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1.(2018衡阳,78)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2)题。(4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A A组组 2018 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年湖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答案答案(1)A(2)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草盛”和“豆苗稀”的对比,透露了诗人这一天去田间劳作的原因是杂草丛生,庄稼长势并不喜人。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决然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锄头辛勤劳作的生活追求。A选项中的“灰心丧气”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领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结尾处: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的心意。“愿”就是指代前六句的内容,表达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挖掘得更深一点,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把握陶渊明的生平,知人论世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中国古代有不少维护人格、保持气节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2.(2018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天末怀李白杜 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君子,指李白。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答案(1)DE(2)因为李白和屈原都是被谗放逐的。(1分,答“被诬陷的”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对李白的无比关怀、思念(怀念);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3分,每一点1分,意思相近便可。)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D.“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错误,结合注释可知杜甫没有和李白一起被流放。E.“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的表述是错误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可通过注释得知该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受牵连流放,途中遇赦,结合诗题中的“怀”解读诗人着重要表达的情感:对李白的思念与牵挂。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诗歌客观题解题四考虑考虑意象、意境的具体解读是否准确。考虑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表达是否准确。考虑写作手法辨析是否准确。考虑主要内容、思想情感是否准确。3.(2018怀化,1011)诗歌鉴赏。(8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答案(1)B(2)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语句的理解能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B项中的“生活并不艰苦”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辨别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上片集中刻画边塞肃杀景象,属于描写;由下片的“家”“归”“不寐”“泪”可知,下片主要表现军人思乡而归不得之悲情,属于抒情。作者情感可结合具体词句感悟,如“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思乡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哀伤。4.(2018岳阳,2223)阅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完成(1)(2)题。(4分)少年行唐王 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和“”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2分)答案答案(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围绕“侠骨豪情”“英雄气概”“爱国精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纵犹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品读诗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意即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慷慨从军、英姿勃发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意即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体现了少年不畏艰难、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2)本题考查把握关键词的能力。“纵”,纵然,即使;“犹”,也,还。这两个词语搭配在一起,假设某种情况,表让步,加强语气。5.(2018永州,1213)古代诗歌阅读。(7分)【甲】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乙】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答案答案(1)A(2)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归,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一展宏图。矛盾之下,一片迷茫。乙诗在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的同时,也借新旧更替之常理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甲诗首联描绘的是秋季之景,而非“寒冬”。(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中,“乡泪客中尽”极言诗人的思乡之情,“迷津欲有问”化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想要从政的想法,诗人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表达诗人茫茫的愁绪。乙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在抒发诗人思归盼归的乡情的同时又流露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6.(2018益阳,1011)阅读杜甫登岳阳楼一诗,完成(1)(2)题。(9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2)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6分)答案答案(1)B(2)抒情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情感: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诗人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频仍,唯有老泪纵横。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愁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掌握诗歌常识、识记诗歌、理解诗句的能力。春夜喜雨的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望岳的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起笔,“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到诗句中,是个创新,很别致。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B项说三首诗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分析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点明诗人此行的缘起,颔联描绘诗人所看到的洞庭湖壮阔的景色,颈联与尾联表达了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的所思所感。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采用恰当的模式作答:诗句大意+情感。7.(2018张家界,910)阅读古诗,回答(1)(2)题。(3分)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分)(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答案答案(1)总领全篇,奠定全诗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2)春天的夜晚,捧起澄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联的意思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倍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接下来的颔联、颈联、尾联就是具体描述此处的美景以及诗人的流连忘返之态。(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句的画面就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修饰词。8.(2018株洲,)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秋扇词唐刘禹锡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1)诗中“”表现了扇子得到珍爱。(不超过四个字)(2分)(2)本诗对你的启示:;。(4分)答案答案(1)入君怀袖(2)(示例)要感恩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兴盛就有衰败,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无须强求,凡事顺其自然;学会换位思考;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自卑。(任选其二作答即可)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诗歌四句中,只有第三句,通过动作描写以及回忆性口吻,表现了扇子曾得到的珍爱。(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刻含意。