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宏观经济管理学.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49037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02 大小: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课程:宏观经济管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研究生课程:宏观经济管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研究生课程:宏观经济管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与任务,第一节 几个有关管理的概念,一、管理: 1、定义: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对其所管理的对象进行的一系列实施活动。或P1-2页 2、管理的要素: 管理主体:决策者、指挥者、管理者 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基本对象是人 管理目标:管理要达到的目的 管理行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二、经济管理 1、定义:是对经济活动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积累过程的管理。或P3页 2、经济管理从管理层次上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管理。 3、经济管理的特征; 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是对生产要素的管理 体现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管理二重性,4.管理是一种资源,会产生效益效益表现 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使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生集体力(1+12) 适应环境,捕捉机遇。,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1、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及其数量变化进行的有计划的指导和调整 2、特征:管理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 对象是国民经济整体 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1、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自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系 2、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功能和经济运行秩序。 基本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核心 激励机制 (一般市场机制):竞争机制 信用机制 供求机制 具体的市场机制:工资、利率、税率、汇率、利润、利息、租金、成本等经济杠杆。,1、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不能使其资源配置有效 2、市场失灵的表现: 1) 由于信息部完全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 2) 企业外部的部经济性,也叫外部效应,指对企业有益而对社会无益。 如:污染、竭泽而渔、滥砍滥伐、假冒伪劣,3) 低效或无效提供公共产品。市场机制无法促使企业去进行道路、交通、学校、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投资。 4) 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两极分化 5) 垄断妨碍竞争和效率, 垄断价格,进入壁垒 5、政府的经济职能 P8-9 共6条,第三节 政府失灵及其预防,一、政府失灵的类型及表现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引起的效率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两种类型(1)广义的: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失灵”:政府过度干预政府无效干预 (2)狭义的:成熟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互补中的非理想化行为,表现:政府行为目标决策偏离社会公共利益。盲目决策失误 政府干预经济达不到预期目标,滞涨时的两难选择 机构膨胀与效率低下。开支大;互相扯皮;侵占企业自主权 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导致腐败,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1、各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利益的差异性 2、政府信息不全导致的决策偏差以及企业对政策意图的预期反映。 3、政府投入与产出的非市场性和难以度量。 4、公共产品归口管理导致的垄断以及对政府约束、监督不力。,三、政府失灵的预防和矫正 1、合理划分政府的活动范围,并采取适度的干预方式和手段 2、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承包公共服务,招标政府采购,官员择优上岗,鼓励政府之间的竞争。 3、政府内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4、加强社会监督与约束。,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与任务,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质 不同国家可相互借鉴 一方面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共性、合理组织生产力 一方面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个性、体现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利益 管理方式随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 国民经济管理还是科学性(规律性)和艺术性(因地制宜)的统一,二、国民经济的任务 总任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增长,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子任务:改革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计划 公平收入分配,短期任务是: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需求管理是最重要形式 中期任务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对社会总供给调节 长期任务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地区均衡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最大化 2、规范管理原则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 3、改革创新原则开拓进取、求真务实 4、以人本为原则重视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业: 名词解释:管理、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问答:1、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2、国民经济管理的依据? 3、政府的经济职能? 4、政府失灵如何矫正? 