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艇发展状况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6048943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陆艇发展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登陆艇发展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登陆艇发展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陆艇现状概述一、登陆艇发展现状概述1、登陆艇研究现状综述各国现役登陆艇主要有传统的排水型登陆艇与气垫登陆艇两类。气垫登陆艇又可分为全垫升气垫登陆艇、侧壁气垫登陆艇、新船型气垫登陆艇。水面舰艇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排水型舰艇一直是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常规登陆艇艇首设有与艇同宽的首门兼跳板,装载舱为敞开式。装备有机枪或小口径舰炮。吃水浅,机动灵活,可深入到登陆舰不能到达的浅水区和岸滩登陆;但续航力小,航速低,耐波性差,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在海上强国追求海军两栖迅速突击作战能力的今天,常规气垫艇正逐步从各国的海军发展计划中退出。气垫艇是世界各国在两栖作战武器研究上所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各国追求濒海迅速突击作战的时代,气垫登陆艇凭借其强大的突击能力和良好的战术性能,崭露头角。第一艘原型气垫艇完成至今已逾25年,今天已有成熟的大型军用气垫艇出现。由于船体同空气的摩擦要比同水的摩擦小得多,气垫船向前运动时只受空气阻力,所以能在水面高速滑行。气垫登陆艇主要是利用船上的大功率风机,产生高于大气压的空气压入艇底,从而与水面或地面之间形成气垫,将艇体全部或大部分托离水面而高速航行的船只。由于气垫登陆艇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受潮汐、水深、雷障、抗登陆障碍及近岸海底坡度、底质的限制小,因而可在全世界70%以上的海岸实施登陆作战,而排水型登陆艇只能在全世界17%的海岸线登陆。 另外,这种气垫登陆艇在战斗装载的情况下,仍可以3040节甚至更高的航速航行,大大缩短了登陆部队暴露于敌岸防火力下的时间,加快了上陆速度,提高了登陆部队的安全性。这种气垫登陆艇不仅航速高,而且两栖性好,能超越障碍和复杂地形,而且本身的磁场、水压场和声场都很小,防炸的性能也比较好,所以它是运载登陆兵上陆和反水雷比较理想的工具。在各国海军越来越重视两栖登陆和濒海作战的21世纪,各海上强国都在发展并加强两栖突击能力,对各型登陆转运平台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也是美、俄、英、法、挪威等国家致力于研究中、小尺度非全垫升高速气垫登陆艇的契机。以美、英、法为代表的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一个“海上基地”连接器的概念,意指那些耐波性好、航速快、装载量大,可以在两栖运输舰和登陆滩头之间实施快速运输和“干登陆”的新型登陆艇,从而实现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跨越性“连接”,提高登陆行动的效率。2、我国登陆艇发展历程气垫船出现后,虽然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但也及时对新兴科技进行了跟踪研究。上世纪5 0 年代后期,为探索气垫新技术,全国4 0 多个单位组织力量,开始原理研究和模型试验,进而试制载人试验车和试验艇。1 9 6 0 年,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主持召开全国气垫技术会议,现场展览比试各型试验车和试验艇后,明确以船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决定缩短战线,相对集中力量、循序前进,对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协作攻关,从此改变了以往“遍地开花”的局面。1962年,国家科委船舶专业组组织制订了船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1963年 - 1972年)规划,将气垫船技术的开发列入规划项目,国防科委确定由七院为主,继续组织研究工作。这一时期,通过多型试验艇的试验,我国科研人员从实践上开始掌握气垫技术应用于船舶的基本规律,为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716型气垫交通艇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适应沿海岛屿之间的交通需要,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708研究所设计试用型全垫升气垫交通艇716型,1978年由沪东造船厂建成。这是我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军用气垫船。该艇总重16吨,设计载重量2吨,当年在淀山湖试航,航速达100公里/小时,随后调往南海海域进行试用。因其主机为航空活塞式汽油发动机,使用的高挥发性汽油容易引起事故,最后停止使用。716型气垫交通艇1983年,708所与沪东造船厂共同改装716型全垫升式气垫交通艇。其主机改用3台道依茨高速柴油机,总功率 950千瓦,改用导管螺旋桨,重新设计了垫升、推进系统和围裙。经反复调试、试航后,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实用要求。722系列气垫登陆艇1975年,受国外海军使用气垫登陆艇的先进经验影响,人民海军也计划对气垫登陆艇进行验证。为此,海军委托708研究所设计了722型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试验艇。在冶金、机械、航空等工业部门和天津市的有关厂所大力协助下,该艇于1979年建成,并投入试验。该艇总重 65吨,艇体为铝合金结构,设有首、尾大门/跳板,可以装载1辆军用卡车或1个步兵加强连执行登陆任务,载重量为15吨,主机为退役返修的航空活塞式汽油发动机 4台,总功率41100千瓦,航速达898公里/小时。722型沿海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艇1980年,该艇组织两次长航程试验:第一次来回塘沽、秦皇岛间,第二次横跨渤海湾,绕成山头到达青岛,两次航程共计约800海里。