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管理20100925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4986196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标准化管理20100925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企业标准化管理20100925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企业标准化管理20100925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部分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和案例11.1基本概念11.2标准化的方法原理11.2.1简化原理11.2.2统一原理11.2.3协调原理21.2.4最优化原理21.3近代标准化31.3.1近代技术标准化31.3.2近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标准化41.3.3近代标准化的特点51.4现代标准化51.4.1现代标准化的特性61.4.2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形式和方法71.4.3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工具电子计算机71.5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案例81.5.1国外案例81.5.2国内案例91.6标准化管理的作用10第二部分 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规律和做法102.1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112.2加强制度建设112.3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122.4强化监督管理132.5评价反馈13第三部分 标准化研究概况143.1国外标准化研究143.1.1桑德斯的七项原理143.1.2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则153.1.3其他163.2国内标准化研究163.2.1陈文详的标准化原理与方法163.2.2王征的五项原理163.2.3常捷的“八字”原理173.2.4李春田的标准系统管理原则173.2.5其他18第一部分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和案例1.1 基本概念标准化经营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以人本为核心,制定细而又细的科学化、量化的标准,按标准进行管理。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能使企业在连锁和兼并中,成功地进行“复制”或“克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扩张中不走样,不变味,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2 标准化的方法原理1.2.1 简化原理简化是最古老的标准化形势,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标准化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针对某一个工作对象可能涉及许许多多的因素,因而需要消除其中多余的,低能的,可被替换的因素,从而找出最需要的因素,以保证针对这个工作对象做到总体功能最佳。从理论上将,当多样性的发展规模查处了必要的范围时,就应该简化。所谓的“必要的范围”是通过对象的发展规模(如品种、规格的数量)与客观实际的需要程度相比较而确定的。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可以使“范围”具体化,“界限”定量化。当然在简化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简化的合理性,不能因为“简化”而使得简化后的品种规模等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那样简化的目的就没有达到。简化后的效果应使总体效果达到最佳。1.2.2 统一原理像简化原理一样,统一原理也是最古老的并被大家所熟知的标准化原理。我国古代秦朝统一中国后,对计量、器具、文字、货币、道路等进行了统一,这些措施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统一,就是要使具有一致性功能、形势或其他技术特性的事物,通过标准化,使他们取得一致,确定下来。这样的做法可以从具有等效作用的标准化对象中精炼出共性,保证事物发展所需的秩序和效率。我们的标准中在制度性要求上一定要达到统一,否则会使用户无所适从。由于信息不通畅等原因,个别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间产生过一定程度上的不统一,这对检验机构、生产单位等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为统一原理应在标准化工作中得到认真理解和贯彻。1.2.3 协调原理协调是标准化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原理。人们常说在标准化工作中要充分协调,其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过协调使标准化工作的效果达到最优。对于企业标准化工作者来说。最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协调:一是标准间的协调;二是管理的协调。我们的标准分为四个层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地方标准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对于企业标准就是要使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充分协调。理论上讲企业标准可以不选用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必须与上述标准相协调。在标准制定中,企业标准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是与相关标准的协调工作中诞生的。它要和其他级别的标准相协调,也要和企业内部标准相协调。对于相关的要求,企业内部各有关标准必须协调一致。在管理上协调时保证标准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只有各方达到共识,即做到充分协调,将各方的意见充分考虑到,标准才具有生命力,有有利于实施。1.2.4 最优化原理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最优”的目的。最优化原理就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条件下不断调整各种要求和目标,使所要进行标准化的对象达到最好的效果。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发展过程就是典型的最优化过程。一项标准在刚刚起草的时候总是比较粗糙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提出意见,进行修改。标准发布以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会继续发现问题,于是人们就继续对这项标准提出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也即进一步优化。最优化的方法不是简单凭经验直观判断,或简单折中各种不同的意见,而是要凭借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要防止某些标准在制定中过度强调了协调而偏废了最优化。