骼肌的收 缩形式,运动终板,运动单位,神经-肌肉接 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终板电位。,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机理 一、骨骼肌的功能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微细结构(图) 肌小节:两条Z线间的区域 长度 = 1/2明带 + 暗带 + 1/2明带 (二)肌管系统 1.横管(T管):兴奋传递的通路; 2.纵管(L管):是肌细胞内的钙库,膜上有钙泵,能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回收,触发和终止肌原纤维收缩; 3.三联管:横管和纵管衔接部位,使横管传递的膜电位变化与纵管终池释放回收Ca2+的活动耦联起来。,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微丝 (一)粗肌丝 1.粗肌丝结构:肌球(凝)蛋白 2.横桥的作用: (1)与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 方向扭动 (2)具有ATP酶活性,被激活后可分解供能,(二)细肌丝 由肌动(纤)蛋白、原肌球(凝)蛋白和肌钙蛋 白(原宁蛋白)组成 1.肌动蛋白:在肌浆中形成两条串株状的链,是构成细肌丝的骨架和主体。 2.原肌球(凝)蛋白:在肌肉静息时位于肌动蛋白与横桥之间,掩盖其结合位点。,3.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引起原肌凝蛋白构象改变暴露结合位点,三、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肌纤维表面构成 卵圆形的板状结构。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 纤维,叫做一个运动单位。,2.神经-肌肉接头间的兴奋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Ca2+进入轴突内,小泡内递质(Ach)释放,Ach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终板电位(EPSP),Ca2+与钙调 蛋白结合,兴奋 传 递,终板电位 (1)定义:运动终板膜的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2)特点: 无“全或无”特性,电位大小与递质量呈正相关; 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 以电紧张形式进行扩布,神经冲动、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是一对一的; 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 Ach在完成传递后即被终板膜上的胆碱脂酶水解而失活,终板电位消失,以备下次神经冲动的传递。,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 (1)细胞外液Ca2+浓度升高时,Ach释放量增加,有利于兴奋 传递;相反,Ca2+浓度降低时,则影响兴奋传递。 (2)Ach与受体结合是触发终板电位的关键,而受体阻断剂, 如美洲箭毒和-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后膜Ach受体通 道,从而造成传递阻滞,使肌肉松弛。 (3)胆碱酯酶能及时清除Ach,保证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 如有机磷制剂(敌敌畏)、新斯的明等,均有抑制胆碱 酯酶的作用,使Ach在体内蓄积,导致后膜持续去极化, 引起胆碱能神经和部分中枢功能亢进,传递受阻。,(二)兴奋-收缩偶联 概念:肌细胞膜兴奋触发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为 兴奋-收缩偶联,其偶联因子为Ca2+。 三个步骤: (图),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和再积累,(三)骨骼肌收缩的机理(“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的结构基础是粗、细肌丝各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横桥ATP酶分解ATP供能;而整个过程触发和终止的关键是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即Ca2+浓度高低的变化。,第二节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 1.骨骼肌的兴奋性较心肌和平滑肌为高,它只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冲动而兴奋,且不应期短。 2.骨骼肌的传导速度比心肌和平滑肌快,但任何一点发生的兴奋只能局限于同一条肌纤维内传播。 3.骨骼肌的收缩性特点是:速度快、强度大、但不能持久。,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肌肉兴奋后,发生以长度变化为主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发生以张力变化为主而长度基本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二)单收缩 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3个时期。,(三)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在实验条件下,给肌肉一连串的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收缩总和。,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肌肉不断进行总和,直至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这种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态,这样的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当刺激频率升高时,可出现平滑的收缩曲线,这样的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二、骨骼肌的能量代谢 (一)骨骼肌收缩的能量来源 直接能源:肌肉内ATP分解供能 最终能源:糖类无氧酵解和营养物质的彻底氧化 ATPADP+Pi 能量用途:大部分供横桥摆动、肌丝滑行 小部分维持各种泵的功能,(二)肌肉收缩时提供ATP的途径,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 单收缩 强直收缩 运动终板 兴奋-收缩耦联 二、问答题 1.横桥的作用。 2.肌丝滑行学说的要点。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粗肌丝分子排列示意图,1.