试验结果表明,艇的稳性、垫升性、操纵性和快速性良好,机件、轴系和围裙等在精心维护下能正常运行,但主机故障率高、噪音大,在海洋环境中耐蚀性差,尤其足以高挥发性汽油为燃料,不符合实战要求,只能作为中间试验使用。1981年到1982年,以708研究所为主,海军和702研究所密切配合,在青岛海域和东海吴淞口外海组织了两次在3级海情下的耐波性和快速性试验,进行艇体结构振动、围裙应力、应变以及舱室噪音测试,为实用化型号的研制提供了第一手海上试验数据。1983年,由WJ-6航空发动机改型而来的409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以轻柴油为燃料,满足了实用要求。随后,708研究所在722原型艇的基础上,采用409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装置,设计了722型沿海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艇。该型艇改用低阻响应围裙,以提高围裙寿命,改善耐波性能,为提高海洋环境下船体结构抗腐蚀能力,采用了新研制的镁铝合金。722型气垫登陆艇以两台409型燃气轮机作为主机,每台主机通过变速齿轮箱同时驱动同舷的垫升风扇和导管式空气螺旋桨。鉴于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应用于气垫艇,例如机、桨联合控制、进气净化、排气引射和低工况航行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攻克。为此,在制造厂试车台进行单机空负荷试验成功后,又进行了模拟气垫船具体条件的各种陆上联调联控试验,以及变工况与机、桨联合控制等性能测定。1986年,动力装置陆上各项模拟试验获得成功,1987年,成功安装到了建造中的船体中;1988年,第一艘722型气垫登陆艇在大沽船厂建成,并开始进行试航;1989年,722型气垫登陆艇进行了海上航行及两栖登陆试验,均获得成功,随后交付海军使用。这是中国气垫船技术跨入实用化阶段的一项重要标志。722型沿海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艇由于受到英国和苏联气垫登陆艇的影响,722型和722型气垫登陆艇都采用遮蔽式甲板结构,在货舱甲板两侧是人员/动力舱,驾驶舱位于二层甲板前端,具有比较良好的视界,首、尾大门/跳板可以保障人员、装备迅速完成登、离艇作业,从总体设计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成功的。722型艇还在驾驶台两侧设置了两座双联装145毫米舰用机枪,在提升气垫登陆艇自卫火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722型气垫登陆艇最大的缺点,就是受到当时国内科技水平限制,缺乏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实际设计经验。490型燃气轮机虽然功率比较适宜,但重量、体积偏大,直接导致了有效载荷偏低,只有15 20吨,只能装载一辆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对于提升冲滩部队战斗力的作用有限。因此,722型气垫登陆艇没有进行批量建造。不过,该艇已经完全具备了现代气垫登陆艇的基本特征,海军利用其进行广泛试验,为新型登陆战法的完善以及新一代气垫登陆艇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724型气垫登陆艇长期以来,海军一直使用中、小型坦克登陆舰,采用直接抵滩的方式遂行登陆任务。例如海军装备的079型坦克登陆舰和072系列坦克登陆舰。072型坦克登陆舰是受美军20节登陆舰队计划的影响出现的,航速从早期登陆舰的不足15节提高到20节以上。航速的提升明显减少了登陆舰队的航渡时间,登陆舰能与护航舰艇一起进行机动,大大提高了舰队的协调能力。但是,072型坦克登陆舰继续采用直接抵滩登陆的方式,不仅适宜抵滩岸段少,而且从冲击到抵滩的全程都在岸防火力的威胁下,重装备安全、迅速上陆的难题依然是提高中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能力的一大障碍。724型气垫登陆艇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在海军举行的大型登陆演习中,072型登陆舰搭载的一种小型气垫登陆艇频频亮相。这种724型气垫登陆艇只能搭载人员,而且数量只有一个班(10人左右)。这样的装载能力在实战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很值得怀疑的。比较合理的推断是,这种小艇主要用来替代大型气垫登陆艇进行训练,因为中国军费一向处于偏低水平,难以支持大型装备的消耗。从一张类似LCAC的编队照片中,可以为这种观点找到支持。显然,中国海军的主力气垫登陆艇应该由另外一种大型艇充任。新型气垫登陆艇很快这个推断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一次海事展览中,江南造船厂展出了一艘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的模型,在该模型的坞舱里,摆放着4艘类似于LCAC的气垫登陆艇模型。按照惯例,在一种国产装备正式出现之前,首先会透露其模型,显然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他们的美国同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开始的工作。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很快就出现在了江南造船厂的船坞中。2007年末,该舰完成试航,交付海军使用,被命名为昆仑山号。巍巍昆仑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用昆仑山来命名新一代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的首舰,表明军方对新型登陆舰的强大战斗力及由此带来的中国海军陆战队登陆战术的革命性改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007年12月底,网络上忽然流传出几幅江南造船厂的照片,显示了一艘未完工的新型气垫登陆艇正被吊装到一艘驳船上。显然,这就是昆仑山及其姊妹舰将要携带的新型装备。国产LCAC从外观来看,新型气垫登陆艇的结构布局跟美军LCAC基本一致,可以认为其担任的任务跟LCAC也是相当的。新型气垫登陆艇同样采用开放式的甲板结构,主装载甲板两侧是机舱驾驶舱,除驾驶舱的位置在左舷前端之外,其余布置与LCAC完全一致。从机舱位置防水帆布的包扎方式可以看出,每侧机舱安装有两台主机,一台通过传动轴驱动艇尾的导管式空气推进螺旋桨,另一台通过传动轴驱动风扇舱里的垫升风扇。主机的轴系与艇的纵轴平行,这意味着主机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不能采用LCAC上的横置发动机结构以减小机舱体积。