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

上传人:tia****g98 文档编号:16285417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1唐诗发展概况 唐诗是我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据清康熙时编的全唐诗(900卷)所录,诗人有2300余家,诗48900余首;至于散佚的可能比这还要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创作的盛况。 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初唐,指的是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开始仍沿袭梁陈余风,以写宫体诗为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来,才逐渐抛弃了宫体诗的陈腐内容和柔弱纤细的作风,改为写山河的壮丽、都市的繁荣和男女之爱等,出现了清新明快的风格。这个时期里的传世作品不是很多。 (2)盛唐,指的是由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在这60年间,诗的创作最为活跃,出现了大诗人李白、杜甫以及许多声名显赫的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等,传世作品极多。如按诗风划分,在安史之乱以前,大部分诗作都显示了一种对于理想追求的浪漫豪放的风格,和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的精神,这便是所谓“盛唐气象”,李白的诗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气象;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们把眼光转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杜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3)中唐,指的是大历至文宗太和的50多年间。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战乱影响而一度衰落的诗坛到了宪宗元和年间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主要流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自居易为代表的平易派;另一个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奇险派。此外,有成就的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 (4)晚唐,即由太和至唐末。这个时期里堪称大家的诗人只有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专学杜诗的七律,用典精巧,词藻美丽,但内容流于晦涩;杜牧以七绝见长,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选自名师指点学高中课程顾振彪主编) 2诗词的句法、章法和格律 诗词中的句法跟散文有许多不同。最明显的是,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例如“素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风尘中莫起“索衣化缁”之叹;“多情应笑我”,意思是应笑我多情,这一类倒装句算是比较简单的。在词中有时还出现比较复杂的倒装,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江山仍是千年前那个样子,可是英雄孙仲谋的风流遗韵已无处可觅;“波心荡,冷月无声”,意思是冷月无声地荡于波心。像这一类倒装句,其实不仅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还有加强作品艺术效果的意图所在,很值得品味。诗词中又常有一些不完全句,例如“三顾频烦天下计”,如果要求完整地表述,应是:刘备为夺取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又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意思是,人们说,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诗词句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也无须用词语明确地表示出来,例如“丞相祠堂何处寻”和“锦官城外柏森森”,下句正是对上句的回答,指出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前人读诗,很讲究意会,对这一类不完全句也当用意会之法。诗词的章法是有定式的,叫做“起、承、转、合”。绝句的四个诗句,律诗的四联,便是因此而形成。词分上、下阕,每阕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顺序。尽管如此,这个章法在具体运用中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例如李白的两首绝旬:越中览古,起句点出越王在战争中取胜,而承之以战士锦衣还家,再转而写宫中盛况,最后以今衰作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起句点明闻讯时间,次句述王左迁一事,忽有转到请明月作使者上来,然后以共忧患之意作结。由此可见,题材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诗人。其起结、开合之法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读诗词多想想它们的章法,对记诵和鉴赏都有很大的好处。格律的三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下面仅以唐诗为例来谈。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近体诗的平仄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本句中平仄相间;二是在出句和对句中平仄相对。再加一点补充,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有规定,也有变通,也是寓变化于严整之中,不至束缚诗人的放言遭词。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须用对仗,这是硬性规定,不可违反;至于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但用得恰当,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例如杜甫的春望,首联也是对仗;而登高则四联全用对仗。在绝句中,也是一般不用。3 登高赏析 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茇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扬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起对。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冽冽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追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起对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时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入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客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合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人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5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有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象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流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6锦瑟主题歧说 (1)恋情说。宋人刘颁的中山诗话谓锦瑟是令狐陶的青衣名,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略同。此说遭到了明清两代大多数学者的辩驳,故响应者不太多。清屈复在玉溪生诗意中笼统地定为“男女慕悦之词”,但又认为“有寄托”。苏雪林在其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中则认为此诗是咏“他所恋爱的宫嫔”的。刘开扬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又认为是“追忆他年轻时恋爱的事”,恋人当然是王氏。 (摘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2)悼亡说。有人说它是一首悼亡诗,是怀念妻子王氏的。其理由是:诗人在回中牡丹诗中曾说:“锦瑟忆王氏,妙女擅丝声。”又在房中曲中说:“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人不见,锦瑟长于人。”可见王氏生前爱好锦瑟,死后,锦瑟是一直挂在诗人房中的。睹物思人,也就引起了对“华年”的回忆。诗人就婚王氏,虽然给仕途带来阻碍,但美满的夫妻生活,却补偿了他政治上的损失;妻子的温存和体贴是他赖以承受种种打击的唯一的精神支柱,随着妻子的死去,这根支柱也就断了!因此,诗中用了四个典故来慨叹那犹如梦幻般的逝去的年华,悲痛不已,抒发无限的哀婉之情。 (3)咏叹身世说。有很多人赞同清朝何焯和近人张采田的看法,不是悼亡,而是咏叹身世,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中间四句,概括了诗人一生痛苦的经历。“庄生”句,出自庄子齐物论。庄生,就是庄周,他说自己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可醒来后就糊涂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糊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的一个国君,名叫杜宇,据传说他因失国身死,魂魄化为了杜鹃,悲啼哀鸣,抒发怨恨。“沧海”句,也取自一个传说。述异记记载,南海外有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鲛人,长年地纺织丝绸,哭出的眼泪就变成了珍珠。“蓝田”又名玉山,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中唐诗人戴叔伦论诗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仅取美玉沉埋山中,烟霞升腾之意。最末两句是全诗的结语。按照咏叹身世之说,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那早年美好的理想,就像庄周梦蝶一样,糊里糊涂地幻灭了。望帝死后变为杜鹃宣泄着自己的悔恨,我就借诗歌来抒发胸中的懊恼之情。情思苦毒,我就像鲛人那样,把泪水化为颗颗明珠投入茫茫无边的大海。蓝田美玉埋藏在地下,烟霞升腾;我尽管沦落潦倒,文华词彩却可光照一世。我痛苦的经历,何须等到现在来回想,即使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使人昏头转向了! (节自唐宋元明清文学讲座李葆哲主编) 7 书愤赏析 寇安炳这是一首寄意遥深、抒情沉郁、述志豪雄的著名七言“书愤”律诗。题名为“书愤”的诗,在陆游的诗作中不止这一首。我们知道,德智、才情、胆识堪为一时之秀的陆游,终其一生都是在德智忠厚明敏却屡遭猜忌,才情卓异高远却屡受弃置,胆识雄劲通明却屡被加罪的痛苦愤恨中度过的,书愤述恨而言平生志气,一吐胸中沉郁积愤,自然就成了诗人不可排释的“情结”。首联起笔,慨叹追问,以英雄失路,宝刀徒老的“醒悟”,激愤地指斥了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软弱,“那知”一语,深婉细腻地吐露了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感和忧愤难解的创痛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浩然正气、雄劲气势、坚定信仰,才会在“北望”“中原”的指顾之际,豪气干云地彰显收复河山的凌云壮志,激荡飞扬着“扫胡尘”“靖国难”“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赤胆忠心。追怀往事的叹惋,浓重而又深永地在志不获展、才不见用的悲愤之情上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义”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紧承首联的颔联,既是追述诗人从东南到西北,横跨时空,放舟跃马的豪雄忠勇精神,也是在愤懑的感情抒发上,浓墨重彩地烙刻了一个沉重辛酸的“悲”字。颔联“点击”往事,旨在聚焦“愤”的情志因由。诗人在隆兴元年(1163)出任镇江府通判,时逢主战名将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战船横江陈阵,志在成功北伐大业。可是不久,张浚军败失据,诗人的心愿也化作泡影。乾道八年(1172),诗人入南郑宣抚使王炎幕,言之信之的真诚和听之任之的信赖,激励振奋着诗人的报国丹心和驰骋战场的豪情快意。然而,王炎另调,在人与政息的朝代,诗人的北征志愿又一次随风飘逝。而“夜雪”与“秋风”的凛烈气氛,正是冷却窒息了当时有利于战事气象的真实写照,诗人写景兼抒情,深蕴了“远忧近虑”的痛悲之情。颈联则直抒胸臆,一吐满腔忧愤之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形象而真实地抒发了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的落寞怅惘、悲凉冷落的感情。一个“空”字,充盈天地地把诗人慨然长叹的失望之情抒写了出来。“自许”,实为自期,更为自信,然而“自许”却空空茫茫。忧急痛骤的情感意志煎熬,更是以“镜中衰鬓已先斑”这种“顾影自怜”的举止思绪,完成了“愤”而“忧”之情志辐射。所以,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的精神高标,就不仅是在呼唤盼望如诸葛亮般的旷世英才的挺历而出,而且也是追慕效法诸葛亮以自励心志自明信念的“夫子自道”和诗人立誓报国的虽“愤”犹“忠”之情的抒发挥放。书愤这一七律名篇,首联“愤”中有“义”,颔联“愤”中含“悲”,颈联“愤”中藏“忧”,尾联“愤”中存“忠”,以大义落笔,用尽忠显志,起承转合皆以“愤”字贯患,全诗气韵深厚,感情激昂而又悲怆,实为浓沉郁勃而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寄寓深微的著名诗章。(选自古诗文导读高中本,大象出版社,2001年3月版)二、诗文荐读 1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天都:天帝所居之处。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分解,以见终南山之绵远、辽阔。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阴晴句:以阳光的或有或无,或浓或淡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姿百态。殊:殊异、有差别。人处:人居住之处,指人家、村子。 阅读提示:终南山在唐京长安城南,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亘八百余里。此诗题为“终南山”,不是在一个固定点上观照终南,而是出长安南行,畅游终南,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首联写遥望终南所见的总轮廓;次联写近景,云霭变灭,移步换形,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三联立足中峰,写极目四望所见的全景;尾联写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美与诗人避喧好静,已言在言外。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2 水槛遣心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类建筑物。敞,开朗。“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阅读提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初具规模。诗题中的“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面对草堂周围的绮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诗人写了许多情景交融,赏心悦目的小诗,这是其中的一首。第三联是传诵名句,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诗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谂,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 3 无 题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画楼:彩画雕饰的楼。桂堂:用香木构筑的堂屋。彩凤:彩色羽毛的凤凰。灵犀:灵异的犀牛。一点通:指犀角中心上下贯通的白色髓质。送钩:又叫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数人藏一小钩,让猜究竟在谁手中。分曹:分成摊子。射覆:猜器皿覆盖着的东西。射,猜。余:我。鼓:更鼓。应官:到官署上班。兰台:秘书省。转蓬:飞转的蓬草。 阅读提示:此诗作于诗人任职秘书省期间。首联写乍见伊人之时、地;次联以“身无彩风双飞翼”反衬“心有灵犀一点通”,词丽情浓,为抒写心灵感通之名句;三联写宴会中情景,虽“隔座”“分曹”,而送钩酒暖,射覆灯红,亦极堪留恋;尾联则写更鼓相催,不得不赴秘书省上班。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场景如此具体,足证此诗实写艳情;寓意、寄托诸说,俱嫌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