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及其创作》PPT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490819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犁及其创作》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孙犁及其创作》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孙犁及其创作》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犁及其创作,作家孙犁生活照,孙 犁(19132003)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幼年喜欢说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文艺。上中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练习写作。曾在保定育德中学校刊上发表过小说和独幕剧本。高中毕业后,在靠近白洋淀畔的安信县同口镇任国文教员。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和这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思想美德,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在冀中导报和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和鲁讯论。曾在冀中军区开办的抗战学院担任教官,讲授“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等课程。后到阜平,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孙犁的散文富于抒情味,语言洗练、隽永、深沉。,孙犁与“荷花淀派”,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流派。 “荷花淀派”始于四十年代中期孙犁的创作。1945年孙犁成名作荷花淀问世,随之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为解放区文艺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与赵树理作品形成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不同,孙犁小说发扬了“五四”文学传统,以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来展示解放区的人生,使之呈现出世界性和纯美性的特征。解放区文学界的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学习借鉴孙犁小说的写作技巧,并在其创作中体现这种风格,不久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五十年代中期,“荷花淀派”的创作趋于鼎盛局面: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相继出版;刘绍棠也出了四部小说集、两部中篇小说;韩映山也有短篇小说问世。但好景不长,1957年孙犁病倒,刘绍棠、丛维熙被错划为“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荷花淀派”风流云散。,“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刘绍棠笔下的北运河两岸粗手粗脚的爹娘、韩映山笔下性格纯朴的老一辈农民,都与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泥土味,女有山石音”; 刘绍棠的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通县儒林村)里生活了三十年。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故乡的河,东辽城和子文镇都在滹沱河的南岸。 滹沱河长五百四十公里,在冀中,它不只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还是抗日战争的名胜之地。孙犁和其他作家表现 抗战的小说以及诗歌、戏剧等,曾经多次地写到过它。