在细节上,新型气垫登陆艇跟LCAC有一些不同。首先,首推力喷管的大小和安装位置不一样。新型气垫登陆艇的首推力喷管直径较小,而且回转轴向舷外倾斜。这意味着新型气垫登陆艇的垫升风扇风压较高,只需要较小的喷管口径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推力,而垫升风压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新型气垫登陆艇的适航性。台湾海峡是出名的风急浪高的海区,显然新型气垫登陆艇的性能针对海峡环境进行了优化。同时,向外倾斜的回转轴使得首推力喷管在回转调节时,可以更迅速的提供较大的横倾力矩,在海况较高时能够更好的减小横摇、稳定艇身。其次,新型气垫登陆艇的装载甲板基本上是一个宽度不变的长方形,跟LCAC的装载甲板面积相去甚远。这个主要还足因为国产发动机水平一直较低,机舱没办法做得那么紧凑,也就损失了大量的可用甲板面积。但是从实际应用考虑,新型气垫登陆艇也不需要象LCAC那么宽敞的装载甲板。LCAC宽大的甲板很大程度上足为了装载轻型车辆而设置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对新型气垫登陆艇最紧迫的需求,是用来运输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登陆。这些重型装备实际占用的甲板面积是比较有限的,只要拿下登陆场,其他轻型装备、辅助车辆可以由坦克登陆舰直接送上滩头。以美军的财大气粗也只能养得起91艘 LCAC,中国新型气垫登陆艇的装备数量只会更少,如果为次要的要求来追求完美,势必会造成研制进度的延误和造价的进一步上升。在重要装备应该立足国内的前提下,新型气垫登陆艇的性能够用就好。性能参数猜想新型气垫登陆艇是参照LCAC设计的。那么利用 LCAC的相关数据,再结合海军陆战队的可能装备,就可以推断新型气垫登陆艇的一些主要性能参数。LCAC通常可以装载一辆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为63吨。而在我军的登陆演习中可以看到,经常出现的坦克是59系列,战斗全重约38吨。由于59系列坦克属于战后第一代坦克,主要战技性能已经严重落后,未来装备性能更加先进的96式主战坦克势在必行。96式主战坦克现在缺少公开数据,但是可以参考与之类似的、出口巴基斯坦的85AP主战坦克,其战斗全重约41吨,考虑到需要一定的装载余量,可以认为,新型气垫登陆艇的载重量必须达到4045吨才能满足搭载一辆主战坦克的要求。再看总重,LCAC的最大载重是最大总重的41%,新型气垫登陆艇的动力装置落后,占用了不少空间和重量,这个比值可能降到35%左右,那么总重应为130吨左右。再看最大总重时的吨功率,LCAC足83千瓦/吨,按此数值计算,新型气垫登陆艇的总功率应达到 10800千瓦,单机功率应达到2700千瓦。如果新型气垫登陆艇要达到比LCAC更好的适航性,在这个功率数值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由于中国海军陆战队重装备的主尺度普遍比美军的要小一些,所以新型气垫登陆艇的主尺度应该比LCAC稍小,估计长 25米、宽12米左右。尾门/跳板的宽度应该与LCAC一样,也是4.5米,装载甲板最宽处应该能够容纳两列轻型车辆(LCAC是三列),宽度估计为5.5米,首门/跳板与之同宽或稍宽,不超过6米。至于航程, 200海里已经足够保障在海峡里走一个来回,再大的话也没有更高的效益,反而需要携带更多的备用燃油,造成有效载重的减少。至此,可以对新型气垫登陆艇做一个小结: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陆战队战斗力的革命性提高,使得发起一场近海两栖登陆作战成为可能,在未来的统一进程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现役主流登陆艇介绍1、美国登陆艇1)、美国LCU登陆艇它是从参与过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登陆艇发展而来,因此在设计上更充分地考虑了登陆作战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战场适用性。LCU艇长411米,宽88米,吃水为19米,轻载排水量为200吨,航速11节,装有2挺127毫米机枪。人员编制为14人,其中2名军官,军运能力为170吨,可运载3辆M103或M48坦克,或是350名海军陆战队员。它是一种改进了的钢壳登陆艇,比以前的登陆艇大,是适应各种任务的通用登陆艇。该艇的总体部局采用了直通式甲板的设计,在艇艉和艇艏都设有坡道,装甲车辆和坦克可直接从艇艉或者艇艏进入登陆艇,从而免除了需要掉头才能装卸车辆的麻烦,非常适合从两栖舰到海岸或者从海岸到海岸的物资运输。它能够运载2辆M1A1坦克或者35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为了追求浅吃水,LCU采用了常用的平底船型,速度也较慢,最大才11节。因为它负重较大以及速度较慢,在海上航行给人的感觉总是慢慢悠悠的,因而美国海军非常形象地称它为舰队的“海上驮马”。该艇采用4台柴油机作为动力,持续功率519千瓦,具有较强的续航力。满载时,LCU通用登陆艇的续航力为1 100海里/11节。由于位置保持能力和机动性差以及在航行中可能会出现突然横转的危险,LCU一般不能够在宽阔的海洋上进行独立部署,只能够装载在驳船、船坞登陆舰或民用散货船上。很显然,LCU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能负重、续航力强,而缺点则是速度慢,因此在两栖登陆作战中,通用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可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LCAC速度快,可运送一些急需抢滩物资,而其它重型装备则由速度较慢的LCU来运送。正因为如此,美国海军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保持35艘左右的LCU。很显然,LCU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能负重、续航力强,而缺点则是速度慢,因此在两栖登陆作战中,通用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可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LCAC速度快,可运送一些急需抢滩物资,而其它重型装备则由速度较慢的LCU来运送。正因为如此,美国海军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保持35艘左右的LCU。 由于该级艇大部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建造,平均艇龄已达33年,早已超过了20年的设计服役年限。