5、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与原则?,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模式,一、相关概念 1、经济制度:一定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由所有制决定 经济体制: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国情联系在一起 经济模式:是特定形式的经济体制 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P20;指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模式,具有总体性、宏观性、操作性的特征,3、国民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总体性:对国民经济总体性的管理 宏观性:不是对微观的管理,主要是对宏观包括中观的管理 操作性:指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行为,4、形成管理模式的基本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低,适合计划主导型 生产力水平高,转向政策主导型 生产关系:在卖方市场下,倾向于反垄断的需求管理为主 在买方市场下,倾向于产业保护的供给管理为主,政治制度:不同党派执政,就有国有化和私有化的区别 国家法律制度 传统文化:西方强调个人利益、民间利益守夜人、干预者 东方强调社会、国家、集体、家庭利益管理者 社会心理: 国际环境:示范效应、国际压力,二、管理模式的类型 1、依据所有制标准,分为公有制管理模式、私有制管理模式 所有制基础不同:公有制为基础主体,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主体,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国有制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政治企业,私有企业为主体、主导力量,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经济内部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不同,分为 计划主导模式与政策主导模式 1、计划主导模式的特点:计划性质是指导性、预测性 制定周期性计划非强制性 分析、预测 存在权威的计划机构的结果:多届代表座谈、研讨、听证、动员,计划总体上是有弹性的:计划是建议性的,也是可修改的 计划编制和实施注重了科学性、有效性 依据是价值规律,编制方法、内容、实施方式都有了变革 法国计划署合同制计划、日本企划厅、韩国经济计划院,2、政策主导模式:制定和实施若干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二共同干预和调整,经济政策以财政政策、经济政策为主,主要政策工具是税收、政府收支、利率、汇率等,3、两种模式的特点比较: 前者制定周期性政府计划,以中长期计划调控为主;后者不制定周期性政府计划,以短期政策调控为主 前者突出权威性的计划机构;后者突出权威性的政策机构,主要财政、中央和产业部门。 前者存在明确而系统的政策体系;后者针对不同的短期宏观问题政策有所侧重,两者的共同点: . 计划调节、政策调节都以间接调节为主,补之直接的行政调节,都在法律框架内活动。 . 两者调节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通过改变市场环境,间接引导企业决策。 . 两者都要依据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两者都要分解并作用于宏观经济变量、市场经济变量,最终作用于企业经济变量而加以贯彻。 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经济运行,政策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政策管理是间接管理。计划政策宏观经济变量(直接的)市场经济变量企业经济变量(间接的)。 政策管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机制运行正常就能对政策作出灵敏反应。,政策实施是一个系统配合过程:各种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双紧搭配:适用于需求过旺,通货膨胀严重时 双松搭配:适用于需求不足,物价低迷时 财政松货币紧:滞胀,以滞为主,为促进就业 财政紧货币松;滞胀,以胀为主,为减少需求,降低物价,政策调控以短期为主:以短期问题为调控对象,长期政策调控实际上就成了中长期计划、计划划性政策。 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1)在实现数量增长方面,计划模式高于政策模式 2)在质量增长方面,政策模式高于计划模式(科技贡献率,3)在经济稳定方面,前20年政策组高于计划组(总和要素生产率) 后20年难分上下 4) 在资源利用方面:计划模式高于政策模式。 结论:对发展中国家,应选计划主导型;对发达国家,应选政策主导型。 现实中两者是结合运用的,形成混合型模式,四、中国从计划经济集中型管理模式到市场经济混合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 1) 政企不分,国家对企业和地方管理过多过死,形成僵化模式,企业成了行政机构附属物,缺乏生机和活力。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 2) 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脱离市场和实际、价格脱离价值和供求关系,3) 条块分割,割裂了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导致地区封锁、行政垄断、部门分割 4) 所有制形式单一,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抑制了竞争和企业活力 5) 两个大锅饭导致平均主义严重 从1978年改革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地,国民经济管理模式也转到了计划、财政、金融混合型的模式,综合型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能保证实现近期、远期目标, 三者之间既有职责分工,又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计划负责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长期地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方面起特殊作用; 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收与支的总量与结构,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各种分配关系;通过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补贴政策调节个部门各地区的货币收支的流向和流量,金融部门(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 财政、金融都有足够的调节手段,以短期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为目标 计划、财政、金融相结合的体制应当包含有统一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组织制度;一般是加强计划委员会的职权,担负统一协调的任务。,三者结合的体制 还应包含纵向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宏观管理权集中于中央,凡宏观的重大经济问题,都由中央决策,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全国性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政策;货币发行、对外经济政策等宏观问题由中央统一解决。 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权主要是地方性、区域性的、从属于国家的宏观管理的。 要努力形成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落实好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统一归国家,不可分割,这是确保国有经济内在统一性的基本前提,量化到个人是错误的,但如何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由哪个机构来对国有资产负责,所有权和管理权,仍未解决。