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超能创造力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52526589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脑超能创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脑超能创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脑超能创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脑超能创造力 打破创造力的枷锁第一节 想象的力量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发掘大脑某些方面的潜能。想象,是人脑在改造记忆的基 础上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把以往经验中已经形成的短暂的联系重新组合的思维过 程。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和先导,是激励创造活动、产生科学假说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 所说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 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黑格尔也断言:“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 象。”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丰富的想像力。想要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1. 扩大知识面丰富的想像力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也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而一切科学的创 造、技术上的革新和艺术上的创作,都是在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想象而获得 的。一个人知识、经验、信息储备的多少,对于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并 不意味着想像力与知识经验成正比。缺乏独立思考、满足已有知识的人,将压抑自己的想像 力。2. 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发挥想像力的起点,因此要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自己大脑的想象功能在思考中升腾。而要使大脑的想象奔驰起来,还要保持丰富的情感, 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使大脑高度兴奋和活跃起来,这时想像力自然也不 会高度发挥出来。3富于联想和幻想从广义上讲,想象包括联想和幻想。所谓联想,绝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许多思考的联结和扩张。联想常常表现为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顿悟。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联想,那么他就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可能产 生认识上的飞跃。许多人成功的事实表明,他们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丰富的 联想,构筑鸿篇巨著和提出科学假说、技术发明等,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源 于一件女子卧轨的新闻事件。魏格纳从看到世界挂图到创造大陆漂移说,贝尔从听到吉他声 到改装电话机这些联想的力量是何等的惊人。所谓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的需要引起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幻想比联想距现实 客体虽然远一步,但它是更高一级的思考。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假说,没有科学的假说, 也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原子结构的模式、试管婴儿的诞生等,又何尝不是在幻想功能的作用 下产生的呢?客观实际是科学创造的空气,想像力则是科学创造的翅膀。要想扩展自己的思维,在事 业上有所建树,我们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 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想象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1.创造性想象对提出假说具有重要作用。假说亦称假设,是一种说明某种未经证实的现象的论题,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出新实验和 新观测。绝大多数的实验以及许许多多的假说是科学的发展形式,而观测都是以验证假说为 明确目的进行的。假说的另一作用是帮助人们看清一个事物或事件的重要意义,若无假说, 则这一事物或事件就不说明问题。问题假说规律(或理论)是公认的科学知识形成 的一般公式。这就是说:最初总是先发现问题,然后根据观察实验得到的事实材料提出科学 假说,假说经过实践检验得到确证或修正不正确的部分后,就又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就是运用了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当时,波尔的旧量子理论只能用在氢原子这种最简单的原子上,连稍微复杂一点的氦原 子都用不上。因此,微观世界的规律基本上仍是一个谜。而爱因斯坦发现,人们一直认为是 波的光,其实也是粒子;同时他的相对论又说,物质和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 是相互关联的。于是,德布罗意想:物质观粒子有质量又有能量(因此也有频率)。一个电 子有频率,它不单是“内部心波”,因此也带有波的性质。1 9 2 4年提出的这一假说,19 2 7年为实验所证实,并确立了它作为微观世界基本规律的地位。2创造性想象在类比方法中也有重要作用。类比法亦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 同的间接推理,是一种有重要科学用途的逻辑方法。类比法的特征是需要应用不同知识领域 中的材料,其重要一环是要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这就要运用想象。3. 创造性想象是模型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模型是在科学和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想象模型 等多种类型。想象模型是把想象与抽象方法结合运用而建立起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式的模 型。想象模型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工具。它能反映我们无法感知的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4. 创造性想象是思维实验这一重要科学方法的一个要素。思维实验是在思维中对借助抽象和想象方法建立的理想化对象进行的实验,亦称理想实 验。爱因斯坦说“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的想像力去想象一个理想实验。”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 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打破创造力的枷锁第二节 坚定的意志倘若对我们自己抱有过分的期望,那么缺乏信心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虚荣。一天晚上,爱迪生的一个科研小组聚在一起对一个新的无线电传声零件进行调试,一些 年龄较大的人提出各种意见,年轻人倾耳细听。爱迪生知道,在这些青年人当中,有一个人 比他更富有创造才能,于是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发表任何意见呢?”