在最优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现状,也要考虑发展;既要重视经验,也要重视利用各种理论来提升标准的水平。1.3 近代标准化人类意识地组织标准化活动是在18世纪71年代之后,从18世纪开始,首先在英国,尔后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先后完成了以纺织和蒸气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基础,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很快形成了规模大,分工细,协作广泛的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需要为发明之母”,大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标准化的发展,使它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和必要条件。 1.3.1 近代技术标准化 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Eli.whitney)在制造来福枪过程中,运用了互换性原理,首先成批制造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大量组装步枪,满足了当时美国独立战争的需要。 1843年,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使英国人惠特沃思提出了第一个螺纹牙型标准,这个标准后来在1904年以BS84正式作为英国标准颁布。 1897年,英国钢铁商人斯开尔顿在泰晤士报上,建议钢梁的生产规格和图纸应系列化,标准化,以便于设计,生产和使用,导致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化机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成立(1931年改名为英国标准学会BSI)。 而后、德、法、美、苏、中等国先后建立了标准化机构,开展了国家标准化活动,使标准化很快从冶金,机电行业扩展到各行各业,如把男人帽子规格品种数由100种简化到9种,瓷器式样由1130种简化到330种。 1989年美国成立了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开展了材料,燃料等方面的专业标准化活动。 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为了满足大量生产具有互换性零部件的需要,制订编印了公差和配合方面的纽瓦公司标准“极限表”,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这个标准后来演变为英国标准BS27。 早在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成立了国际计量局,研究统一国际计量单位,建立和保存国际计量单位原来器,作为各参加成员国计量标准的基准,开始了计量领域的国际标准化,1886年9月,在德国召开了制定材料标准的国际会议。 1906年,在各国电器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团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以协调各国电工电器产品的生产。1926年,又决定成立国家标准化协调国际联合会(ISA)。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体。到1947年2月,重新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志着国际标准化迈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1.3.2 近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标准化 由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竞争,使一些企业主和标准化人士又把技术标准技术扩展到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化上。 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他在该书中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研究”,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也是通过标准化管理途径提高生产率的一次成功实践。 1914-1920年,美国企业家福特打破了按机群方式组织车间的传统做法,创造了制造“T”型汽车的连续生产流水线,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方法,把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同意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成批生产和标准化的发展。由于其经济效益显著,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很快推广到其他部门,并传遍了世界。 192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表达一个标准化调查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标准化对工业化有极端重要性”。后来在美国商务部的发动和组织下,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以简化为主的工业生产标准化运动。使产品总简化程度达到24%-98%,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使人民认识到标准化的巨大作用。 实际上,标准化使各个生产环节,使各个独立分散的企业或工业部门互相联系和衔接起来。保持了技术上的统一,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有机的经济整体,标准化对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发展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由于开展标准化而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标准化投资的十几倍,甚至四、五十倍,从而日益受到重视,迅速发展起来。 1.3.3 近代标准化的特点 近代标准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主动开展标准化活动,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它具有下列显著的特点。 1、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开始形成一支标准化专业队伍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欧、亚、美各国先后成立了标准化学会,协会等行业或国家标准化机构,并开始发展成立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企业家投身于标准化事业,开始形成一支标准化专业和技术队伍。 2、标准化领域迅速扩大,标准化作用开始得到充分发挥 近代标准化是伴随机器工业发展起来的,但迅速扩展到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食品卫生和商贸经济等方面,标准化的内容也从产品标准化,制造工艺标准化,检测方法标准化发展到术语,符号等基础标准和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成立近代工业组织生产经营的一大原则。 