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_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6129472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_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_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_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_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 摘要:本文以目前中国出现的民工返乡潮为切入点,经过对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的分析,跳出农民工领域就整个就业市场找出处理问题的长期有效性对策。关键词:农民工;劣势性;不协调;人力资源;长期有效性;分流;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21)-04-0019-02去年10月份以来,因为金融风暴的攻击,在全国范围内,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收拾行包返回故乡,形成关注焦点-农民工返乡潮。对此,我们需要作出理性的分析并进行引导。一、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1.农民工和大学生角力的劣势性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并未完全和经济增速保持一致。上个世纪末,一般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十二个月不到100万人,而现在已经达成610万人。这造成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以前大学生和农民工各有各的就业渠道,而目前因为就业岗位有限,这两个群体目标岗位产生了部分重合现象。很显然在和大学生进行职场角力中因为农民工各方面素质的原因造成潜力不及大学生,在这场角力中处于劣势的农民工只能退出。2.农民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性从表象上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以发展经济学看法来看,农民工回流现象和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和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加方法的选择有着必定的联络。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或城镇人口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当代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定出现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现象。不过,和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中国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下劳动力难以融入当代经济,不能真正为当代经济所充足吸收和利用,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而这绝对不只是和城镇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原因和歧视等社会性原因造成的劳动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相关,更关键的是农民工劳动供给对劳动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所以,和农村剩下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样,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市场返乡回流也是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劳动力结构自发调整的正常现象,金融危机的影响只不过是以一个消极的方法加剧了这一自发的调整过程。二、农民工返乡的结果分析1.农民工返乡的消极结果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回流必定随之产生消极结果。从回乡民工群体的特质来看,她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全部在和城市的互动中发生很大、甚至根本性的改变,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有研究者评价回乡民工群体是“干不了农活”的农民。“干不了农活”包含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怎样适应农村社会是回乡群体中的“三不”农民的最大问题。“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愈加失衡。于是返乡农民工轻易产生消极失望、焦虑郁闷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再者,因为“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年后有相当多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这种闲置现象是一个潜在的不友好原因。同时,还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另外大量农民工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假如不立即疏导,轻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原因。2.农民工返乡的主动结果假如从单一的视角来看轻易流于判定的片面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中的多种关系全部处于互动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也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回乡民工可能会成为促进当地政府改变社会管理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农村小区社会结构,如贫富结构、权威结构、社会关系和资源结构、婚姻家庭结构等。在这个解构和再建构过程中,多种力量重新进行组合,继而对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比如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小区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关系等。最终会在回乡民工群体和农村小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假如能够对这个互动过程引导有力,方法适当,立即、有效地化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那么“回乡潮”就会转化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契机。三、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对策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农民工进城占据的关键是低技能的岗位,而经济不景气首要冲击的便是农民工。实际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本身的发展客观上也会要求转型,转型首当其冲当然是提升效率,就是剔除低技能劳动。所以转型的必定性要求我们的对策必需具有长期有效性。1.建立长期有效性心理抚慰机制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量农民工返乡,生存压力增大,更轻易产生心理障碍。针对返乡农民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有必须建立对应的长期有效性心理抚慰机制。经过心理教育疏导、减轻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焦虑,化解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心理危机。2.建立长期有效性的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机制返乡农民工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消解返乡农民工消极影响,就必需在农民工的就业导向上做好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工作,并形成一套机制。详细可从三个路径入手:其一,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于改造传统农业、建设中国特色当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返乡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工作规范,接触过当代城市文明和新的生活方法,开阔了眼界,也会带回技术、资本、知识、观念等,从而推进农村进步、传输当代文明。其二,支持返乡农民工在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创业。多年来受土地紧缺、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等原因的影响,沿海地域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域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产业转移过程。其次,和转变经济增加方法相关,中国开启扩大内需战略,大量资本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力度空前加强。总而言之,产业梯度转移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和经济增加方法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其三,帮助部分农民工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需给农民工就业创业信息的支持,建立长期有效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1针对非农就业的培训有相当部分的返乡农民工在所从事的行业上具有相当的技术专长,回乡后却不知道干农活,“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依靠自己的信息优势为所辖地域的农民工立即提供城市再就业的市场信息,并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及招聘活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在今年合适时机再度输出。2针对农业就业的培训从现在返乡的农民工的年纪结构和文化层次角度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年纪结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对当代科技、当代化大生产的技术能力把握度较弱,不过她们含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加之终年在外打工也积累了不少的资金。所以,农民工返乡未尝不是机遇。假如借着这个机会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充足利用返乡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她们回乡创业,兴办农作物种植、农畜养殖类企业,并对她们进行农业科学的培训这将不但使农业而且是农民工的疏导走上良性发展之路。3完善权益维护机制农民工返乡的部分原因还应归结到外出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之上,同时为稳定部分回乡就业农民工对故乡的热情,就必需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深入完善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保衔接制度:建立生活情况的定点监测制度,对生活困难者给救助、财政补助等,帮助她们度过失业难关;加强疾病防控、计划生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主动引导她们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给吸纳返乡农民工并按要求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保险补助,在促进企业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的基础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综合保障措施,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捆绑,实施政府托管下的市场化社保经营制度。采取方法安排返乡农民工儿女入学。4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职,建立分流引导机制构建友好社会离不开社会组织的蓬勃健康发展,而引导丰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业中去,将是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极大鼓舞。现在中国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引发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恰恰在这里蕴含的就业潜力很可观。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能够发明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现在这个百分比还不到1%,根据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社会组织蕴含着1200万到4000万就业机会。所以,我们能够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并健全监督体系,以缓解就业压力,其中的受惠者绝大部分将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参考文件:1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21(1).2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3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4卢荣善.走出传统中国三农发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5綦好东.制度和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索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责任xx:李建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