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794905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TTI值:时间-温度指数,用来表示时间与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2、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3、储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4、盖层: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封盖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5、烃浓度封闭:如果盖层具有较高的烃浓度,可以有效地减缓或阻挡储集层中烃类的扩散损失,由此造成的盖层的封闭作用成为盖层的烃浓度封闭作用。6、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和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7、固态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8、沉积盆地: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沉积物的厚度比周围地区的沉积物厚,这样的区域称为沉积盆地。9、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10、含油气系统: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11、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时,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就是门限温度。12、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1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14、圈闭:是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15、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16、天然气:广义上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的气体,包含烃类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17、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18、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19、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20、油气初次运移:烃源岩内生成的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21、油气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22、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23、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24、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25、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26、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27、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28、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29、构造圈闭和油气藏:构造圈闭是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指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30、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31、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指不整合面之下只有古地形突起而没有构造形态,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闭。古潜山油气藏指古潜山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32、叠合盆地: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33、侧变式生储盖组合:由于岩性、岩相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导致烃源层与储集层在侧向上接触,形成的侧变式的生储盖组合。34、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指区域构造运动导致地层抬升剥蚀后,又发生地壳下沉,盆地再次接受沉积;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沉积层不断覆盖在不整合面上,与老地层侵蚀面成不整合接触,其上被不渗透地层覆盖,就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地层超覆圈闭是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油气聚集其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35、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36、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指位于地层不整合面之下,并以地层不整合面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37、前陆盆地: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38、裂谷盆地: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39、克拉通盆地: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之上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平面上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碟形。40、油气聚集带: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41、有机质丰度:代表岩石中有机质的相对含量,用于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能力。42、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烃源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43、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指动水条件下,水流的方向从地层的上倾方向流向地层的下倾,在净浮力与水动力的合力作用下,油或气水界面将发生倾斜使不具备圈闭条件的构造挠曲形成了圈闭。其中聚集油气就是水动力油气藏。44、有效烃源岩:指现在仍处在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经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简答题: 1、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分布特征 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 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2、 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因素 物源和沉积环境影响储集层的孔隙发育和物性: 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岩石结构:碎屑岩储集物性与岩石粒度、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均有很大关系; 杂基含量:杂基起孔隙充填物的作用,对储集物性不利。 成岩后生作用造成储集物性的损失: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 次生孔隙形成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溶解作用改善储层物性; 其他因素如岩层层理层面的发育。 3、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孔隙。原生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隙和基质内部由杂基支撑的孔 隙,其次为沉积期已存在的岩屑粒内孔隙。 次生孔洞:是指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其发育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裂缝:各种构造应力作用使岩石破裂而产生的裂隙,包括一些层理缝和矿物解理缝。 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影响因素 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水动力条件和粒屑的大小、分选、胶结物含量及造礁生物的繁殖情况等决定原生孔隙的发育; 成岩后生作用:压实、胶结作用破坏原生孔隙,使物性变差,溶蚀、重结晶、白云化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利于油气储集; 裂缝发育程度:裂缝是碳酸盐储层的储集空间,也是重要的油气渗滤通道。发育度高,储集物性好。 5、 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原生孔隙: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与岩石组构有关的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空隙、 生物体腔孔隙等; 次生孔洞:指在沉积期后发生的,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孔隙等; 裂缝:碳酸盐岩性脆,易破裂,裂缝发育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 裂缝、风化裂缝和压溶裂缝。 6、 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作用的主控因素 溶蚀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作用的主控因素有: 碳酸盐岩的溶解度:与其岩石成分、组构及构造因素有关;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地貌上,溶蚀带在河谷、海以及湖岸附近较为发育;气候上,温暖潮湿气 候有利于溶蚀作用发生。 7、 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受控于沉积作用,是在沉积时期碎屑岩颗粒之间未被填充,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形成的原始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是其非硅酸盐组分溶解的产物。成因有:由于地下孔隙水成分的改变,非硅酸盐组分溶解,形成溶蚀空隙;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方解石交代硅酸盐、胶结物和基质的重结晶作用。 