粗肌丝 肌球(凝)蛋白,细肌丝分子排列示意图,第十章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元的功能、突触传递和反射活动规律等 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neuron)基本结构 1.功能:神经元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2.分类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绝缘性 、双向传导性 、不衰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突触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功能部位 (一)突触分类 1.接触部位 轴-体突触 轴-轴突触 轴-树突触 树-树突触 2.传递信息方式: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缝隙连接) 3.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二)突触的结构(化学性突触) (1)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内含Ach; (2)突触间隙:宽约2040nm; (3)突触后膜:特殊受体与Ach结合,胆碱酯酶水解Ach。,(三)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 突触传递: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过程。 1.兴奋性突触传递 2.抑制性突触传递,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 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 特点:局部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 改变,这种电位称为IPSP。,(四)突触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从突触前到突触后神经元; (2)突触延搁:信息传递时出现时间延缓; (3)总和作用: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五)突触抑制 1.突触后抑制:由于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指感觉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其作用在于使互相颉抗的两个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亦称为交互抑制)。,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其意义在于防止神经元过度、过久的兴奋,并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2.突触前抑制(前膜去极化)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影响,使后膜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而 呈现抑制的现象。 A-B:轴-轴突触 A为中间的兴奋性神经元 没有B存在时,A兴奋在C上产生EPSP,触发C兴奋; 当兴奋B时B释放GABA引起A动作电位Ca2+内流轴突释放兴奋性递质C产生EPSP抑制效应。 作用:防止神经元过度兴奋,使反射活动协调。,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 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到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 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 后膜上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 有受体激动剂或颉抗剂 1.外周递质 由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 腺素和嘌呤类或肽类。,2.中枢递质,(1)乙酰胆碱,(2)单 胺 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3)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4)肽 类,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多肽,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多肽,阿片样肽,(5)其他递质:,如一氧化氮等,(二)受体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 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特性: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配体:能和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包括 受体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颉颃剂:只和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1.胆碱能受体,2.肾上腺素能受体,3.突触前受体,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M型受体(毒蕈碱受体),主要的受体系统:,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在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参与下,机 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N、反射中枢、传出N、效应器。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扩大突触前神经元的影响范围; 2.聚合式:实现中枢信息的集中; 3.链锁式: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4.环 式:引起反馈效应,产生后放或使兴奋及时终止。,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受器:指分布于动物体表、内脏或深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转化装置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5.对比现象和后作用,二、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一)浅感觉传导:传导痛、温觉与轻触觉。 (二)深感觉传导: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 三、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影规律: 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是双侧性的; 前后倒置,即后肢投影在大脑皮质顶部,且转向大脑半球内侧 面,而头部投影在底部; 投影区大小决定于感觉的灵敏度、机能重要程度和动物特有的生活方式。,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张伸长时,反射性引起 受牵拉肌肉收缩的现象。 (1)腱反射:短暂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 射(膝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 反射。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 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2.屈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常引起受刺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的现象。 对侧伸肌反射:如果刺激很强,除本侧肢体发生屈曲外,同时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动物具有站立、行走和姿势控制等能力。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躯干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二)脑干对姿式反射的调节 1.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的功能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表) 1.双重支配与对立统一; 2.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3.能持续发放神经冲动,对效应器具有紧张作用; 4.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较广,主要在于应急; 5.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较局限,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累能量,加强排泄、保证种族繁延(即性活动加强)等。,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生活中形成的反射 1.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2.建立的条件 要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先出现或同时出现(强化); 无关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 动物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适宜的周围环境。 3.生物学意义 极大地扩大了机体的反射活动范围,增加了动物 活动的预见性和灵活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二、动力定型 1.定义:动物经过训练形成的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 射活动,即“习惯”。 2.特点:只要刺激一出现“习惯”则自动有序发生。 3.意义:降低皮层负担,提高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4.实践意义:尽可能建立和维持“习惯”。,三、神经活动类型 (神经型) 1.定义:神经系统调节活动的个体特点,即神经型。 2.分型: (1)兴奋型:兴奋活动能力显著强于抑制活动; (2)活泼型:兴奋和抑制发展均衡,易相互转化(最好); (3)安静型:兴奋和抑制发展较均衡,但相互转化缓慢; (4)抑制型:抑制活动显著大于兴奋活动(最差)。 3.实践意义: (1)结合神经型的遗传素质进行定向培育以提高生产性能和抗 病力; (2)结合神经型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群饲养以提高生产性能。,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突触传递 突触延搁 反射中枢 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 神经类型 二、问答题 1.神经纤维的功能及特点。 2.突触传递的机理及特点。 3.中枢内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及作用。 4.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意义。 5.动力定型、神经型的生产实践意义。,A,C,B,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与效应,第十一章 内分泌(Endocrine),目的要求: 明确激素的概念及其分类,激素作用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掌握下丘脑-垂体系统及其他主要内分泌腺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第一节 概述 一、内分泌腺 (一)内分泌系统 由机体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 传递系统。 垂体 甲状腺 胰岛 肾上腺 性腺 (二)内分泌 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 循环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二、激素(hormones) (一)概念: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机体的远处组织而发挥特殊生理作用。 (二)作用的一般特性 1.特异性 2.调节作用 3.分泌的周期性 4.高效性 5.协同、允许、竞争、拮抗作用 (三)分类 1.含氮激素:不宜口服 2.类固醇激素:适宜口服(含环戊烷多氢菲核) 3.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如前列腺素,(四)体液调节的方式 1.远距分泌(内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生理作用。 2.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由轴突末梢释放,经突触传递至突触后细胞影响其生理功能。 3.