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读书报告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48997273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混凝土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混凝土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经过一个学期对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的学习,再加上平时阅读的一些关于混凝土的书籍和期刊,我对钢筋混凝土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选取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章节(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细细研究了一番,因此我的读书报告将主要围绕这一章进行。一、 内容摘要及自我理解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拌合一定比例的砂、石和水,有时还加入少量的各种添加剂,经过搅拌、注模、养护等工序后,逐渐凝固硬化而成的人工混合材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很高,抗拉强度相对很弱,把钢材放置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拉力,以弥补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低下和延性的不足。因此,钢筋混凝土就是以混凝土为主体,配置不同形式的高抗拉强度的钢筋所构成的组合材料,两者的性能互补,成为迄今结构工程中应用最为成功、最广泛的组合材料。1. 粘结力的组成首先,钢筋和混凝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它们为什么能共同工作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体积收缩,对钢筋产生粘结力(亦叫握裹力);其二,两者的膨胀系数基本一致 (钢筋为1210;混凝土为10l0 1410 ),受温度影响时,其变动基本相同,不致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而导致两者脱离。实践证明,钢筋和混凝土之所以能共同使用,主要条件就是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作用。一个钢筋混凝土梁只有当钢筋沿全长与混凝土可靠地粘结,在荷载作用下次梁的钢筋应力随截面弯矩而变化,才符合梁的基本受力特点。根据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受力状态的不同,粘结应力状态可分作两类问题:(1)钢筋端部的锚固粘结。在简支梁支座处的钢筋端部、梁跨间的主筋搭接或切断的外伸段等,钢筋的端头应力为零,在经过锚固后,钢筋的应力应能达到其设计强度。(2)裂缝间粘结。受拉构件或梁受拉区的混凝土开裂后,裂缝截面上混凝土退出工作,使钢筋拉应力增大,但裂缝间截面上混凝土仍承受一定的拉力,钢筋的应力偏小,钢筋应力沿纵向发生变化,其表面必有相应的粘结应力分布,粘结应力的存在,是混凝土能钢筋的平均应变和总变形小于钢筋单独受力是的相应变形。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或者抗滑移力由三部分组成:(1)混凝土中的水泥凝胶体在钢筋表面产生的化学粘着力或吸附力,其抗剪极限值取决于水泥的性质和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2)周围混凝土随钢筋的摩阻力,当混凝土的粘着力破坏后发挥作用,它取决于混凝-5-5-5土发生收缩或者荷载和反力等对钢筋的径向压应力,以及两者间的摩擦系数等。(3)钢筋表面粗糙不平,或变形钢筋凸肋和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作用,即混凝土对钢筋表面斜向压力的纵向分力。其实粘结力的三部分都与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和锈蚀程度密切相关,在试验中很难单独量测或严格区分,而且在钢筋的不同受力阶段,随着钢筋滑移的发展,荷载的加卸等各部分的作用也有变化。2. 粘结应力试验方法结构中钢筋粘结部位的受力状态复杂,很难准确模拟,现有两类钢筋拔出试验方法:(1)拉式试验这是最早的试验方法,试件一般为菱柱形,钢筋埋设在其中心,水平方向浇注混凝土。试验时,试件的一端支承在带孔的垫板上,试验机夹持外露钢筋端施加拉力,直至钢筋屈服。上述试件的加载端混凝土受到局部挤压,与结构中钢筋端部的应力状态差别大,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后来就有人将其改为试件加载端的局部钢筋与周围混凝土脱空的试件,这种方法解决了局部挤压的问题,但是对于配置螺纹钢筋的试件常会因纵向劈裂破坏。至今各国对这类试验的标准试件的规定尚不统一。(2)梁式试验梁式试件能更好地模拟钢筋在两端的粘结锚固状况,它分两半制作,钢筋在加载端和支座端各有一段无粘结区,中间的粘结长度为10d。梁跨中的拉区为试验钢筋,压区用铰相连,力臂明确,以便根据试验荷载准确地计算钢筋拉力。这种试验方法的思路是很巧妙,但是我感觉因为那个铰的存在,会增大的试验的难度,钢筋的实际受力情况可能会很复杂。这两类试件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材料和粘结长度相同的试件,拉式试验比梁式试验测得的平均粘结强度高,主要是由于两者的钢筋周围混凝土应力状态不同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差别。试验方法虽多,但是试验测的都是极限拉力,不能直接得到钢筋拉拔过程中某个位置处的应变值,从而建立钢筋应变(力)沿长度的分布规律。为了量测粘结应力沿钢筋埋长的分布,又不破坏其粘结状态,必须在钢筋内部布置电阻片。因为如果直接在钢筋表面贴应变片,那么在钢筋拉拔过程中就会导致应变片本身损坏;如果用套管将应变片保护起来,又会造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状况失真。在钢筋内股粘贴应变片这种方法虽然操作麻烦,但是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3. 粘结机理研究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的极限粘结强度相差悬殊,粘结机理和破坏形态多有不同,分述如下:(1)光圆钢筋光圆钢筋的粘结强度在钢筋滑动前取决于化学粘着力,滑动后则主要取决于摩阻力。光圆钢筋从混凝土中拔出的过程:当加载初期,钢筋与混凝土界面上开始受剪时,化学粘着力起主要作用,此时截面无滑移。随着拉力的增大,从加载端的粘着力很快被破坏,此时钢筋只有靠近加载端的一部分受力,粘结应力分布也限于这一段。随着荷载增大,钢筋的受力段逐渐加长,粘结应力分布的峰点向自由端移动,加载端滑移加快。当滑移段遍及钢筋全埋长,粘结应力的峰点很靠近自由端,此时加载端粘结破坏严重,粘结应力已很小,钢筋的应力接近均匀。当自由端达到钢筋的极限粘结强度时,钢筋的滑移急速增大拉拔力由钢筋表面的摩阻力和残存的咬合力承担,最终,钢筋从混凝土中被拔出。光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较低,滑移较大,粘结性能较差。(2)变形钢筋变形钢筋和光圆钢筋的主要区别是钢筋表面具有不同形状的横肋或斜肋。一个不配横向筋的拔出时间,开始受力后钢筋的加载端局部就因为应力集中而破坏了与混凝土的粘着力,发生滑移。当荷载增大时,钢筋自由端的粘着力也被破坏,开始出现滑移,加载端的滑移加快增长。光圆钢筋拉拔试验的破坏形态均为钢筋自混凝土中拔出的剪切破坏,变形钢筋一般形成劈裂式破坏。从机理上分析这是因为在拉拔过程中,变形钢筋表面突出的肋就像混凝土的楔子,对混凝土有挤压和剪切作用,使得肋前混凝土压碎,并在肋前形成斜面。作用在斜面上的力沿钢筋轴线方向的分力为粘结应力的主体,垂直钢筋轴线方向的分力为径向扩张力,它在周围混凝土中产生环形拉应力,导致出现劈裂裂缝。