特别是其C4I和导航装备等电子设备均已老化,不能与其它舰艇或者设施进行协同操作。同时它的船速太慢,也不能满足现代作战的要求了。但是,如果将它们全部退役,仅仅使用LCAC,则不能满足美国海军登陆运输的最低要求。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建造通用登陆艇替代艇LCU(R),来更换目前所使用的通用登陆艇。2)、美国LCAC气垫登陆艇美国LCAC气垫登陆艇在登陆艇的世界里,美国LCAC确属声名显赫一类。它建于1982年,1984年首艇交付使用,美国海军共采购91艘。主要装备美国两栖战舰艇,用于输送坦克、车辆和陆战队士兵,实施登陆作战。 目前 LCAC气垫登陆艇已服役数十艘,主要装备在“黄蜂”级、“惠得贝岛”级、“塔拉瓦”级、“奥斯汀”级等大型两栖战舰上。它是在吸收两型原型艇(JEFFA和JEFFB)五年多试验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噪音和灰尘级都很高。(a)研制背景与计划从70年代初起,许多国家海岸防务武器不断增加和更新,传统的登陆作战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因此,为了改进和提高海军陆战队队员及其装备的运送能力,美国海军实施了两栖攻击登陆艇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经研究表明,由气垫艇执行两栖登陆任务可在世界上所有海岸线的73%沿岸地区和滩头实施快速登陆攻击。相比之下,用传统的登陆艇只可在17的海岸地区进行登陆作战。为了有效地实施两栖登陆艇的发展计划,1977年10月美国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军海岸系统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攻击快艇试验机构,专门试验气垫登陆艇,并先后建造了JEFFA和JEFFB两型。随后,通过对这两型艇的试验与改进,美海军以JEFF艇为基础,制定了LCAC气垫登陆艇发展计划。按照该计划的最初目标,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共需要建造108艘气垫登陆艇,用以支援其海上远征部队的两栖攻击作战。1984年初,美国国防部公布的计划中提出,至少需要90艘。从计划实施情况来看,19821986财年拨款建造33艘,1989财年批准建造15艘,1990财年和1991财年每年批准建造12艘,1992财年和1993财年分别批准建造12艘和7艘,总计为91艘,最后2艘推迟至1998年才完工。该级艇均由德克斯特龙船用系统公司(Textron Marine Systems)和阿冯达尔公司建造。美国能载该级艇的两栖舰船有“黄蜂”级和“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安克雷奇”级和“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以及“奥斯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等。这些大型两栖舰船能将气垫登陆艇和其他装备与人员运至作战海域,然后气垫登陆艇掠海航行把人员和装备直接送上敌方滩头,迅速占领滩头阵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动用了一些气垫登陆艇;在1992年12月在索马里的海岸登陆中也使用了该级艇。(b)总体性能与装备i. 主尺度与排水量空载排水量(t) 87.2满载排水量(t) 170182总长(m) 26.8(气垫状态) 247(艇结构间)艇宽(m) 14.3(气垫状态) 13l(艇结构间)吃水(m) 0.9(非气垫状态)ii. 性能航速(kn) 40(装载时)续航力(n milekn) 30035, 20040艇员(名) 5iii. 动力装置主动力系统:4台阿维科?莱康明公司的TF40B燃气轮机,2台用于推进,2台用于升力,持续功率12000kw(16000hp)螺旋桨:2个空气可调螺距螺旋桨(用于推进);4台双进气升力风扇(离心式或混流式)。iv. 武器火炮: 2挺 12.7 mm机枪。v. 电子设备雷达:l部马可尼公司的LN66导航雷达。vi. 军运能力陆战队队员:24名。坦克:1辆主战坦克,或6075 t军用物资。(c)结构特点L C A C 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开放式甲板构型,以一个扁平的铝合金箱型主承力结构为基础,箱体上平面是主甲板,内部则布置有燃油舱、水密隔舱、风道等,底部是允许直接接触地面的加强结构,箱体四周安装有气垫围裙。在非气垫状态时,浮力由箱体直接提供;气垫工况时,从垫升风扇送来的高压空气,经过风道进入艇的下方,产生的压力将整个登陆艇托起,升离水面。在主箱体顶部两侧中部,对称布置着左、右机舱,每个机舱里,横向布置了台T F 一4 0 B 燃 气轮机,一台用于驱动垫升风扇,一台用于驱动空气螺旋桨台燃气轮机的输出轴通过联动离合器联接在一起。在机舱的前方是垫升风扇舱,舱里有两个并联布置的大型离心风扇,用来产生将艇体托起的压力气垫。垫升风扇舱顶部各有一个回转式喷气推进器,作用类似于“鹞 ”式战机上的矢量喷口,通过引用一部分垫升空气,可以对艇的姿态进行控制、改善艇的机动能力,当正常航行时还可以提供一部分前进的推力。每个机舱的后方通过一条桨轴驱动一个导管式空气螺旋桨,用于产生主要的推进动力。 螺旋桨为可调螺距螺旋桨,桨距为正时提供前进的推力,桨距为负时可以刹车或倒车,这样保证了即使住狭窄的坞舱里,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操纵。两侧机舱中间就足宽阔的装载甲板,尾部的尾门跳板受到导管式空气螺旋桨的限制,只有4.5米宽。在螺旋桨导管之前,由于动力设备技术先进、机舱宽度较小,装载甲板加宽到8.2米,使得有效装载空间大大增加,面积达168平方米,在携载装甲输送车等较轻的装备时吖以增加装载的数量。首门跳板的宽度比甲板还要稍宽,达8.65米,可以保障艇上装备迅速下艇。经过优化的甲板设计有效提高了运输和卸载的效率。驾驶、集控室在上层建筑右侧前部。由于全垫升气垫船航 行时完全离开水面 ,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飞行器,所以全艇机械、设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只需 5 名艇员进行操作。这对于人力资源一向紧张的美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d)操作控制系统 L C A C 的航行操纵主要是对艇的航向、航速以及气垫状态进行控制,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由L C A C 操作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该系统又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子系统:方向舵控制系统:通过导管后方的方向舵来控制航行的方向。