神经内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神经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达到靶细胞起作用。 4.旁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通过扩散达到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 5.自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对自身起调节作用,通常表现为负反馈影响。,(五)激素作用的机理 1.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是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在Mg2+存在下,AC催化ATP为cAMP(第二信使); cAMP激活蛋白激酶A和磷酸化酶,催化胞内多种蛋白质磷酸化反应,引起靶细胞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第二信使:cAMP、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及Ca2+等。,2.类固醇激素 基因表达学说(二步作用原理) 第一步是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导致受体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从而使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细胞核内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细胞核内。 第二步是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从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一)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 在结构上,通过下丘脑-垂体束有神经联系,即神经细胞 体在下丘脑,其轴突延伸终止于神经垂体;在功能上,由下丘 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神经激素贮存于神经垂体,并由神经 垂体释放入血。 (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在结构上,通过垂体门脉系统有血管联系;在功能上,下 丘脑分泌的调节肽由垂体门脉输送到腺垂体,实现对腺垂体各 激素分泌的调节。,二、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 (一)神经垂体激素的合成、运输和分泌 均为9肽,视上核主要合成VP,室旁核主要合成OXT,合成 后到神经垂体贮存,在中枢和外周刺激下出胞分泌。 (二)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 1.血管升压素(VP)或抗利尿激素(ADH) 生理剂量具有抗利尿效应;机体脱水或失血时,VP释放增 多,对血压升高和维持有调节作用(药理作用)。 2.催产素(OXT) 促进乳汁排出、刺激子宫收缩,促进胎儿产出,并对胎衣 排出和子宫复位有重要作用;能诱导乳腺肌上皮和导管平滑肌 收缩,促进乳的排出。,(三)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中枢调节 Ach:刺激VP和OXT分泌; NE:-肾上腺能通路促进二者分泌; -肾上腺能通路抑制其分泌。 阿片肽:抑制二者分泌; 血管紧张素:是VP分泌的有效刺激物。,2.外周调节: 表现为外周感受器的反射性影响 VP分泌:受来自渗透压感受器和血液容量感受系统的反射性调节。 OXT分泌:依靠来自子宫颈、阴道和乳房的刺激。交配、分娩或吮乳等非条件刺激可反射性引起释放;幼仔出现、喊叫、挤乳准备等条件刺激均可引起反射性释放。,三、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肽(HRP)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 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RF) 2.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TRF)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GnRF) 4.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GRF)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RIH,GRIF) 5.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PRF) 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RIH,PRIF) 6.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激素(MRH,MRF)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RIH,MRIF),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送到 下丘脑,影响下丘脑调节肽的释放。如各种应激刺激 可促进下丘脑TRH释放。 2.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 概念:通过释放激素和促激素将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三者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轴内各种激素的反馈调节,使这个整体的功能维持相对稳定。 三个功能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四、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GH)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PRL) 未知细胞分泌促脂解素(LPH),1.生长激素(GH) 促进生长发育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促进代谢 缺少时:侏儒症; 过多时:幼儿形成巨人症,成人形成肢端肥大症。 2.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及其活动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 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4.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促进黑色素的生成 使皮肤和被毛颜色加深 5.