全诗大意:不要抱怨恩宠与情意离开后再不回来,要知道鲜花有开有落,人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当初天气炎热时,人们把你捧在手中、藏在袖里,何等珍爱?那时你可曾想到被冷落一旁的火炉吗?词中说的是扇子,其实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劝导人们:在感到失落与心态失衡时,要理性地、多角度地看待变化。只要对自己有恩情,哪怕是一时、一事,也要感谢,但不要希求永久;事事对自己都好,那是不现实的。要淡看得意与失意。当自己受到恩宠时,不要忘记,在你身边还有正被冷落的其他人。1.(2017长沙,10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 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B B组组 20142017 20142017年湖南中考题组年湖南中考题组答案答案(1)水、杨柳、马、春风。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留恋。(2)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与朋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解析解析(1)“意象”即融入了情感的景物,“柳”谐音“留”,送别时折柳相赠传达了希望对方“留下来”的心绪,表达对远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2)“惜”是人特有的情态,用于春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犹如行人将别,春风拂柳,犹如送行者相送。这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规范答题规范 第(2)题,采用恰当合理的模式答题:翻译诗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内容)+抒发了(情感)。2.(2017衡阳,7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4分)渡荆门送别唐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标题中的“送别”二字应该怎样理解?(2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2分)答案答案(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作者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对偶或拟人雄伟壮阔(雄奇壮美也可)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与诗题中的“送别”相照应,“行舟”之中是“远行的诗人”,故乡水送行舟,意为送别诗人;而其中的“怜”即爱的意思,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通过写故乡水为自己送行,含蓄而又深沉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之情。(2)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以及概括景色特点的能力。对偶即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山”与“江”相对,“随”与“入”相对,“平野”对“大荒”,“尽”对“流”;另外,“随”可以理解为“跟随”,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情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船出三峡,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然,视野非常开阔,雄奇壮阔的景色映入眼帘。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融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把自身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得情感的表达委婉而又耐人寻味。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感时伤乱之情通过“花”“鸟”传达出来,相比较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心绪而言,具有更深层次的打动人的力量。3.(2017怀化,1112)诗歌鉴赏。(6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 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羁旅:犹漂泊。寥落:冷落。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千里雁:离群孤雁。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4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答案(1)骨肉兄弟相隔千里,似离群孤雁,形影相吊;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兄弟姐妹因战乱离散,天各一方的境遇,抒发了诗人奔波流离的孤寂愁苦、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诗歌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对家乡和兄弟姐妹的思念之情。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采用合理恰当的答题模式作答:翻译诗句+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等)+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序言中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与诗歌中的“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点明了写作背景:战乱、背井离乡。“共看明月应垂泪”,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往往传达思乡之情;“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夜思乡之情五地相同,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思家念亲之情。解题关键解题关键结合诗歌的标题、序言、具体诗句把握诗歌情感。4.(2017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5分)终南别业王 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王维与过故人庄的作者 都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2分)(2)古人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所状写的画面。(3分)答案答案(1)孟浩然田园(山水田园)(2)(示例)我悠闲自在,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仿佛已无路可走时,抬眼望去,几朵白云自由自在地从山间渐渐升起。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根据平时积累作答。(2)本题考查理解与描写能力。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现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词即可。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及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王维成就最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5.(2017永州,1213)古代诗歌阅读。(7分)浣溪沙注苏 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 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地方春旱,因至城东二十里石潭祈雨;得雨后赴石潭谢雨,途中作此词。(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农村风情,展现出温馨、祥和的景象。B.上片中“枣花坠落”“缲车声响”,暗示时间已是初秋。C.下片写出词人的困乏之感和乡野之趣。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清新境界的喜爱。(2)请赏析“敲门试问野人家”中“敲”字的妙处。(4分)答案答案(1)B(2)“敲”,叩的意思,传神地写出了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刻画了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传达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解析解析(1)枣树是5月至6月开花,“卖黄瓜”点明季节是初夏。(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太守口渴想要喝水,不是直接推门而入,而是礼貌地先敲门试探屋舍内是否有人,太守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6.(2016益阳,1011)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完成(1)(2)题。(5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 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答案答案(1)沉睡,酣睡,深睡(2)D解析解析(1)“浓”强调了睡眠的深度。(2)“绿”和“红”分别借“叶”和“花”颜色来代指它们,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肥”和“瘦”分别让“叶”和“花”具备了人的情态特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解题关键解题关键第(1)题,解读“浓”字,“浓”和“浅”相对,意即“深”,用来形容睡的程度,“浓睡”即沉睡、酣睡、深睡。7.(2016娄底,1516)古诗赏析。(8分)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答案(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的尽头有一股浓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2)表达了作者对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解析(1)展开合理想象,给诗词中的关键词添加修饰词,并添加合乎情理的元素。如“大漠”,可以用更形象的词语形容并对内容进行拓展,如无边无际、黄沙莽莽、不见草木,如“长河”会有“粼粼波光”,等等。(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古诗的中心通常还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在萧关遇到“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评析评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可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古诗中的关键语句,往往透露出诗人的情感。8.(2015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注 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厨:纱帐。