8、 简述按照孔隙大小的岩石孔隙类型 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在自然条件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 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只能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9、简述影响盖层宏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盖层的岩性:主要为两大类岩石:泥质岩类,孔隙细小,排替压力高,封闭性强;膏盐类,基本不具孔隙,封闭性比泥岩更强。 盖层的厚度:厚度大的盖层一般在分布上比较稳定,易于形成大面积分布,不易被小断层断穿从而使孔隙连通。 盖层的分布范围和连续性:盖层的大范围连续稳定分布对油气聚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韧性:韧性岩石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越不易产生断裂和裂缝。盖层的韧性对油气封存尤其重要。 10、简述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封闭作用断层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在纵向上,断层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和产状、断层带内矿物的沉淀、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特征、断层是否被沥青封堵有关。 在横向上,断层的封闭性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如果断面两侧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起到封闭作用。 11、 简述圈闭的度量 取决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 溢出点:指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 闭合面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成的面积。 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闭合高度、闭合面积越大,圈闭的有效容积越大。 12、 简述地层型圈闭的类型及特点 地层圈闭是指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不整合圈闭。 (1)地层不整合圈闭:是位于地层不整合之下,并以地层不整合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其形成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又分为两个亚类,古潜山圈闭和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不整合下只有古地形突起,没有构造形态。不整合之下具有某种构造形态。) (2)地层超覆圈闭:地层超覆圈闭是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超覆地层是能作为储集层的砂层;不整合面不渗透;砂岩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作为盖层。 13、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1)型干酪根:或称腐泥型,以含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富氢贫氧,H/C高, O/C低,多为海相,生油最好。生烃潜力为0.40.7。 (2)型干酪根:富含直链结构及高度饱和的环状结构。H/C较高, O/C较低。生烃潜力为0.30.5 (3)型干酪根:又称腐殖型,以含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为主。H/C低,O/C高。多为陆相,容易生成天然气。生烃潜力为0.10.2。14、简述油源对比的主要指标 (1)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一般认为,如果原油与烃源岩有亲缘关系,那么它们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应 具有相似性。(2)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其中的姥鲛烷和植烷含量丰富且最稳定,几乎出现在每个原油与烃源岩抽提物中,运移作用又不会改变其相对含量,是研究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追踪石油运移途径的良好对比标志。(3)甾、萜烷化合物特征:对于有亲缘关系的烃源岩与原油,其甾烷、萜烷的相对含量、组合特征应该是相似的。(4)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不同成因的石油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异。 15、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减小,流体排出; 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由于泥质烃源岩的欠压实作用、蒙皂石的脱水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流体的热增压作用、构造应力等,形成微裂缝,油气随之排除; 烃类的浓度梯度:烃源岩内的烃浓度比周围岩石高,形成的浓度梯度使烃类自发地从烃源岩向储集层扩散。 16、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 包括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通道和运移模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异常高压;浓度梯度。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分子溶液;胶体溶液;分子扩散等方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烃源岩中的孔隙和微裂缝。 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压实排烃模式、异常高压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排烃模式。 17、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 (1)含腐泥型有机质的烃源岩(生油多)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演变未成熟阶段,烃源岩埋深较浅,地层含水较多,生烃量少且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以水溶相运移; 成 熟阶段,埋深加深,开始大量生油,孔隙水不足以溶解生成的石油,石油以游离的油相运移,气体以油溶气相运移;高成熟阶段,液态石油裂解成湿气,天然气以气相运移,少量液态石油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阶段,主要产物为干气,天然气以游离气相或扩散相运移 (2)含腐殖型有机质的烃源岩(生气多)油气初次运移相态演变 成熟阶段腐殖型烃源岩生油量小于生气量,少量液态石油以气溶油相运移。天然气在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以气相运移。其它阶段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与腐泥型烃源岩类似 18、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 从微观角度讲,油气是通过地下岩石中的空隙空间发生运移的,这些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孔洞。从宏观角度讲,作为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和不整合面。输导层: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 断层:断层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破碎带,油气可在其中发育的裂缝中运移;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代表地层的沉积间断和剥蚀作用,其上下往往形成高渗透性岩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20、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作用力 毛细管力:储层中喉道与孔隙的分布十分复杂,喉道与孔隙对油珠的毛细管力的合力一般指向孔隙,成为油气运移的阻力。 浮力和重力:油和气的密度比水小,在含水储集层中油所受到水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合力方向始终铅直向上,油气在这一合力作用下向上运移。 水动力:造成地层水流动的剩余压力差称为水动力。水的流动必然影响油气二次运移。 21、简述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继在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22、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 (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存在相联系的一系列圈闭,它们的溢出点海拔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2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 (1)在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相离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距油源区更远、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 (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作为聚集天然气的有效圈闭。但是,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了。 (3)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或气的密度。 (4)所形成的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来源供应的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 24、简述破坏油气藏的地质作用 (1)剥蚀和断裂作用:剥蚀和断裂作用都是地壳运动对油气藏造成的直接破坏作用。它对油气藏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地壳运动的强度和对油气藏的破坏方式。 (2)热蚀变作用: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3)生物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近地表环境,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对石油的一种破坏作用。 (4)氧化作用:烃类被氧化成大分子含氧化合物直到油气藏被完全破坏。 (5)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水动力的冲刷作用将圈闭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冲出圈闭,造成油气藏部分或全部破坏;水洗作用选择性溶解可溶烃并将其带走。 (6)渗漏和扩散作用:烃类在油气藏压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盖层的孔隙发生渗透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低的烃类可以以分子状态通过盖层发生扩散作用。 