图1 图2比较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的粘结应力-滑移曲线不难发现,和光圆钢筋相比,变形钢筋自由端滑移是的应力值接近,但是应力和极限应力的比值却大大减小,钢筋的受力段和滑移段的长度也较早的遍及钢筋的全埋长。在光圆钢筋的粘结应力-滑移曲线中,我发现大概在滑移超过0.25mm的时候加载端的滑动值将小于自由端的滑动值。变形钢筋的曲线只画了一部分,再往后延伸,似乎也有自由端滑动值大于加载端滑动值的趋势。为什么加载端的滑动值会小于自由端地滑动值?其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状态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到合理的解释。4.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些设计或分析过程中要求应用钢筋和混凝土间的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那么首先就要确定其中的两个特征值,即劈裂应力和极限粘结强度,然后再通过假设做出粘结应力-滑移的本构模型。(1)劈裂应力图3 试件劈裂时的应力状态图3(a)是将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简化为一厚壁管,劈裂面上得拉应力均匀分布,这是一种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后来就有人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因为在径向裂缝处不可能有应力存在,并且劈裂面的拉应力是非均匀分布,于是就提出了图3(b)这种应力状态模型。但是他的这种假设过于繁琐,后人就又提出了图3(c)这种应力模型,这种模型既考虑了径向裂缝处无应力的情况,也对劈裂面的拉应力做了简化。这些都是在熊老师的提示下,我才在这貌似简单的图里看出前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改进的一系列探索过程。(2)极限粘结强度钢筋与混凝土的平均极限粘结强度,一般用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式。粘结应力状态过于复杂,此时已经无法做出粘结应力的模型,只有靠做大量的试验后得到一个回归分析式。5. 粘结应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大量的试验我们发现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及各项特征值,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1)混凝土的强度。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会延迟拔出试件的内裂和劈裂应力,提高极限粘结强度和粘结刚度。(2)保护层厚度。 增大保护层厚度,加强了外围混凝土的抗劈裂能力,能提高试件的劈裂应力和极限粘结强度。(3)钢筋埋长。 试件的粘结强度随埋长的增加而降低,埋长很大的试件,钢筋加载端达到屈服而不被拔出。(4)钢筋的直径和外形。 直径越大的钢筋,相对粘结面积减小,不利于极限粘结强度;肋的外形变化对钢筋的极限粘结强度值差别不大,对滑移值影响稍大。(5)横向箍筋。 拔出试件内配设横向箍筋,能延迟和约束径向-纵向劈裂裂缝的开展,阻止劈裂破坏,提高粘结强度。(6)横向压应力。 横向压应力作用在钢筋锚固端,增大了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的摩阻力,有利于粘结锚固。另外,浇注钢筋混凝土时钢筋所处的位置及混凝土的密实度、骨料的粒径、数量和表面形态等也是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概括的来说,就是所有与钢筋和混凝土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粘结强度。二、 心得体会通过这一个学期对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的学习,我对这门课以及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1. 本科阶段我学习的是钢筋混凝土原理与设计主要是学习“是什么”,比较简单概括的讲了一下原理,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某种方法进行计算和设计。研究生阶段我学习的是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主要是学习“为什么”,比较详细的介绍各种原理,以及各种试验中试件的受力机理分析,重点在于分析前人研究总结这种原理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2.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不定向的,且随时间和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多相混合材料,因此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复杂多变。在做试验时,所有与钢筋和混凝土有关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试验的结果,所以在进行试验前应考虑所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设置多种对比试件,这样才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得出科学真实的结论。3. 钢筋混凝土内部应力状态复杂,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时常会做各种简化假设,巧妙并且贴合实际的假设能避免很多分析上的困难。因此,“如何简化假设以及为什么这样简化假设”将会是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三、 结语所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钢筋混凝土的材料和结构性能的规律性认识,篇二:高等混凝土读书报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汇总摘 要:地震灾害具突发性,至今可预见性仍很低,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严重是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根据我国现有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对建筑抗震提出了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地震设防区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由于结构本身的力学特点,抗震性能较差。通过加强技术措施,挖掘材料潜力,可以得到有效改善。针对框架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中注意的要点。关键字混凝土结构 框架结构 结构抗震 结构设计key wordsconcrete structure, frame structure, structural seismic, structure design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多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广泛用于地震设防区,在合理的设计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所以以框架结构为例来阐述混凝土的抗震设计。1. 结构延性在抗震中的重要性及作用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延性是结构,构件或构件的某个截面从屈服开始到达最大承载能力或到达以后而承载能力还没有明显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是结构抗震能力强弱的标志。 