3、简化、统一是标准化的主要形式,并出现了一批标准化理论成果 简化、统一是近代标准化主要工具和表现形式,并随之出现了一批标准化理论成果,主要有法国雷诺的优先数系,卡柯特定律,波兰的约沃基茨基提出了标准化三维空间,日本松浦四郎提出的19条标准化原理等。 4、标准化成果以一定格式的标准文本出现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近代标准化时期,各个标准化组织均按照其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开展标准化活动,并设计了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文件格式,使标准化活动成果终于从法规,书籍,资料等其他载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文献。 但在这个时期,产品的复杂性,生产的综合性一般还较差,一个产品至多有上百成千个零件,协作企业也不多,靠孤立地制订标准,开始标准化活动还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缺乏系统的观点。1.4 现代标准化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带来一系列的飞跃,必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从而使标准化进入现代标准化阶段,如各种产品多样化趋势与中国半成品乃至零部件要素标准化的辩证关系,组合化和接口标准化成为标准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软件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迅速急剧发展,标准化动态特性的显著表现,标准体系,标准化体系的系统性,经济效益预测问题日益突出等等,都向传统的近代标准化提出了挑战。90年代后,电子,生物工程,航天,超导材料等高技术日益产业化,信息,服务等软件技术加速发展,成为,“第四产业”计算机逐步进入社会,家庭和生活,机器人数量不断增长,并向智能型方向发展,使世界进入一个,“软时代”,多种技术日益趋融合,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互相结合等都给现代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在现代化企业中,由于生产过程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一项产品的生产或一项工程的施工,往往设计到几十个行业,多个企业和许多门科学技术,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工程”,中国的“人造卫星”等等,他们的联系渠道网遍及全国,甚至世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又为在国际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是现代产品或工程的系统性。 1.4.1 现代标准化的特性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结构趋于复杂,性能要求多,高质量,高可靠性要求对现代标准化提出了新要求,在靠制订单个标准已远远不适应了,这就要求标准化必须摆脱传统的方式,进入现代标准化阶段。 尽管现代标准化还在继续发展之中,但从近三十年来的信贷标准化时间可以初步看到它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特性。 1、系统性 现代标准化要从系统的观点处理和分析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并要形成一个标准化系统。这个标准化系统即要同产品(或工程)系统想协调,又要同生产经营系统以及整个国际的经济系统相协调。 标准化系统以系统的最优先为目标,运用经典数学,统计数学以及模糊数学等各种数学方法,依据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各种现代管理科学,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工具,进行最佳控制和最佳协调,通过建立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在包括经济管理和人类社会活动生活在内的广泛领域里发挥其功能,这就是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2、国际性 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各国企业纷纷走出国界,走上国际大市场,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更使现代标准化具有国际性,这使国际标准化成为现代标准化的主流,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各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和政策。 3、动态性 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产品频繁地更新换代,市场风云的变幻多端,使现代化标准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否则就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和环境。 4、超前性 现代标准化的对象不仅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潜在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由于非标准化而带来巨大的损失。 5、经济性 现代标准化十分注重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和效益,不仅重视短期的标准化经济效果和效益,而且更加重视长远的标准化经济效果和效益,这也使现代标准化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4.2 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1、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它通常针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以考虑其整体效果为主要目标,把涉及到的全部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处理,以能保证标准化对象达到最佳水平,为此,GB 12366综合标准化工作原则定义为“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实际上,综合标准化就是标准化与系统工程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2、超前标准化 超前标准是根据科学预测,对标准化对象规定高于目前实际水平要求的标准化,其标准化成果就是超前标准它明确地提出在一定期限(即超前期)后应达到的超前指标,以避免标准滞后于实践,是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方法。 此外,现代标准的形式与方法还有动态标准化,柔性标准化等等。 1.4.3 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工具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发明第一代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开始至今,已更新换代五、六次、运算速度也由原来的每秒数十次发展到数亿、数十亿次了,由于它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记忆能力强等优点,就成为现代标准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在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标准中参数指标的最优化定量分析与计算,还是标准化经济成果的预测与计算等方面,都要借助于电子计算机。 