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97]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443370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97]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97]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97]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课素材资料链接丁肇中,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质疑法、讲解法。朗读音频、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某校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肇(zho)埋没(m)彷徨(png hun)3.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及。知,认识。【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默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课文中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交流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交流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交流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交流点拨】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交流点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为了论证论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交流点拨】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例: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告终。“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2.拓展延伸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交流点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作引导和提示。3.布置作业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外,还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让学生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