今天已有本身延性非常好材料(加钢纤维、碳纤维布和使用钢管混凝土等)应用于结构抗震研究当中,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些材料造价相对较高,不够经济。现已通过大量的试验与实践证明结构的延性与构件的轴压比、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剪跨比、钢筋、保护层厚度、箍筋形式、钢筋与混凝土粘结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达到发挥结构与构件延性的目的。我国现很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最为普遍,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 常用的结构形式。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整体性,目前广泛用于地震设防地:,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未经合理设计的框架结构会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较严重的震害。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对于受弯构件来说,随着荷载增加,首先受拉混凝土出现裂缝,表现出非弹性变形然后受拉钢筋屈服,受压高度减小,受压混凝土压碎,构件最终破坏。从受拉钢筋屈服到压混凝土压碎,是构件的破坏过程在这过程中,构件的承载能力没有多大变化,但其变形的大小却决定了破坏的性质图1是钢筋硅受弯构件的m一曲线,v是屈服变形,u是极限变形提高延性可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延性结构通过塑性铰域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这种变形降低了结构的刚度,致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减小,也就是使地震对结构作用力减小当结构设计成为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虽然会加大,但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很快上升,内力也不会再加大,因此具有延性的结构可降低对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也可以说,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来抵抗罕遇地震作用。对于地震发生概率极少的抗震结构,延性结构是一种经济的设计对策此外,延性可以使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得以充分重分布,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时,同样也可以节约钢筋用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因此可以说结构的延性和结构的强度是同等重要的延性好的结构的破坏我们称之为塑性破坏,延性差的结构的破坏我们称之为脆性破坏,塑性破坏能提前给人以预兆,是符合结构设计理沦的结构延性在抗震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结构延性具有如下作用。1. 1防比脆性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脆性破坏是突发性的没有预兆,为了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除对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时的可靠指标有较高要求外,还要保证结构或构件在破坏前有足够的变形能力。1. 2承受某些偶然因素的作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承受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偶然因素作用,如偶然的超载、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其会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和变形,而延性结构的变形能力则可作为发生意外情况时内力和变形的安全储备。1. 3实现塑性内力重分布延性结构容许构件的某些临界截面有一定转动能力形成塑性铰域,产生内力重分布,从而使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能够按塑性方法进行设计,得到有利的弯知分布,使配筋合理节约材料而且便于施工1. 4有利于结构抗震在地震作用下,延性结构通过塑性铰域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同 时这种变形降低了结构的刚度,致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反应减小,也就是使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力减小,因此,具有较强抗震能力。2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从以上内容可看出,结构延性在结构的抗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与结构的承载能 力同等重要因此,位于抗震的建筑必须考虑其延性,进行延性抗震设计,用以抵抗地震作用因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具有双重性,如果设计合理,尽量消除或减少混凝土脆性性质的危害,充分发挥钢筋塑性性能,可以实现延结构。根据震害以及近年来国内外试验研究资料,延性框架设计时大致上应符合以下原则。2. 1“强柱弱梁”设计原则一一控制塑性铰的位置地震作用下,框架中塑性铰要出现在梁上,不允许出现在梁的跨中梁的跨中出现塑铰将导致局部破坏,见图3在梁端的塑性铰必须具有延性,刁一能使结构在形成机构之前,可以抵抗外荷载并具有延性。由图4,在框架结构中,塑性铰出现的位置或顺序不同,将使框架结构产生不同的破形 式图4 (b)所示是一个强梁弱柱型结构,所以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柱中,当某薄弱层柱的上下端均出现塑性铰时,该层就成为几何可变体系,而引起上部结构的倒塌这种结构破坏只跟最薄弱层柱的强度和延性性能有关,而其他各层梁柱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均没有发挥作用图4 ( a)是一个强柱弱梁型结构,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中,当部分梁端甚至全部梁端均出现塑性铰时,结构仍能继续承受外荷载,而只有当柱子底部也出现塑性铰时,结构刁一达到破坏由此可知,柱中出现塑性铰,不易修复而且容易引起结构倒塌;而塑性铰出现在梁端,却可以使结构在破坏前有较大的变形,吸收和耗散较多的地震能量,因而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震害调查发现:凡是具有现浇楼板的框架,由于现浇楼板大大加强了梁的强度和刚度,地震破坏都发生在柱中,破坏较严重;反之裂缝出在梁中,破坏较轻,从而也证实强梁弱柱引起的结构震害比较严重。此外,梁的延性远大于柱的延性这是因为柱是压弯构件,较大的轴压比将使柱的延性下降,而梁是受弯构件,比较容易实现高延性比要求因此,较合理的框架破坏机制应是梁比柱的塑性屈服尽可能早发生和多发生,底层柱柱根的塑性铰较晚形成,各层柱子的屈服顺序应错开,不要集中在某一层这种破坏机制的框架,就是强柱弱梁型框架3. 2梁柱的延性设计要使结构具有延性,就必需保证框架梁柱有足够的延性,而梁柱的延性是以其截面塑性 铰的转动能力来度量的。