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49869759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2. 研究方法:a. 解剖学:i. 尸体研究一一新鲜尸体采用冰冻处理,固定尸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方法包括剖查 法、腐蚀法、透明法、冰冻切片法。ii. 活体研究:X射线检查法、活体测量法、仪器探测法iii. 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iv. 显微解剖学方法:光镜技术、电镜技术b. 生理学:多采用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实验、慢性实验i. 动物急性实验: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在体解剖实验ii. 动物慢性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情况下 进行实验。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整体水平。3.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a. 新陈代谢: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b. 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是有机体产生下一代以延续种族的过程;生长是形态的生长, 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 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指性机能的成熟,一个新的个体要经过一系列转变过程才能成为一 个成熟的个体。c. 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兴奋条件:一定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化 率)d. 适应性:活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的功 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e.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i.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ii.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解。激素有选择性作用,也有的有弥 散性。iii. 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一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 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称为自身调节。iv. (三种调节的特点:)f. 稳态的反馈调节:反馈指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 的发展速度;负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正反馈指调节的结果 反过来使调节的进程加速或加强。第一章:1.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 细胞膜的功能:P9-10图a. 运输作用:被动转运作用:简单扩散指某类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 散过程,如CO2、。2、尿素;异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运 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如Na+、K+、Ca2+、 葡萄糖等。主动转运作用: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 跨膜转运的过程,如Na+、K+、Ca2+、H+胞饮与胞吐:对液体物质,如肠上皮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吞饮;吞噬作用对颗粒状物质, 如巨噬细胞对细菌、异物、衰老的红细胞b. 受体作用:是细胞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一些化学物质结合,引发细胞的 生理效应3. 组织:为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a.上皮组织的特点:有极性,分游离面与基地面;无血管;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少。4. 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间质多、细胞种类多。结缔组织的分类:固体状(软骨和 骨)、液体状(血液)、胶体状(疏松、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P20图1-18a.三种肌肉及其典型特征:b. 闰盘:相邻心肌纤维间的连接处c. 肌蛋白一粗、细肌丝一肌原纤维一肌纤维(肌细胞)一肌束一肌腹5. 神经组织的组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a. 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不同处:(1)细胞体:细胞膜能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传递冲动; 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特有),尼氏体是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的碱性颗粒或 小块,神经元纤维呈现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作用(2)树突:具有接受刺 激,并将冲动传入胞体的功能(3)传导神经冲动b. 郎飞氏结:神经纤维的髓鞘不连续,而是有规则的节段,两节段间细窄部分为郎飞 氏结。6. 标准解剖学姿势:以人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见向前,双 眼向前方平视。a. 水平面:b. 失状面:c. 冠状面:第二章1.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2.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P31图2-2。骨质又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3. 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骨胶原纤维)和无机质(钙盐)青壮年有机质1/3,幼儿 有机质较多,韧性大,易骨折,老年人无机质含量多4. 骨连结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5. 全身骨的分布情况:P33-34a)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称为鼻旁窦b)脊柱:颈7、胸12、腰5、骶1、尾1c)胸廓:胸椎、胸骨、肋骨、骨连结6. 肌的构造:肌腹、肌腱。(注意下起止点,P43胸锁乳突肌、胸肌、膈肌)第三章:1. 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白质:中枢神 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 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长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 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2.