,名词解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政策管理型主导模式,第三章 国民经济决策与规划国民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经济信息,一、经济信息的概念、特征 经济信息:指反映经济活动实际情况和特征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指令等的总称,通过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和信号反映经济活动的状态、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特征:一般信息的特征:知识性、可压缩性、可扩充性、可分享性 自身特征: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信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变化; 有效性,是无形资产、重要社会资源,其价值与需要程度成正比 联系性和流动性,信息总是不断出现、不断更新,形成连续不断的信息流,二、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国民经济决策和规划的基础地位 2、是对国民经济监督和调控的依据 是联络各管理层次、经济环节的纽带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管理环节 由三个系统构成:社会统计信息系统会计-银行信息系统科技情报系统 信息管理的四个环节:获取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记载下来 加工信息:对信息分类、排序、比较、计算、分析和判断,使之条理化,便于使用、传递和储存 传输信息:用人工、电讯、自动化传递等方式传送到,第二节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一、国民经济预测: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未来期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作出尽可能准确详实的分析和报告,并相应提出可供选择的建议 预测主要内容:对历史期国民经济活动的了解和分析 对主要经济变量作出数量预报,二、国民经济决策 1、概念:使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方针政策、重大战略措施等作出的决定和选择,2、决策的类型 按经济决策的性质,分为战略性决策和一般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关于国民经济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问题的决策,如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政策、措施、重大项目 一般性政策:指日常管理中对个别或局部的经济决策,按时间划分:分为长期决策(10年以上)、中期决策(5年左右)、短期决策(1年以内) 按管理层次分为中央政府决策(宏观、重大、高层次决策)、地方政府决策(区域性、局部性决策),3、国民经济决策的特征和意义 主要特征:是对未来国民经济走向的事先安排目的是为了采取正确的管理行动决策的实质是对行动方案的择优 决策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意义: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策,对企业、部门、地区决策具有指导和决定作用,决定着企业、部门、地区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影响到政治形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制约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决策贯彻于国民经济管理全过程,是各种管理行为的核心内容,各个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决策。,是提高政府计划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据。政府计划是国民经济决策的具体化,决策正确与否对计划工作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确的国民经济决策是动员鼓舞亿万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为三步走的战略决策,4、如何完善国民经济决策 坚持决策研究与决策行动紧密结合 决策研究是指专家或研究机构提供备选逻辑论证资料的过程,决策行动是指领导选择和决定方案的过程,一方面政府要吸收专家参与决策,另一方面专家不能代替领导决策,决策前倾听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管理职能机构的决策研究作用,合理划分决策权限 实质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权限,重大的战略性 的决策权必须集中于政府日常经营决策,由各经济主题承担,并搞好与政策决策的上下衔接。,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审批制度 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责任制,以明确决策权限为前提,规定其职责,并与奖罚挂钩。任何重大的决策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以防止个人或少数人拍板决策。,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对决策过程所做的制度规定和组织安排,即决策过程的制度化。 决策的步骤: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选优、决策的实施与监督。,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 1、经济发展战略: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经济及社会生活发展目标、途径、步骤的总体的、长远的、全面的谋划和方略。 狭义的仅指经济领域发展战略 广义的还包括社会领域的发展战略,因为经济是基础,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方面,所以也叫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总体特点或标志: 长期性:一个较长时期内有指导意义的 稳定性:相对稳定不变,也可作修改,分三步走战略 全局性:关系全局、影响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涉及经济发展目标、方向、道路的决策,总体上的最基本的概括和描述,具有很强的概括性,1) 系统性:是由若干战略构成的系统,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对策六个方面的系统和内容 2) 阶段性:分为若干个阶段来实施,每个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最终实现目标,情况变了,可在阶段中修订目标,1、 内容: 1) 战略指导思想:基本思想,是战略的灵魂、总方针 2) 战略目标;达到的目的,是战略的核心内容,3) 战略步骤:阶段性实现的目标所作的安排, 一般分为:近期:准备阶段、打基础阶段 中期:起飞阶段、发展阶段 远期:完善阶段、最终实现阶段 以上三个阶段集中力量完成阶段性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总体目标,4) 战略布局:对资源而言的空间部署 各地区往往是不平衡的,自然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开发有先后,经济发展水平有高低,因此,如何处理各地区的关系是战略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按市场原则,资源配置倾向于开发地区,效益好,但会导致差距扩大,但缩小地区差别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又要求平衡发展从长期看,有利于全面发展,我国走了一条“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协调非平衡发展的道路”采取渐进的使一部分地区先富的地区布局政策,并实行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办法。,5)战略重点:实现目标的决定性的根本环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才能带动全局,也是资源在有限条件下优化配置的需要;一个时期重点不能太多,只能选择数关键的部位作为重点才能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还要注意重点的轮换,不能长期将某一落后部门列为重点,忽略其他部门的相应发展 可能列为重点的部门或领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可能列为重点的部门或领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a. 实现目标的关键部门教育、科技 b. 瓶颈部门、薄弱环节农业、基础建设、交通、能源 c. 潜在优势部门水力、电力 d.有扩张效应的部门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6)战略对策:针对主要矛盾而确定的基本政策、措施、途径,即战略对策。 战略对策按矛盾性质和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 1)总体性对策、局部性对策、 2)体制性对策、产业性对策 3)国际性对策、国别性对策 4)渐进性对策、突变性对策 广义看,战略重点、布局、步骤都是对策,4、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意义:分类是为了选择、在选择中创新,吸取前人经验,引发新思路。 