因此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梁柱塑性铰设计为此,应遵循:“强剪弱弯”设计原则一一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适筋梁或大偏压柱,在截面破坏时可以达到较好的延性,可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使内力重分布得以充分发展;而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受到较大剪力时,往往旱现脆性破坏所以在进行框架梁、柱设计时,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受弯承载力,使构件发生延性较好的弯曲破坏,避免发生延性较差的剪切破坏,而且保证构件在塑性铰出现之后也不过早剪坏。梁、柱剪跨比限制。剪跨比反映了构件截面承受的弯知与剪力的相对大小它是影响梁、柱极限变形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构件的破坏形态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柱的剪跨比=m/ vhe(m, v分别是截面承受的弯知、剪力值,he为柱截面高度)宜控制在1. 5以上梁、柱剪压比限制。当构件的截面尺寸太小或混凝土强度太低时,按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箍筋数量会很多,则箍筋在充分发挥作用之前,构件将过早旱现脆性斜压破坏,这时再增加箍筋用量己没有意义因此,设计中应限制剪压比(v/hc b ho)即梁截面的平均剪应力,使箍筋数量不至于太多,同时,也可有效地防比斜裂缝过早出现,减轻混凝土碎裂程度。这实质上也是对构件最小截面尺寸的要求。柱轴压比限制及其他措施试验研究表明,轴压比的大小,与柱的破坏形态和变形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轴压比不同,柱将产生两种破坏形态: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的大偏心受压破坏和破坏时受拉钢筋并不屈服的小偏心受压破坏。而且,轴压比是影响柱的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柱的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见图5,尤其在高轴压比下,增加箍筋对改善柱变形能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抗震设计中应限制柱的轴压比不能太大,其实质就是希望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仍能实现大偏心受压下的弯曲破坏,使柱具有延性性质高层建筑中,底层柱往往承受很大的轴力,很难将轴压比限制在较低水平试验表明,在知形柱或圆形柱内设置知形核心柱,不但可以提高柱的受压承载力,还可以提高柱的变形能力在压、弯、剪作用下,当柱出现弯、剪裂缝,在大变形情况下芯柱可以有效地减小柱的压缩,保持柱的外形和截面承载力,特别对于承受高轴压的短柱,更有利于提高变形能力,延缓倒塌箍筋震害表明,梁端、柱端震害严重,是框架梁、柱的薄弱部位。所以按照强剪弱弯原则设计的箍筋主要配置在梁端、柱端塑性铰,称为箍筋加密在塑性铰配置足够的箍筋,可约束核心混凝土,显著提高塑性铰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提高抗压强度,防比斜裂缝的开展,从而可充分发挥塑性铰的变形和耗能能力,提高梁、柱的延性此外,框架结构构件的延性与箍筋形式有关。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川铁株式会社的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连续知形复合螺旋箍比一般复合箍筋可提高柱的极限变形角25%所以知形截面柱采用连续知形复合螺旋箍(图7),可大大提高其延性纵筋配筋率。试验表明:钢筋混凝土单筋梁的变形能力,随截面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x/h0的减小而增大,而x/h0随着配筋率的增大、钢筋屈服强度的提高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降低而增大,延性性能降低为此,规范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框架梁的x/h0作出了规定同时,框架梁还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4. 3“强节点弱构件”设计原则由于节点的受力状况非常复杂,所以在结构设计时只有保证各节点不出现脆性剪切 破坏,刁一能使梁、柱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实际设计中,为保证框架结构的延 性抗震设计规范是依据抗震等级对构件本身不同性质的承载力或构件间的相对的承载力进行内力调整,并依据规定的构造要求来达到延性要求内力调整系数,依据抗震等级不同而异:一级抗震等级以实际配筋为基础进行内力调整;二、三级抗震等级是在设计内力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构造要求,则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规定出截面形式、尺寸限制、材料规格、配筋率以及构造形式等。3设计要点5. 1方案确定时着重考虑的问题5.1. 1建筑高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6度设防:60m, 7度设防:55m, 8度设防:45m, 9度设防25m。对于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iv类场地上的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甲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房屋的最大高度。3.1.2抗震等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不同,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3.1.3结构的传力线路计算简图明确,传力简单直接避免过渡。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传力路线越短、越直接,结构的工作效能越高,满足强度所耗费的建材也就越少。3.1.4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平面布置规则,刚度分布应力求均匀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逐步减小,避免突变,重力或风力作用中心与刚度中心尽量重合,避免扭转。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应当尽量使柱网按开间等跨和进深等距布置,这样能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3.1.5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功能决定了荷载性质和荷载取值,不但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而且影响柱网布置、结构方案和结构构造措施,同时,对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也有影响。设计时应做到:框架结构功能与建筑使用功能及外部条件一致,发挥结构的功能并取得与经济的协调。3.1.6工程地质情况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影响着地基基础形式及上部结构的确定,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场地和地基有抗震要求时,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即应选择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场地,当无法避开不利的或危险的场地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6. 