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也叫阈值;阈刺激:达到这一强度的 临界强度的刺激。3.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对大多数细胞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维持正 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 化。(1)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各离子分布状态不同,K+内K+外,Na+内Na+ 外;(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此时膜对K+通透性大,而对Na+ 相对不通透,因此,胞内K+外流,直到逐渐减小的K+浓度差=逐渐增大的K+的电位差,此 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K+平衡电位即相当于膜的静息电位。4. 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当可兴奋细胞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时,膜对离子通 透性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 状态变小的趋势称为去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超极化。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 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对不同离子的通 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均增高,但两者在程度和时间上不同。在去 极化初期,Na+的通透性比静息时增大了 500倍,由于Na+在膜外存在着巨大的浓度梯度,细 胞外的Na+迅速向膜内扩散,使膜两侧电位急剧变小,静息电位减小至0,出现膜极化状态 倒转,出现超射。当膜电位接近峰值时,膜内正外负的电势差阻止7Na+的进一步向膜内扩 散,并最终达到了新的平衡,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K+通道开放速率 慢于Na+通道,K+的外流对抗了 Na+的内流,随着Na+离子的通道的逐渐失活K+离子的Na+外流 超过离子的外流,膜电位又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这一过程成为复极化。5. 兴奋后兴奋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p56图3-66. 神经纤维的传导的基本特征:全或无的性质。(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刺 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但在正常机体内,冲动 的传导则是单向的。(3)非递减性。(4)绝缘性。(5)相对不疲劳性。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兴奋性递质引起的局部去极化。突出前神经元释放兴 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 大,产生内向电流,使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8.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局部超极化。突出前神经元释放抑制 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引起氯离子内流从而引起后膜局部超极化。9. 量子释放:对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 式称为量子释放。10. 反射是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11. 扩散:某一个中枢的兴奋或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他中枢的过程。12. 灰质:位于脊髓中央成蝴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前角为躯体运动神经元,侧角存 在于胸腰段脊髓,主要为内脏运动神经元。后角主要为感觉神经元。13.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腰5骶5尾1。由前根后根合成的脊神经是混合神经。14. 脑干包括延脑中脑和脑桥。P86-87图15. 丘脑: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 定部位。16. 小脑功能: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调节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 经元的活动,从而协调全身各肌群的收缩活动和肌紧张。17. p95 表 3-318. 脑屏障:毛细血管与脑组织周围的间隙与脑脊液之间存在的一种屏障。包括血脑屏 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脑脊液屏障。19. p99 p101 图20. 脊休克:当脊髓被横断时,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完全抑制 或减弱,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 压下降,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21. 自主性神经系统和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区别(1)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支配,而自主性 神经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2)躯体运动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后直接抵达骨骼肌,而自主性 神经自中枢发出后须在相应的自主神经节内更换一个神经元,再由后者发出纤维抵达效应器(腺体、内脏等)。(3)躯体神经纤维较粗是有髓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较薄,是有 髓神经纤维,节后纤维细是无髓神经纤维。22.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差别、ppt23. 条件反射:由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反射。第四章:1. 内膜P1342. p135 图 4-43. 近视及其矫正: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曲度增加,致使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聚 焦于视网膜前,因此视远物时感觉模糊。可在眼球前方置一凹透镜矫正。4.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负责暗光的觉察,无 色觉,分辨力差。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有红绿蓝三种,负责昼光和色觉,分辨力高。5. 视敏度和视野:测定黄斑区的视功能称为中心视力或视敏度;当一眼凝视正前方一 点次眼所能感觉到的空间范围就是该眼的视野,一半绿色视野范围最小,红色视野大些,蓝 色视野最大。6. 穿透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7. 