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wb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63276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神经系统wb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wb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第十章神经系统wb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神经系统的功能能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细胞)1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1 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胞体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始段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产生可传导信息 (AP)(AP)部位部位N N纤维:传导信息纤维:传导信息(AP)(AP)部位部位N N末稍:递质释放部位末稍:递质释放部位(2 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分泌激素分泌激素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2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nerve fiber)nerve fiber)包括有髓和无髓鞘两种。包括有髓和无髓鞘两种。(1 1)神经纤维的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神经纤维通过传导神经纤维通过传导AP(AP(也称神经冲动也称神经冲动)递递质释放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促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进糖原与蛋白质合成。如:切断运动如:切断运动N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合成、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肌肉逐渐萎缩。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2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传导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传导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直径大,传导速度快。直径大,传导速度快。有无髓鞘:有无髓鞘:有髓鞘的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传导速度快。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病变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病变 (3 3)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A:A:,;B;C:;B;C:sc,drc sc,drc(常用于传出纤维常用于传出纤维)。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a.b a.b,,(常用于传入纤维常用于传入纤维)。(4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绝缘性:绝缘性:神经干内每条纤维兴奋传导时互不干扰。神经干内每条纤维兴奋传导时互不干扰。双向性:双向性:在同一条纤维上,一部位兴奋都向双端在同一条纤维上,一部位兴奋都向双端 传导。传导。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传导兴奋耗能少,持续时间长。传导兴奋耗能少,持续时间长。3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axoplasmic transport)包括:包括:顺向运输顺向运输(体(体末梢):末梢):1)1)快速快速(410410毫米毫米/d/d):线粒体,递质囊泡):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分泌 颗粒等;颗粒等;2)2)慢速慢速 (1-12(1-12毫米毫米/d)/d):微丝:微丝,微管等;微管等;逆向运输逆向运输(末梢(末梢体):体):(205mm/d)(205mm/d)反馈信息、反馈信息、NGFNGF、病毒(如狂犬病毒)、毒素(如破伤风、病毒(如狂犬病毒)、毒素(如破伤风 毒素)等(实验用的辣根过氧化酶等)。毒素)等(实验用的辣根过氧化酶等)。(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1.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的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的迁移2.2.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3.3.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4.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5.5.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6.6.维持细胞外合适的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 K+浓度浓度7.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一、突触传递一、突触传递 在神经调节活动中,神经元在神经调节活动中,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是基础是突触突触。突触的概念与分类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概念 突触(突触(synapse)synapse)是指两是指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并有传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并有传递信息功能的部位。递信息功能的部位。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的类型突触的类型:突触突触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定向突触:经典突触经典突触 神经神经-骨骼肌接头骨骼肌接头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神经神经-心肌接头心肌接头 神经神经-平滑肌接头平滑肌接头(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一一)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1.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2.2.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1)(1)按神经元接触部位分为:按神经元接触部位分为:轴体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树树突触树轴突触、树体突触、体树突触、体轴突触树轴突触、树体突触、体树突触、体轴突触体体突触体体突触 可分为可分为9 9种突触种突触 (2)2)根据突触传递的效应不同分为:根据突触传递的效应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 synapses synapses)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 synapses)synapses)3.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CaCa2+2+内流内流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量子性)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量子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运动离子跨膜运动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突触前末梢内Ca2+CaM复复合物合物 激活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 突触蛋白激突触蛋白激酶酶磷酸化磷酸化 解除对突触小泡的阻碍解除对突触小泡的阻碍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突触间隙递质扩散突触间隙递质扩散4.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兴奋或易化兴奋或易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EPSPNaNa+内流内流KK+外流外流CaCa2+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移动、接触、融合、破裂去极化去极化4.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抑制抑制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IPSPClCl-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CaCa2+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移动、接触、融合、破裂超极化超极化5.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6.6.