2结构设计要点6.1. 1框架梁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重合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篇三:混凝土读书报告题材20113至第16周上课,第3周绪论第4文献综述第5周至16周,53次报告(第6周国庆停)11次课,作53次报告。第5、7周:各4人报告;第8至16周:各5人报告。 篇四:混凝土结构理论读书报告混凝土结构理论读书报告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控制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生姓名: 涂 平 平 任课教师: 徐 海 燕 完成时间:2013年4月12日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控制-混凝土结构理论读书报告姓名:涂平平 专业:11级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号:20摘要 混凝土是多种材料组成的非匀质材料,其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产生了裂缝。裂缝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在结构的使用期限内,各种荷载的作用都将产生相应的变形,特别是在混凝土开裂后以及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发生徐变,过大的变形可能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甚至安全性。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变形 刚度一引言混凝土是抗压性能大大优于抗拉性能的材料。由于其极限拉伸变形很小,当混凝土构件受到弯矩、剪力、拉力和扭矩等荷载效应作用,或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加变形受到钢筋或其它构件约束,以及钢筋锈蚀体积膨胀时,混凝土中便产生拉应力,该拉应力超过其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开裂。同时,混凝土材料来源广泛,成分多样,施工工序繁多,养护硬化需要较长时间,受环境影响较大,混凝土自身构成机理,以及冻融和化学作用等也往往是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所以,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在施工中和正常使用阶段难免出现荷载和非荷载因素导致的裂缝。因此需要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验算和控制,这是其它材料结构所不遇的特殊问题。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在实际使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内部作用和相邻外部结构物的牵制而处于不同程度的约束状态,这时混凝土结构将很有可能发生变形,当某变形过大所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使得混凝土结构承载力降低.甚至整个结构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物的使用功能。所以,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就应该对使用阶段的构件最大变形进行验算,并按允许值加以限制。此外,在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时,为了建立变形协调条件,必须获知构件的刚度值及其变化,才能求解多余未知力。在进行结构的非线性受力全过程分析,要求构件各截面刚度的变化全过程。所以,构件的刚度或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直接影响结构的内力分布和重分布。二内容综述.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不良影响:钢筋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的开裂使构件中局部钢筋直接与周围介质接触,对于露天结构和处在潮湿环境,甚至含酸、氯介质的侵蚀环境下,钢筋表层将逐渐氧化而发生锈蚀,并往内部发展。钢筋的受力面积因受锈蚀而逐渐减小,纵向裂缝破坏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都使构件的承载力减小,耐久性下降,影响结构的安全度。降低结构的抗渗性,甚至造成渗漏,严重损害一些水工结构和容器结构的使用性能。降低结构的刚度,增大变形量,影响非结构性建筑部件的使用性能和观瞻,例如门窗的开启,隔墙和装饰材料的变形等。裂缝的显现和发展,以及室内非结构材料的局部损伤,都使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有时成为要求进行裂缝处理或加固的主要因素。.构件的变形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变结构的内力或承载力。例如受压构件的附加偏心距增大,承载力下降;结构的刚度过小,在机械设备振动、移动荷载作用,或风振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加剧。妨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例如工业厂房中,吊车梁挠度过大会增加轨道与扣件间的磨损,甚至影响吊车正常运行,无法作业;屋面梁、板挠度过大会导致屋面积水,引起渗漏和附加挠度;楼面梁、板挠度随可变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过大则被其支承的仪器、设备难以维持水平和稳定而影响正常使用。引起相连建筑部件的损伤。例如天花板和吊顶的下垂和开裂、支承的轻质隔墙的局部损伤和开裂、门窗和移动式隔墙的开启受阻。人们的心理不安全感。例如梁板的下垂和弯曲,柱的侧向偏斜、薄板的震颤等都可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根据经验,日常生活中,人们心理上能够承受的最大挠度大致为l/250(l为构件的计算跨度),超过此限值就有可能引起用户的不安。.裂缝分析方法混凝土裂缝发展的因素众多,以及混凝土的非匀质性和材料的离散度较大,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有一定的随机性,使构件表面的裂缝状况变异性大,对其认识和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中粘结-滑移法和无滑移法的区别在于粘结-滑移法认为混凝土受拉裂缝的间距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钢筋的配筋率与直径,以及二者间的平均粘结应力等;无滑移法则认为截面配筋率和钢筋直径对裂缝的间距和宽度影响很小,假设裂缝截面在钢筋和混凝土界面处的相对滑移很小,可予忽略,即裂缝宽度为零,构件表面裂缝的宽度随该点至钢筋的距离成正比增大。第三种方法为综合分析法,将上面两种方法合理的结合起来,既考虑构件表面至钢筋的距离对裂缝宽度的重大作用,又修正钢筋界面上相对滑移和裂缝宽度为零的假设,计入粘结-滑移的影响。计算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裂缝宽度,有几种方法,第一种先确定平均裂缝间距和平均裂缝宽度,而后乘以根据试验统计求得的“扩大系数”来确定最大裂缝宽度;第二种是直接给出最大裂缝间距来计算最大裂缝宽度;第三种是确定主要影响参数,根据数理统计,在一定的保证率条件下,给出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规范以第一种方法为主。 .变形分析方法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就应该对使用阶段的构件最大变形进行验算,并按允许值加以限制。此外,在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时,为了建立变形协调条件,必须获知构件的刚度值及其变化,才能求解多余未知力。截面刚度计算中有三种计算方法,有效惯性矩法、刚度解析法、受拉刚化效应修正法。这类计算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构件的应力状态取为拉区混凝土已经开裂,但钢筋尚未屈服,即弯矩mcr<m<my;裂缝间混凝土和钢筋仍保持部分粘着,存在受拉刚化效应;采用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的假定。但各种方法的处理方式和计算公式各有不同。变形计算分为一般计算方法和实用计算方法两种。其中一般计算方法也就是利用虚功原理求解构件的非线性变形。实用计算方法是经过简化处理,取同号段内弯矩最大处刚度为整段刚度,梁的曲率分布与弯矩图相似,再用虚功原理计算构件的变形值。其中惯性矩按各段最大弯矩分别计算有效惯性矩后取其平均值。对于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徐变,通过实验也给出了建议计算式。在工程设计中,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计算,不论其构件截面开裂与否,都把构件 假定为理想的弹性体,并采用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实际上,裂缝出现前构件才基本是弹性 的,变形与荷载之间保持线性关系;临近开裂时,构件受拉区况凝上出现塑性,混凝土弹性 模量衰减为变形模量,截面开裂后,不但混凝土变形模量进一步降低,而且截面的几何特性 也发生变化。所以计算构件变形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既适合应用弹性公式又符 合上述变化的构件刚度。目前,国内外计算受弯构件变形(实际上是计算构件刚度)的公式繁 多,这些公式都是根据各自的试验条件或资料提出的,因而带有局限性,且各公式的计算结果有时差异较大。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分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月类构件和开裂的b 类构件,前二者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变形计算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后者截面已开裂,受拉区 混凝土已消压,构件已衰退为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构件,这就使变形计算复杂化,容易产生差异。有学者研究后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计算,现行桥规公式尚属合理,可维持不变。 钢筋混凝土板的变形计算,现行桥规公式的计算值均比其他规范大,建议提高其计算刚度,即取消刚度的0.85非线性折减,以改善其计算效果。部分预应力混凝土b类受弯构件的变形,现行桥规和设计建议的公式均有较好的效果,下次修订规范时可选其中之一。非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其变形刚度可维持现状。.措施 混凝土的变形性能无论是非荷载作用的变形,还是外荷载作用引起的变形,其最为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符合实际的施工措施;做好混凝土温度变形的控制工作,避免和减少产生混凝土温度裂缝。为此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适当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杜绝和减少温度变形,防止出现裂缝:.控制砼升温1. 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水化热是水泥熟料水化所放出的热量。为使砼减少升温,可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尽量选用中低热水泥。一般工程可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2. 利用砼的后期强度。利用砼后期强度主要是从配合比设计入手,并通过试验证明28天之后砼强度能继续增长。到预计的时间能达到或超过设计强度。3. 掺入减水剂和微膨胀剂。掺加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或缓凝剂,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而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也可以减少砼的温度应力。4. 掺入粉煤灰外掺剂。在砼中加入少量的磨细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不仅可降低水化热,还改善砼的塑性。5. 骨料的选用。连续级配粗骨料配制的砼具有较好的和易性,较少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以及较高的抗压强度。另外砂、石含泥量要严格控制。砂的含泥量小于2%,石的含泥量小于1%。6. 降低砼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首先要降低砼拌合温度。降低砼出机温度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石子的温度,在气温较高时,要避免太阳直接照射骨料,必要时向骨料喷射水雾或使用前用冷水冲洗骨料。另外砼在装卸、运输、浇筑等工序都对温度有影响。为此,在炎热的夏季应尽量减少从搅拌站到入模的时间。.采用保温或保湿养护,延缓砼降温速度为减少砼浇筑后所产生的内外温差,夏季应采用保湿养护,冬季应保温养护。大体积砼结构终凝后,其表面蓄存一定深度的水,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缩小了砼内外温差,从而控制裂缝的开展。而基础工程大体积砼结构拆模后,宜尽快回填土,避免气温骤变,亦可延缓降温速率,避免产生裂缝。.改善施工工艺,提高砼抗裂能力1. 采用分层分段法浇筑砼,有利于砼消化热的散失,减小内外温差。2. 改善配筋,避免应力集中,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孔洞周围、变断面转角部位、转角处都会产生应力集中。为此,在孔洞四周增配斜向钢筋、钢筋网片,在变截面作局部处理使截面逐渐过渡,同时增配抗裂钢筋都能防止裂缝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配筋要尽可能应用小直径和小间距,按全截面对称配置。3. 设置后浇带。对于平面尺寸过大的大体积砼应设置后浇带,以减少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砼的内部温度。4. 做好温度监测工作,及时反映温差,随时指导养护,控制砼内外温差不超过25摄氏度。三结束语钢筋混凝土原理这本书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混凝土这种材料在单轴和多轴应力状态下,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以此作为了解和分析构件性能的基础。在表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受力条件下的性能时,强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着重介绍其受力变形和破坏的全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计算原则和方法等。在阅读完该课本后,使我能够较好的了解到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构件受力性能的一般规律,受益匪浅。