东篱:采菊花的地方。暗香:菊花的幽香。黄花:指菊花。(1)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4分)(2)古诗词中经常有语义双关、形神兼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的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描绘出词人 的形象特点。(4分)答案答案(1)愁闷豪壮(2)孤独、凄凉消瘦、憔悴解析解析(1)李词的情感主要是忧伤愁苦,思念丈夫;苏词的情感表现为慷慨激昂。(2)天气凉,暗示人内心的悲伤、凄凉、孤独、寂寞;瘦,其实是说词人憔悴消瘦。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第(1)题,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第(2)题,“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写作手法,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9.(2015益阳,1011)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2)题。(5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答案答案(1)律诗(五言律诗)(2)B解析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五言即五字一句。(2)比喻手法有误,五、六句只是一般的描写。10.(2014湘潭,15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表现诗人重回故地时那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感觉的,是哪个短语?(2分)(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会有“长精神”的感觉?(2分)答案答案(1)烂柯人(或“翻似烂柯人”)(2)不仅是因为听了歌喝了酒,更重要的是诗人意识到了个人的失意磨难算不了什么,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是美好的。(仅答“凭杯酒”或“听君歌”,不得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解析(1)根据题中“重回故地”“物是人非”等提示不难判断答案是“(翻似)烂柯人”。(2)前四句叙事,写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产生了生疏而怅惘的感受。“长精神”的原因可从后两联中概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不必在意,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更是作者自己的感悟。尾联写了作者的行为:听歌、喝酒。可据以上分析加以概括。11.(2014长沙,8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6分)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 断桥:残破的桥。无主:无人过问。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一任:任凭。零落:凋谢。背景资料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的品质。(3分)(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答案(1)孤寂凄凉(或萧瑟阴沉)高洁坚贞(评分提示:每空1分,若采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得分。)(2)拟人。(1分)“碾”字一方面突出显示了摧残者的无情,(1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被摧残者的压力之大(或赞美梅花的无惧或坚贞品质等)。(1分)(评分提示: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分析能力。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在古诗词中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它们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2)本题第一问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独自愁”将梅花人格化;第二问是对炼字的考查。应先答出“碾”的本义和在本词中的引申义,然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及体现的情感。1.(2018北京,810)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3)题。(6分)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1分)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和“”。(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答案答案(1)(示例)时光匆匆流逝(2)(示例)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3)(示例)烟波江上使人愁唯见长江天际流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在回答本题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与主旨。首先根据题干中“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等关键信息,再结合其对应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四方法从诗人生平入手,了解诗人经历。明确创作背景,探究诗人写作风格。抓住诗句中的物象,明确物象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回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图画中所描绘的景象与诗歌的意境。诗歌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现恢宏阔大的景象;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隐含哲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图1提供的画面展示出了初春江上行船的阔大景象,能表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其次,抓住诗歌中的物象及其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再次,为了增添画面感,在描写时可以采用添加形容词,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方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最后,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描绘的画面不能脱离整首诗的意境。(3)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中“含江”的要求,只要写出含有“江”字的古诗即可,注意书写正确。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含“江”的诗句积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唐张继)2.(2018四川成都B卷,12)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1)(2)题。(4分)南乡子李 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答案答案(1)营造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伤感。(2)B。B项诗句和李词都是写羁旅中的游子有家难回的感伤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也可从排除A、C、D选项的角度作答:A项表达作者内心的闲适;C项表达内心的孤寂,但更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项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的依恋)解析解析(1)通读全词,根据“思乡”二字可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词。然后从景物特点及词人情感两个角度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烟、雨、落花本就是容易唤起人哀伤情绪的意象,词人之伤感、愁苦之情可见一斑。另外,鹧鸪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游子的情感寄托,在本词中更是词人远客心境的体现。烟、雨、落花、鹧鸪四种意象组合在一起,从景的角度来分析可知时令暮春,氛围凄凉孤寂;从情感的角度思考,结合对关键词“思乡”的把握可知,这些意象旨在寄托词人的离愁别恨和强烈的思乡之情。(2)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南乡子和四个选项的诗(词)句所表达的“远客”的心境各是怎样的,然后通过比较确定答案。南乡子中,词人因“远客扁舟临野渡”,内心孤独凄凉而生思乡之情,且这情无处排解,只能在“潮退水平春色暮”中遥以寄托。B.诗句出自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这两句诗蕴含的是作者因前路茫茫的客旅生活而生发的思乡之情,这思乡之情中包含着对前途渺茫的惘然与无奈。A.诗句出自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意为:傍晚下起雨来,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自”“横”表明自由随意,无人打扰,任意漂于四方,写出了一个幽静之处,一份难得的悠闲情怀。C.词句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戍边将士离家万里,满怀思乡之愁。“燕然”是山名,“勒”是在石头上刻字。东汉时,窦宪大破北匈奴,曾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两句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但更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体现出诗人对故土的依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渲染了思乡之情。尤其是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3.(2018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3)题。(8分)甲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杨 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注,千里暗黄尘。注 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分)答案答案(1)C(2)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诗句的理解1分,答到“心系祖国、立志杀敌、报效祖国”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2分)(3)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句意或特色景物的解说 各1分,景物特点概括准确各1分。