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55601794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感病辨证与治疗的探讨,找出其自身存在 的共同点,为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 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 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 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 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 此外,由于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理论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 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 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 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 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1外感病的辨证外感病可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与虚证,即三个层次(表、 半表半里、里)、四个阶段(初期一一病变开始阶段、前期一一病变 发展阶段、中期一一病变深重阶段、后期一一病变恢复阶段)。其辨 证的重点在于:首分表里、次辨寒热、后定虚实。1.1首分表里,以确定病变之部位辨病位是辨证的核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表里病 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二是确定具体病位即清 窍、上焦、中焦、下焦、经络关节等各种不同的具体病位。外感病证 虽纷繁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表证发热与恶寒并见;半 表半里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而里证与虚证则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 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不恶寒。若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就可执 简驭繁,临证自如。1.2次辨寒热,后定虚实,以判断病变之性质辨寒热即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主要方法,又是分辨感邪性质、 表里病位的重要依据。六淫之邪,大抵可分为阴浊与阳热之邪两类。 其中,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多 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 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但恶寒不发热的里寒与里虚寒的表现。阳热 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 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 的阴液,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的里热与里虚热的表现。对于既不发 热也无恶寒之里证,或虽有寒热并见之表证与寒热往来之半表半里证, 但仅凭寒热表现又不能确定其寒热属性时,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 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口燥,痰涎的稠稀,大便的软硬,小 便的颜色,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寒热真 假的辨别。定虚实,既是判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病变发展趋势、 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在明确病位与寒热属性后,还须进一步分 析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与津液的余缺。一般说来,外感病的初、前、 中期为正盛邪实阶段,以正邪斗争比较激烈的亢奋表现为主,其主属 实或以邪实表现为主。外感病的后期为正衰邪微阶段,以气血阴阳亏 虚、脏腑功能低下的表现为主,其性属虚或以正虚表现为主。在这一 过程中,须特别注意虚实真假、阴阳盛衰与津液余缺的辨别。这样, 就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判断病变的性质,了解证候的缺点、发展趋势、 邪正消长等,进而指导临证立法与处方用药。2外感病的治疗2.1外感病的治则2.1.1 一般治疗原则与七情、劳倦等为主所致的内伤杂病不同, 外感病是由四时六淫之邪侵袭所引发的病证,其治疗当以驱邪为第一 要务,并根据感受邪气性质等的不同,须始终顾护人体的阳气与阴液, 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六淫之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了 解自然界寒来暑往的更迭变化,不仅能初步掌握外感病的发病规律, 还能有针对性的依时选方备药。一般原则是:冬春宜辛散;长夏宜涤 暑、化湿,并注意醒脾、悦脾、和中;秋季宜柔润。冬春宜辛散: 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变化无常,是外感病最为常见、多发的时节。对于风寒袭表、风热袭表之证,当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对于邪 热犯肺、寒饮犯肺、热扰胸膈、热盛阳明等证,在清热利肺、温肺化 饮、清热除烦、寒凉清热的同时,须配伍一些辛透之品,目的在于透 邪外出。对于邪陷心包、热入心营、气营两燔等证,在清心开窍、清 心凉营、气营两清的同时也应适当配伍一些辛透之品,目的在于“透 热转气”。长夏宜涤暑、化湿,并注意醒脾、悦脾、和中:长夏烈 日炎炎、雨多湿盛,不仅易引发暑热、暑湿、湿热等病证,还会因贪 凉、饮冷而引发寒遏暑湿、寒湿袭表、寒湿阻中等证。发病后,无论 表证还是里证常影响脾胃或以中焦病变为主。因此,对于这些病证的 治疗,在涤暑、化湿的同时,或配健脾醒脾药,以顾护脾主升清、主 运化之功能;或配燥湿悦脾药,以顺应脾喜燥而恶湿之特性;或配化 浊和中药,以调理脾胃之气机。秋季宜柔润:秋季气候干燥,易引 发各种燥邪为主的病证,根据这一病因特点,在临证用药时须视具体 情况,适当选用一些凉润或温润之品。2.1.2表里同病治则在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证与里证往 往同时出现而形成表里同病之证。