是为了突出某一战略的特征及所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特定要求,以便创造条件,1) 依据战略目标的指导方针的不同,分为自足型战略、模仿型战略、赶超型战略、竞争型战略、协作型战略 2) 依目标和对策结合的特点的不同,分为传统战略、变通战略、满足基本要求战略 3) 依目标结合的特点划分,一元目标战略、多元目标战略、综合目标战略小康水平目标(为目标与实现条件的统一),4) 按战略步骤与布局的特点,分为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梯度发展战略(不平衡战略在地区关系上的运用) 5) 依战略对象及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家总体战略、子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科技转化战略、资源利用战略、产业战略、国贸战略、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等。,二、发展战略的依据 1、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 2、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的分析与评价国情的内容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现实的国情,这里主要指现实的经济方面的国情。,经济方面的国情也很广泛,可以有不同的概括,书本上是一种概括还有一种概括就是主要分析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与可利用资源条件取得平衡才能确定,而资源条件分析就是对经济发展客观条件国情的分析。 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可分为四类,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可分为四类: 1) 社会资源: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劳动就业、教育普及、文化素质、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国际关系等 2) 经济资源:包括基础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经济成分、规模、效益、体制、资金等资源和对外经济关系 包括了书上的(3)经济条件(4)社会经济结构,3) 技术资源包括:科技研究组织、体系、人员规模、结构、工艺水平、科技普及、高新技术等 4) 自然资源:包括国土、气候、水、海岸、矿物、生物、光热能源等 当代全面的资源观必然建立在突出依靠技术资源的基础上,不是主要指自然资源。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发展快,1、客观规律:包括生产力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 2、国际环境:一国经济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这就要了解国际经贸关系、国际金融资本动向、技术转让和商品贸易、国际劳动力市场、国际旅游与工程承包、国际经济结构,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概念:是国家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实施方案。所以计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的要求是:, 时间具体化界定:在多长时间内应完成那些目标 数量具体化:定量要求,明确一定时期内对目标、任务的预期值,计划的数量要求可以有弹性但不能含糊表达 发展关系具体化:综合协调,多产业、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生产与分配的协调,短期、中长期的协调 政策具体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政策的协调配套,不要相互矛盾,总之,时间要具体化,数量要具体化,政策要具体化,发展关系要具体化 1、计划与规划:细微差别:时间上差别管理程度上的差别 2、计划类型: 1) 按计划的内容领域,分为经济发展计划、科技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综合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2) 按计划的期限分为长期计划(10年以上)、中期计划(5年)、短期计划(一年度) 3) 按计划分级管理原则,分为中央计划、地方计划、企业计划 4) 按计划性质,分为发展计划和调控计划。,1、计划指标体系 按指标的内容和形式划分,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指令性指标、指导性指标 按计划的性质和作用,分为预期指标、考核指标、核算性指标(分析经济运行与计划实施状况的辅助性指标) 按指标数值的特征,分为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80年代中期起,指令性指标大大缩减,与保留了极少数为货币发行量、有价证券发行量、借用国际商业贷款、重要生产物资分配额、社会发展指标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计划指标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 有利于综合平衡和宏观管理的指标 以价值指标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实物指标 精简明了并能调整增删,2、国民经济计划方法 分为预测方法、编制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四大类方法 编制方法主要又采用:综合平衡法目标法定额法比重法模型法 3、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预测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第四章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一、 1、经济管理组织:指所有管理国民经济的人员和机构,广义的涉及一切管理国民经济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狭义的仅指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2、民经济管理组织的功能:,整合经济资源。人、才、物、资源的优化配置 落实管理目标。带头围绕目标直接配置资源 畅通管理信息。各项决策、指令、政策的上传下达 维护管理秩序。通过制度安排化解各种矛盾,3、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离原则 精简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 统一原则:统一领导,防止互相推委,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体系,一、组织形式 集权式:三角金字塔型 塔尖国务院,塔基企业 分权式:平行四边形 我国的组织形式:,五级政权架构:全国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 每级政府都有两大类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即宏观调控部门) 专业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社会发展政务部门) 政府及各部门最终都与企业联系 1998年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建国后最大的调整,国务院截减了一半公务员,部委机构由41个减少到29个,分为四大块: 综合部门宏观调控部门(4个):计委、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专业管理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9个) 社会发展管理部门(10个) 国家政务部门(6个),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非政府组织:指民间社会团体,代表某个社会群体、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合法性、民意代表性、管理自治性、非赢利性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中介组织,如:信息咨询机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工商者联合会、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市场调查机构等 双重地位:-管理者(管理企业)与被管理者(接受政府管理),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消费者的联系和对话 推动经济参与和经济民主进程 维护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 弥补政府管理的漏洞 提供专业性和技术性社会服务,降低企业和政府运营成本。