促卵泡激素(FSH) 促进卵巢生长发育,促进排卵 促进曲细精管发育,促进精子生成 促进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6.黄体生成素(LH) 在FSH协同作用下,使卵巢分泌雌激素 促使卵泡成熟并排卵 促使排卵后的卵泡生成黄体,分泌孕酮 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并产生雄激素 7.催乳素(PRL) 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并维持泌乳 刺激LH受体的生成 促进黄体分泌孕激素 8.促脂解素(LPH) 促进脂肪组织分解,释放脂肪酸,表现溶脂作用。,(二)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的调控 下丘脑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的作用 神经肽、神经递质和神经调制物的作用 如:加压素、P物质、5-羟色胺等可促进GH分泌; AD、NE、-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对MSH、ACTH 分泌有调节作用。 其他中枢部位和外周感受器的作用 如:吮吸乳头可反射性引起催乳素分泌增加 2.自身反馈调节,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 一、功能:摄碘、合成激素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一)原料:碘、甲状腺球蛋白(酪氨酸) (二)过程: 腺泡聚碘、碘的活化、酪氨酸碘化、碘化酪氨酸的耦联 (三)贮存形式:甲状腺球蛋白,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代谢:产热、升血糖、促进糖代谢、脂肪分解、蛋 白质合成、利尿促进钙、磷、钾随尿排出; 2.促进生长发育; 3.维持CNS发育和功能正常; 4.促进生殖和泌乳; 5.变态作用(两栖类)。 四、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作用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 3.甲状腺的自身调节,第四节 调钙激素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腺C细胞分泌 降钙素(CT)以及1,25-二羟胆钙化醇1,25-(OH)2-D3 1.作用 2.分泌调节,第五节 胰岛的内分泌 A细胞: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占70%,分泌胰岛素 D细胞:占5%,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数量少,分泌胰多肽 D1细胞:不详 一、激素及其作用 二、分泌调节 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第六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皮质激素及其合成 (一)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保钠、排钾、保水,(二)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调节物质代谢:升血糖、促进Pr分解、脂肪分解。 (亢进:糖尿病,面圆背厚,躯干肥胖,四肢消瘦) 其他:增强循环,兴奋CNS活动,增强骨骼肌肌力等 应激反应: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并引起一系列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全身反应。 五抗一退热:抗炎、抗毒、抗过敏、抗免疫、抗休克、退热。,(三)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以及自身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2.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血钾、血钠浓度的直接作用 ACTH的作用,二、肾上腺髓质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 分泌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应急:在紧急情况下,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提高CNS的兴奋性;,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促进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应急反应,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物质 一、胎盘及其激素 (一)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 生理功能与FSH相似,对母畜可刺激卵泡发育,也有一定的LH功能,故生产中常用于催情和在胚胎移植中诱发超数排卵;对公畜可刺激睾丸曲精小管发育和精细胞分化,故生产中常用于治疗公畜性活动衰退和生精机能不良的疾病。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生理功能与LH相似,对母畜能促进成熟卵泡排卵和黄体形成;对公畜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并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提高曲精小管的生精功能。HCG也有一定的FSH作用,与FSH共用有良好的催情效果。,二、前列腺素(PG) 可分为9种类型,生物学作用极为复杂。对动物生殖过程 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影响,在畜牧业实践中常用来调节繁殖活 动和治疗某些产科疾病,如诱导同期发情、治疗公畜性机能低 下和母畜卵巢囊肿等。PGF2和PGE2有溶解黄体作用。 三、胸腺激素 共有十几种,主要与机体的免疫机能有关。 四、松果体激素 1.吲哚类:主要是褪黑素(MT) 2.肽类:GnRH、TRH、OXT等 褪黑素通过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控制生殖系统的功能,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 内分泌 激素 应激反应 应急反应 二、问答题 1.激素作用的机理。 2.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及作用。 3.甲状腺、肾上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4.胰岛分泌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5.“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活动的调节。