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151200269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培养的策略 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才能,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擅长考虑、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作为教者,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之贯穿教学始终。当然如何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老师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藏和教学策略。本人结合多年教学教研理论,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才能的策略提出自己的考虑。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提问和表达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胆小、怕出错、怕同学嘲笑、无思路或不敢问等等。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去除学生心理障碍,为学生的主动问营造心理平安环境。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最好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放下威严,亲近学生,善待学生发问的行为,允许提问出错、允许补充、允许学生保存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积极地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形成心理认同。 比方,当发现学生有疑而不敢问时,老师以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去暗示学生,传递鼓励信息,让学生有足够的底气发问;当个别学生嘲笑同伴提出的向题比拟浅层、无价值或与本课无关时,老师要立即阻止嘲笑行为,并及时表扬敢问学生的勇气,维护其自尊心;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时,老师要热情地表扬并提议全班同学向他(她)学习,让学生获得赞赏后的偷悦感,等等。往往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表情、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夸奖的手势等亲近式评价,就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激起发问的积极性。 2.提供开放的提问时空。 老师要坚持照以生为本的原那么,还课堂于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考虑、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自然产生一些疑问,并有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时机。真正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提出,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意义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结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 3.建立多元评价鼓励机制。 评价鼓励机制就像催化剂一样,不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勇于挑战权威。假如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就能促使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承受,又利于学生个性开展和潜能的激发。我们不防借鉴如下几种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即学生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质量作自评,还可鼓励学生课后以日记形式记录,这样能促使学生学会梳理和反思,对提升提问才能很有帮助。 (2)互相评价:包括师对生、生与生、甚至生对师的评价等。评价对象不但指向学生个体,还可指向某个小组、或老师。通过互评,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兴趣。 (3)家长反应:即家长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多考虑、多提问,并把提问情况定时反应给老师。这样,在家长的配合和催促不,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问题无处不在,逐渐养成勤问的习惯。 (4)成长记录袋: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记录组员每节课、每天所提向题的情况,每周统计一次,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轨迹,然后给以适当的表扬和奖励,等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价,只要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以敢问为荣,以勤问为乐,提问便会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二、老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不仅对发现的问题要敢问、乐问,更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指根据情境构设提出具有变式性、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原创性或开展性的具有数学味的问题,亦称之为科学提问。科学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才能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老师必须发挥好引导示范代用,让学生积极考虑,掌握提问技巧,提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课改以后的教材,在新课学习和一些练习题中,.都呈现了很多图片或文字信息,明确要求学生寻找有关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资源,指导、训练学生提问。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54页,出示如下这道习题,本人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排球比一个足球便宣多少元后,立即追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呢?学生:一个足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元?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相差多少元?一个排球的价钱再加上多少元就和一个足球的价钱一样多?或一个足球的价钱减去多少元等于一个排球的价钱?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同一个问题接着,调整学生考虑的角度:刚刚同学们提的是减法计算的问题,还能提出用其它运算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加法、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这个角度去提问接下去,继续启发可否通过改动其中一个条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再加上几个条件,把它变成几步计算的问题呢?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考虑,不但提出了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还提出许多两步、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问题,如:买一副羽毛球拍和一个足球共需要多少钱?买2个篮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4个排球,100元钱够吗,买两盒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买5个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等等问题。 该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数学信息,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点拨性的语言,调控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在每个核心环节里提出的问题都能循序渐进。学生实在感受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运算方法提出用不同步骤解决的问题的诸多策略。这种有层次、有方法的指导使整个提问活动显得活而不乱,很有思维含量。 2.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详细来说就是针对学生要探究的知识内容进展设计,起点虽由老师提问,但随着问题研究的开展,学生会萌发问题意识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实为抛砖引玉。因此,老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更加自主地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课时先让学生观看200米赛跑视频,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200米赛跑实况时,注意观察跑道的构造是怎样的?每个队员起跑的位置在哪儿?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因提供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一下就激起他们的兴趣,争着提问:跑道为什么要设计弯道?为什么200米跑的起跑线不是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起跑线相差了多少米?相邻跑道要相差多少米,比赛才公平?等等.老师通过创设比赛的现实情境,诱使学生发问,然后让学生紧紧围绕所提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交流互动中领悟200米赛跑相邻起跑线距(接上页)离的计算方法,真正实现做中疑,做中悟,做中得。 3.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假如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开放性、开展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逐渐领悟提问的方法。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注所提问题的广度、难度、角度、跨度、梯度和密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小跨度、多步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同时在引出问题后还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考虑、发问和应答的时机。 例如,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以后,老师就应进一步启发学生考虑如何才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当研究出四边形内角和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学生就会模拟着问:那五边形、六边形乃至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随着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并从中感悟到可将已获得的结果由三角形推广到一般的多边形,这对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追向、大胆创新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我们常常为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而苦恼,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想问而是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及时抓住时机或制造时机,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不断积累提出问题的策略,由不会问到善问。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问法指导学生提。 (1)学习概念、法那么或公式时,可以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只有让学生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如归纳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百分率这样的问题;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法那么后,追问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底一定要乘底边所对应的高,等等。 (2)学习数学定理时,可以常用尝试性提问.怎么样。如学习商不变定律后进一步道问假设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除数不变,商会怎么样?假设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商会怎么样?假设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除数缩小(或扩大)到原数的n倍(不为0),商会怎么样?等等。 (3)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常用反思性提问是什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指导学生自问:题目给出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络是什么?根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列出的式子正确吗?计算结果对吗?要如何检验,在自问自思中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才能的培养并无固定的形式或方法,但只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因人因时因境,持之以恒地采用不同教:学策略,相信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才能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思维才能也会不断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