回顾标准化的发展历史,使我们可以看到: 1)标准化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产物,它是不依人的主观一直为转移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进程中,既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能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2)标准化学目前已基本上构成一门学科,并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横断学科,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在政治安全,经济稳定,技术发展时,标准化事业就能得到迅速,顺利地反战,并对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3)标准化的发展史证明:学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是标准化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另一方面,标准化又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标准化科学技术,它也是生产力,也能促进改革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促进和推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标准化已日益渗透到经济、文化、科学、国防和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之中,正面临着新的突破,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途。1.5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案例(编者注:第二部分也包含了一些例子)1.5.1 国外案例a) 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把工人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选择最佳的三项实验,把工人的作业过成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和劳动工具,确定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标准的动作和标准的定额时间,建立保证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体系。从而标志着工业生产中,由零部件标准化发展到操作工艺过程标准化。从技术标准化,扩展到管理标准化。这种以标准化以核心的管理方法开拓了科学管理的新天地,泰勒也由此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b) 丰田公司以“精益制造”闻名于世的丰田汽车其理念就是围绕着SOP所发展和演变的。在丰田汽车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标准作业的故事:一名年轻的丰田汽车员工,被大野耐一(丰田生产制度的创始人)命令进行整体生产线的改善。年轻人虽然具备掌握问题点、改善细节的能力,却从来没有改善整体生产线的经验。“倘若改变的结果是好的也就罢了,如果失败了,该怎么办?”年轻人问道。大野耐一回答说:“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在生产线工作的每一名员工、每一分钟、每一个动作,就会辛苦又煎熬,没办法更有效率。而且,你如果有闲工夫穷担心、想太多,不如就立刻动起来。”每当大野耐一巡视生产现场,发现哪位员工作业区上方,仍挂着一个月之前改写好的标准作业表,就会被训斥:“你这个月都在混吗?”大野耐一并非捉弄员工,而是身为第一线员工,每天一定都会从工作中发现“这样做比较好”“那样拿比较顺手”的改善点。因此,如果有新的点子,立刻付诸实行;实做中若发现问题,就再度改善;实做后若达到改善的效果,便立刻改写标准作业表。c) 麦肯锡咨询公司作为世界一流的老牌咨询公司,麦肯锡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也总结出一套SOP。当每个团队成员第一次和客户碰头讨论问题时,他们都在一个思维框架中,他们知道,自己的解决办法会是: 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麦肯锡和其他咨询公司一样,拥有很多解决特定问题的思路和模板,它们具有巨大的威力,使得麦肯锡的顾问们很快就可以把摆在自己桌子上的原始材料纳入了一个有条理的框架,并洞察客户所提出的问题的本质。d)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彼得普罗诺佛斯特曾在2001年为密执安州多家医院汇编了一份审核清单(check list),但是仅一项为加护病房中负责执行导管插入动作的医生设计的SOP,就让原本频繁的导管感染病例几乎不复见,估计为医院节省高达1亿7500万美元的费用,更是挽救了大约1500条人命。实际,他规定的只是类似事先洗手、用抗菌液清洁患者皮肤、为病患覆盖无菌布幔、穿戴全套无菌装备等基本常识动作,但为什么能焕发这么大的效能呢?1.5.2 国内案例a) 宝钢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基础上,探索,创新了一整套以标准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产品质量标准化,设备点检定修标准化,作业动作标准化,工作时间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作业环境标准化,管理程序标准化成,标志信息标准化,从而使其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50t/人年。b)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一个拥有十多万职工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集团,自1995年开始抓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并认真实施和考核,使人人有标可依,事事有标可循,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的科学“法治”管理,成为闻名中外的先进企业。c) 上海嘉丰棉纺厂上海嘉丰棉纺厂,产品畅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质量好,受到出口商检部门“产品免检”的待遇,其重要原因就是该厂制定和严格执行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操作,工艺、环境、设备,检测方法等八个方面的标准,实现了标准化。d) 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创新了以北“三标”,即学标、对标、达标为基础的三三安全工作法,临汾铁路分局创立和推行了在“四标”(上标准岗、用标准语、赶标准活、交标准班)基础上的“三四四安全工作法”刷新了我国铁路局和分局级安全历史最高记录。1.6 标准化管理的作用1、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2、 标准化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3、 标准化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4、 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5、 标准可使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6、 标准化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等的桥梁;7、 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维护我国的商品信誉和人民的权益。