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要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6048186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本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本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本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1924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开班,著教育心理学。第一时期19491958年,第二时期(19591966年),第三时期(19661976年),第四时期(1976至今)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年代至50年代)、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至今)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分期: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1岁,少年期1214岁,青年期1525岁,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岁以上。一、 人格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论:、 婴儿期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的冲突地区、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二、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内部标准不受外来因素影响)与场依存(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号(二)智力差异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纳西蒙1905年编制)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第三章 学习一、学习概述1、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一种接受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的过程。2、学习的过程我国古代,学习学习-学思习行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加涅的划分: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3、潘菽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智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4、布卢姆对学习类型的分析知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5、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彼得罗夫斯基对学习类型的分析:反射学习和认知学习(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二)两种基本的学习和学生观1、联结主义的学习观;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学习即联结,反复的尝试与错误,他们把学习看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称尝试与错误说2、认知学习观;克勒和布鲁纳、奥苏伯尔 克勒著名的黑猩猩拿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产生顿悟。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工作,又称顿悟说。托尔曼提出SOR公式。 学生观:1、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2、独立的个,把对学生的教学看成是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和武器。科学的现代学生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主体观、师生间的平等观。二、联结派的学习理论1、桑代克联结理论的首创者,刺激(S)-反应(R)联结形式,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学习的基本机制:习得律、泛化、分化(辨别)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4、条件反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也称刺激替代,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操作条件反射,强化物同反应物相结合,即必须先作出反应,才能得到强化。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创始人:魏特墨、科夫卡、克勒(一) 克勒的顿悟说,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二)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为达到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1、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发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四)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五) 加涅的学习条件论: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词语联想、辨别、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六) 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有四种,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七)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也称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为皮亚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 的主动构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论,情境、协作、交流、意义构建四个部分地区四、我国的学习理论 1、孔子,闻见知行,学习过程的规律: 博学之,慎思之,时习之,笃行之.心理条件:志、信、好、乐、不耻下问, 2、孟子,学习思想是:自得居安资深左右逢源。主张尚志,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荀子,闻见知行, 我国现代的学习理论:结构定向说,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的成果。第四章 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2、要素:内驱力和诱因作用: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3、基本构成分:学习需要(认知,交往,自我提高三因素构成,是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和学习期待 4、分类:从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来分:间接的远景性和直接的近景性;从作用的主次不同:主导性和辅助性从性质来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适宜的促进作用。二、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分增强化和负强化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理论,当课题的难度为中等(0。5)时,人的成就动机强度最大。4、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激发需要2、培养学习兴趣3、明确目标4、设置榜样5、了解学习成绩6、积极鼓励7、适当地开展竞赛8、期望与评价9、成功的满足四、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培养1、分类;按内容来分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按学习目标来分,直接和间接,学习时间来分,稳定兴趣和暂时兴趣,按学习范围来分,广泛和中心兴趣有趣兴趣志趣2、促进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有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有赖于知识掌握的尝试和广度,有赖于认识与情感的不断加深。3、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容易生发生兴趣的事入手,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长技能,量力而行,激发进一步学好的愿望。第五章 学习的注意状态一、注意状态概述1、注意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警卫。其基本结构为指向、集中、转移。注意是心理活动必经的唯一门户.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没有目的、被动的、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费一定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类:从迁移的影响结果来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方向来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另一种就是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垂直迁移)影响迁移的条件: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定势(也叫心向,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的作用,学习态度与方法,智力与年龄,老师的指导方法。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官能心理学是基础。 2、共同要素说,詹姆士、桑代克。 3、概括化迁移说。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转换说苛勒的小鸡觅食 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 6、认知结构迁移说,布鲁纳,奥苏贝尔 7、产生式迁移说,安德森第七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一、知识的掌握(一)1、感知的含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把一些对象优先地区分出来)、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3、教学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4、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间接反映和概括反映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思维的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5、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和形象思维(27岁);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215岁)。6、概念的学习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获得。7、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1、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来实现的。记忆的基本过程为识记和回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2、记忆的分类:从记忆的内容上分:感知形象记忆、语词概念记忆、情绪的记忆、运动记忆。从记忆的目的来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种。