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总和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 N元常接受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对缺氧、PCOPCO2 2、药物敏感、药物敏感(如如pHNpH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士的宁;士的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咖啡因;咖啡因递质释放递质释放)。易疲劳性易疲劳性(二二)非定向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1.1.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上有结节状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张体,曲张体内,曲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含有递质小泡。2.2.传递过程:传递过程:递质释放后递质释放后,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3.3.传递特征:传递特征: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应受体。曲张体与效应器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距;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三三)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是缝隙连接。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二个缝隙连接是二个N N元紧密接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且电阻低。传递过程传递过程 电电-电电(AP(AP以局以局部电流方式部电流方式)传递。传递。传递特征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快,几乎无潜伏期。电突触在中枢神经和视网膜电突触在中枢神经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上广泛存在。小结小结 1.1.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主要是神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主要是神经纤维信息传导的功能和特征,以及经纤维信息传导的功能和特征,以及轴浆运输及神经的营养功能。轴浆运输及神经的营养功能。2.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导,是神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导,是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重要环节,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重要环节,突触是神经元信息传导的主要结构基突触是神经元信息传导的主要结构基础。这是学习神经系统功能的主要内础。这是学习神经系统功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容之一。二二.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一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1.1.递质的概念及鉴定递质的概念及鉴定 概念概念: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能特异性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进而产生突触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进而产生突触 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鉴定的条件鉴定的条件: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 够合成该递质。够合成该递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2.2.神经调质神经调质 是指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是指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他们并不在神经元他们并不在神经元 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 效应效应,即这类物质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即这类物质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4.4.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 (1)(1)戴尔原则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其全部末梢只 释放一种递质释放一种递质,该观点称为戴尔原则。该观点称为戴尔原则。(2)(2)递质共存递质共存:同一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同一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包括 调质调质)的现象的现象5.5.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 递质释放后消除的方式递质释放后消除的方式:(1):(1)酶促降解酶促降解(乙酰胆碱、肽类递质等乙酰胆碱、肽类递质等)(2)(2)重摄取重摄取(去甲肾上腺素等去甲肾上腺素等)(二二)受体受体1.1.受体与配体受体与配体 受体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 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配体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 效应的化学物质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 效应的化学物质效应的化学物质2.2.受体的分类受体的分类(1)(1)依据天然配体的性质依据天然配体的性质:如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如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2)(2)依据信息传导依据信息传导 途径途径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G-G-蛋白藕联受体蛋白藕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3.3.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是指分布于突触前膜的受体是指分布于突触前膜的受体,通常起负反馈调节通常起负反馈调节递质释放的作用递质释放的作用,如如NENE的的22受体受体4.4.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上调上调:递质分泌不足引起受体数量增加递质分泌不足引起受体数量增加,亲和力升高的亲和力升高的 现象现象下调下调:递质释放过多引起受体数量减少递质释放过多引起受体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的亲和力降低的 现象现象(三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通道效应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AChACh外周:外周:所有自主所有自主N N节前纤维、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维、少数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运动维、运动N N纤维;纤维;中枢:中枢:脊髓前角运动脊髓前角运动N N元、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觉投射N N元、脑干网状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筒箭毒六烃季铵六烃季铵NaNa+和其和其他小他小离子离子阿阿托托品品筒箭毒筒箭毒十烃季铵十烃季铵M M2 2(心心)CaCa2+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KK+N N1 1(N N元型烟碱受体元型烟碱受体)N N2 2(肌肉型烟碱受体肌肉型烟碱受体)M M1 1M M4 4(腺体腺体)M M3 3M M5 5 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通道效应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NENEE E外周:外周:多数交感多数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中枢: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延髓侧角、前角的纤维。延髓1 1多巴胺多巴胺1 1(心心)2 2 3 3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cAMPcAMPK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哌唑嗪哌唑嗪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育亨宾普萘洛尔普萘洛尔阿提洛尔阿提洛尔丁氧胺丁氧胺D D1 1,D D5 5D D2 2,D D3 3,D D4 4cAMPcAMPKK+CaCa2+2+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结节结节-漏斗、漏斗、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5-HT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前角。