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疾病mitochondria.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492025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疾病mitochondria.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疾病mitochondria.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疾病mitochondria.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疾病,高国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化系 020-87332128 2009-10-10,绪论 线粒体的功能: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能量转换系统或细胞动力站 线粒体的发现及其研究:,1894年,Altmann用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细胞中存在颗粒状,杆状结构,命名为生命小体,认为系细菌共生于细胞内产生(内共生假说) 1897年,Benda将其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年,Michacles用Janus green B染色细胞,发现Mt可借氧化还原反应使染料变色,提出Mt是细胞氧化的场所。,1946年 Claude用差速离心法获得线粒体组分。 1950年,Schneider和Hogeboom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Mt细胞器。,1952年,Palad和Sjostrand用电镜观察到Mt超微结构。 1948年Green证明了Mt含有全部三羧循环的酶。 1949年,Kennedy和Lehninger发现脂肪酸的氧化在线粒体进行。,1965年,Racher证实线粒体内膜突出的球形颗粒为ATP合酶。 1976年,Hatcfi纯化了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明确了Mt内膜的酶系组成。,1980年,Mitchell提出了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 1963年,Nass观察到线粒体内存在DNA分子,随后发现线粒体具备自主遗传信息传递的酶类,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核蛋白酶、氨基酸活化酶等。,1981年,Anderson完成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全部序列的测定。 1986年,Chomyn等明确了mtDNA编码的所有基因及其定位。,1988年,Holt发表文章证实mt DNA缺失与线粒体肌病的关系;Wallace发表文章证实mt DNA错义突变与Lebers 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关系。由此提出了“线粒体DNA病”(mitochondrial DNA diseases)的概念。研究发现mt DNA异常与许多重大疾病相关,比如心脏病、糖尿病、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s)、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s)和衰老(ageing)。, 1 Mt 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数目和分布 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线状、颗粒状。 数目:每个细胞内含Mt数目差异很大,需能多的细胞数目多。 分布:位于需能较多的部位,二、结构 Mt 的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 see next page) 内膜 外膜 嵴和基粒 基质:各种生物氧化的酶,mt DNA和其他信息分子,三、再生和起源 1. 再生:重新合成 起源于非Mt结构 现存线粒体的分裂:同位素Mt膜标记实验证实该学说。 2. 起源: 内共生假说及存在问题 分化假说及存在问题, 2 Mit 基因组结构与遗传信息传递 1963、64年发现 mt DNA 1981年,人、小鼠 mt DNA全序列测定 1989年,大鼠 mt DNA全序列测定 研究DNA结构及信息传递的良好模型MW 小,较易纯化,一、mt DNA基因组结构 裸露的闭合环状DNA分子,占细胞总DNA的1% 人全长16569 bp(14-18kb) 不与组蛋白结合,不含内含子 由重链(H)和轻链(L)二链组成,H富含嘌呤,L富含嘧啶,密度离心分为两条带而得名,编码37个基因:22个tRNA编码基因 2个rRNA编码基因 13个多肽基因: 复合体I (NADH-CoQ氧化还原酶,ND )中7个基因, ND 1,2,3,4,4L, 5,6 复合体IV (cyt 氧化酶,CO ) CO -I,II,III三个基因 复合体III中的一个亚基cyt b 复合体V 中Fo二个亚基ATPase 6,ATPase 8,二、mt DNA 复制 半保留方式同核基因组,但不局限在S期 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和原核生物一致(质粒一个复制起始点,但为双向复制) OH位于D环区(12点至1点之间),顺时针复制,循环一周,DNA聚合酶为核基因编码 OL位于9点,当H链复制到此处时,开始复制,逆时循环一周, 复制时间 :2小时,三、mt DNA转录 只有一个共同的启动子,位于D环区与核基因不同 HSP和LSP分别启动各自链的转录 HSP1 生成两个r RNA,tRNA phe、tRNA val HSP2生成其他tRNA和mRNA, 转录含有一条DNA链的全长拷贝 转录生成后在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下,裂解成rRNA、tRNA和mRNA,不含信息的其余90%很快被分解。 转录后加工: tRNA -CCA尾;mRNA -polyA尾 mRNA 5端无帽子结构 基因无内含子,mRNA不需剪接(低等酵母有内含子), 线粒体转录因子(mTF1):增强RNA聚合酶对启动区域序列的辨认。