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素材》PPT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49081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文帝改革素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孝文帝改革素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孝文帝改革素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学成果,史学新观点,摆 脱 母 权 阴 影 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 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文化。,2.内容,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意义(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影响,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探究原因,把握规律,总结特点,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北方 少数民族,汉族,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1 原因,现场调查: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你是北魏人,你愿意迁都了吗?,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不同声音,北魏 孝文帝,档案: 名: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出生时代:北魏,为魏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完善孝文帝档案,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禁,禁,限,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 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 耕牛受田; 因轮耕而加倍受田; 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 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解决方案,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采用汉制,改革内容,知识梳理,出谋划策,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阶段特征: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融合,社会发展趋势:,“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北方民族,南方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类型,游牧为主,农耕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落 后,先 进,北魏的崛起,1、建立北魏 ,迁都平城 386年,2、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3、拓拔珪汉化改革,实质:封建化开始,为北方创造较为稳定社会环境,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民族融合,前提,基础,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前提: 2、基础: 3、必要性: 4、可能性:,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创造安定社会,拓拔珪改革,北魏开始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社会矛盾尖锐及统治危机,国家地主阶级 地主农民 各民族鲜卑族,宗主督护制,重赋税,民族压迫政策,人民起义,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目的:缓和矛盾,改变落后,“千古第一后” 冯太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二 改革措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持:,重点:,措施:,冯太后,建立新的制度,政治,俸禄制度 三长制度,经济,均田制 租调制,影响,吏治好转,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收入大大增加,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第二阶段,主持:,重点:,孝文帝,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政权封建化,易衣服、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保证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均田制,内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前提:,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不触动封建地主所有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瓦解:,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安史之乱,思考: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一直土地兼并但为什么最终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瓦解呢?,均田制,探究1 北魏均田制分田的标准是什么?土地是否可以买卖?,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国家所有,农民所有,租(缴纳粮食),调(缴纳布帛),探究2 授田的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什么义务?,改革前,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完善基层管理。,农民,北魏政权,影响:,三长制,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北魏地方管理制度,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三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兵役,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平城:经济文化落后,平城:保守势力大,平城:受柔然威胁,洛阳:经济文化发达,交通方便,方便统治中原地区,平城:位置偏北,难于控制中原地区,目的:推进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推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加速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思想的儒学化,局限性:仿效汉族的门第制度,鲜卑贵族染上腐败恶习,导致政治腐朽,使北魏分裂埋下伏笔.,特点;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成功原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背景: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都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习俗改革; 实质:都是封建化改革; 结果: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取得了成功 影响:都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侧重于富国强兵,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合作探究】 1.北魏实行的各种新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北魏实行的各种新制主要包括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俸禄制使北魏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证;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三长制的实行则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合作探究】 2.北魏迁都洛阳的历史作用是怎样的? 提示: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_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合作探究】 3.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政策? 提示: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 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 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族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2012山东文综)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解题分析】本题借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的比较考查。第(1)题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第(2)题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一、全面认识均田制 1.原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与其他新制之间的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二、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1.封建化: (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2)民族融合几种主要形式: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 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北魏 孝文帝,档案: 名: 出生时代: 出 生 地: 民 族: 信 仰: 特 长: 传世佳句: 历史评价: 。,完善孝文帝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