它的源头在山西省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穿过太行山脉,挟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往东流入冀中 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最后经天津汇同大清河流入海河,东下大海。,孙犁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形容着滹沱河: 在它的发源地,“泉水从一条赤红色的石缝里溢出,鼓动着流沙,发出噗噗的声音”,“溪水围绕 着三座山流泄,溪流上面,盖着很厚的从山上落下的枯枝烂叶,这里的流水,安静得就像躺在爱人怀抱里睡眠的女人一样,流动时,只有一点细碎 的声响”。但是,当它离开高山峡谷的管束,流到冀中平原,它就变得粗野 起来了:“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把它的欢乐 或狂暴,倾泻到冀中人民的头上。尽管如此,“祖祖辈辈,我没有听见人们 议论过它的功过,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是有它好,还是没有它好。人们 只是觉得,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总是对人们既有利又有害,既有恩也有怨,无可亲何。”,不过,对于北方的这条河,他在风云初记里, 是流露了无限的眷念之情的,那是通过一位为抗日战士担任向导的老佃户的嘴说出来的: “谁要是想念家乡,就对着这流水讲话吧,它会把你们的心思, 带到亲人的耳朵旁边。”“我看着那里的河水,也像看着亲眷一样。经过水淀,大个蚊子追赶着我们,小拨子载着西瓜、香瓜、烧饼、咸鸭蛋,也追赶着我们。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人们也要睡觉了,在一个拐角地方,几个年 轻的妇女,脱得光光的在河里洗澡哩,听到了船声,把身子一齐缩到水里去。 还不害羞地对我们喊:不要往我们这里看!”,通过这些富有乡趣的描写,足见作者对于这条浇灌了冀中平原的河流,是很有感情的。可是,这些都是历史的陈迹了,因为滹沱河已经多年干涸,成了一条不可能再焕发生机的死的河流。后来的人们,只能在文学作品和有关口碑、记载中去温习它昔日的丰采了。对此,作者是感到惋惜的。这是不奇怪的。因为他家门口的这条河流,同他故乡的土地一道,曾是他童年的栖止和嬉戏之地,他不仅向之索取过衣食,还由它帮助塑造了童年的心灵、童年的性格。,铁木前传,写于1956年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孙犁创作成就期的作品。 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两个老人(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小说以人际关系的前后变化为线索,以孙犁一贯关注的乡土人性在不同背景下的发展为主题,在正面肯定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注意人物的真情实感的挖掘,流露出作家对北方农村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和赞美。小说人物形象朴实鲜明,笔调明丽流畅,是这一时期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文学作品。,小说人物: 铁匠 木匠 九儿 四儿 六儿 小满儿 小说情节(双线): 铁木结亲 初次分离 老友重聚 分道扬镳 青梅竹马 战火相隔 移情别恋 分道扬镳,正如人们说起贝多芬不能不说命运和英雄,读孙犁也不能绕过荷花淀与芦花荡,可这些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全部。如果听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你会发现他的音乐不单单是欢愉的田园和强劲的抗争,他的音乐里还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而孙犁小说也不仅仅是单纯优美,他的世界远比这些丰富复杂得多。 铁木前传能说明这一点。这篇未写完的故事,按照过去的话说,是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初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歌颂了新生活新人物,鞭挞了自私卑鄙的旧思想。可是事情不那么简单。作品整体的调子并非高昂明快,却满怀了一种惆怅,能看到作者那颗柔软的心与粗砾的现实之间的摩擦,“正统的革命意识与温和的人道精神无法兼容而产生的深刻矛盾与忧郁”(杨联芬语)。