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490504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吃饭 社会促进与抑制 从众与服从 模仿与暗示 时尚与流言 集群行为与去个性化,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 第三节 模仿与暗示 第四节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第一节 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定义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其他人在场,他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在另一些场合反会干扰活动的完成。前者称为社会促进,后者称为社会抑制(干扰)。,(1)特里普利特(1898) 骑自行车/绕线 观众效应 结伴效应 (2)奥尔伯特(1916-1919) 联想(接龙) 删元音 乘法 写批驳文章 5,2、有关研究,结伴效应,3、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1965) 他人在场是一个唤醒源,导致个体动机增强 (评价表现、竞争紧张) 而动机增强对活动的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动机增强会使活动更加出色。 如果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或需费脑筋的,动机增强会产生干扰作用。 促进熟练工作 他人在场 动机增强 抑制非熟练工作,(2)评价与竞争观点 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被提高,关键在于他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 在场者的专家权威身份、地位影响较大 年龄、气质、性格不同的人,受他人在场影响不同,(3) 分散冲突理论 桑德斯(Sanders,1983),巴伦(Baron,1986) 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基本趋势之间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唤醒是增加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为优势反应。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于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上会发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体的成绩。,二、社会惰化(社会抑制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1、概念: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人多瞎胡乱,鸡多不下蛋” “三个和尚没水吃” “吃大锅饭” 2、形成机制 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下降。 3、社会惰化既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又有文化差异,4、社会惰化的预防 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的。 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控制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作用力越分散,社会惰化就越严重,因此,在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注意控制群体规模不要太大。 其他,如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三、社会影响理论 他人存在对个体绩效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拉塔内(1981)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来关注这些影响的大小。该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影响源)的3个属性:数量(number)、强度(strength)和直接性(immediacy)。 当周围人数量增加时,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也增大。 他人的强度也就是他人的重要性和权利,它与他人的年龄、地位、权力、是否为专家及其与个体的关系有关。他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越强。 他人的接近性是指他人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个体的接近程度,接近性越强,社会影响越大。,四、去个性化 1、含义: 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的效果常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去个性化现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勒邦(LeBon)(1986),他发现激动的群体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仿效它。勒邦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感染”(social contagion)。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 Festinger)、津巴多(Zimbardo)(1970)用更现代的词命名这种现象为去个性化。,2、去个性化的原因 (1)匿名性 (2)责任分散 (3)自我意识下降,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一、从众(conformity,相符行为),1、定义 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与规范。,(1)谢里夫 M Sherif ,1935 “ 社会规范形成”实验 让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个光点 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 (诱动错觉)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随后,让被试与其他人在一起重复刚才的任务 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继续使用,2、有关实验,规范的形成,(2)阿希(Asch ,1956 ) “ 三垂线”实验 (从众实验),76% 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三种错误: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3、从众的种类 表里均从 (真从众) 表从里不从 (权宜从众) 里从表不从 (不从众) 表里均不从 (不从众),4、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信息性社会规范)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时,对于多数人的行为会尤为信任。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到人多的地点去旅行。在常识上,人们会自然地假定,那么多人的出现自有他们的理由,而在这些理由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人数较少的时候。 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对偏离的恐惧(规范性社会影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5、影响从众的因素 个体的特点 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 性别差异 年龄 个性特征 知识经验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群体的特点 群体的一致性(巨大的群体压力) 群体的规模 群体成员的身份 群体凝聚力 刺激物的性质 模棱两可 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易从众,二、服 从,1、定义,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社会规范 /权威 外界压力 行为 从众 不明确 自觉自愿 服从 明确 被迫,2、 有关研究,(1)奥尔伯特(F.Allport,1934) 发现红灯亮立即停车的有158人,占总人数的75.5% 见红灯减速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 2% 照行不误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0.5%,(2)米尔格拉姆( Milgram,1963),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手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大学生: 135v 白领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实验被试,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 在120v时喊叫“痛啊!”