,cAMP第二信使模式,IP3 /DG第二信使模式,H-R复合物,甲状腺的结构,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变化过程,第十二章 生殖与泌乳(Reproduction and lactation),目的要求: 掌握:性腺的功能 生殖激素对生殖过程的调控 初乳的意义与排乳反射,第一节 概 述 1.生殖: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生成复制品 或类似物,以扩大种群的过程。 2.性成熟:性器官和副性征基本发育完全, 具备繁殖能力的时期。 (1)经历时期 初情期、基本成熟期、最后成熟期、体成熟期,(2)影响性成熟的因素 营养 饲养 光照 品种 3.体成熟:性成熟后动物生长发育基本结束,形成成年动物固有形态和结构特点的时期。 体成熟晚于性成熟,是最适宜的繁殖阶段 4.繁殖季节:体成熟后,出现发情表现的时期 (1)常年繁殖(兔) (2)季节性繁殖(猫),第二节 雄性生殖生理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1.生精细胞:在LH、雄激素、支持细胞作用下,1个 精原细胞产生64个精子。 2.支持细胞 :形成“血睾屏障”,对生精细胞提供 营养,产生雄激素结合蛋白,促进精子 发生与成熟。 3.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生成。,二、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生理作用 1.刺激雄性性器官发育与成熟,维持生精作用; 2.刺激和维持雄性副性征出现; 3.刺激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生长发育,维持氮正平衡; 4.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和红细胞生成。 三、下丘脑-垂体对睾丸功能的调节,第三节 雌性生殖生理 一、卵巢的生卵作用 1.卵泡发育:初级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 2.排卵:卵泡壁破裂成熟卵泡进入输卵管的过程。 (1)自发性排卵:卵泡成熟后,自行破裂而排卵; 如猪、牛、羊、马等。 (2)诱发性排卵:卵泡成熟后,通过交配排卵; 如猫、兔、骆驼、水貂等。,二、卵巢内分泌功能 (一)卵巢激素 1.雌激素 (1)合成: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双重细胞学说) LH刺激内膜细胞雄烯二酮扩散到颗粒细胞FSH使颗粒细胞芳香化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2)作用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活动 刺激雌性副性征的出现和性行为的发生 促进代谢:Pr合成、生殖器官发育、骨的生长等 应用:配合其他药物诱导发情、人工刺激泌乳、治疗胎盘滞留、人工流产等。,2.孕激素 (1)合成:由排卵后黄体分泌,是雄激素和雌激素前体物。 (2)作用:与E2共同调节生殖活动。 有利于妊娠、保胎; 促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变稠,黏蛋白分子交织成网状,阻止精子通过; 在雌激素基础上,对乳腺腺泡发育起促进作用; 高浓度孕酮抑制动物发情和排卵。 意义:用于治疗因黄体机能失调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诱导发情和同期发情。,3.松弛素 (1)分泌:妊娠黄体(牛、猪),子宫和胎盘 (兔) (2)作用:使雌性动物骨盆韧带松弛,子宫颈软 化,宫颈和产道扩张,利于分娩。 4.抑制素 (1)分泌:卵巢颗粒细胞分泌抑制素A和抑制素B; (2)作用:反馈调节腺垂体,降低FSH浓度,影响卵 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二)性周期(发情周期) 1.性周期 (1)定义:雌性动物性成熟后,生殖系统形态、功能 及性行为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 四种类型:终年多次发情(猪、牛等) 季节性多次发情(马、绵羊、猫等) 季节性单次发情(犬、熊等) 全年单周期发情(水貂等) (2)分期特点(四分法) (3)性周期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交配与受精 一、交配:母畜发情期 二、受精:精卵相遇结合为合子的过程 1.精子获能 2.受精前准备:移去精子表面的糖蛋白膜(去能因子) 3.部位:输卵管上1/3(壶腹部) 4.过程: (1)在雌性生殖道内的运行 三道栅栏:子宫颈宫管连接部壶腹连接部 羊:30亿不足100万不超过1000个约100个最后受精只有一个 (优胜劣汰,避免多精受精) (2)精子与卵子相遇 穿过放射冠穿越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配子形成,第五节 妊娠与分娩 一、妊娠 1.胚泡着床:胚泡通过与子宫内膜作用而植入子宫的 过程。 2.妊娠维持: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相互 配合的过程。 3.妊娠期 二、分娩:发育成熟的胎儿通过生殖道产出的过程。 1.分娩过程:开口期、胎儿排出期、胎衣排出期 2.分娩机制: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而导致分娩,第六节 泌乳(与激素关系) 一、乳腺的结构 二、泌乳:分泌细胞从血液摄取营养生成乳,分泌入腺泡腔 (1)泌乳启动:催乳素为主,三、乳的种类 (1)初乳:分娩后最初35d的乳(含镁离子) (2)常乳:初乳期后(5d)乳腺分泌的乳汁(乳糖) 四、排乳 1.概念:哺乳或挤乳时贮存在腺泡和乳导管内的乳汁迅速流向 乳池的过程。 2.影响泌乳的激素 (1)雌激素:促使初情期后动物乳腺中导管系统生长发育。 (2)孕激素:在其他激素参下促使妊娠动物乳腺腺泡发育。 (3)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启动和维持泌乳。 (4)催产素:使乳腺腺泡和肌上皮细胞收缩,腺泡乳流向乳池,禽类的生殖特点 禽类无发情周期,排卵后不形成黄体,可连续排卵;胚胎 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无妊娠期。雄禽缺乏真正的阴茎和一些附 属生殖腺 1.生殖道:成年雌禽的生殖器官主要是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 输卵管由五个特殊区域组成:漏斗部(受精处)、膨大部(蛋 白分泌部)、峡部、子宫(蛋壳腺)和阴道 2.蛋的形成:母鸡接近性成熟时,未成熟的卵子迅速生长,约 910天达到成熟。到排卵前7天卵子和卵黄重量增加10倍,最 后卵子重16克。除卵黄外,鸡蛋的所有成分都在输卵管中形成,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 生殖 性成熟 体成熟 精子的获能 发情周期 二、问答题: 1.生殖的基本过程。 2.睾丸与卵巢的生殖作用。 3.发情周期的分期和特点。 4.泌乳与哪些激素有关?,部分动物的发情周期、发情期及排卵时间,各种动物的妊娠期(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