,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1953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它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 它(铁木前传)的起因,好像是由于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进城以后产生的,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这就是: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 (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小说中,黎老东和傅老刚关于生活的争论,似乎是孙老在那个年代里的自问。 傅老刚劝说着,“亲家,要不是这个世道,你的生活能过得这样好吗?” “你说的这话对。”黎老东说,“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可是,我们过日子,还得按照老理儿才行。” 这是第一个层次的矛盾。是当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孙犁出生于1913年,经历了从旧社会到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剧变。小说中的傅老刚和黎老东从旧社会中的同为穷手艺人,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产生贫富差距而导致两人的友谊破裂。旧社会被推翻了,然而贫富差距在生活中总是存在的,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像四儿说的“限制黎七儿出车,取消黎大傻的包子买卖”;或者怎样?新生活又应该是怎样的? 孙犁在小说的结尾仍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六儿和小满儿没有被成功“改造”;黎老东的车打成了,六儿架着车跟着黎老东的双架大车外出办货;九儿也在冬夜的晴空中看清了圆月里那只小兔儿的可爱的活泼的姿态。 在这个结局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孙犁在祝福每一个年轻人。,小说的结尾是,“你希望的不应该只是一帆风顺,你希望的是要具备了冲破惊涛骇浪、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也不迷失方向的那一种力量”。,孙老在关注人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人物的设置是很巧妙的,特别是九儿和小满儿两个角色。 孙老,是一个珍惜差异、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怀着深厚感情的智者。不管是对九儿还是小满儿,四儿还是六儿,孙老都是怀着爱来描写的。,两个女孩子,九儿: 孙犁先生笔下的健美、坚毅的女性形象代表着荷花淀派“柔中有刚”的美学特色。用近乎散笔的随意性灵的笔法、结构表现人性、人情。“九儿”可说是这美学形象的又一代表人物。“九儿”是铁匠傅老刚独生女儿。母亲早亡。父亲长年在外奔波。从小锻炼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她面对现实,真诚、热情、随和、亲切。 童年和六儿在一起的短暂日子“在九儿那刚刚懂事的心里,除去有人做伴仗胆感到幸福,还产生一种相依相靠的感情。当她就六儿在一块的时候,也真的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危险,因此,她有时也真的相信六儿自我吹嘘的话”。九岁小女孩的心中有了模糊的情感取向。两家家世相当,铁木友谊深厚。似乎六儿和九儿的结合只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几年后,九儿长大成人,又随父亲回到了这个村庄。,两小无猜,这一回,两个人玩得很不好。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九儿心痛那一瓢盐水,她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她在家里,是一针、一线也不敢糟蹋的。风越刮越大,他俩躲到破碾棚里去。那座不常有人使用的大石碾,停在中间。碾台上蒙着一层尘土,九儿坐在上面。六儿爬到那架大空扇车里面,卷起身子像只虾米一样,仰天睡下了。他招呼九儿:“你也进来吧,盛得下。“ “我不进去。”九儿说。,她在思想,面对着现实。