,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人员,一、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公仆角色共性,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对政府官员的本质规定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仆角色需要通过培养教育和自我思想改造才能建立起来 由于管理分工的不同,所以管理角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管理决策层次,分为最高决策者、中层决策者、基层决策者; 依据在决策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分为名义决策者、实际决策者; 按照经济管理职责范围,分为总指挥、情报分析员、计划员、组织者、监督者等。会计师、统计师、工程师都属管理者 我们学校所有行政人员都可以看成管理者。,二、管理人员的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研究的不是管理者的一般性、共性(角色定位),而是个性、特殊性,因为同样的管理角色,会有显著不同的管理行为,即决策风格不同。 决策风格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类型说 人的个性或性格不同,决策风格不同性格又心态、心理功能组成,心态有两种:内倾和外倾 心理功能有四种: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心态、心理功能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4类不同的决策风格:指示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的决策风格类型,三、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者素质是管理者生理、心理、社会及职业诸种因素所决定的个人行为特征和能力之总和。 1、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价值观 服务意识、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赢利观念、集体主义思想、责任与义务观念、为人民服务观念、法制观念 2、符合管理工作需要的理论修养:哲学、政治经济学、西方市场经济理论,3、以系统性、连续性为特点的思维模式 系统性思维:系统观念、全局观念、相互联系、对立统一观念, 连续性思维: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 反对思维僵化,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应变能力 4、以分析型和概念型为主导的管理决策风格 概念型强调全局、关心长期问题、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富有创新和承担风险,重视办事效率,管理学家凯茨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5、高于现阶段社会平均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 知识水平:高学历、高智商 泛、杂、新 知识结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管理技术与方法、主管业务部门的知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知识、国际经济知识 T字形,6、良好的公共关系、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政治能力与智慧不是唯学历论高学历者不一定都有社交能力。 7、必要的管理工作实践经历 5年以上工作经历,而且是两个以上部门专业管理工作的经历。,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控与监督,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控,1、一般控制论原理:各种相关因素构成母子系统向系统内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向系统外输出信息向系统内反馈信息循环系统 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共同构成控制过程。 2、经济控制论:受现实经济及管理需要的推动,以控制论特有的逻辑结构综合并拓广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学课。其共有特征:,1)研究对象涉及整个经济领域、过程和机制。 2)用有关系统、结构、功能以及行为、信息、控制等新观点和新视角来看待经济问题。 3)采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经济进行量化分析,二、国民经济调控 对国民经济调节和控制,调节使用各种手段调节经济系统回到正常状态,控制即包括确定评价标准、跟踪检测、信息反馈、信息处理、采用调节措施的全过程,使系统的实际运动轨迹回到事先设计的理想状况。 调节是实现控制的具体形式和手段,控制则是调节的目的,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和国民经济管理的最本质阶段。,三、国民经济有效调控的必要条件 1、灵敏的信息反馈和监测预警系统。 信息反馈提供的信息是控制的基本依据,所以,信息反馈的质量是决定控制的质量,信息质量(真实性、准确性)是决定调控的基本前提条件。 监测是对经济运行及其效果的监督、测定分析。 预警是对监测结果的报告,通过一系列预警指标来反映。 2、完备的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系统,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还有思想教育手段。 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基本手段 经济杠杆(市场经济变量) 经济参权(宏观经济变量) 经济计划 3、产权明晰的微观基础企业 要求企业对调控信号迅速作出灵敏反映,即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第二节 国民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 国民经济监测: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效果的监督、测量、预测与评估。 国民经济预警:是对危及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现象所作的预报和分析。,一、 国民经济监测的内容、指标体系 内容:1)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对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和其他重要经济总量(投资规模、消费总规模、货币供应量、进出口总量)的监测 2)经济形势的变动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社会资金资源利用、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短期的变化。,3)经济景气的变动态势:扩张期收缩期 目的为了提出政策、对策 4)调控的实施状况及效果 出台对策前,要对可能的问题和结果的预测、模拟、选择负作用小的对策方案;出台后,跟踪监测、反馈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调控目标实现。