第二部分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规律和做法麦当劳、沃尔玛和海尔等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这三大中外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与企业标准化的经营与管理的思想、体制、手段、方法、服务、技术等是分不开的。2.1 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纵观企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标准化的经营与管理制度,往往是企业的创始人在分析了宏观形势与微观形势之后,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经后来的管理者升华而成。沃尔玛的制度实质是山姆沃顿思想的体现,海尔的文化实质是张瑞敏思想的体现。在标准化管理中,企业的创始人或领导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企业的创始人或领导者各自都有一套独特的经营信条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各种方式(如CIS设计、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通俗易懂地传达给企业职工,渗透到企业的最基层组织,使企业职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地奔向企业目标。所以,选拔优秀的管理者是企业成功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标准化经营管理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企业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这一企业的全体职工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它以优良产品和优良服务,渗透到社会中去,从而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形象。它使企业从上到下,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有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价值观念,全体人员都知道同一件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从而建立了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优秀的企业都具有多年来自己创造和积累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丰田、松下等公司,其创始人盛田召夫、松下幸之助等在吸收了我国古代文化著作论语、菜根谭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各自的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丰田公司的“把绞干了的毛巾再绞一把”的节约观念,松下的“一切为了用户”的服务观念等等,成为各自企业职工的共同的价值观。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真诚到永远”、“卖信誉不卖产品”、“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等等,由此形成海尔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职工就是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方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尔的企业文化,不但使海尔在国内取得成功,而且在国际化经营中也取得了成功。所以说企业标准化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2.2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企业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制度建设要切合实际。制度就是游戏规则,规则要公正、公开、公平,切不可“管、卡、压”。过分地强调控制,会带来负面影响,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我们既要把制度当作规范来建设,更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企业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达到员工自制与企业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制度建设要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它需要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发展变化的需要。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与政府、市场、竞争对手等等社会各方面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制度建设要从小事抓起。制度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体贴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只要认真,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如海尔职工食堂饭桌上的每一朵康乃馨等,海尔都想到了。所以,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分别制定科学的、细化的、量化的标准,并能按标准坚决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监督机制,保证经营管理不走样。海尔的管理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众多的国有企业学了以后,为什么却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没有坚持到底。做了三个月之后,就变成了形式,又回到原来管理的老路上去了。2.3 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一个好的管理制度,能不能落实到实处,能不能真正地贯彻执行,员工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在一群传统员工手中是不会得到贯彻的,现代化的设备在传统人手中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制度的贯彻执行也要靠高素质的员工来实现。提高员工素质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员工素质的现状却很不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大专生所占的比例只有4%,初中以下的占81.4%;从技术职称上讲,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有比例为4%,而三级工以下的职工占63.2%,高素质员工所占比例特别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制度的贯彻执行。