5-HT5-HT1 15-HT5-HT7 7cAMPcAMPKK+KK+KK+CaCa2+2+2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6.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1).(1).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与门冬氨酸谷氨酸与门冬氨酸谷氨酸及其受体谷氨酸及其受体(1)(1)分布分布:大脑皮层与脊髓背侧部大脑皮层与脊髓背侧部(2)(2)受体受体:促离子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11:11种亚型种亚型KAKA受体受体:NaNa+内流内流 K K+外流外流 AMPAAMPA受体受体:NaNa+内流内流 K K+外流外流 NMDANMDA受体受体:CaCa2+2+内流内流 NaNa+内流内流 K K+外流外流 (2).(2).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GABA与甘氨酸与甘氨酸GABAGABA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1)(1)分布分布:皮层浅层与浦肯野细胞层皮层浅层与浦肯野细胞层(2)(2)受体受体:促离子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GABA(GABAA A GABAGABAC C):Cl):Cl-内流内流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GABA(GABAB B):K):K+外流外流7.7.神经肽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 种类种类:(1):(1)速激肽速激肽 (2)(2)阿片肽阿片肽 (3)(3)下丘脑调节肽与神经垂体肽下丘脑调节肽与神经垂体肽 (4)(4)脑脑-肠肽肠肽8.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种类种类:腺苷和腺苷和ATPATP9.9.其它可能的递质其它可能的递质NONO和和COCO(一一)反射的分类反射的分类物种共有物种共有多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多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各级中枢均可完成各级中枢均可完成 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 反射弧较简单、反射弧较简单、固定、数量有限固定、数量有限 先天就有先天就有,无需后天训练无需后天训练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n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onditioned reflex)在非条件反射基础在非条件反射基础 上经后天训练获得上经后天训练获得反射弧较复杂、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易变、数量无限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需要高级中枢参与需要高级中枢参与能更高度地精确适应能更高度地精确适应 内外环境的变化内外环境的变化个体特有个体特有三三.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二二)反射及反射弧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过程反射过程: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效应器效应器激素激素血液血液APAPAPAP高级中枢高级中枢(三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1.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single line connection)B BC CA A2.2.辐散式联系辐散式联系(divergent connection)辐射的意义辐射的意义:一个神经元兴奋可以引起许多神一个神经元兴奋可以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的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的传入冲动的影响范围;常见于传入冲动的影响范围;常见于传入传入通路通路意义:意义:是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是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 神经元发生总和神经元发生总和,常见于常见于传出通路传出通路聚合式联系聚合式联系(convergent connection)3.3.链锁式链锁式(single line connection)环式联系环式联系(single line connection)(1)(1)链锁式链锁式B BC CD DA A意义:意义:兴奋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兴奋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 大了其作用范围大了其作用范围(2)(2)环式环式可产生可产生后发放后发放(after discharge)(after discharge)意义: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反馈调节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反馈调节 回路的基础回路的基础(四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播单向传播(one-way conduction)中枢延搁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summation)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change in rhythm)后发放后发放(after discharg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五五)中枢抑制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中枢抑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突触后抑制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1.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1)(1)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释放抑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交互抑制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意义意义:协调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兴奋一兴奋一N 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伸肌运动伸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屈肌运动屈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ACB(2)(2)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意义意义:调控调控N N元本身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使其活动及时 终止终止;使同一中枢的神经元使同一中枢的神经元 活动同步。活动同步。N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 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兴奋兴奋效应细胞效应细胞突触突触后膜后膜产生产生EPSPEPSP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on)实验实验A A:刺激轴突:刺激轴突1 1时时,胞胞3 3产生产生10mV 10mV 的的EPSPEPSP;实验实验B B:先刺激轴突:先刺激轴突2 2,再刺激轴突再刺激轴突1 1 时时,胞胞3 3产生产生5mV5mV的的EPSPEPSP。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轴2 2-轴轴1 1-胞胞3 3串联突触。串联突触。特点:特点: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不产生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IPSP;是一种去极化抑制是一种去极化抑制潜伏期长潜伏期长(20ms)(20ms);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100-200ms)(100-200ms)。意义意义:调节感觉传入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活动 ,使感觉功能更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为精细。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2 2轴轴2 2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GABA)轴轴1 1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Cl-电导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1轴轴1 1产生产生APAP幅度幅度轴轴1 1 CaCa2+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1 1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3 3EPSPEPSP幅度幅度胞胞3 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胞胞3 3抑制抑制轴轴1 1GABAGABAA A受体受体轴轴1 1GABAGABAB B受体受体G G蛋白介导蛋白介导(IP3/DG)(IP3/DG)轴轴1 1膜上膜上K K+通道开放通道开放K K+外流外流(六六)中枢易化中枢易化(Central facilitation)1.1.