行波学说:耳蜗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即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 卵圆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振动再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不同 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靠近卵圆窗膜处开始,但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行波最大 振幅的出现部位有所不同,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远,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 基底膜顶部;反之,高频率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只局限于卵圆形窗的附近。8. 味觉感受器有哪些:味蕾,位于舌背表面和舌缘;味细胞;顶部纤毛(味毛)是感 受部位;味感受器无轴突,经突触向感觉末梢传递9. 皮肤感受器:鲁菲尼小体,热觉、介导触觉;环层小体,介导压力感觉;克劳泽终 球,介导冷觉;触觉小体第五章:1. 什么是内环境: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 为什么内环境的恒定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呢? :(1)、酶促反应(2)、水溶液 中进行,而内环境中的渗透压直接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3)、生物电活动与一些离子浓 度有密切关系3. 血浆渗透压:液体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 种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要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溶 质颗粒(主要是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各类 蛋白质产生,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 ABO血型的鉴定:A型血人血清中只含抗B凝集素,B型血人血清中只含A凝集素, AB型都不含,O型都含。ABO血型检测法根据抗原及抗体类型是否同型来判断是什么血型, 若有同型的抗原和抗体则发生红细胞凝结溶血。5. 当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若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到 母亲血液中,将产生Rh的抗体,由于母体血浆中抗体浓度的增加是非常缓慢的,这对第一 次妊娠常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当该母亲第二次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中的高浓度Rh 抗体会进入胎儿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第六章:1. 体循环、肺循环及各自特点:P1752.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3.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心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机械变化的舒张期开始以后, 在此期间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故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4.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5.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6. 心电图:各波形的意义P1837.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1)血管配布与人体结构相适应,人体左右对称,血管也基 本对称。(2)血管配布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功能旺盛血管也粗大。(3)血管常以最短距离 到达所它所分布的器官。(4)血管行径与骨长轴平行,多居于身体屈侧。(5)在易受压、受 牵拉或经常改变形态的器官,血管多吻合成网或弓。8. 同级动静脉比较:由小支汇合成大支,其管径越来越大。静脉壁薄,管腔比同 级动脉大,内皮突出形成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静脉之 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支;许多脏器周围都有静脉丛。P188-1899.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搏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大动脉的弹性 (5)循环血量10.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心脏收缩力量: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抽吸。(2)体位 改变:卧位f立位f静脉容纳血液增多(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挤压和静脉瓣作用(4)呼吸运动:吸气一胸膜腔负压ff回流f11. 组织液是如何生成、回流的?存在于组织和细胞间隙;来自于血浆,蛋白浓度低于 血浆;细血管动脉端滤出,静脉端重吸收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滤过动力: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滤过阻力: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第七章:1.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 在血液中运输、内呼吸2. 呼吸道的组成:鼻咽喉一一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一一下呼吸道3. 甲状软骨构成喉结4. 支气管:左支气管细而长,右支气管短而粗。食物误入气管内时易进入右支气管内5. 肺的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6. 呼吸与呼吸肌的关系、肺内区的变化:a)平静呼吸:吸气时两肌()收缩,肺变大一压力变小一气体进入呼气时两肌舒张,肺变小一压力变大一气体排出b)深呼吸:还有辅助肌参与。吸气时:腹肌、膈肌、肋间外肌收缩;呼气时:肋间内肌+腹肌、膈肌、肋间外肌舒张7. p210呼吸形式8.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a)平静吸气时,在吸气之初,胸腔、肺容积变大一肺内压降低一气体流进,在吸气末, 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压平衡,气体停止流动b)平静呼气时,9.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力10.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总和11. p214 图 7-812. CO2、02在血液中是以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两种方式运输的。02物理溶解,占血液 总氧含量的约1.5%;化学结合是与血红蛋白进行可逆的化学结合。C02化学结合方式有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呼吸中枢在哪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 中枢。分布于大脑皮层、脑干。脊髓有呼吸肌运动神经元。延髓有呼吸中枢,包括吸气中枢 和呼气中枢。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下部为长吸中枢。