25、简述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概念: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 研究内容:1、基本地质要素: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体、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上覆地层,它们是油气成藏和形成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源岩、储集层、盖层是油气系统存在的最基本要素; 2、基本地质过程:油气系统的地质过程指“从源岩到圈闭”所发生的油气成藏过程,包括烃源岩的演化过程、油气的生成和排出过程、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圈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等。 3、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的关系:研究油气系统地质要素与地质过程关系要选择一个时间参照点,这个时间参照点就是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油气系统生排烃作用、圈闭形成作用、油气运移与成藏作用的最佳匹配期,是油气系统主要油气藏的形成期。油气系统的研究通过关键时刻将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6、简述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的三级四分法(p270) 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都是基底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 一级的构造,通称三级构造。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 在我国存在一些构造较复杂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则在隆起和坳陷之间划分出次级单元凸起和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 27、简述坳陷型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p296) (1)一般是裂谷演化晚期阶段的产物,是在断陷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2)此类盆地一般面积较大,盆地中发育有大型的背斜、长恒、隆起、斜坡等二级构造带类型。拗陷型裂谷盆地 中部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断块油气藏。 (3)在盆地中心或边缘斜坡,都可形成大型油气田。 (4)坳陷型裂谷盆地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 28、简述断陷型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断陷型裂谷盆地是裂谷发育早期阶段的产物。 (2)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 (3)断陷盆地是受基底断裂作用而下陷的沉积盆地,其面积大小相差悬殊,但其规模一般要小于裂谷演化后期的坳陷盆地,且包括单断和双断两种形式。 (4)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 (5)断陷型盆地 陡坡带 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断块及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发育岩性油气藏, 缓坡带发育上倾尖灭、断块、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论述题: 1.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 埋深:01500米 温度:106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R060007000米 温度:25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Ro2.0% 作用因素:热变质 作用特点:强烈裂解 主要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 2.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油气来源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1.烃源岩的规模和质量:规模大即烃源岩的面积大,层系多,厚度大是保证充足油气来源的基础。质量高,即烃源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多,有机质成熟度适中是充足油气来源的必要保证。 2.良好的排烃条件:砂岩储集层单层厚约1015米,泥岩烃源岩单层厚度约3040米,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烃源岩排烃条件好,最有利于石油聚集。 3.有利的运移条件:除一些原地聚集的岩性油气藏外,油气二次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烃源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这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必备条件。其中互层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聚集效率最高。 三、有效的圈闭 1.圈闭容积大。 2.圈闭距油源区近。圈闭距离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3.圈闭形成时间早。只有在大规模成烃、排烃期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要求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 2.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3.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3.如何确定油气藏得形成时间 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只有形成了圈闭油气才能聚集;换言之,油气藏形成时间绝不会早于圈闭的形成时间。 根据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烃源岩达到主生烃期时才能大量生成油气,然后排出,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只能晚于主成烃期,主生烃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期。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被储集层的成岩矿物所包裹而形成。根据油气包裹体的在成岩序列中的形成序次,可以确定油气宠注的相对时间;根据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储集层的地温演化历史,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时间。 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成岩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可以提供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砂岩储集层中的自生伊利石是在富钾的孔隙水环境中形成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后,破坏了自生伊利石的生长环境,伊利石即停止生长,因此储集层中最小的伊利石形成的时间即为油气进入储集层的时间。通过测定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可以判断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4、综合烃源岩、储层、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论述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形成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前陆地区。 1、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典型前陆盆地具有两类烃源岩系,即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烃源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成熟的生油气中心总靠近深拗带一侧,烃源岩的发育范围有向克拉通方向扩展的趋向。 (2)储层和储盖组合:储集体分为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受造山期间的挤压以及地层负荷的作用,深拗陷部位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克拉通一侧运移。 (3)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背斜构造圈闭主要为一些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分布在靠近盆地冲断褶皱带一侧;断层圈闭有断块圈闭、断层圈闭等。地层圈闭主要发育于靠地台一侧。 2、油气藏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在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前渊带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前缘隆起带主要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由于造山带运动以及冲断带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动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5.综合烃源岩、储层、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论述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是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上的沉积盆地。1、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从寒武纪到白垩纪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烃源岩厚度变化较大。不同盆地有机质丰度差别很大,同一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可能存在差别。 (2)储层和储盖组合:分布丰富的储集层,在与裂谷形成有关的克拉通盆地与无裂谷的克拉通盆地之间,储集层的分布特征有所差别。下方无裂陷的克拉通盆地,沉降速率较慢,沉积与沉降保持同步;下伏无裂谷的克拉通盆地,裂谷作用形成了地堑和倾斜地块,均分布有储集层。 (3)圈闭: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包括古潜山圈闭、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背斜圈闭和地层岩性复合圈闭。 (4)油气运移:辐射状运移;垂向运移;长距离运移2、油气分布规律 (1)油气田发育具有分区性:主要表现为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围绕优势运移方向展布,隆起带为主要油气田发育区。 (2)油气田分布具有分层性:克拉通盆地往往发育多套产油气层,各含油气层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