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2.2.类型:类型: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EPSP=EPSP的总和的总和(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presynaptic facilitation)由于到达轴由于到达轴1 1的的APAP时程延长时程延长,Ca,Ca2+2+通道通道 开放时间增加开放时间增加,产生的产生的EPSPEPSP变大。变大。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二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三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变变化化感感受受器器换换能能作作用用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传导导通通路路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分分析析综综合合产产生生主主观观感感觉觉产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基本过程:类类型型一一.中枢对躯体感觉中枢对躯体感觉(浅感觉与深感觉浅感觉与深感觉)的分析的分析(一一)传入通路传入通路1.1.丘脑前的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传入系统离断离断A 同侧后索上行同侧后索上行 第二级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丘脑(特异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觉接替核)。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内侧丘系(脑干)。内侧丘系(脑干)。特点:先上行,然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处交叉到对侧。核处交叉到对侧。1 1)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2 2)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A、C纤维纤维脊髓后脊髓后角换元角换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中央管前交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传导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传导触-压觉)压觉)丘脑的髓板内非丘脑的髓板内非特异感觉接替核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特点:先交叉后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痛、温觉触、本体感觉触、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主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丘脑后内侧腹核丘脑后内侧腹核头面部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感觉传导路:交叉到对侧交叉到对侧2.2.丘脑的细胞群丘脑的细胞群 1.1.第一类细胞群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特异感觉接替核:后腹核后腹核(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听觉听觉)、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觉视觉)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 定感觉代表区定感觉代表区(构成构成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引起特定感觉,引起特定感觉 功能上具有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 射到皮层广泛区域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功能 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3.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 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2.第二类细胞群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联络核:丘脑枕核、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3.3.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1)(1)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2)(2)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特点特点: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投射: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投射具有点对点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的投射关系特点特点: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投射: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投射不具有点对点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的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组组 成成功功 能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 态态(上行激醒作用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群群丘脑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皮层的点对点投射 纤维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 次换次换N N元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特特 点点多次更多次更N N换元换元投射区广泛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无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 眠药物的作用原理)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三次更换N N元元投射区窄小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 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 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1.1.主反应主反应:(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2.2.后发放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主反应主反应后后 发发 放放 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5 512ms 12ms(长短取决于感觉冲动传导路的长短、长短取决于感觉冲动传导路的长短、传导速度的快慢、传入途径中突触数传导速度的快慢、传入途径中突触数目的多少目的多少)。主反应主反应主要是皮层锥体细主要是皮层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后发放的节律在后发放的节律在8 81212次次/秒。秒。后发放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后腹核、内膝后腹核、内膝体、外膝体体、外膝体)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次反应次反应(二二)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定位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定位.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后回:中央后回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左右交叉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双侧性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除头面部是直立外直立外).精细正比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感觉柱感觉柱(sensory column):N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 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特点特点: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是一个传入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感觉柱感觉柱N N元兴奋时,其元兴奋时,其相邻的感觉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相邻的感觉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1).概念概念:皮层:皮层N 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现象。