高脑位P218 图 7-1213. 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有化学感受区称为中枢化学感受区,对缺02不敏感,但对脑 脊液中H+浓度的变化特别敏感第八章:1. 消化一一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及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吸收一一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2. 消化腺:a)管内腺: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肠腺。b)管外腺:存在于消化管外,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腔内,如唾液腺、肝、胰。c)另外,胃、肠黏膜表面有杯状细胞,可分泌黏液,作用是保护胃肠道黏膜。人每天 消化液分泌量为6 8L。3. 不同消化管消化、吸收什么:口腔(牙的表示方法):吸收部分药物、咽、食管、胃(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酒精和部分水)、小肠:a)胰液的成分及消化作用(胰淀粉酶: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胰脂肪酶:脂肪分解为脂 肪酸、甘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及氨基酸);b)胆汁(胆盐能促进脂肪、脂溶性维生素A、D、E吸收,乳化脂肪,使之变成微滴, 有利于脂肪的分解);c)小肠液(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肠腺,分泌多 种消化酶肠致活酶、淀粉酶、肠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作用:进一步分 解营养成分为可最终吸收的产物)大肠: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4. 胆汁的运输途径:第九章1.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从体内其他物质合成这些氨基酸,而必须经常地从食物中获 得,以满足需要。非必需氨基酸:当缺乏这类氨基酸的食物来源时,人体可以从某些且他氨 基酸通过代谢转变而合成这些氨基酸。2. 评价食物价值标准:消化难易程度、蛋白质含量高低、是否与其他蛋白质互补3. 能量来源:安静状态一一肝、运动状态一一骨骼肌;能量去路:机械能、热能散发、贮存在ATP中4. 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 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环境温度6. 体温的正常变动:清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女子体温比男子体温略高7. 散热方式与外界温度的关系:大部分经皮肤散到外界、小部分经呼吸道通过呼气发 散、粪尿带走少量。辐射: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物体的温度时;传导:当皮肤与周 围物体直接接触,且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物体时,有传导散热;对流:当皮肤温度高于空气温 度;蒸发:当外界温度接近、高于皮肤温度时8. 体温调节中枢: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9. 调定点学说:第十章:1.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2.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3. 正常尿量:1000-2000ml,平均 1500ml; 100ml 无尿;400ml 少尿4. 尿生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浆成分向肾小囊腔滤过,尿生成第一步。有效率过 压二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 血液中,近端小管吸U 、远端小管吸收、近曲小管吸收全 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量水;分泌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 小管腔内5. 肾内自身调节:(1)肾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对小管液渗透压有重要影响;(2)球一小管平衡,即肾小管重吸收率得以保持在肾小球滤过率的60-70%;建立机 制,两方面的机制:肾小球滤过率f,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浆胶体渗透压f,而引起 重吸收f;肾小管重吸收率I,使肾小管内压f,而使体内压f,导致有效滤过压I,而使 滤过率I6. 大量饮水一晶体渗透压I 一;快速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血浆蛋白浓度相对I一血浆胶体渗透压I一有效滤过压升(EFP)f有效率过滤(GFR)f原尿f一尿量f7. 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过程第十一章:1.腺体一激素一功能一缺乏得病:(p279-291)下丘脑分泌细胞(视上核)一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室旁核一催产素,促垂体 区(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一p280表11-1;神经垂体(释放)一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一升高血压、抗利尿,维持血压; 催产素一促进乳汁排除、刺激子宫收缩。腺垂体一a促激素一b生长素一提高细胞合成蛋白质速率;抑制组织对糖的利用,血糖上升;促进脂肪分解;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他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一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c催乳素一使发育完全而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始动并维持泌乳,小量能促进雌激素、孕激素的合,大量有抑制作用d促黑素细胞激素一作用于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三碘、四碘甲腺原氨酸)一对代谢、生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不足:呆小症、粘液性水肿,过量:甲亢甲状旁腺一甲状旁腺素一调节血钙浓度一不足,血钙浓度I, 甚至死亡;过量,骨质过渡溶解,易骨折胰岛A细胞一胰高血糖素一促进分解代谢,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一胰岛素一肾上腺一2.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a)快速作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以min计b)延缓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以h计c)急速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以s计第十二章:1. 主性器官:分泌性激素、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在男性是睾丸,在女性是卵巢。2. 附属性器官:辅助性活动、将配子运送到受精地点、保障适当发育的各种器官,包 括排出管道和附属腺体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a)营养因素b)生态因素c)遗传因素d)疾病影响e)体育锻炼和劳动影响f)神经因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