所以,企业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大培训投入和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提供培训课程、在岗培训、报销学费、资助参加管理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支持员工参加培训工作。对高层进行研究生学历或MBA水平的培训;加大投入,选派有前途的员工到各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化教育,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水平;对基层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企业管理在职培训的国家之一,已形成了企业、高校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全美600多所工商管理学校中,经常有2/3举办各种形式的在职员工进修班。有数据表明,1983年全美用于正式培训的支出是396.66亿美元,而在1991年已达到了633.33亿美元,增幅达到59.67%。在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如通用电器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和领导发展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原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任18年,曾250次向15000名管理人员授课。如IBM公司的基层经理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第一年要接受80小时的课堂培训,内容包括公司的价值观、政策、习惯做法以及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赞扬、劝告等等技能;部门经理还要接受有效沟通、人员管理、经营思想、战略计划等方面的培训。2.4 强化监督管理好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由“制定、实施、监督”三大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缺一不可。有了好的管理制度,也有人去实施,由于任何人都有惰性,总存在实施不力,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一旦失去了监督,制度就会流于形式。我们的国企之所以搞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为什么?没有人监督。今天学海尔,明天学邯钢,会也开了,制度也订了,企业就是不见效益。但在海尔,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监督检查,一旦出了问题,首先追究检查人的责任,然后再追究职工的责任。在肯德基,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监督制度,就是总部随时会雇用、培训一批人,让他们佯装顾客潜入各分店内进行检查评分,这些“特殊顾客”来无影,去无踪,使分店经理及雇员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丝毫不敢疏忽,不折不扣地按总部的标准去做,从而使肯德基在全球已发展到9000多家。所以,强化监督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5 评价反馈评价反馈也就是把收集的资料与标准进行对比,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哪里,然后反馈给评价对象。企业的评价反馈包括日评价(海尔的“6S”大脚印)、周评价(沃尔玛的每周例会)、月中评价、月末评价、季度评价、年中评价、年末评价等。可根据管理层次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重点。作为基层,尤其要坚持天天评价,开好班前班后会。通过评价反馈,可以发现好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好的管理制度,加以推广;也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不能总等到情况恶化再去解决,那就很被动了。当然,评价反馈也是薪金调整、提升、激励、培训的重要依据。第三部分标准化研究概况3.1 国外标准化研究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对标准化活动基本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出版了一些有标准化原理的专著。如(英)桑德斯的标准化目的与原理,(印)魏尔曼的标准化是一门新学科,(日)古川光等著标准化等,但比较有影响的是1972年出版的桑德斯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提出的七项原理,日本松浦四郎著作工业标准化原理中所提出的十九条原则。3.1.1 桑德斯的七项原理英国标准化专家TR桑德斯认真总结了标准化活动过程即制订了实施修订再实施标准过程的实践经验,从标准化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上提炼出七项原理,并阐明标准化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努力达到简化以减少目前和预防以后的复杂性。详见如下。原理1从本质上来说,标准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的行为。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减少当前的复杂性,而且也是为了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原理2标准化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应该通过所有相关者的互相协作来推动。标准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全体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原理3出版了标准,如果不实施,就没有任何价值。在实施标准时,为了多数利益而牺牲少数利益的情况是常有的。原理4在制定标准时,最基本的活动是选择以及将其固定之。因此,要慎重地从中选择对象和时机。而且,标准应该在某一时期内固定不便,以利实施。如果朝令夕改,只会造成混乱而毫无溢处。原理5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必要时,还应进行修订。原理6制定产品标准时,必须对有关的性能规定出能测定或能测量的数值。必要时,还应规定明确的试验方法和必要的试验装置。需要抽样时,应规定抽样方法,样本大小和抽样次数等。原理7标准是否以法律形式强制实施,应根据标准的性质,社会工业化程度,现行法律和客观情况等慎重地加以考虑。3.1.2 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则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浦四郎从1961年担任ISO/STACO和日本规格协会标准化原理委员会(JSA/STACO)成员开始,就研究标准化理论,先后发表了工业标准化理论、简化的经济效果与产品标准化等著作和文章,是“巧妙地尝试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品种简化及其经济效果问题的标准化专家。松浦四郎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全年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十九项原则:1)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简化,是社会自觉努力的结果。2)简化是减少某些事物的数量。