从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知识的应用1、一般过程:审题、联想、课题的类化2、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水平、智力活动水平、问题性质。二、技能的形成(一)、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1、动作技能:连续的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封闭的与开放的动作技能、细微型与粗放型动作技能、徒手型与器械型动作技能。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段、动作的熟练阶段。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完成智力活动的技能。一般心智技能和特殊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心智技能的本质特征。特点: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形成经过的五个阶段性: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第八章 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1、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主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和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完全等同。二、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 功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1、集中注意策略,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和重复策略2、获取与编码策略,理解策略、复述策略、联想策略、语义和表象策略3、贮存和组织策略4、再认和回忆策略(二)、元认知策略内涵;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三条培养途径:一是自身学习经验获得,二是结合科学教学培养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三)、资源管理策略三、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1、学习者因素: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水平。2、教师因素:教师经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二)、学习策略训练原则:分解性、练习性、过程性、迁移性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问题解决的研修特点: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苛勒的顿悟说3、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4、约翰逊的三阶段模式5、奥苏贝尔等人的四阶段模式6、格拉斯的四阶段模式7、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问题表征;3知识经验;4认知策略;5心理定势;6功能固着;7酝酿效应;8原型启发;9情绪和动机状态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1、思维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有三个基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 2、创造性评定的基本原则有: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 3、创造性的培养原则:协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方法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辩证性训练。训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奥斯本于1945所提出);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第十章 品德心理一、品德心理概述品德的四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一)、品德形成的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识理论(对偶故事):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前)到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中逆阶段或平等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112岁)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功利或工具性);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良心或原则)3、道德信念的确立:无道德信念时期,道德信念萌芽时期,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4、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正常健康的交往;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二、健康状况1、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2、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学习和升学压力导致过度焦虑;二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三是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四是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五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3、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五是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六是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坚持性原则、适应个别差异原则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心理一、 课堂教学1、教学模式的类型:讲授式:以讲解、演示、范读为主。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作业布置;启发式:以谈话、问答、揭示为主;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四个步骤进行;讨论式: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两个步骤:一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二是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答案;练习式:分类:一是心智技能的练习,二是动作技能的练习,三是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自学式:分类: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二是完全自学;复习式:温故而知新。一是学期、学年开始的复习;二是经常性复习;三是阶段复习;四是总复习。2、课堂教学原则:布鲁纳的四在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主要原则:期待、刺激、结构、序列、强化、迁移、领悟、反馈、个别差异、整体教学。3、课堂教学的功能:促进和维持功能4、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学校的领导类型,教学期望,班级集体的大小,班集体的性质,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威信。从众是指个体因感到群体压力而在行为上与多数人取得一致的心理现象。原因是:一是相信多数,二是不愿意被视为不合群者。二、 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学生间的相互交往: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竞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共同的争夺目标,二是竞争的双方必须争夺同一对象;三是竞争能力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有群体内的竞争和群体间的竞争。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面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产生情绪安全感。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从教学因素来分:方法型、内容型、方式型、任务型; 从教师行为来分: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从教学成分来分:组织、传递、管理; 从学习结果的性质来分: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几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型教学、合作学习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指导教学。第十三章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一、教学评价的类型实施时机不同分为:(教学前)准备性、(教学中)形成性、(教学后)总结性评价;资料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使用的测验的来源不同分为: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评价过程中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分为:量化的教学评价和质化的教学评价。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一) 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1、论文式问题;2、多重选择题;3、是非题;4、填空题测验的准备与实施:1、确定测验目的;2、测验题的选择和准备;3、测验的实施;4、考卷的评分;5结果的反馈;6测题的修正(二)质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1、观察评价;2、档案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袋评价)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心理素质职业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多面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自学性和创造性;延时性。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的创新精神。二、教师的威信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包括三个方面:人格、学识、情感。 建立威信的途径:一是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三是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和养成;四是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五是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三、效能感: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判断称为效能感。四、教师行为 1、教师对学生的偏见有三个方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2、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实验) 3、教师的指导方式:民主、权威、放任三种类型。功能:维持集体和达到目标两个功能。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