临证时,须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 而米取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与表里同治之法。先表后里,是治疗表 里同病之常法。一般说来,当表里同病时应先解表然后治里,以免使 邪气内陷。如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 为逆”与“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等论 述,明确指出表里同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并特别强调表不解者,不可 应用攻下之法,以免使邪气顺势入里而发生传变。先里后表是治疗 表里同病之变法,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且急的情况。如伤寒 论“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救里宜四逆汤”。原文所述为少阴阳衰兼表之证,不仅以里证为主, 且病情重、病势急,同时正气也较虚弱,此时若强行解表,必将使阳 气更虚而形成阳气外脱或阳脱阴竭之证。因此当先温肾回阳,或可收 正复邪却之功,若阳气恢复,但表证仍不解者,再去其邪,也可避免 犯虚虚之戒。表里同治,是表里同病而表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也 是临证时最为常用的方法。此法在具体应用时,又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不同,分为如下三种: 解表为主、兼以治里:用于表里同病而以表证为主者。如伤寒论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而以外寒为主之证,因此方中 用大队辛温之品开泄肌腠,以散在表之风寒,加一味石膏,兼清里热。 治里为主、兼以解表: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主者。如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为表证误用攻下,表邪未解,且损 伤中阳所形成的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主之证,因此用理中丸温中健脾, 加一味桂枝,兼以解表。表里并重:用于表里同病而表里证相对均 衡者。如风寒袭表的外寒里饮与风热袭表的卫营同病,均属表里同病 而表里证相对均衡之证,因此宜采取表里并重的治疗方法。只是前者 为外感风寒、水饮内停,治宜小青龙汤疏散风寒、温化水饮;后者乃 外感风热、暑邪内伏,治当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疏散风热、 清暑凉营。2.1.3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均是治病求本原则的具体运用。正 治适用于人体感受邪气后,能如常反映邪正斗争的病理状态,临床表 现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情况。如寒证出现恶寒踌卧,喜暖就温,四 肢厥逆,苔白,脉迟等;热证出现身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 数等。实证见烦躁不宁,檐语,大便秘结,脉实等。虚证见羸弱少气, 纳食减少,舌淡,脉虚等。临证时,必须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因为它是使用与疾病症象完全相逆的药物 进行治疗的方法,所以又称之为“逆治”。因此,所谓正治即正规、 常规的治法,是外感病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反治是一种反常治法,适 用于病情严重,机体不能如常反映正邪相争的病理变化,所表现的某 些症象与疾病的本质不一致,甚或相反。在治疗上由于它采取从表面 看是顺从疾病标象的治疗方法,因此也称之为“从治”。在外感病中, 反治法的应用主要有: 寒因寒用:用于真热假寒。如热盛阳明与热陷心包,是外感病 邪热极盛期的常见证型。除口渴、身热、神昏等邪热内灼、外蒸、上 扰的“热在骨髓”的真热表现外,还可出现四肢厥逆等邪热深伏,阳 郁而不达的“寒在皮肤”的假寒征象。由于致厥的原因在于邪热深伏, 阳郁而不达,即所谓“热深者,厥亦深”,所以不能用温里散寒之品, 否则会使病情进一步加剧,当用寒凉清热的白虎汤或清宫汤送服三宝 以重清其热。俾热清而阳气敷布,则厥逆自然消失。 热因热用:用于真寒假热。如阴盛格阳与阴盛戴阳,是外感病 后期,阳衰阴盛,虚阳浮越的常见证型。除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 沉微欲绝等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的“寒在骨髓”的真寒表现外,还可 出现身热、面赤等阴寒内盛,虚阳外浮或上浮的“热在皮肤”的假热 征象。由于身热与面赤的原因在于阳衰阴盛、虚阳浮越,所以不能用 寒凉清热之品,否则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当用温里扶阳的通脉四逆 汤或白通汤破阴回阳,以宣通内外或上下之阳气。待阳回而阴寒消散, 则身热、面赤自然解除。 通因通用:用于热结旁流。这种下利是由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邪热逼迫津液下泻所致。其特点是泻下物多为稀粪黄水,量少,臭秽 异常,并与便秘,潮热,檐语,腹部胀满疼痛,苔黄燥等症相兼出现。 因此,不能用止利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使燥结更甚而腑气愈加不通, 正确的治法是用承气汤之类通下燥结、釜底抽薪,从而达到清除燥热、 通下腑实、保存津液之目的。 塞因塞用:用于脾虚腹胀。这种腹胀是由脾胃虚弱,气机壅滞 所致。除腹胀外,常与呕逆,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苔白,脉缓等症 相伴出现。因此,不能用攻逐的方法治疗,否则使脾胃越虚,气愈不 运,而痞满更甚。正确的治法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益气健脾, 以补开塞。2.2外感病的治法一般说来,表证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治当解 表散邪;半表半里证为外感病的前期阶段,治当和解表里;里证为外 感病的中期阶段,虽所涉部位及脏器广泛,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基 本原则是:寒者宜温,热者宜清,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虚证是外感 病的后期阶段,补虚填亏为其根本治疗大法。具体包括汗、和、清、 吐、下、消、温、补八法。其中,汗法是治疗以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 为主要特征的表证。和法中的和解表里是治疗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为主要特征的半表半里证;而和法中的调和肠胃与调和肝脾,以及清 法、吐法、下法、消法、温法、补法,则均是治疗以但发热而不恶寒、 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为主要特征的里证与虚证。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