外面的风,刮得天黑地暗,屋顶上的蜘蛛网抖动着,一只庞大的蜘蛛,被风吹得掉下来,又急遽地团回去了。她没有母亲,她的父亲,现时在外面的大风里工作着。她新结交的小伙伴,躺在扇车里睡着了。童年的种种回忆,将长久占据人们的心,就当你一旦居住在摩天大楼里,在这低矮的碾房里的一个下午的景象,还是会时常涌现在你沉思的眼前吧? 在九儿的眼里,六儿的办法就是多一些。下雨的时候,他总是能很好地把九儿安置起来,就是在野地里,也淋不湿。在九儿觉饿的时候,他能跑出多远,找些吃的东西回来。那时候,在野外躲藏的人很多,人们是愿意帮助孩子们的。而更重要的是,九儿从心里发生的那一种感激和喜欢的心情,也确实能战胜一时的饥饿和寒冷。,“九儿长高了。但穿的衣服也很破旧。她的脸蛋很是干瘦,头发上挂满尘土,鞋面已经破裂,只是那一对大眼睛里射出的纯洁亲热的光芒,使人看出她对于回到这里来,是多么迫切和愉快。” 九儿迫切想见到的是六儿。那情愫早已暗暗滋生在少女的心房。而屋顶上的重逢,两人的差别已略见端倪。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六儿躲在一排干树枝后引逗一群鸽子玩。对九儿的到来没有她心中预想的“迫切”与“愉快”。,傅老刚和黎老东决裂后,九儿和父亲搬进了队部,为青年钻井队修理工具,打铁钻钢锥。傅老刚不像他以前的老“亲家”老伙计,只把目光放在自己跑单发财上,而是被青年的热情与奉献的精神感染着。青年们捐献的零碎的破旧的钢铁,在这里锻炼焊接,就像他们各人高涨的热情,铸炼成一股共同建设家园的力量。 “九儿的脸,被炉火烘照着。手里的小锤,丁当地响在铁砧上。”这响声陪伴了她苦难的童年,陪伴她走过战争的岁月,陪伴她走在平原纵横的道路上。她这种坚毅与勤劳朴实的个性从在母亲的身体里就已经孕育具备了。他们向往着从他们这一代改变自然环境、改变人们长久走过的苦难的历程,使庄稼丰收,树木成材,泉水涌注,水渠纵横,九儿在这里奉献着自己金石般的忠贞的心意。,而这时的六儿和小满儿他们追兔赶鹰,浪费着青春、生命与热情。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事本来青梅竹马的九儿和六儿在背向而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越来越远。在经历了暗流汹涌的挣扎与苦痛后,九儿有了对爱情的严肃的思考。 “爱情-它的结合和童年的伴侣不一样。只有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上,在长期的协同的辛勤工作里结合起来的爱情,才经得起人生历程的万水千山的考验,才能真正巩固与永久。”九儿有了正确的人生的决断,变得成熟而理智。,九儿劳作,九儿的脸,被炉火烘照着,手里的小锤,叮当地响在铁砧上。这声音,听来是熟悉的。因为,她已经不是初次接触这种沉重的劳动了。在她的幼年,她就曾经帮助父亲,为无数的战士们的马匹,打制过铁掌和嚼环。现在,当这清脆的锤声,又在她的耳边响起的时候,她可以联想:在她的童年,在战争的岁月里,在平原纵横的道路上,响起的大队战马的铿锵的蹄声里,也曾经包含着一个少女最初向国家献出的金石一般的忠贞的心意!当然,她可以想到更早一些的日子,她可以用今天的工作来纪念她那贫苦终身、中年丧命的母亲。当母亲生下她来,把她放在炉边的一条小炕上,她就昼夜听到这种劳动的声响了,母亲站在风箱前面,给她哼着催眠歌曲。或者说,当她还同母亲是一个躯体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她从事这种沉重的工作了。,现在,热汗在严寒的早晨,透过了她单薄的衣服。这种同自己的伙伴们在一起,按照集体讨论的计划来工作,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些青年伙伴们,在工作面前是争着做,抢着做的,是互相关怀和协同动作的。因此,九儿感到特别振奋和新鲜。据她看来,父亲也是振奋的,在他那漫长的劳苦和跋涉的一生里,现在的工作场景是做梦也不曾梦见过的啊!,“天晴得很好。月亮很圆,很明净。九儿在院里站停了一会儿,听了听她的心情也明快平静下来。她觉得现在的心境,无愧于这冬夜的晴空,也无愧于当头的明月。她定睛观望,好象第一次看清了圆月里那只小兔儿的可爱的活泼的姿态。” 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到思想进步,有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的新时代女性思想成熟的九儿就这样在我们面前逐渐地明晰而呼之欲出了。,小满儿,满儿推碾,每逢小满儿到街上来推碾,就会在这小小的村庄里引起一场动乱。当她还没有得到推碾的机会,只是放下一把笤帚在碾子旁边占着,自己一径回家去了,就有一些青年人赶到碾子附近来了。青年人越聚越多,常常使得那正在推碾的人家,感到非常的奇怪。后来,碾子空下了,就有青年自动去给她报信。过了一会儿,小满儿从她姐姐家的胡同里转出来,青年们的眼睛就一齐转向她那里。