他解释说:“我担心我 提出的意见有负于你对我的希望。”他之所以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创造方面是无所作为,而是因为他 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这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有许多好的机会能够说明他提出的某 个思想要比我们提出的大多数的思想好得多。羞怯一般来自我们自己对于创造才能所产生的某种本能的疑虑。按照莎士比亚的说法 这种疑虑使我们失去了我们本应取得的但又不敢尝试而实际上没能取得的成就。如果摆脱这 种疑虑的束缚,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具有想象才能的。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更好 地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但当我们思考问题时,我们经常犹豫,不敢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一家大企业主的私人秘书的前途十分暗淡。他的个性得不到发挥,他的工作总是老一套。 尽管如此,在以后的年代里,这位秘书超过了其他秘书,成为这个企业的三个领导人之一。 他自己介绍说:“在我任秘书工作的最初十年时间里,我没取得任何成就,因为当时尽管我 有一些好的设想,但是我不敢向任何人提出。有一天我对自己说,最坏的情况无非是受到别 人当面的嘲笑。于是,我便开始大胆地说话。当看到人们接受了我的某些建议时,我便越发 鼓足勇气。从那以后,我就能做到毫不犹豫地提出我的思想。”当我们试图创造某种东西时,即使是非常粗略的,我们也都倾向于建立某种习惯。工作 的开端总是很容易的。我们愈是进行反复的试验,我们的成功就愈变成为本能的产物。羞怯 会使我们已经开始了的创造研究工作半途而废。甚至爱迪生在他年轻的时候,也不得不和这 个幽灵作不懈的斗争。倘若人们相信一名与之共事的同事,那么“他失败的经验与其说是他 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如说这是取得新经验的开端”。许多科学家坚持自己的看法,夜以继日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R 罗斯在印度从事研究 战胜疟疾的方法,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事无成,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是他并没有因此 而气馁,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直到取得良好的开端。他给伦敦发去 电报说,揭开疟疾的奥秘已经为期不远了。几个星期之后,他终于解决了战胜疟疾的问题, 为古老的英国赢得了荣誉。他感到乐观的是解决问题的期限,而不是最终取得的成果。在开始研究乙醇气体的时候,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去找他们的老板C 凯特林,提出抗 议说:“我们想从事一些伟大的事业,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无限期的研究下去,再说,对这 个科研课题我们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当时凯特林正在准备动身去纽约,他回答说:“让我考虑几天,待我回来的时候,我看 我是否可以给你们提出别的课题。”当他返回的时候,在代顿,他剪下报上的一篇文章,题 目为一位大学教授发明了一种万能溶剂。第二天,他把这篇文章送给他的科研人员说: “在放弃这项研究课题之前,我们必须发现它。”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又重新开始了对乙醇气体的研究工作,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发明 了四乙基铅,最后凯特林做出结论,指出:“这种心理变化说明,在科研工作中总会有最困 难的时候。但是,当你深信这个问题价值的时候,你会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继续从事你的 研究。你完全有机会获得成功。”意志是一种能力,一种心灵借以肯定或否定什么是真、什么是错误的能力,意志的 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只要有坚强的意 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灵感和知识。打破创造力的枷锁第三节 创造力的敌人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如果我们害怕出错,害怕失败, 不敢冒一点风险,那就只好虚度此生,一事无成。我们很清楚,既是竞争就一定有成功者,当然也就会有失败者,既为冒险当然也就可能 并存着幸运和厄运。对错误与失败存有畏惧心理者,遇着竞争与冒险总是绕道而行,不能正 确对待公众的舆论压力,担心自己让人失望,只接受不引人注目也不会招人抱怨的任务。就 像那极为小心谨慎的渔民,即便遇上百年难得的好渔汛,稍有风浪,他们也只要寻求平稳安 全的避风港,而不愿冒哪怕是很小的风险去出航。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愿意竞争和冒险。敢于冒险和能容忍错误是具有创造潜力的人的特征之一。因为自由和创造的联系是十分 紧密的,创造成就乃是自由的、独立的思维的产物。创造者不怕犯错误,他们宁愿冒险,宁 愿接受疑难的考验并说出显然会导致错误的想法。当错误暴露出来后,他们并不灰心丧气, 而是保持一种沉思态度,把这一错误迹象看做一个信息,而不看做是个人的一种耻辱或失败。 他们尽量把自己的错误或失算“纳入”总的创造过程中去,尽量从中吸取教训,使之成为自 己努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时这种失策和错误还会成为一项杰出发现的来源。作家雷布拉德伯里说过,生活就是“尝试种种事物,看看它们是否有用”他认为,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既可能带来丰厚的报酬,也可能带来失败的风险,我们过的就是一种充 满刺激和激情的生活。逃避失败就是逃避创造,逃避失败就是逃避生活。对一个人来说,遭 到指责、排挤、压制是失败,坐失良机、虚度光阴是失败,经营不当、入不敷出也是失败。 但是,最最可怕的失败莫过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莫过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人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完美形象,为得到别人的赞赏行事; 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用于避免失败,而不是刻意进取。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 使他们谨小慎微,疲于奔命,至于创造发明,只好靠边去。这种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小家 子气,往往也是由于害怕失败的心理引起的,是增强创造力的大敌。人类的聪明才智往往被说成是一种“应急能力”,仅当面临灭顶之灾,或面临一本万利 的商业机会时,才予以动用,而平时则惜之如金。不幸的是,真到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时就 是使出吃奶的劲,也往往凶多吉少了。除非好处极大,而困难极小,人们总不愿承担失败的 风险,这种态度本身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我们做得太过分了。有时危险并不是那么骇人, 有时危险纯粹是想象的产物,我们却借口危险,敷衍塞责。这时,“应急能力”就成了“逃 避能力”。多产发明家凯特林认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成为出色的发明家的可能就越小。 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育的确倾 向于传授知识,着眼于证实已有的东西;引导学生解决那些非创造性的问题,那些在书本里 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设想,而不鼓励他们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这些设想。 教育使我们过于信任印成铅字的思想,如教科书,参考书,等等;使我们相信已不如人,相 信谜底都在别人的腰包里,教育使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相脱节,其恶果是当我们应用书本上 的知识时,不是对不上号,就是已经过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估计凯特林这番抨击教育 的评论是出于这种考虑:系统的教育向学生灌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以成败论英雄的 思想,灌输失败就是错误、失败没有价值的思想。