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现象。2).2).现象现象:A.A.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或废用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的现象。的现象。B.B.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射移向周围代表区。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位置:位置:中央后回底部向脑岛延伸的区域中央后回底部向脑岛延伸的区域功能: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麻木感);可能;可能 与痛觉有关。与痛觉有关。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双侧性投射;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而不倒置分布正立而不倒置2.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位于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躯体感觉躯体感觉1.1.触触-压觉压觉2.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 织结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 动方向的感觉动方向的感觉3.3.温度觉温度觉4.4.痛觉痛觉 体体表表痛痛躯躯体体痛痛深部痛深部痛快痛快痛慢痛慢痛刺激后刺激后0.5-1.0s0.5-1.0s出现烧灼痛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不伴有情绪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二、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二、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视觉区(一)视觉区 位置:位置:枕叶皮层距状裂的上下枕叶皮层距状裂的上下缘缘(17(17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视网膜的视网膜的鼻侧交叉鼻侧交叉投射到投射到对侧枕叶,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投射到同侧枕叶。侧枕叶。视网膜的上视网膜的上(下下)半部投射到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距状裂的上(下下)缘缘;黄斑区黄斑区(周边周边区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前)部部。(二)听觉区(二)听觉区 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层代表区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层代表区接受双侧耳蜗听觉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其代表区接受双侧耳蜗听觉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其代表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三)嗅觉区和味觉区(三)嗅觉区和味觉区 嗅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包括梨状区嗅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包括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味觉皮层投射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味觉皮层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下侧。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下侧。三三.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一)内脏痛内脏痛 1.1.内脏痛内脏痛(Visceral pain)的特点的特点:(1)(1)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主要特点主要特点)(2)(2)发生缓慢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 (3)(3)中空脏器对扩张和牵拉刺激敏感中空脏器对扩张和牵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与烧灼刺而对切割与烧灼刺 激不敏感激不敏感 (4)(4)常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与自主神经反应常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与自主神经反应内内脏脏痛痛体腔痛体腔痛牵涉痛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2.2.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 pain)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机制机制 (1)(1)会聚学说会聚学说:患病内脏与某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角N N元元痛觉错觉。痛觉错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 阑尾阑尾体表疼痛体表疼痛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腹股 上腹部上腹部 部部 位位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沟区沟区 或脐区或脐区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2)(2)易化学说:易化学说: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 N元的兴奋性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信息也能引起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信息也能引起痛觉。痛觉。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一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和脑干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和脑干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梭外肌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内、外肌梭内、外肌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内肌梭内肌 引发随意运动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调节姿势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神经元外周神经传入信息外周神经传入信息高位中枢下传信息高位中枢下传信息 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和传出的最后公路和传出的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动运动N N元元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骨 骼骼 肌肌 纤纤 维维躯体运动躯体运动最后公路最后公路 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运动动N N元及脑干运动元及脑干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路。一个一个运动运动N N元或脑干运动神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大运动单位:大运动单位:支配支配20002000条肌纤维,有条肌纤维,有利于产生大的张力。利于产生大的张力。小运动单位:小运动单位:支配支配几条纤维,有利于几条纤维,有利于作精细运动作精细运动二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一)脊髓的调节功能脊髓的调节功能1.1.脊休克脊休克(1)(1)脊休克脊休克: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脊动物脊动物)后反射后反射 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2)表现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均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均 减退以至消失减退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的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如骨骼肌的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外外 周血管扩张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等粪尿潴留等2.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 应的运动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称该称该 反射为姿势反射反射为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与肌紧张包括腱反射与肌紧张节间反射节间反射 概念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发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生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 张 反 射牵 张 反 射(s t r e t c h (s t r e t c h reflex)reflex)。