青年们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勇敢些,有的怯弱些,然而都被内心的热情和狂想激动着,就像无数的接连爆发的一片火焰。,小满儿头上顶着一大大笸箩,一只手伸上去扶住边缘,旁若无人地向这里走来。她的新做的时兴的花袄,被风吹折起前襟,露出鲜红的里儿;她的肥大的像两口大钟似的棉裤角,有节奏地相互磨擦着。她的绣花鞋,平整地在地下迈动,像留不下脚印似的那样轻松。她那空着的一只手,扮演舞蹈似的前后摆动着,柔嫩得像粉面儿捏成。她的脸微微红涨,为了不显出气喘,她把两片红润的嘴唇紧闭着,把脖子里的纽扣儿也预先解开了。她通过这条长长的大街,就像一位凯旋的将军,正在通过需要他检阅的部队。青年们,有的后退了几步,有的上到墙根高坡上,去瞻仰她的丰姿。,小满儿在第六节姗姗出场。她一亮相就引人注目。 “这位妹妹的外表和姐姐长得非常不同。人们传说,这孩子原是那些年,从别人家领来的。和她姐姐并非一母所生。”“小满儿一年比一年出脱得好看。走动起来,真像招展的花枝。满城关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大家公认她是这一带的人尖儿。”一起笔就写了小满儿扑朔迷离的身世和她的美。 来到姐姐家她安静了几日,就不能安静地呆着了。“抽空到门口站一站”,“又借口占碾子借磨,到大街上去。”“通过这条长长的大街,就像一位凯旋的将军,正在通过需要她检阅的队伍。”小满儿知道自己的美。美就要得到承认与赞许,要在人群中展现。这是一种本性的流露,就像孔雀开屏般地自爱自怜着。 她喜欢人们瞩目,喜欢别人为自己着迷。“什么是女人的法宝?”当六儿提出这个问题时,小满儿带着妩媚的笑,用她那月光下显得更加明丽而媚人的脸做了回答。在那样落后而蒙昧的年代,小满儿用她的美来印证着人性中的盈缺。,二虎相争(满儿之美),这个名叫大壮而实际上非常胆小的青年,是耐不住这种沉寂的场面,又实在心痛对方,才鼓足勇气去抓起了那根闲着的推碾棍。他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使得全体青年吃了一惊,连平日向他开玩笑的习惯都忘记了。但是,忽然从街东头传来一声喊叫,这一声喊叫,就像在冬天的夜晚,有黄鼬来拉鸡,孤处的女主人从梦中惊醒,喊叫出来的那种声音一样凌厉吓人。 这是大壮的媳妇。大壮早婚,她比丈夫足足大八岁。她熬过很长的一段岁月,自从大壮渐渐懂得事理,她就越发爱他,并且越发管教得严格了。大壮平日很怕她,他怕她就像怕自己的姐姐,甚至像怕自己的母亲一样。因为,在多年的印象里,她不只照顾了他的饮食起居,而且也教导着他的言语行动。但是大壮从来也没想到,在他偶尔同别的女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引起自己的女人这样大的愤怒。他扶着碾棍,呆呆地望着自己的女人。,斗争总是要展开的,她的姐姐已经在西街口那里出现。她之奔赴这里来,就像抢救水火一样迫切。因为肥胖,因为她的一只脚有点毛病,特别因为她的视力不能集中,她那奔跑的姿式,就像足球场上,带着球奋勇突击的前锋一样:一时佝偻着上身,一时弯架着胳膊,一时左右脚交攀着,一时在地下滚动着。 “你说谁是小母狗?”她离大壮的女人还有十码远,就发出了战斗的檄文。“谁自认,我就说的是谁!”大壮的女人挺着身子说。“我的妹妹是黄花少女!”黎大傻的女人说,“她的屁股也比你的脸干净!你管教你的小女婿行,欺侮我的亲戚就办不到!” 她跑到石碾那里抽出一根棍,但是叫小满儿给拦住了。“你怎么变得这样老好子?”她吆喝着妹妹,“叫你把我的人都丢净了!” 她举着大棍,奔向大壮媳妇,大壮媳妇以逸待劳,接住棍头,往怀里一带,黎大傻的老婆就来了个嘴啃地。,满儿戏“官”(满儿之黠) 干部没有说话,有一阵风扫过树尖和屋顶。“我害怕,”小满儿忽然转回身来,几乎扑到干部的怀里,她的声音抖颤着,干部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得得”的打击声音,他扶住她,用手电一照,她的脸色苍白,眼睛往上翻着。她说着听不明白的话,眼里流出泪来。 “我看见了她,我看见了她!”小满儿大声喊叫。“歇斯底里!”干部心里说,“没想到她有这种病症!”“你救救我!你背我家去!”小满儿听到六儿说话,发出了这样的呻吟。“好,”干部说,“你帮忙背背她吧,你知道她的住处吗?” “知道。”六儿说着蹲下来,拉起小满儿的两只手,放到肩上。小满儿仍然在哭泣,眼泪滴在六儿的脖子里。走到街上,她安静了,她撮起嘴来轻轻地无声地吹嘘着六儿的脖子后面。起初,六儿也有些害怕,但等到她偷偷地把嘴唇伸到他的脸上,热烈地吻着的时候,六儿才知道她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满儿夜游(满儿之迷茫),无论在娘家或是在姐姐家,她好一个人绕到村外去。夜晚,对于她,像对于那些喜欢在夜晚出来活动的飞禽走兽一样。炎夏的夜晚,她像萤火虫儿一样四处飘荡着,难以抑止那时时腾起的幻想和冲动。