四参考文献1.鲍卫刚,宁平华,郑绍硅.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变形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2.122.丁大钧,蓝宗建.关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的几点看法j.土木工程学报.1983.63.解恒燕,郑文忠.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反向变形控制与验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84.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篇五:高等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高等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王小萌 sq003)高等钢筋混凝土这门课程,它所讲述的就钢筋与混凝土。通过对这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特点,性能,变形和破坏机理以及为什么只有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他们最佳作用。本门课程是在本学习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本人认为这课程中与以前本科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第四章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其他章节与本科教学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加以补充以及比本科教学有更详细的论述。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将详细论述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特别是本构关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去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承受单一的单轴压和拉应力状态构件极少,一般的构件都是处于二维或三维应力状态.因此在设计这些构件时,如果我还是采用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的话,那么必然过低地给出二轴和三轴抗压强度,浪费材料,过高地估计多轴拉-压应力状态下强度,埋下安全隐患,显然都不合理。人们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多轴受压应力实验,但由于结构工程中应用不急迫和实验技术水平的限制,混凝土多轴性能的研究几乎停带.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一些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站,推动了混凝土多轴性能的研究,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渐趋成熟,为准确地分析复杂结构创建了强有力的理论和运算手段,促使寻求和研究合理,准确的混凝土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同时,电子测量和控制技术的进步,为建造复杂的混凝土实验设备和改进测量技术提供了条件.到了70年代出现了研究高潮,很多国家的学者展开了对混凝土多轴性能的大量的系统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以融入相关规范,70年代末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也进行了相关试验和研究,并取相应的成果。关于多轴强度的特点及规律在课件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在多提,下面就多轴应力计算方法和本构关系及未来展望谈下本人看法。多轴应力应变计算方法1. 1 应力应变分析在阐述此应力计算方法之前,先分析缺口构件在缺口处的应力应变状态,如图1。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力时, 其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为?22,?11,?22,?33 。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变时, 其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有?22,?33,?11,?22。 一般情况下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有?22,?23,?32,?33,?11,?22,?23,?32,?33。由于?23?32,?23?32所以有7 个未知量。图1 缺口处应力分量1. 2计算公式1.2.1 neuber 理论分析方法。从上边的应力状态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时(平面应变状态类似) 有四个分量, 即一个应力分量和三个应变分量。为了得到这四个分量,需要四个方程。由neuber 公式可以提供一个方程, 通过化简可以得到:eenn?22?22?22?22 (1)式中 e 完全弹性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n 用neuber 法计算相应物理量的值图2 neuber 法此式具有能量意义,从图2 中可以看出,虽然缺口处于塑性状态,但总应变能密度与缺口处于线弹性状态时的总应变能密度相等,即阴影面积与b 点和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相等。另外三个方程可根据本构关系给出。当构件处于多轴应力状态时, 由上边的分析并考虑到?23?32,?23?32 可知,有三个应力分量和四个应变分量共七个未知参量。本构方程只能提供四个方程,因此还需要三个额外的方程才能得出这七个未知参量。在多轴状态时, 把在单轴状态下的neuber 公式(1) 推广到多轴应力状态。式(1) 推广到多轴状态下的张量形式如下:ee?ij?ij?ijn?ijn (2)。i,j?1,2,3累加。由于在实际解决问题时, 用主应力应变表示比较方便, 此时应力应变状态用五个未知量即?2,?3,?1,?2,?3 表示。这样只需要五个方程就可以解出未知的参量。用主应力可以把等式(2) 写成如下形式:eeeeeennnnnn?11?11?22?22?33?33?11?11?22?22?33?33 (3)p根据本构关系, 并假设?eq?f(?eq), 这里f(?eq)是单轴拉压情况下本构关系中的等效塑性应变表达函数,p 代表塑性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则本构方程可以写成如下三个方程:nf(?eq)nvnnn?1?(?2?3)?(?2?3n)(4)e2?eqnf(?eq)1nn(2?2n?3n) ?(?2?v?3)?e2?eqn2nf(?eq)1nn?(?3?v?2)?(2?3n?2n)e2?eqn3n? 其中,?eq(5)(6)v泊松比这样为解上述问题还缺一个条件。诸多试验表明,在比例加载情况下, 缺口处最大主应力应变的应变能密度与总应变能密度之比与假设缺口处处于完全线弹性情况时最大主应力应变的应变能密度与总应变能密度之比相等,即ee?2?2?2n?2n (7) ?nneeeenn?2?2?3?3?2?2?3?3通过以上各式,应力应变即可求出。1.2.2 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理论图3 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此方法最初是在缺口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下提出的。