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请继续,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Milgram 的服从实验结果,ShockLevel Victim Behavior % Giving Shock Slight (15 volts) 100 Moderate 100 Strong 100 Very Strong 100 Intense victim screams 88 Extreme intensity victim pounds on wall70 Danger: severe shock victim is silent 68 xxx (450 volts) victim is silent 65,3、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责任转移,4、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 被试的道德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三水平六阶段: 第三、第四阶段的被试倾向于服从权威 第五、第六阶段的被试倾向于拒绝服从 诱骗入门的策略 即起先已承诺做某事,就要信守承诺,否则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权威靠近的程度 受害者靠近的程度 间接反馈 声音反馈 身体接近(同处一室,能听到看到学生的痛苦反应) 身体接触(须把学生的手压放到电击台上才能实施电击) 遥控(将电击的命令传递给别人,让别人执行,93的人达到450v),科尔伯格道的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则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 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定向。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三、顺从,1、顺从的涵义 顺从(compliance)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顺从与从众、服从的区别: 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2、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 巴斯(Buss,1987)和顾德(Gody,1983)对引起顺从的环境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增加他人顺从的技巧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自己的社会地位、请求的性质等有关。 有助于发生顺从行为的三种心理因素: 一是积极的情绪:情绪好的时候人们顺从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要求他人做出亲社会的助人行为时。心情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原因之一是因为心情好的人们更愿意也更可能参与各种各样的行为。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好的心情会激发愉快的想法和记忆,而这些想法和记忆使得人们喜欢提要求的人。由于好的心情有助于增加顺从,所以人们经常会在向他人提要求之前先给他人一点好处,Linden和Mitchell(1988)把这种自我表现的策略被称为讨好,预先的讨好和奉承对增加顺从十分有效。,二是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在社会规范中,互惠规范对顺从的影响也不小。互惠规范强调一个人必须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报,如果他人给了我们一些好处,我们必须要相应地给他人一些好处。这种规范使得双方在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但同时也变成了影响他人的一种手段。互惠规范被广泛地运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在市场销售活动中。 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我们对他人的顺从也需要合理的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解释的时候,我们顺从的可能性也越大。,3、促进顺从的技巧 (P300) 门前技巧:事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马上提出一个小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小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折扣技巧: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和门前技巧不同的是,在折扣技术中不给对方拒绝大要求的机会,通过折扣、优惠、礼物等方式诱导对方接受这一要求。,登门槛技巧: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要求,再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低球技巧: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别人接受小要求后在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低球技巧和登门槛技巧都是先提出小要求,再提大要求,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登门槛技术的两个要求之间有时间间隔,而且两个要求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低球技术的两个要求之间没有时间间隔,而且有密切联系,是围绕同一件事情提出的。 引起注意技巧,第三节 模仿与暗示,一、模仿 1、含义: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相仿。 模仿是对他人外显行为的模仿,不能模仿内隐的心理。,2、原因: 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是人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弗洛伊德性蕾期儿童的自居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法 孩子对父母言行的模仿:父母是社会的代言人,是社会的权威。 入乡随俗也是一种模仿,使自己尽快的融入社会,减少群体压力。,3、种类 有意模仿 无意模仿,陈志朋,张国荣,二、暗示 1、含义: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2、种类 直接暗示: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 例如:望梅止渴;各种托儿。 间接暗示:由暗示者凭借其它事物或行为为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 自我暗示: a、积极的 b、消极的 反暗示: 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 性质相反的反应。 有意的反暗示:故意说反话已达到正面效果 无意的反暗示 :有意进行正面说明却无意引 起了相反的效果,3、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的地位:越高效果越好。 受暗示者的经验越高、努力水平越大、独立性越强越不易受暗示。 紧张环境中人们易受暗示。,第四节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一、时尚 1、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其突出特点是短暂、新奇、波及面宽。比较突出的表现在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三个方面。 2、时尚的三个基本内涵: (1)是对某种生活模式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2)被相当多数的人随从和追求的东西。 (3)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现象。,吴尊,Ella,Ella,唐禹哲,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60年代的女青年,80年代,喇叭裤风靡一时,哈韩服饰,3、时尚的特点表现为: (1)标新性 (2)时效性 (3)个性化 (4)消费性 (5)周期性,4、时尚现象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1)观念层面 (2)行为层面 (3)器物层面 5、时尚的类型 时髦 时尚 时狂,时髦:零散性和短暂性,作为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时髦是“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时髦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尚”或“阵热”;但有时也指那种虽持续较长时间却一直未能普及开来的高雅或怪诞行为(俗称“摩登”)。显然,风尚或曰阵热是时髦的一种常态形式;而摩登则是时髦的一种残余形式,是那种既未能风行开来成为时尚,又未转瞬即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80年代初兴起的面包服曾流行一时,着实“热”过一阵子,此谓风尚;但30年代“销金窟”上海就有人穿的水獭皮大衣却至今仍穿者寥寥、难以风行,此谓摩登。,时尚:相对持久而成型的行为模式,与时髦的零散性和短暂性相比,时尚是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而和时髦的浅俗性相比,时尚也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生活风格、活动系统和具体的文化项目的系列显现。此外,在参与者的主观投入方面,时尚界于时髦与时狂之间。具体些说,虽然时尚的追随者的身心卷入程度要高于时髦的追随者,但它毕竟还不是时狂,仍主要与情绪唤醒的温和层次有关。正如布鲁默所言:“尽管人们可能对一种时尚变得很激动,但他们基本上是对它的得体和醒目的特点作出反应的。”,时狂:极端与不理智的形态,时狂,是时尚这一越转越快的漩涡的中心。时狂是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与时髦和时尚最主要的区别之处在,处在时狂状态的参与者其身心投入程度远远高于时髦和时尚的追随者。所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W.布朗会将时狂称之为“一种激动群众的介入方式” 。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感情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被卷入某一事物或行为。罗斯曾专门指出,时狂与暴众心理十分接近,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制度性的集群行为方式,并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文化大革命中的时狂:检阅,1965年与2003年的时狂,6、时尚的产生 时尚的产生有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物质生活的丰富是时尚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2)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闲暇,闲暇也是时尚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3)与社会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7、时尚的心理机制 (1)是人类本能地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陈旧事物的厌弃的基本的心理倾向。 (2)人类“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的冲动、“希望自由和进步”的冲动是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 (3)大众的模仿心理与趋同心理也是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二、流言 1、含义:流言是在没有可信证据的情况下,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并被大众认可的消息。 2、流言产生的条件: 事情的重要性: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 对实情的不明确性: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3、流言的讹传 锐化:即断章取义 调平:重新编排,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简明易讲 同化:加墨润色,三、集群行为 1、含义: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束的狂热行为。 2、类型(布朗) 侵略性集群行为:暴乱行为 逃避性集群行为:遇到危险时的集体恐惧反应 获取性集群行为:抢购风潮 表现性集群行为:宗教群众的狂热表现,、奥姆真理教,3、特征 情绪支配性:处于狂热之中,失去理智。 迅速接受性:成员之间传递的信息会被毫不怀疑的迅速接受和反映。 容易越轨性:易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甚至杀人放火等暴行。,4、形成原因 勒邦的感染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麦独孤的本能论 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的循环反应说 特纳和基利安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总之,上述观点倾向于认为集群行为是一种没有理性的行为。,勒邦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去个性化,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集群行为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在寻找发泄。 麦独孤的本能论。这种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它典型地体现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和勒邦的感染论的“杂交”:即,群众同质性的过激行为是初级本能和情绪互动的结果。,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的循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具体说来,人群中的情绪感染是一个“由他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的过程,它转过来又加剧了他人的情绪。” 特纳和基利安的紧急规范作用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别的行动者就可以为其他大多数成员确定规范。而集群一旦觉察到指导他们行动的新规范出现,就会感觉到它的压力。,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这一理论被誉为集群行为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1)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3)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形成的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们通过对形势的了解而做好了行动的准备;(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这种因素通常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它创造了集群行为的具体环境,加速了集群行为的爆发;(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6)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一旦控制失败,集群行为便在所难免了。,1988年商业周刊的照片,这一年的上海由于通货膨胀,市民开始疯狂抢购金银首饰等硬通货。,1988年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抢购风潮席卷全国。从柴米油盐到冰箱彩电,凡是能保值的,人们都抢购,直到抢购黄金首饰,把抢购风推到了最高潮。9月10日在武汉市青山友谊商店,人们隔着铁栅栏抢购黄金首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