螺旋桨桨距控制系统:通过对桨距进行控制,可以调节航行速度和航行方向。垫升风扇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重量和海况,调节垫升风扇的风量输出,保持足够安全的垫升高度。T F 一4 0 B 燃气轮机控制系绕:根据实际负载和任务要求,调整主机的功率输出。指令、操作键盘:可以直观的对大多数操作进行控制。回转速率系统:对回转角速度进行监控,协助驾驶员进行航行操纵。大气温度监测系统:提供大气参数,协调各系统工作。航速 侧滑指示器:对航速和侧滑进行监控,协助驾驶员进行航行操纵。这些子系统分别可以在驾驶台或者轮机操纵台进行控制。由于全垫升气垫船在航行时其实处于飞行状态,所以LCAC驾驶员的操作跟运输机飞行员相当接近,大名鼎鼎的微软“模拟飞行”游戏也开发有LCAC模块,可以供爱好者进行 “驾驶”。由于有在坞舱等狭窄空间操作的要求,而早期全垫升气垫船的机动性能并不突出,为了保证安全、高效的使用,LCAC采用了可以360度回转的两舷首部推力喷管,通过推力喷管和方向舵、螺旋桨桨距的综合控制,可以 很 方 便 地 前进、刹车、后退、转弯和横移,有效的满足了机动性指标。(e)技术特点分析及述评气垫登陆艇用于两栖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两栖作战装备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突破。美国是发展气垫艇数量最多的国家,它所建造的LCAC气垫登陆艇在世界上各型气垫登陆艇中居领先地位。由于该级艇以JEFF型艇为原型艇发展而来,在艇体结构、操纵系统、螺旋桨剥蚀和围裙防飞溅(如装有飞溅抑制器)等方面均有改进,因而具有理想的快速性,良好的通过性和独特的两栖性,不受潮汐、水深、雷区、抗登陆障碍和近岸海底坡度的限制。尤其是这种艇可在全世界70以上的海岸线实施登陆作战,将迫使敌人不得不在绝大多数的海岸上没敢从而分散了敌方兵力;同时登陆部队有更多的机遇选择登陆地段,便于在常规登陆艇不易登陆的敌方地带实施登陆。在登陆作战时,携带气垫登陆艇的两栖舰船在远离岸边2030n mile时,便可让气垫登陆艇依靠自身的动力将人员和装备送上敌方滩头,从而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经研究表明,该级艇稍作改装,即可执行扫雷、反潜和导弹攻击等任务。但LCAC远非完美无缺,在实施登陆作战时,假如艇体四周的橡胶围裙被抗登陆炮火击坏,气垫登陆艇自身具有的优势就会打折扣。一旦登陆艇失去机动能力,拖拽航行十分困难。另据美国军方透露,LCAC型艇如在恶劣海况下由于柔性密封件无法保持气垫的存在与稳定性,这可能会引起船体“鹅卵石打水漂”式行驶。此外,LCAC运载的武器装备全为露天放置,因此遇到恶劣天气便会加重保养困难。而且它的噪音太大,扬尘扬水泡也过多,虽有喷溅抑制器,但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对驾驶员的帮助实在是微乎其微,以至于航速和载重量都下降不少,使用受到限制。3)、美国通用登陆艇替代艇LCU(R)美国通用登陆艇替代艇LCU(R)由于LCU是19591971年间建造的,平均艇龄已达33年,早已超过了20年的设计服役年限。特别是其C4I和导航装备等电子设备均已老化,不能与其它舰艇或者设施进行协同操作。同时它的船速太慢,已不能满足现代作战的要求了。但如果将它们全部退役,仅仅使用LCAC,则不能满足美国海军登陆运输的最低要求。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建造通用登陆艇替代艇LCU(R),来更换目前所使用的通用登陆艇。 LCU(R)项目于1999年正式开始,2003财年完成了工业界参与的研究、开发、试验和评估工作。目前至少有8家船厂参加了LCU(R)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的竞争。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LCU(R)应该在2006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相对于LCU,LCU(R)在设计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主尺度上,考虑到两栖舰或未来的海上预置船的搭载要求,LCU(R)的艇长不能超过396米,宽不能超过137米。同时,LCU(R)将通过减少吃水或其它设计特征来改善抵滩能力,满足在濒海区域通用性要求,其最大允许吃水也不会超过两栖攻击舰坞井甲板的水深限制。在总体布局上,LCU(R)继续沿用了LCU的直通甲板式设计,在艇艏和艇艉设有坡道。为了提高装载速度,美国海军还要求位于两栖舰坞井甲板后部的LCU(R)能够通过它前面的LCU(R)装载车辆和货物。LCU(R)还将继续保留与LCU类似的居住舱室,同时,为了体现女性在美国海军中的地位,LCU(R)还将专门开辟出女性住舱。为了提高航速,LCU(R)很可能采用滑行船型。从美国海军作战使命要求以及一些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来看,LCU(R)航速应该不会低于25节。在运载能力上,LCU(R)将比LCU增加42%的负载能力,可装载3辆M1A1坦克。为了配合美国海军正在开发和研制的先进两栖攻击车(AAAV),LCU(R)还将成为下水、回收和营救AAAV的平台。在机动性能上,为了避免出现类似于LCU发生突然横转的危险,LCU(R)在艇艏采用了首推力器,安装了综合舰桥系统,将这种突然横转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推进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使LCU(R)既能正着进入两栖舰坞井甲板,也能倒车进入。艇上安装的抛锚系统可以迅速固定登陆艇,从而缩短卸载时间。在武器装备上,由于主要是作为第二波的登陆后勤运输,不会遭遇直接的正面攻击,LCU只配备了2挺127毫米机枪。由于LCU(R)和LCU的作战用途相似,LCU(R)可能会继续配备简单的武器进行防御。为了增加与两栖舰、海上预置船的互操作能力,LCU(R)除了配备先进的C4I系统外,还配备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可进行航向的精确导航和定位,能够改善登陆艇在海滩区域的战术机动能力。为了降低运行和维护费用,LCU(R)大量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和简约的设计,使得船员的数量和工作量都有所降低,简约的设计使得LCU(R)非常坚固,并且易于维护,大大减少了登陆艇的运行费用。美国海军还要求LCU(R)能够在现有的两栖基地内进行保障维护,不需要送到船厂进行专门的维护。LCU(R)还将按照美国船级社和民用标准、规范、惯例建造,借助民用成熟的技术,降低LCU(R)的建造成本以及日后的维修成本。