,5)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挑战与机遇, 指标体系:选择意义明确、灵敏可靠,能灵敏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状态、不同侧重点、不同时期的指标:a反映供给变动的指标,工农业产品产量及增长率、进口总额、进口总量 b反映需求变动的指标,投资总额的增长率、消费总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及其增长率、财政支出、信贷、工资总额,c反映供求状况市场行情指标 零售物价总指数、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外汇汇率、股票市场价格总指数 d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指数 e反映社会资金变动及其平衡状况的指标:财政收支规模和平衡差额、存款、贷款的变动量及其余额、货币流通量、国防收支、外汇储备 f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人口、民族、种族 美 259,353,627(1994) 白人80%以上,黑人12.1%,华人160万,二、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及其指标 预警系统的概念:指对未来某项活动运行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生警告的信息系统,其根本功能和目标,是预报国民经济的景气状态,其辅助功能是对国民经济监测和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 预警系统的构成: 1)建立监测指标体系:选择主要放映国民经济运行特征的指,2)确定各种景气状态下经济变量数量特征 3)经济变量预处理系统,对特征变量修正与调整处理特殊原因造成的反常的偏差,选取较稳定的特征变量 4)根据监测和分析结果作出景气前景估计判断,建立监测预警系统,通常要根据经济指标在预警功能上的差别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预警系统的主体、提供预警信号13个 同步指标:计算它同先行指标的时差,由先行指标转折点估算同步指标的转折点 11个 进入另一景气状态,对调整政策的时间选择,说明何时扩张期、收缩期结束 5个,三、国民经济预警的主要方法:三种 1、景气指数法:根据扩散指数、综合指数提供的预警信号进行预警的方法 扩散指数:一定时期扩张序列个数占组内全部有效序列个数的百分比,分先行指数,同步指数、滞后指数的扩散指数三种。 综合指数:是根据同类指标中序列循环波动程度,并考虑各序列在总体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加权综合编制而成,以反映总体经济循环波动程度的指标。,2、景气警告指数法:选择一组灵敏指标,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标,采用交通管制信号系统红灯、黄灯、绿灯、蓝灯,表示当前的景气状态和政策取向,其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地定预警界限。 3、经济计量模型法,第三节 宏观调空目标、手段、政策,一、 对象、目标 对象;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及矛盾市场 对象领域包括经济活动过程、经济秩序(体制、结构)经济活动基础(自然 基础) 目标:预期目的,最终目标:经济稳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总量平衡 经济增长:GDP总量、GDP增长率 社会公平:收入分配改善、特定地区或特定产业保护 社会发展;资源配置优化、消费结构改善、人口数量、结构改善、生活环境改善,二、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借助价值形式调节市场主体物质利益关系来实现国民经济调节、控制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经济政策:基本形式 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工资率、汇率、补贴、奖金、开支等 经济合同;国家采购、订货 经济计划:指导性计划 特点:利益诱导性价值形式性间接调控性作用持久性形式多样性,2、行政手段: 特点:行政强制性调控直接性作用短暂性形式单调性 3、法律手段: 特点:权威性稳定性透明性 4、思想教育手段:观念灌输和说服教育 观念性 潜在性迁移默化 长期性,三、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体系 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适用于某个领域的政策主要有: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外贸政策,第四节 国民经济监督,一、监督的对象与目的 对象:微观经济主体及国管主体 1、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的目的是:实现和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2、对所有企业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对国管主体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国民经济管理机制高效、合法运转,二、监督体系: 从监督主体分为:1、法律监督 2、党委监督 3、财政监督 4、议论监督5、群众监督 三、监督的主要内容: 1、工程监督 2、企业监督 3、人事监督 4、市场监督 5、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稽查管理。,第六章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 国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社会总供求平衡与平衡的矛盾,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一、循环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周而复始的运动,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以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两大部门为例,居民投入劳动、资本、土地,获得工资、利息、地租 企业生产出产品和劳务,获得货币再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 所以,国民总产出(总供给)=国民总收入(总需求) 企业产品和劳务(成本+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民收入),二、两部门模型: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供给:(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NNP)或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Y = C + I 需求:Y=生活需求+生产要素(投资)= C + I 所以 S = I S = Y C 投资 I = Y C ,当年新增加的投资量,三、三部门模型:企业、居民、政府的关系 政府投入T,政府支出G 所以 C + S + T = C + I + G 或 S + T = I + G 或 S +( T G )= I (储蓄 = 投资) T G 为政府储蓄 正值表示有储蓄 负值表示赤字,四、四部门模型:居民、企业、政府、外贸 M 表示进口(供给) X 表示出口(需求) 所以 C + S + T + M = C + I + G + X 收入 、供给 支出、需求 或 S + T + M = I + G + X 或 S +(T G)+(M X)= I 政府储蓄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一、社会总需求的含义、构成 社会总需求:一般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总量,即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 社会总需求 = 国内需求 + 国外需求 (社会购买力)=投资需求 + 消费需求 + 出口需求 =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 流动资产投资 + 居民消费 + 社会消费 + 出口,二、社会总需求的形成:Y = 居民、企业、政府的各种收入转化为支出,就形成社会总需求 政府财政收入 = 政府消费性需求 + 计划投资性需求 + 转化为居民收入的部分 企业留利收入 = 奖励基金 + 福利基金 + 生产发展基金,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构成 含义: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构成社会总供给 = 最终商品 +最终服务 + 进口产品 + 净进口 =供个人、企业、社会消费的消费品和劳务 + 供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品和服务 +用折旧基金购置的重置固定资产 + 净进口,二、社会总供给的形成的决定因素: 1、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总供给越多,所以,凡是能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社会总供给的决定因素;资本投入量: 投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正比) 投资效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特别是经济增长质量越高 投资率 = 投资额/GDP 投资效率 = GDP增加额/单位投资额,劳动投入量: 劳动投入量越多经济增长率越高总供给越多 但提高劳动投入的质量,才是加快经济增长和增加总供给的主要途径或根本途径 科技进步程度: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关键因素和最主要措施 内含扩大再生产: 经营,科技会使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革命化,2、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合理速度加快,有效供给增加,产业结构扭曲经济速度下降,供给减少。 