答案可从简,大意正确即可。共4分)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乙诗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战场景象,所以“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错误;尾联的“寸心明白日”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故“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表述不当。(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寸心明白日”一句,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他们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念,视死如归,驰骋疆场,报效君王。“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漫天飞沙的自然景色,也是对激烈战斗的渲染。(3)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分析诗句景物描写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去分析这些词语突出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如甲诗颈联要抓住“大漠”“长河”“直”“圆”等词,分析它们的表现力;乙诗颈联要抓住“冻水”“悲风”“寒”“愁”等词语来分析诗中景色的特点。4.(2018江西,6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临 江 仙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 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至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济源:地名,今属河南。(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答案(1)D(2)D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词句“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而杜牧赤壁采用的是借“前朝的戟”引出心中感慨的“借物起兴”的手法。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了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愁绪。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词人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词人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词人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的欣喜欢畅。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情感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1238年,此时正值词人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词人也不例外。以“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李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此举还不够。词人又借流水寄言,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跌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5.(2018辽宁沈阳,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过山农家顾 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此诗是六言绝句。嗔(chn):嫌怨。焙(bi):用微火烘。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声”烘托出山行的环境。C.陆诗对“箫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答案答案 C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一联,描绘了古朴的农村风俗画卷。“春社”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箫打鼓,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没有体现“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6.(2018四川绵阳,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注 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4分)答案答案(1)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2)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对侍从生活的厌倦。解析解析(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征雁”,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杨柳依依”“打马远行”“大雁北飞”。然后展开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注意想象的合理性。(2)上片写此次出行的经过,重点写景,而“客中谁与换春衣”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只身在外,有谁来替我换上春天的衣裳呢?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前两句意为“自古以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跃然纸上。最后由梦境回到现实,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己离家太久。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囿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也流露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想象描述类题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静深寂等,注意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7.(2018山东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5分)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注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六幺:绿腰,曲调名。(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答案(1)(示例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示例2)“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2分,字义、效果各1分。任选一字作答,若全答,按“逐”字判分)(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1分)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2分)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堤上游人逐画船”的意思是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此句写所见之人,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意思是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的少女的欢愉之声。此句写美景中人的活动,“出”字用得极妙,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在美丽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名家赏析名家赏析名家赏“出”“绿杨楼外出秋千”句中的“出”字后人评价极高。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愉;下片写作者于画船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别有意趣。“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刻画出了他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又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豪放沉郁,耐人寻味。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诗意原味诗意原味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推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8.(2017甘肃兰州A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金城北楼高 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 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磻(p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体道,是指体悟道理。更:经历。(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湍上急流、的金城美景。(2分)(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答案答案(1)积水连山城头残月(每空1分)(2)C 解析解析(1)诗歌前四句写景,每一句对应一景:首联中的“晴空”对应题干中的“晴空万里”,题干中的“湍上急流”从颔联提炼,因此第二空和第四空从对应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提炼,用四字短语概括即可。(2)诗句中的“塞上翁”指塞上的老翁,不是“塞翁失马”。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金城北楼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最后以无限伤感的简洁笔墨勾画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心情。9.(2017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1)(3)题。(8分)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 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