鉴于LCU不能够在宽阔的海洋上独立部署,LCU(R)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它将能够进行10天的独立部署,航行距离也将达到1 000海里。从整体上看,由于LCU(R)主要是为了替换LCU,作战使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而保留了许多LCU的设计特征。但在整体能力上LCU(R)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美国海军正在全力发展海上基地战略。海上基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海上为美国前沿的登陆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为了满足海上基地战略后勤运输的需求,美国海军正在考虑建造多种运输舰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运输要求。如高速运输舰、未来海上预置船等,是美国本土到海上基地的运输工具,LCU(R)则是作为舰对岸的运输工具,从而形成一条从美国本土-海上基地-敌方海岸的完整运输链。由于LCU(R)具有与未来海上预置船、两栖作战舰艇、战略海运船相兼容的能力,并具备海上机动作战和海上基地后勤运输所要求的高速、超水平线和舰对岸的两栖运输能力,因而被2004年美国海军规划指南列为重点发展的装备之一。4)、美国T-craft艇美国海军1984年研制的LCAC气垫登陆艇虽然在航速和装载量上有一定提高,但在海况恶劣的情况下耐波性却比较差,使用受限,无法解决美海军快速登陆的“瓶颈”。为此,负责海上新型装备和技术开发的美国海上研究局联合国内外顶级造船厂家,开发出了几种新概念的快速登陆艇,T-Craft艇和E-Craft便是其中的两种。T-Craft艇 全称Transformable Craft,即“可变形艇”之意。按照海上研究局的设想,T-craft艇将兼具单体船型、双体船型和小水线面双体船型的特点,能根据航行环境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船型,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要。作为运输艇在浪高风大的远洋公海航行时,T-Craft艇将选择小水线面双体船型的航行模式,以确保拥有较高的耐波性和航行稳定性;当作为登陆艇在近岸浅水环境中高速航行时,T-Craft艇将转为单体船型航行模式,以减小航行阻力,确保拥有较高的航速;当作为两栖运输艇时,T-Craft艇将转换为两栖航行模式,由气垫船变为两栖气垫车,可以跨越浅水沙洲和泥滩洼地,直接把物资和装备运送至登陆滩头。这种设计概念的新颖之处在于,艇体本身可根据航行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船型,且不会引起耐波性和装载量的变化,可谓“鱼”和“熊掌”兼得。T-Craft艇航行模式的变换,从作战需求的角度看将是美海军发展“海上基地”能力的倍增器;从技术角度看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创举,在研发过程中将面临许多技术挑战。首先,目前建造的各种舰艇都是单一船型,尚未有可以在两种以上不同船型之间转换的先例,这种船型转换技术属于新的发展领域。其次,在船型发生变化的同时,推进系统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从水面航行模式转换到两栖跨越模式,更形象地说是T-Craft从“水中艇”到“地面车”的转换,其推进系统会面临从“入水”到“出水”的转换。如何实现推进系统的这种由“湿”到“干”的转换,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之一。再次,T-Craft艇在转换船型的同时,如何确保气垫效果不受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难题。即便如此,美海上研究局仍于2007年l月启动了T-Craft艇的研发项目。在任务需求书中,美海上研究局提出T-Craft艇应具备以下性能特点:第一,采用高强度、轻重量、高承重力、抗疲劳和耐磨损的材料建造;第二,总装载量750吨,可装载10辆M1A1主战坦克或其它同类坦克,具备把驻扎在离岸100200海里处的母船上的人员、物资和装备快速运送上岸的能力;第三,在5级海况中,空载且无加油的情况下,能以20节的速度航行2500海里;第四,在4级海况中,在满载且无加油的情况下,能以40节速度在浅水环境中航行600海里;第五,具备在8级海况下生存、6级海况下执行任务、4级海况下浅水高速航行的能力;第六,具备三种不同的航行模式,且不需要外部支援便可自行在不同航行模式间切换;第七,在45级海况下可自动减摇,以便把物资和装备从海上预置舰或其它海运船上转到T-Crafi艇上。第一阶段的开发重点是T-Craft艇所需的各种新技术及初步设计方案,用时9个月,开发合同分别授予了美国阿莱恩公司、乌莫曼达尔美国分公司、纳瓦提克公司和德克特伦公司。阿莱恩团队T-Craft艇设计的详细情况没有公开发布,但从其项目经理透露的情况看,该公司的设计方案主要采用了水面效应技术,即以气垫船体为基础平台,同时集成多种新技术,使该艇成为一个具备三种船型特点、拥有三种航行模式、可执行多种任务的多功能艇,其中动力系统将采用燃气轮机和喷射推进配置方式。乌莫曼达尔美国分公司借鉴了在研制挪威海军“盾”级气垫式快速攻击艇过程中所采用的水面效应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气垫船/气垫车”的混合体。这种车/船混合式的T-Craft艇方案由一个长方形的主艇体和气垫式的边体组成,能在多种航行模式之间来回转换。当执行两栖任务时,硬壳气垫边体将自动放下,由气垫船转变为气垫车,可在浅水沙洲和泥滩洼地上行进如飞。纳瓦提克公司设计方案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翘首技术,艇体由一个双体船和多个上翘体组成,采用航行控制系统,使艇体具有较高的航速和较好的耐波性以及较大的装载量,可根据需要转换成水面运输艇和两栖运输车,用于远距离航行和近海到岸的运输以及两栖登陆。德克特伦公司设计的T-Craft艇是一个“混合式双体气垫平台”,融合了气垫车和双体气垫平台的技术特点,拥有三种航行模式。当处于低速航行时,该艇可以采用双体船航行模式,不仅稳定性好而且比较节省燃油;高速航行时,艇体将借助升力风扇快速充气产生的上扬力而向上抬升,变成一个吃水浅的气垫船;执行两栖任务时,该艇将把边体放下,转换成一个可以直接登滩的两栖车,把重达350吨的物资或装备输送上岸。2007年11月,美海上研究局在对第一阶段四个公司所提交的方案进行评估后,择优录取了阿莱恩团队和乌莫曼达尔公司的设计方案,并分别授予两公司第二阶段的研发合同,进行T-Craft艇的详细设计、建立模型并进行技术可靠性的测试,2008年11月,海上研究局将在这两个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一个作为T-Craft原型艇的研制商,并授予第三阶段的研发合同,负责原型艇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用时4年,费用控制在1.5亿美元之内。