3、价格的变动:价格与总供给的相关。 4、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 进口多投资品、消费品增多增加供给量,改善供给结构 出口多减少国内供给为生产提供动力,增加生产,第七章 消费需求管理,第一节 消费需求和消费函数,一、消费需求的概念及其分类 广义的消费需求 = 生产消费 + 生活消费(狭义) 生活消费 = 物质资料消费 + 服务消费 消费需求: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 消费需求 = 居民消费需求 + 社会消费需求 = 居民消费需求 + 政府消费需求 + 集体消费需求,分类:1、从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的消费行为看,可以把消费行为分为吃、穿、住、用、行 2、 从消费需求的存在形式看,可以分为实物需求和服务需求。 3、 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对象看,分为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 4、 从消费需求实际内容看,可分为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二、消费函数: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1、凯恩斯消费函数:适用于短期消费 认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额不能超过收入的增加额(即边际消费倾向 = 消费C/收入Y 1;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即平均消费倾向 = 消费/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 消费函数:C(平均消费)= C0(初始消费)+ C1(边际消费倾向)Y(收入) C/Y=C0/Y+C1 可见,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降低。,3、几种消费理论:影戏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收入,消费需求与收入正相关。 对收入是绝对收入或相对收入、近期或远期收入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理论和收入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随现期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随之下降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现期相对收入(家庭与其周围其它家庭的收入水平的相对值),邻里攀比心理:邻居收入高,会增加消费支出;家庭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将越低。弗里德蔓持久收入理论: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其收入增加是持久的,消费水平会调高,调高的幅度慢于收入增长的幅度。,三、消费需求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意义:有利于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消费需求、投资、出口需求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挥霍地、浪费地、超前性消费、糜烂式消费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地生活质量,主要任务:确定适度的消费水平,而预防消费需求膨胀或不足 合理调节消费的增长,生产增长了消费要增长,但不能超过经济增长的幅度 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结构升级、合理化,第二节 适度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调控,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二、影响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因素 1、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最重要因素 生产发展了工资、奖金增长;非工资性收入,业余收入,财政支出中的社会消费支出都会增加。 2、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此消彼长)及其内部比例(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的比例)的变动,3、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于消费总额增长率消费水平提高;反之下降 4、消费品价格和消费服务价格 价格上涨,消费需求量下降,消费水平下降 5、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率越高,储蓄倾向越大;消费减少,反之扩大 6、消费者心理状况:新产品会刺激消费 攀比心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提前购买 物价下跌持币待购,三、适度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决策 (一)确定适度消费规模的原则 1、确定投资和消费比例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即先安排好消费;然后根据国力和需要安排好投资;同时在总结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使投资总额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使消费总额与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2、保证计划期内人均消费额(含新增人口)至少不低于上一年消费的最低限。不能无消费搞建设。 3、投资和消费的价值比例要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4、消费规模的扩大必须与非生产性投资的适当增长相适应。安排好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比例关系。,(二)确定合理消费水平的原则 合理消费水平:是指同现在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最大限度促进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水平。 1、首先要保证最低限度的人均消费水平(含新增人口)不低于上一年。 2、保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了,人均消费水平就应比上一年有所提高。,3、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适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率的提高速度。 不能提高消费、超前消费 合理消费水平增长的标准:C(最小值)P + r , 消费的最低增长率人口净增长率 + 物价指数增长率 Cmaxg:消费增长率的最高限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四、消费政策的选择:有三种可供选择: 1、滞后消费政策: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速度 弊多利少:严重压抑生产的发展 使劳动者失去生产的动力和积极性 不利于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制约了消费,导致投资和生产资料生产盲目增长,2、超前消费政策:消费增长速超过了生产发展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职工收入增长速度和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消费品增长速度 。 后果:导致市场供应紧张,抢购产品,物价上涨 压缩了投资和牺牲了长远经济发展。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盲目攀比,大量进口高档消费品,消费品生产重复建设,扭曲生产结构。 