而“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成份便是不怕失 败”。任何科学家只有经过反复试验和反复失败,才能功成名就。爱迪生一直向机械专业的学生推荐一些创造性的设计问题,让他们自行解决。爱迪生解 释说,这些创造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改进一项机械装置或者发明一种新器械。学生 们通常都能提出出色的设计方案。然而,他们总是尚未确定设计什么之前,就提出了已经想 好的设计方案。例如,他们不愿承担发明一种新型捕鼠器的课题,除非脑子里已经具备新型 捕鼠器的概貌。此外还发现,要想说服他们打破先入为主的设计思想的局限,采用其他设计 方案,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效果还很难说。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生意兴隆,就是说明人们具有急切获得直截了当结果的心理的绝妙例 证。你一扔下钞票,结果就出来了,不是输就是赢,可谓痛快之极。比起你扔下钱,结果久 久出不来,输赢难见分晓,胜败迟迟未决,拉斯维加斯这种立竿见影的赌博速度当然具有大 得多的刺激性和吸引力。作为心理学顾问,斯迪尔对此深有体会。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斯迪 尔觉得最棘手的问题是将他的顾客从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解救出来。例如,有一位病人坚持说 他的神经质起因于他的职业。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对问题根源的草率看法十之八九是错误的。 这位病人的真正问题也许是不幸的婚姻或拮据的经济状况,但是,别说让他承认,就是让他 正视这一点都十分困难。斯迪尔在大学教数学时,总喜欢使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显得不耐烦, 甚至纷纷抱怨,牢骚满腹。他们怂恿老师给出一种唯一的最佳解决办法,殊不知他们喜欢的 方法对别的同学或对稍许变化了一下的问题类型,是不合适的或不恰当的。根本不存在在任 何条件下都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斯迪尔的这番论点在课堂上显得那样孤立无援,同 学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仍然缠着斯迪尔寻求那个并不存在的唯一答案。人们不愿忍受找不 着直截了当答案的焦虑,不愿忍受悬而未决的痛苦。问题刚一露头,我们就抛出一个方案。 而且只有在这一方案陷入困境时,我们才去考虑和尝试第二个方案。要是谁说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精神,原因在于我们常常陶醉在生活美酒之中,大家一定 会感到荒唐可笑。然而不容否认,有的人在离家外出寻求乐趣时,的确会产生一种内疚心理。 比如一位专家或许这样苛求自己:“肩负拯救世界的重任,我哪敢掉以轻心,贪图安逸。”没有筵席的生活就像没有客栈的旅途。适当的娱乐和游玩不仅无碍于工作,而且能培养 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玩”就像处于两工作轮之间的弹簧,起着积蓄精力的作 用。如果没有弹簧,工作与工作之间没有缓冲,工作起来就没有效率和朝气,“玩能生智”, 就是这个道理。哲学家路维根斯坦常常在工作结束后立即到电影院去,路上买块面包或馅 饼,然后一边咀嚼一边看电影,坐在最前一排,让银幕占据整个视野。他说:“这真像一场 淋浴!”可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包含严肃审慎的思索,也包含轻松愉快的娱乐,二者不 可偏废,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放松、娱乐和享受是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打破创造力的枷锁第四节 突破思维定势思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人一切活动的源头,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 能开始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体处于发展、变化 的趋势中,但也会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一系列的思维定势所构成,由一 系列思维定势的品质所表现。一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 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凭借原有的思维活动的路径(即思维定势) 进行思维的。人们认识未知、解决未知,都是以已知或已知的组合、变换为阶梯。要想提高 思维能力,就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来的思维模式,优化、深化思维的品质。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建思维的素质。1. 突破书本定势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 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 拳师打得抱头鼠窜。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 用场!”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 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 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 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2. 突破经验定势怎样才能突破经验定势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不怕虎, 是因为不知老虎为何物,在它脑中没有“老虎会吃人”的经验定势。因此见了老虎,敢于本 能地用牛角去顶,而这时,带上“牛见了我会逃跑”思维定势的老虎,反倒不知所措,于是 落荒而逃。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 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 人就是最好的例证:爱因斯坦2 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贝尔2 9岁发明电话;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3. 突破视角定势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 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 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 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 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4突破方向定势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 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 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 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想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5. 突破维度定势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 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 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中国手机 Txt 电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