E-Craft艇 全称Expeditionarycraft,即“远征作战艇”之意,其性能要求跟T-Craft艇基本一样,要求能根据不同的航行环境和执行任务的需要,迅速在不同船型之间进行切换,以最合适的航行模式应对这些环境和任务。E-Craft艇技术最早来源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研制三体船型濒海战斗舰时所开发的一种“变体艇”(Varicraft)概念。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原本计划将该技术应用于濒海战斗舰的研制,后又放弃,但这种新颖的概念引起了海上研究局的兴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此受邀参与E-Craft艇项目的研究。按照“变体艇”技术的设想,E-Craft艇的艇体结构将由一个可升降的中央主艇体和小水线面双体船边体组成。其中,中央主艇体是E-Craft艇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一部分,它与一个液压系统相连,可进行上下升降,改变艇体底部与水面接触的面积和艇体浮力,从而实现不同船型之间的转换。转换为双体船型时,中央艇体上升,仅剩下边体浸入水中,成为双体船的两个侧船体,这时艇体吃水约3.2米;转换为小水线面双体船型时,中央主艇体上升并改变艇体浮力,使整个艇体处于小水线面双体船航行模式,这时艇体吃水4米;单体船型时,中央主艇体下降并与两个边体同时浸入水中,这时整个艇体吃水约1.3米。2005年8月,美国决定建造E-Craft艇的试验版本“苏西特纳”号。经过几番争论和推敲后,2006年8月,“苏西特纳”号的总体设计方案终于有了定论,确定为总长59.4米(195英尺),宽17.7米(58英尺),中央模块宽10.7米(35英尺),轻载排水量790吨,在小水线面船型模式下满载排水量900吨。动力系统采用4台MTU-12V-4000-M90/M70型柴油机,每台的输出功率为2700马力,驱动4台瓦特希拉公司的WLD810型喷水推进器,巡航速度21.8节,续航力200海里,可运载100名乘员和20辆车。2006年8月24日,“苏西特纳”号举行了龙骨安放仪式,它采用模块化建造,预计2009年2月建成交付,然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一系列测试。测试工作将包括演示该艇作为高速“海陆连接器”的有效性、支援远征部队作战的能力(装载1辆M1A1主战坦克登陆)、双体船型的适用性、WLD8ro型喷水推进器的性能等。5)、表面效应双体船SeaCoaster2003年美国SeaCoaster公司才推出一种新型双体气垫船,即AMH号双体气垫船试验艇。这种双体气垫船的首尾封裙是刚性的并与船体一体化的。AMH双体气垫船右前视图该船设计采用的是美国表面效应船专利技术,双体船由一个V型部分和一个在其中容纳压缩气体的气垫容纳槽部分。V型船首部分形成了动升力而压缩气体部分形成了一个用于减小阻力的气垫。表面效应船专利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双体结构抗横摇稳性好的优点,将滑行原理和气垫原理集于其中,以寻求高稳定性和高航速的结合。这种船的双片体底部为断级型式:前部为普通滑行艇底,后部上凹,形成一个楔状气垫腔,由片体底部断级面和两侧的边龙骨构成硬式密封裙。高速航行时,在水升力的作用下,前体抬起,85%的重量由气垫承担。 2004年10月,由奥斯塔美国分公司建造的军用高速表面效应双体船SeaCoaster下水。该船将被美国海军研究署用于演示先进船体技术。SeaCoaster双体船采用新型复合材料,由飞机树脂、凯夫拉纤维和泡沫夹心材料制成,强度超过相当厚度的玻璃钢船体的10倍。在每个船体底部都设置了空穴,从中可排出空气,为船体提供升力,从而达到降低阻力和提高航速的目的。船总长31.2米,宽9.75米,船深3.35米,主机为4台1045千瓦卡特皮勒柴油机,推进装置为4部ZF割划水面螺旋桨,航速可达56节。 2、俄罗斯登陆艇苏联俄罗斯气垫登陆艇的发展,主要由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的“金刚石”设计局负责。自1970 年代以来,该局共研制、发展了5型气垫登陆艇。第一型气垫登陆艇“卡里玛尔”于1972年开始首艇试航的,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共生产了22艘。第二型气垫登陆艇“ 鳌虾”和第三型气垫登陆艇“ 燕” 的试验性质比较明显, 分别生产了2 艘。第四型“ 海鳝” 从1985年开始投入使用, 有8 艘在苏联俄罗斯海军服役。该型艇满载排水量为150吨, 艇身长32米、宽15米, 最大航速可达55节, 航程超过200海里, 艇员为12人; 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 可一次运输1辆重50吨的中型坦克, 或者2辆装甲运兵车, 或者140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 配备1门30毫米AK630型自动炮, 还可以使用“ 针” 式便携防空导弹。俄罗斯和韩国于2002年8月份签署了建造3艘“ 海鳝” 气垫登陆艇的合同, 总价值约1亿美元 其中有一半费用以俄欠韩的债务抵消。首艘“海鳝”E气垫登陆艇于2005年交付韩国, 现已交付完毕。通过多年的对气垫登陆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经验的积累,1980年代末,“金刚石”设计局推出了新一代的大型气垫登陆艇-“野牛”级。该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气垫船。该艇不但批量装备了苏联海军(苏联解体后,现役的“野牛”分属俄罗斯、乌克兰所有),还引起了国外客户的广泛关注。从2000年起,共有5艘“野牛”出口给了昔日的敌人-北约旗下的希腊。俄罗斯Zubr级气垫登陆艇两栖登陆演习结构特点:与之前建造的其他苏联气垫登陆艇一样,“野牛”级气垫登陆艇依旧采用有利于长时间海上航行的遮蔽式加班构型,船体主题依然是铝合金方形浮箱结构,提供一个坚固、稳定和适于航海的基础平台。浮箱顶部为主甲板,其上是大型的上层建筑结构,第一层甲板(主甲板)为装载甲板,第二层甲板为驾驶甲板,设置有全遮蔽的驾驶舱。装载甲板被两个纵向隔舱壁分成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主货舱,用于装载登陆的车辆、装备,主货舱在艇内主体部分约8 米宽, 但是向前延伸到首门处时, 宽度逐渐收缩为约4 米, 主货舱后部靠右舷位置,也开有一个约4 米宽的尾门。