3、适应消费政策:特点有4点:P117页,五、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宏观调节 1、税收调节 对供不应求的短线产品,减税,以增加供给 对供过于求的长线产品,增税,以减少供给 但在消费需求膨胀时,应以对一般企业增税为主 在消费需求不足时,应以对一般企业减税为主,以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2、利率调节 为应付消费需求膨胀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为应付消费需求不足降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3、收入调节政策 消费需求膨胀限制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快,提高所得税率,开征新税; 消费需求不足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所得税率,免征或减征某些收入税或支出税。 若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膨胀,措施有六:P119 若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措施有五:P119,第三节 合理的消费结构及其实现途径,一、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指一定时期内各种消费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包括各种不同消费品在消费数量上和消费支出价值上的比例关系 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收入越多,不仅消费额会增加,而且消费结构会提升。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消费品弹性大,因而收入多,会增加高挡品的消费; 居民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增长率 / 价格下降率,2、生产结构:供给结构制约消费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结构又反作用于生产结构 3、价格因素:价格下跌,需求上升; 价格上升,需求下跌 价格变动大的消费品需求结构变动大 居民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增长率 / 价格下降率 此外,人口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动都会影响消费需求结构。,二、消费结构结构和变动趋势(规律性) 1、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上升 2、市场消费比重逐步上升,非市场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商品性消费取代自给自足消费;居民劳务性支出增长快;,3、吃、穿、住、用、行中,吃的比重下降,穿、用、住、行比重上升 恩格尔系数 = 食品支出总额 / 消费支出总额 反而消费结构、水平变化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小。 4、个人消费增长慢于集体消费,比重下降;社会消费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比重逐渐下降: 居民集体消费增长最快,因为:文化、教育、科研发展加快文化、体育、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三、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合理消费结构的生理标准:先满足生存资料的需要,再逐步提高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比重适应社会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 2、合理消费结构的社会标准: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商品质量、品种、性能、服务态度、广度和环境美化)。,3、合理消费结构的经济标准: (1)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话化 (2)与现实的经济能力相适应(不超前,不滞后) (3)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四、消费结构的宏观调控 目的:使消费结构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主要措施:1、调节需求:总需求 总供给 刺激需求,增加收入 总需求 总供给 抑制需求,增加供给 2、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创造消费的对象、动机,使消费领域拓宽,消费结构多样化:,(1)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轻主要生产消费品,要在总量、结构上与消费结构相适应;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也要在总量、结构上与生产结构相适应。 ( 2)加快运输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 3)加快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 3、通过新闻舆论、经济杠杆引导和调节消费结构,对高能耗、稀缺资源的消费、奢侈性消费进行引导、调节。 4、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向住宅、文化产品、旅游等方面转移,第八章 投资需求管理,第一节 投资与投资需求函数,一、投资的含义、特点 投资:投资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经济要素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 特点:1、投资数量的集中性:由规模经济效益、投资目的、竞争机制决定,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 2、投资领域的广泛性:各部门、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 3、投资空间的流动性:在不同地区、国别流动、转移,主要由投资收益率高低决定;,4、投资产业的转移性:不同产业间竞争、自由转移,导致平均收益率的形成; 5、投资收益的风险性:投资决策不当、经营管理不当、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差。,二、投资的分类P128 含义最广、最概括的分类:按投资性质分为事实物投资、金融投资 实物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 + 流动资产投资 (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 厂房、设备 新建投资 重置投资 住宅 外延 内涵 金融投资:投资于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储蓄等,三、投资需求函数决定投资的因素及其关系 1、从新建投资和重置投资所形成的投资需求角度分析,投资量的大小取决于本期净投资It-Dt,前者为本期投资,后者为本期损害。 总投资:It=Kt(本期期末资本存量)-Kt-1(上期期末资本存量)+Dt 2、从决定投资需求的因素角度,有四种因素: ( 1)利率: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2)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投资量越大(未来收益率越高);,(3)预期利润:越高,投资量越大; (4)折旧:折旧的资本量越大,投资量越大。 4、国民生产总值(收入)对投资的影响加速原理 当收入增加、消费量上升时,会带动投资以更大幅度增加; 当收入减少,消费需求下降时,会带动投资以更大幅度减少 I = I0 + cy-dr (c,d为常系数,y为GDP,r为利率),第二节 投资需求的乘数效应,一、 投资乘数的含义 按自发性投资增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即k=y/I=1/1-b 边际消费倾向C/y-每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所产生的消费增长 投资乘数是以投资作为初始的自发性需求需求由供给满足并产出国民收入新的国民收入形成新一轮需求进一步又产生心新的国民收入又形成新需求-y/I,二、投资乘数形成的条件P132 1、正常的消费和储蓄: Y=C+S 消费率、储蓄率的取值在01之间的正常范围内。一般消费倾向总要大于1,所以,K=1/1-B总大于1。 2、适度的投资环境: 指投资渠道畅通,有利于资金流动的金融市场。这有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利于自发性投资需求的形成,3、存在放宽供给与资源的机制: 乘数的作用,会使需求接近供给和资源量,足够的供给能力和宽松的资源约束,是乘数发生作用的前提,三者具有同向性。还有一个制度性条件,即经济要内涵型增长,而不是数量型增长。,三、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