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mTERF):结合在16s rRNA基因和tRNA leu基因之间,阻断HSP1启动的转录,而对HSP2无效。,四、mt 蛋白质合成 所有RNA,均由mt DNA编码,无 RNA输入 Pr合成在mt独有的55s核糖体上进行,并形成多聚体,28s 39s,12s 16s rRNA, mt遗传密码表与通用密码表不同见书表 22种tRNA(细胞质中存在32种),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不严格 Pr合成体系与原核细菌相似: 由N-甲酰蛋氨酸tRNA起始 放线菌酮抑制胞质蛋白合成,不抑制mt和细菌 氯霉素抑制细菌和mt蛋白合成,不抑制胞质蛋白合 成 转录、翻译紧密连接:多聚核糖体与DNA相连(二者均在mt基质内,无核结构分隔),五、mt 的半自主性 半自主性:只能合成自身需求的蛋白质等物质的一部分 多数由核基因编码,在胞质合成然后转入Mt Mt复制、转录、翻译对核基因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核基因的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输入线粒体 组成 mt蛋白质来源 小部分由mt DNA编码 大部分由核DNA编码,合成之后输入mt 由核基因编码的mt蛋白质见下表,-, 蛋白质输入线粒体过程中需要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前体(precursor)分子中的导肽(presequences) 通常位于前体分子的N末端,约20到80氨基酸。 导肽分子内含有靶向信号(targeting signal)负责靶向和辨认线粒体膜受体;有的导肽分子中在靶向信号下游尚含定位信号(localization signal),决定蛋白质分子在线粒体中的具体定位,如内膜、膜间腔等), 导肽的氨基酸组成 : 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有助于于和mt表面受体结合并进入带负电荷的mt基质 富含羟基氨基酸,如丝氨酸 缺乏或少见酸性氨基酸 此种氨基酸组成有利于形成双亲性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穿过mt外膜脂质双分子层, 少数多肽没有可切除导肽:如ADP/ATP carrier (AAC),其定位信号位于三个同源片段的C末端,将其定位于内膜;外膜孔蛋白没有可切除导肽,但在N端有定位信号;位于膜间隙的cyt C没有导肽,尚不清楚其定位信号。, 受体 蛋白前体输入mt,首先与mt外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 受体类型: MOM19和MOM72(mo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MOM)从粗糙脉孢菌(neurospore crassa)中分离出来,MOM19能与大多数具有导肽的前体蛋白识别与结合,是主要的受体蛋白质,用抗MOM19抗体阻断MOM19,线粒体四个亚区(外膜、膜间隙、内膜和基质)的蛋白输入均受抑制。MOM19均匀分布在整个mt外膜表面 MOM72定位与MOM19相似,位于外膜,N-末端疏水序列锚定于外膜,其余部分亲水片段游离于胞液中。MOM72能与不含可切除导肽的蛋白质分子特异性结合。,MAS20和MAS70(mitochondrial assembly,MAS)从酵母中分离得到,其结构和功能与MOM19和MOM72相同。 受体间可形成复合体:如 MAS37-MAS70亚复合体 MAS20-MAS22亚复合体 两种亚复合体可形成四聚体复合体,与前体分子的不同区域结合。, 共同输入通道(common import site ,channel,pore or general insertion protein, GIP ) 与受体结合的前体蛋白最终经共同输入通道进入mt,MOM38(酵母ISP42)是外膜输入通道蛋白质 广义的受体复合物包括受体蛋白和GIP,或称receptor-GIP复合体, 转位接触点 (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membrane adhesion site) 当蛋白质前体进入mt时,从mt 外膜、内膜之间接触点插入,外膜受体和输入通道位于或接近于接触点处。, 内膜蛋白质输入装置 主要由MIM17,23和44构成 MIM17,23形成通道 MIM44(酵母ISP45)和mit-Hsp 70合作起转位作用将蛋白质推进至基质 前体蛋白质进入内膜需要ATP和膜电位 ,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s) 分子伴侣介导多肽链形成正确的组装和空间构象,但它们本身并不参与最终构象的组成。分子伴侣大多数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mt蛋白质输入过程中分子伴侣起重要作用:导肽转位;蛋白质前体胞液片段解折叠;蛋白前体跨膜运动;新输入的蛋白质在mt基质中重新折叠成自然构象。 参与mt蛋白质输送过程的HSP主要是ct-HSP70和mt-HSP70。ct-HSP70具有解折叠酶活性,防止新生肽链的结合,聚积;mt-HSP70在肽链未进入mt基质前维持蛋白质的解折叠状态,推进多肽链进入基质;进入基质后,mt-HSP70具有使多肽链重新折叠成正确构象的作用。, 新输入的蛋白质加工过程 mt基质加工肽酶(matrix processing peptidase):切除导肽 加工肽酶激酶(processing-enhancing protein,PEP):可提高MPP活性至50倍 基质中间肽酶(matrix intermediate peptidase,MIP):切除第二段导肽 内膜蛋白酶I(inner membrane peptidase I):切除位于膜间隙和内膜的蛋白质前体第二段导肽,线粒体蛋白质输入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图示), 3 Mt 基因组结构异常与疾病 线粒体病: mt异常影响细胞能量供应,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所致疾病称为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常累及脑、肌肉和眼等对能量需求较高的组织和器官。 