她拖着沉醉的身子在村庄的围墙外面、在离村很远的沙岗上的丛林里徘徊着。在夜里,她的胆子变得很大,常常有到沙岗上来觅食的狐狸,在她身边跑过,常常有小虫子扑到她的脸上,爬到她的身上,她还是很喜欢地坐在那里,叫凉风吹抚着,叫身子下面的热沙熨帖着。在冬天,狂暴的风,鼓舞着她的奔流的感情,雪片飘落在她的脸上,就像是飘落在烧热烧红的铁片上。,每天,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去。她熟练敏捷地绕过围墙,跳过篱笆,使门窗没有一点儿响动,不惊动家里任何人,回到自己炕上。天明了,她很早就起来,精神饱满地去抱柴做饭,不误工作。她的青春是无限的,抛费着这样宝贵的年华,她在危险的崖岸上回荡着。,这是一个美丽且有灵性的女子。却总不能为时代环境所接受,她不曾向任何事低头,对母亲和姐姐替她包办的婚姻,对杨卯儿抖露她和六儿关系的威胁,面对几乎是与她逆流而行的社会生活,她或强硬或巧妙地反击。 在小说的最后,小满儿拿着包袱,跳上了六儿的车,“两辆大车的后面,扬起了滚滚的尘土。” 这是一个太美丽的私奔的故事。私奔出这个镇子,私奔出既定的生活模型?还是私奔出那个年代?奔出政治,奔出了千篇一律。这两辆大车是孙老在自己心中为这个美丽女子与六儿筑的墓;还是让他们远航的船?只有孙老知道。,小满儿很善良,又有极泼辣的一面。 她的生活里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根,没有真实。 “夜晚,对于她,就像对于那喜欢在夜晚出来活动的飞禽走兽一样。炎夏的夜晚,她像萤火虫一样四处飘荡,难以抑制那时时腾起的幻想和冲动。”“她拖着沉醉的身子在村庄的围墙外面,在离村很远的沙岗的丛林里徘徊着”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充满彷徨、迷惘的不知所之的年轻人身上都出现过。,满儿之聪慧 她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谁都相信,如果是种植在适当的土壤里,她可以结下丰盛的果实。不管多么复杂的花布,多么新鲜的鞋样,她从来一看就会,织做起来又快又好。她的聪明,像春天的薄冰,薄薄的窗纸,一指点就透。高兴的时候,她到菜园里生产,浇起园来,可以和最壮实的小伙子竞赛,一个早晨把井水浇干。她可以担八十斤的豆角儿走出十里去上市。在这个时候,连村里一些老年人,都称赞她,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把她引纳到人生的正轨上来。 今年,村里宣传婚姻法的时候,这女孩子忽然积极起来。她自动地到会,请人读报给她听,正正经经地沉默着,思想着。在那些文件上说明: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她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将来还会对国家有更大更多的贡献。但后来听到有些人,想把问题引到检查村里的男女关系,她就退了出来,恢复了自己的放荡的生活方式。,抛费着宝贵的年华,在危险的悬崖上回荡。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尽管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她的聪明像春天的薄冰、薄薄的纸一点就破,但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附着点。徘徊在火热的生活之外、群体之外,放纵、任性、易感、易动而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矛盾的斗争与拷问。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自己天赋的才智与美貌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爱,与六儿,与杨卯儿做着感情的游戏。内心深处渴望着他人的理解与懂得。整日无所事事,打发日子,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价值,没有思索,只有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放纵恣意与不能摆脱的痛苦。她美丽如锦的生命轻似鸿羽。在我们周围有多少像小满儿这样美艳的生命空自蹉跎,如花儿谢落,让人扼腕,让人窒息,让人感受到人性最深处的孤独,无助与寂寞或许这种窒息的感觉就是小满儿形象的美学价值所在。,作家对满儿的态度,在对小满儿放荡、尖刻的性格表现出一定的不满和厌恶的同时,孙犁的描写也十分关注她性格中与众不同的一面,从而使作家在探求人物个性的渴望超越了道德判断。在他看来,小满儿的个性中有一种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像卡门、像安娜卡列尼娜,在青春的活力中又有一种生命的困惑。