牵张反射牵张反射(1 1)腱反射()腱反射(tendon reflex)tendon reflex)(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枢的作用减弱。意义意义:腱反射是腱反射是单突触单突触反反射,其反射时程很短,耗时射,其反射时程很短,耗时约约0.7ms0.7ms。(2 2)肌紧张()肌紧张(muscle tonus)muscle tonus)(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概念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意义意义: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轻微的收缩状态。特点特点:两种感受装置两种感受装置肌梭与腱器官肌梭与腱器官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flexion reflexflexion reflex)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概念概念:当肢体皮肤受: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其屈缩、伸肌舒张,使其屈曲的反射。曲的反射。意义意义:屈反射使肢体: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保护性意义。对侧伸反射(对侧伸反射(crossedcrossedextensor reflexextensor reflex)概念概念:如果受到:如果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伤害性刺激较强时,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意义:对侧肢体: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衡。节间反射节间反射 节间反射节间反射:指指脊动物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在反射恢复的后期,脊髓某节段脊髓某节段N N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的的N N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N N元的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骚爬动作,称为骚爬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骚爬动作,称为骚爬反射。反射。(二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1.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1)(1)概念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抗动物出现抗 重力肌重力肌(伸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坚硬如柱柱,头尾昂起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脊柱挺硬的现象。(2)(2)原因原因: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 的功能联系的功能联系,造成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造成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3)(3)机制机制:僵直与僵直与僵直僵直 2.2.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1)(1)抑制区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分布于延髓网状结构分布于延髓网状结构 腹内侧部。此外腹内侧部。此外,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 等区域也参与抑制肌紧张的作用。等区域也参与抑制肌紧张的作用。(2)(2)易化区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分布于延髓网状结构分布于延髓网状结构 背内侧部、脑桥背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背盖背内侧部、脑桥背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背盖,也包括下丘脑也包括下丘脑 和丘脑中缝核等部位。此外和丘脑中缝核等部位。此外,前庭核与小脑前叶两侧部也有前庭核与小脑前叶两侧部也有 易化肌紧张的作用。易化肌紧张的作用。其特点其特点是功能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是功能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 平衡调节中较抑制区略占优势。平衡调节中较抑制区略占优势。3.3.脑干对姿势的调节脑干对姿势的调节(1)(1)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 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都可反 射性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射性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包括包括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和和颈紧张颈紧张 反射反射。(2)(2)翻正反射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3)(3)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随随意意运运动动的的设设想想皮皮层层联联络络区区基底基底N N节节外侧小外侧小脑脑运动运动前区前区和皮和皮层运层运动区动区小小 脑脑中间中间带带运运动动执行执行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设计设计三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一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1.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特征特征:交叉支配交叉支配:(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功能定位精确:功能定位精确: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纵裂内缘及扣带回)部位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4区区)(6)(6区区)功能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肢体近端肌第二运动区等第二运动区等(5(5、6 6、7 7、8 8、1818、1919区区)皮皮层层脊脊髓髓束束皮皮层层脑脑干干束束 脊脊 髓髓延髓锥体延髓锥体 内内 囊囊(4 4、6 6、3-1-23-1-2、5 5、7 7区)区)2 2、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传出通路大大 脑脑 皮皮 层层顶顶盖盖脊脊髓髓束束网网状状脊脊髓髓束束红红核核脊脊髓髓束束(运动皮层(运动皮层+感觉皮层)感觉皮层)皮层下中枢(核团)皮层下中枢(核团)锥锥体体系系前前庭庭脊脊髓髓束束脑脑 干干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脊髓前束皮层皮层皮层皮层内囊内囊,脑干脑干内囊内囊,脑干脑干延髓锥体交叉至对侧延髓锥体交叉至对侧,沿脊髓外侧索下行沿脊髓外侧索下行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功能功能:控制躯干与四肢控制躯干与四肢近端的肌肉近端的肌肉,参与姿势参与姿势维持与粗大的运动动作维持与粗大的运动动作脊髓同侧前索下行脊髓同侧前索下行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功能功能:控制四肢远端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的肌肉,参与精细的参与精细的技巧性运动技巧性运动受损后出现受损后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体征体征 病理反射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巴宾斯基征(Babinskis sign)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一种特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一种特殊的脊髓反射。殊的脊髓反射。当用钝物划其足,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当用钝物划其足,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形展开形展开阳性成人的脊髓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阳性成人的脊髓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下活动的,正常时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出来,下活动的,正常时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出来,一旦皮层脊髓侧束受到损伤而失去这种抑制时,就一旦皮层脊髓侧束受到损伤而失去这种抑制时,就会出现巴彬斯基征。会出现巴彬斯基征。临床上可检查巴彬斯基氏征以判断皮层脊髓侧临床上可检查巴彬斯基氏征以判断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束的功能。在婴儿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