在主货舱的两侧是左、右机舱和人员住舱,其中在两舷中部的位置是垫升风扇舱, 对称布置着四个大型垫升风扇;两个垫升风扇之间布置着风扇驱动燃气轮机; 垫升风扇舱之前是载送两栖部队、船员生活的住舱,安装有通风、空气调节和采暖装置,具备NBC(核、生、化)防护能力;垫升风扇舱之后是辅机舱,安装有发电机组和其他辅助机械。在驾驶甲板上是驾驶室,安装有航行必须的导航操纵系统,由两台导航雷达(桅杆上) 、电罗经、磁罗经、流速测速器、卫星导航接收装置、台卡接收装置、无线电测向器和昼夜观测设施等组成。这些舱室都采用隔热、噪音隔离层和隔振结构,以提高乘员舒适性。在“野牛”级气垫登陆艇艇体外还覆盖有轻装甲板, 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枪弹和爆炸碎片能力。由于苏联海军不能为登陆舰队提供足够的支援火力,“野牛”级气垫登陆艇也继承了苏制舰艇一贯的重火力风格。在二层甲板前约三分之一处、驾驶舱的前方,左右各安装了一门著名的AK360近防炮,主要用于防空自卫,射速高达5000发分,每个炮塔备弹500 发。在左、右舷舱的前方、接近首门的位置, 安装有两座22 联装14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 每座发射器备弹66 发,共计132发火箭弹,用于登陆火力支援。同时,艇上还可以加装发射肩射防空导弹的发射架,进一步提高防空的能力。动力装置:“ 野牛” 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主动力装置代号为M35,由五台M70燃气轮机组成,单台功率7355千瓦, 其中两台作为垫升风扇的动力, 另外三台直接驱动三个导管式空气螺旋桨推进器。与西方常用的航空改型燃气轮机不同,M70型燃气轮机是一型专门设计的舰用燃气轮机,属于苏联第三代船舶推进燃气轮机。从设计开始, M070 家族就包括用于气垫船的型号和用于普通舰船推进的型号。自1970年开始研发工作以来,该型发动机已广泛应用于苏联俄罗斯海军的气垫登陆艇、导弹艇、护卫舰、反潜舰、巡洋舰等等多种舰船, 通过多年的运行经验的积累和反馈、新技术的采用和可靠性的增长,已成为一种成熟、可靠而又不失其先进性的优秀舰船推进动力装置。与L C A C 不同的是,“野牛”型气垫登陆艇的主推进燃气轮机直接与导管螺旋桨连接,减少了轴系传动的功率损失,提高了推进效率。但是,由于其垫升机组是直接从气垫集气室中吸取新鲜空气,海水污染比较严重, 盐分对机器的腐蚀比较明显,要求每次使用后都必须进行有效清洗。出口希腊的“ 野牛” 级由于该地区海水盐分浓度较高, 还专门进行了防盐改进,以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船体设计:船体的方形浮筒结构提供一个坚固的、稳定的和适于航海的设计。浮筒上部结构被两个纵向隔壁分开成三个功能区。中间功能区用于装甲车辆登陆,使用滑行轨道和装卸工作坡道。两个外部的功能区一个是主要的和辅助动力室,另一个是载送两栖部队舱、船员生活舱和生活维持舱,具备NBC(核、生、化)防护能力,其中船员生活舱占四分之一。通风、空气调节和采暖装置在载送部队舱和船员生活舱中安装,这些功能区也采用隔热、噪音隔离层和隔振结构。 Zubr级气垫登陆艇船体外覆轻装甲船壳板,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给船员和军队防备弹药和爆炸碎片。Zubr最大运载负荷130吨:三辆中型作战坦克,如T-80B坦克;或八辆BMP-2步兵战车;或十辆BTR-70装甲运兵车;或360名全副装备的两栖登陆部队。Zubr级设计装有一个船首和一个船尾坡道板用于卸载快速登陆部队和作战物资。武器装备:Zubr级装备二套并联火箭发射装置,四套Igla-1M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和装配二座AO-18型AK-63030毫米六管自动火炮。AK-630舰载火炮系统由莫斯科的Ametist设计局和Izumrud股分公司提供。AK-630火炮系统提供有人操纵和无人操纵两种模式用于空袭防御,包括拦截打击掠海反舰导弹、小型海上目标、轻装甲沿海目标和漂浮的水雷。AK-63030毫米六管自动炮,具有5,000发/分钟的高射击速率。 导航:Zubr级安装一组导航套件由二台导航雷达、陀螺罗盘、磁罗盘、流速测速器、卫星导航接收装置、台卡接收装置、无线电测向器、主陀螺仪和昼夜观测器等组成。推进系统:Zubr级气垫登陆艇后部安装三台推进风扇,可倒转,采用直立支架固定在船体后部,这是Zubr级具有特色的外表。高温燃气轮机发电机提供动力驱动气垫鼓风机和推进风扇。气垫船使用四台NO-10型鼓风机,安装使用轴向运转2.5米直径升力风扇产生空气垫。空气推进系统用于航行由三台四浆叶风扇产生动力,可倒转,可变斜度推进风扇直径5.5米,安装在环形风罩内,提供最高航速60节。Zubr装备二套发电装置,每套发电装置安装二台乌克兰EnergiyaGTG-100K燃气轮机发电机,每台额定100千瓦。船舶控制和系统运行通过一个主控制台,一个中央控制室和经过各种不同的遥控仪表板来操作。“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是一件体现苏联俄罗斯武器粗犷风格的杰作, 由于其运载能力强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50吨,几乎所有的苏联海军陆战装备都可以轻易搭载。其典型的搭载方案包括:一次性运送3辆主战坦克(T-80 或T-72 ) ,或8辆PT-76两栖坦克,或8辆BMP系列步兵战车,或10辆BTR系列装甲运输车,或500名全副武装的登陆队员。只需少量的“ 野牛”,就可以在同一个登陆点集结强大的兵力,对敌军岸防造成重大威胁。但是,“野牛”级气垫登陆艇最大的缺点也来自于它那超常的体重。虽然采用了3 台M 70作为推进动力, 用于保证垫升航行的2台M70却稍嫌功率不足, 在较高海况条件下适航性明显下降,浪高1.5米、逆风10米秒时, 只能达到38 节。这种设计是符合苏联海军的主要应用海区情况的一波罗的海、里海、黑海都属于被大陆包围的封闭、半封闭海区,海况一般不高。但是,在典型的大洋海区,经常可以出现浪高2 米、逆风12米秒甚至更高的海况。这种情况下, 航行的“野牛”级会出现严重失速,使得气垫登陆艇高速的优势荡然无存。所以, 直到目前为止,“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仅有希腊这一家外国用户,其他潜在客户更多的还是对其技术的渴求。3、英国局部气垫双体船型登陆艇 PACSCAT英国国防部正在试验一种采用全新混合设计的双体气垫登陆船,该船由英国奎奈蒂克公司研发,主要满足英国皇家海军高速转运部队和装备(由两栖舰到滩头)的需要。报道称,这种先进登陆平台的学名为“局部气垫双体船”,它具有航速高、载重量大和适航性能优越的特点。 所谓局部气垫双体船(PACSCAT),是一种以瘦长型双体船为基础,辅以局部气垫作为支撑的双体船结构。这种船型的侧船体比一般的侧壁式气垫船的侧船体要宽,气垫位于侧船体和尾部密封装置之间,使用时由船上的升力风扇充气。借助这种宽大的气垫式侧船体,船只在航行过程中可以拥有较大的浮力和较高的航速,吃水也比较浅,因此该种船型结构在高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