3)标准化不仅能简化目前的复杂性,而且还能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4)标准化是一项社会活动,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作来推动它。5)当简化有效果时,它就是最好的。6)标准化活动是克服过去形成的社会习惯的一种活动。7)必须根据各种不同观点仔细地选定标准化主题和内容,优先顺序应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考虑。8)对“对全面经济”的含意,由于立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9)必须从长远观点来评价全面经济。10)当生产者的经济和消费者的经济彼此冲突时,应该优先照顾后者,简单的理由是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消费或使用。11)使用简明最重要一条是“互换性”。12)互换性不仅适用于物质的东西,而且也适用于抽象概念或思想。13)制定标准的活动基本上就是选择然后保持固定。14)标准必须定期评论,必要时修订,修订时间间隔多长,将视具体情况而定。15)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以全体一致同意为基础。16)标准采取法律强制实施的必要性,必须参照标准的性质和社会工业化的水平审慎考虑。17)对于有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标准,法律强制实施通常是必要的。18)用精确的数值定量评价经济效果,仅仅对于使用范围狭窄的具体产品才有可能。19)在拟标准化的许多项目中确定优先顺序,实际上是评价的第一步。3.1.3 其他此外,法国的C雷诺通过对气球绳索规格简化的研究,提出了优先数系理论,艾卡柯特1939年在研究产品品种简化与降低产品成本的关系上提出了卡柯特法则(即卡柯特公式),波兰的约沃基次基提出了标准化三维空间,英国的西尔伯斯敦(ASilberston)和马克西(Gnaxcy)通过对汽车产量与成本关系的研究,于1969年提出了西尔伯斯敦曲线,美国的J盖拉德1934年对标准化的定义曾在较长时期内被各国作为经典引用,1947年编著的标准化培训教材曾在较长时间内作为美国一些大学的标准化教材,印度的魏尔曼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标准化是一门新学科,前苏联的特卡钦科等合著标准化对象参数最佳化系统(1972年版)。他们都对标准化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2 国内标准化研究我国标准化工作者对标准化原理的研究和探讨,已有数十年历史,虽然起步教晚,但也有中国的特色和特点,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论点有下列五个:3.2.1 陈文详的标准化原理与方法陈文详于50年代就从事机械部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我国机械行业著名的标准化专家,80年代在为西安交通大学标准化双学士班授课时,依据自己数十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编写了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教材。他在该教材中,从重复利用效应,经验积累规律与熵增加原理相结合角度论述了简化原理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同时提出标准化管理中应实施优化原则(包括功能结构优化和参数系列优化)、动态原则,超前原则,系统原则,反馈原则以宏观控制和微观自由结合原则。3.2.2 王征的五项原理中国标准化综合所研究员王征在1981年发表的标准化基础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无项标准化基本原理。1)统一原理2)简化原理3)互换性原理4)协调原理5)阶梯原理。上述五项原理中,他认为统一原理是标准化原理的核心和本质,其他原理都是统一原理的具体形式,而“统一”是科学合理的统一,也就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级别,一定水平,一定时间和一定的多数的统一。3.2.3 常捷的“八字”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常捷教授在1982年提出标准化的“八字”原理,即: “统一”对具体有等效功能的标准化对象(物质的、文字的),或其技术要素(如尺寸、参数)进行合理归并,使之达到通用互换或成为共同遵循的依据。 “简化”保证在一定时期内适应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减少品种,型号、规格、并使之形成系列。 “协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使标准化对象内外相关因素达到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原理。 “选优”根据标准化目的,评价和求解标准目标的最优解答。同时、常捷认为:统一是目标,协调是基础,简化选优是同意,协调的原则和依据。3.2.4 李春田的标准系统管理原则李春田是我国著名的标准化专家,1982年主编标准化概论时,对我国标准化理论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归纳,提出“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四项原理,并对每一个项原理的含义,产生的客观基础,原理的应用以及四项原理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的论述。1987年4月在标准化概论(修订本)1995年11月标准化概论(第三版)中提出了四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则:1、系统效应管理标准系统的效应,不是直接地从每个标准本身而是从组成该系统的标准集合中得到的,并且这个效益超过了标准个体效应的总和。同样,标准化系统的效应也是从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化组织体系与标准实施考核体系的最佳综合中获得的。2、结构优化原理标准系统要素的阶层秩序,时间序列,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依系统目标的要求合理组合并使之稳定,才能产生较好的系统效应。3、有序发展原理标准系统只有及时淘汰其中落后的,低功能的和无用的要素(减少系统的熵)或补充对系统进行有激发力的新要素,(增加负熵)才能使系统从较低有序状态向较高的有序状态转化。4、反馈控制原理标准系统演化、发展以及保护结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内在机制是反馈控制,系统发展的状态取决于系统的适应性和对系统的控制能力。3.2.5 其他此外,郎志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在其主编的标准化工程学中提出标准化的五项指导原则,即效益原则、系统原则、动态原则、优化原则和协商原则。张锡纯主编的标准化系统工程提出了标准化活动中的四项基本工作原理,即有序化原理,统一协调原理,系统优化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叶柏林长期研究标准化经济效果问题,1984年发表了标准化经济效果基础。标准化实践是标准化理论的源泉。随着标准化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标准化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必将逐步深入和发展。因而新的更完善的原理,必将期代旧的行将过时的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种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标准化原理的认识也是在一个无限渐进的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