线粒体DNA病:mt病的研究已从mt的形态功能变化进入到分子水平,mt 基因组(DNA)结构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或相关疾病称为线粒体DNA病。,一、mt DNA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 mt DNA易受损伤:无组蛋白和DNA结合蛋白的保护;复制快速但无校读功能(proof-reading);缺乏修复机制;mt DNA突变率较核DNA高17倍 干细胞mt DNA异常导致家族性疾病;体细胞mt DNA异常导致散发性疾病和年龄相关性疾病。, 类型:点突变:(编码基因:结构基因、tRNA和rRNA基因;非编码区) 缺失: 缺失类型多样,最常见是4997bp(5kb普通缺失)。 插入重复(insertions and duplication):mt DNA上插入一段核苷酸片段形成mt DNA基因序列的重复。,二、mt DNA异常所致的经典疾病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三、mt DNA异常与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1. Mt DNA异常与衰老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氧自由基积累mt DNA损伤,超过一定阈值(threshold)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功能退化细胞OXPHS(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能力下降,ATP生成减少细胞衰老或死亡,主要累及代谢旺盛器官:脑、肌肉、心脏等。,2. Mt DNA结构异常随年龄而增加 常见缺失突变,以4977bp和7436bp最常见,mt DNA缺失发生年龄随受累组织和缺失类型而异。 点突变报道较少,mt DNA 3243AG突变,成人较婴儿高510倍。, 1999年,Michikawa等发现mt DNA调控区(D-loop和相临的转录启动序列)存在衰老相关特异性的点突变,几乎均为碱基的替换,如285TC,368AG,383I(插入)和414TG,在14例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中发现10例具有上述点突变,而在13例青年中未发现一例具有上述点突变。该特异性点突变的频率(即含突变mtDNA占总mtDNA的比例)约为20%。(Science,286:774-779,1999)。,2. Mt DNA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Alzheimers disease: 老年始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为西方老年人的第四位死因,表现为记忆缺失(amnesia)、失语(aphasia)和失认(agnosia)三A症状。 病理学特征:脑中出现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和神纤维缠结(neuropathological tangles ,NFT)。, 相关基因:, Mt DNA变化 点突变 ND2基因 5460 GA or T(实验未能重复) ND1 3397 AG tRNA gln 4336 AG(conflicting results) Asn 5705 TG 16s rRNA 3196 GA mt CoI,CoII(missense mutations)late-onset AD(contamination nDNA) 缺失 AD病人75岁 5 kb 缺失较对照组降低 老年性记忆减退动物模型较记忆正常组,mtDNA 5kb缺失比例增高。, Parkinsons disease(PD): 另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又名震颤麻痹,以运动减少,肌肉强直和震颤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变化是位于脑黑质的DA神经元变性和消失。 PD病人脑黑质的mt复合物I活性降低39%,IIIV活性正常,其小分子量亚单位降低,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PD病人脑mt DNA5kb缺失较对照组无增加 在PD病人脑中发现和AD相似的点突变,但mt DNA全序列分析,PD病人和相同年龄对照组之间这些突变的频率没有明显差异(B.B.R.C, 290:1593601,2002) 最新研究发现PD易感基因,NR4A2,其编码一组核受体超家族,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再生和分化的必要因子。,在家族性PD病人中(10/107例)发现NR4A2基因两种突变(291Tdel和245T G);而在散发性PD病人(94例)和年龄相对应的对照组(221例)中均未检测到这种突变。 此种突变导致了NR4A2 mRNA水平显著下降且影响酪氨酸羟化酶的转录,因而可产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和PD相关。 由于该突变仅发生在家族性PD病人中且比例不高,其可否定义为PD的易感基因尚不成熟。(Nat Genet,33(1):85-9,2003),四、mt DNA缺陷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 mtDNA缺陷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需从根本上进行纠正。 基因治疗的途径:,线粒体外基因代偿性表达:mt外表达然后导入mt内替代缺陷基因产物,已有成功的先例 缺陷:mt DNA和核基因遗传密码不同 tRNA不能导入,mtDNA重组难于校正, 需加入正确的导肽序列, 线粒体内基因代偿表达:将突变基因的正常 拷贝转入mt并表达 导肽 DNA片段嵌合体将基因导入mt 顺式互补 野生性拷贝替换突变基因(重 组修复) 反式互补 野生性拷贝在mt内自主表达达到表型补救。, 异质性缺陷mt突变基因的去除 异质性:野生型/突变型并存 能阈:突变型百分率超过一定阈值,表现出临床症状 反义技术/RNAi等方法特异性阻断mt突变型基因的复制,野生型含量不断提高,突变型比例下降,mt 氧化还原能力恢复到阈值以上,生物功能得以恢复,而不需要完全消除突变的mt DN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