当然,小满儿不是她们,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但她的性格,她对婚姻和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却是经过五四时代的新思想洗礼的作家所不能无视和简单否定的。,孙犁对小满儿的描写中有一种和时代氛围并不协调,却又是作家要刻意表现的人的个性的需求。小满儿的形象在其甫出的50年代的文艺理论看来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角色,就是今天,我们看小满儿这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仍具有值得我们深思与阐释的价值。 小满儿这个人物在整部小说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大,但,这个人物的精神仿佛是无所不在的,其他人物的设置,环境的描写似乎就是孙老安排给这个美丽女子的舞台。,铁木前传是由两个人共同写成的。一个人在1957年写,那是农村合作化的时代,他被时代给出的必然性所支配,他采纳当时通用的社会分析框架,把每个人物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谁是“落后”的,谁是“进步”的,谁要坚定地走合作化道路,谁正蠢蠢欲动妄图发家致富但是还有另一个作者,他似乎是在时间的另一头,在2002年写这部小说,他不受1957年的限制,他手里没有社会标签,他把人物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月白风清的文字间自由。,于是,我看到了小满,这女子在1957年的作者笔下被定性为“落后青年”,亟需教育改造;但在2002年,她生动得如同精灵。“生动”这个词已经被用旧用老了,但那原本是个野性的词,“生”命或“生”灵在“动”,在田野上优美放肆地跳跃,一切规矩和道理都束缚不了她,包容不下她,她太饱满太有活力,她是风是荡漾的月光,她自己都不知自己要什么,不知拿自己怎么办好,正因如此,她的活力中包含着忧伤与脆弱的因素,她太美了,美的事物总让人觉得无来历、无下落。,2002年的作者显然深爱着小满,尽管1957年的老同志想方设法地教育她、挽救她,但2002年的作者终不忍心将这精灵驯服,他最后竟放这女子远走高飞。好了,不打哑谜了,铁木前传其实发表于1957年7月,而孙犁先生已于2002年8月去世。2002年11月,我翻阅了1949年至今的大批中国当代小说,其中有铁木前传:这是一部“旧”小说,历史在它的表面留下了刺目的痕迹,但这又是一部“新”小说,它依然能和今天的读者达成充分的共鸣,依然让人感到新如朝露。在人民文学11期,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一文中也谈到了铁木前传:,“我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原来这部诗样的小说,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当我们回顾铁木前传的写作年代,不能不说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奇迹”。是的,刻骨的人性深度,这是永远不会旧的。1957年的孙犁先生固然与当时的所有作家一样受限于历史境遇,但他对人的忠直守望却使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时代,超越他的肉身而抵达现在、甚至未来。 近半个世纪,两个孙犁李敬泽,三仙姑与小满儿,美国读者认为三仙姑是妇女解放的典型,近藤直子(日本汉学家、文艺批评家)也认为三仙姑是小二黑结婚中“唯一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最终还是被“大家”(强势华语)同化了。 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也是一个轻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满儿是年轻时的三仙姑,而三仙姑是年老后的满儿。而两位作家着笔何其不同,一个是以新的审美眼光,酌情度理,去伪存真,还其本来面目;一个讥讽嘲谑,将其漫画化,成了小丑。,此四万五千字小书,余既已写至末章,得大病。后十年,又以此书,几至丧生。则此书于余,不详之甚矣。然近年又以此书不存,颇思得之。呜呼,书耳,虽属上层建筑,实无知之物。遭际于彼,并无喜怒。但能反射影响于作者,而作者非谓无知无情。世代多士,恋恋于斯,亦可哀矣。 孙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