其形式如下:?e?220ee (8) ?d?22d?220e22e22e?22式中上标e 为等效应变能密度法计算相应物理量的值。从图3 中可以看出,虽然缺口处在塑性状态,但其应变能密度与缺口处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相等,即阴影面积与直线ob 和横轴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这种方法称为等效应变能密度法(equivalentstrainenergy density method ,简记为esed 法) 。其他方程的分析方法与上述相同。在平面应力状态,本构方程和公式(8) 联立即可解决, 此时公式(8)的具体形式如下。等效应变能密度公式:1eeee?22?22?22d?22 (9) 2多轴加载的一般情况下, 等效应变能密度公式的具体形式如下。等效应变能pe?eq1ee11?2veeee2eepe(1?v)(?eq)?2?3?eqd?eq密度公式:(?2?2?3?3)? ?022e6e(10)pee?eq?f(?eq)e?eq?eq等效的对应项的值p 塑性对应项的值1.2.3多轴修正neuber 法模型的建立通过图2 和图3 可以看出, 在弹性范围内neuber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计算的应力和应变是相等的,但是进入塑性状态以后, 二者却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计算应力应变的公式中, 应该有体现屈服强度的参量ys 。一般情况下neuber 法过高地估计应力应变,给出应力应变估算结果的上限; 而esed 法过低地估计应力应变, 给出应力应变估算结果的下限。通过对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仔细分析,并且考虑应力应变曲线关系的几何表示,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neuber 法比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计算的面积要大一些,并设此面积差为s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并使其位于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图4 多轴应力应变计算的修正neuber 法原理图之间,从neuber 法所代表的面积中减去它比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大的面积s 的一半, 表现在本文提出的公式(11) 中,即取系数k1 为0.5 。通过对图4 进行分析,本文提出新的计算方法, 在主应力应变状态下其表达式为:?2?1?ys?ee?1?k1?2?2?3e?3e?2j?2j?3j?3j? (11) ?122?e?2?ej 为新方法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值。式中的k1=0.5 ,并且要求?ys?2。如果ee,此时认为?ys?2,公式(11) 变成neuber 公式(3) 。 ?ys?22. 结论1) 通常neuber 法过高地估计应力应变,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esed) 过低地估计应力应变。2) 本文考虑了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的异同, 并且提出一个修正的neuber 公式, 此公式在弹性状态时与neuber 公式完全相同。而从结果图中及理论分析可知,在弹性状态下,这三种方法实际相同。3) 所得结果与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的结果比较(见图6 、图7) 表明,本方法能较精确地估算多轴加载下缺口根部的应力应变, 且便于工程实际应用。4) 通过上文中所述,当用主应力去代替应力偏量时,会产生问题。文献 1 经过研究指出,当在比例加载的情况下,这种误差不大。本构模型的学习体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混凝土的应用模式、应用环境已由单纯房屋建筑等简单结构渐扩大到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高拱坝以及核电站预应力混凝土保护层等复杂应用环境下的复杂结构。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的多组分多相非匀质的复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形成、破损的过程与机理以及如何设计和计算强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获得工程中使用方便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重要意义。1. 基于经典力学基础上的本构模型1.1. 线弹性本构模型线弹性本构模型是迄今发展最成熟的材料本构模型,这种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受拉和低应力受压时性能,也适于描述混凝土其它受力情况下的初始阶段,基于这类模型运用到有限元分析中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由于混凝土的变形特征具有非线性,尤其是在受压状态下。因此只能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线弹性本构模型的,如:混凝土的应力发展水平很低,内部微裂缝和塑性变形还未发展到明显的阶段;预应力或受约束结构在开裂以前;对形体复杂结构的近似计算或初步分析。1.2.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突出了混凝土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弹性非线性模型假设混凝土的弹性非线性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的切线模量(增量理论)或割线模量(全量理论)来描述。它具有精度好,数值计算简单,算法稳定等特点,在计算一次性单调加载时会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是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已获得的混凝土应力- 应变试验数据范围较小,非线性弹性模型难以覆盖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受力变形过程。由于它以材料的弹性为基础,不能反映混凝土加载和卸载的区别、存在滞回环、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等;不能应用于卸载、加载循环和非比例加载等复杂的受力过程。1.3. 塑性本构模型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是从一种理想化的拉伸曲线中起源并引伸出来,并把单轴的试验结果推广至三维空间。一般说来,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初始屈服面、强化准则和流动规则,它们与屈服面密不可分。1950 年ducker 提出其著名公设以后,人们才从理性高度上搞清了塑性流动规律和加载函数的关系,并明确了屈服面形状所必须满足的外凸性,从而把分散的规则用统一的观点联系起来,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框架,从数学上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理论体系,由于基本假设的实验验证困难,对于混凝土这种多相材料来说,难以确定明显的屈服点(面)。在描述软化现象时,还需要改用yushin公设,因为ducker 公设只能描述稳定材料的性能。因此,用塑性力学方法来描述混凝土的性能,还有待深入研究,继续改进。目前所提出的一些混凝土非经典塑性模型,其基本观点是将材料非弹性变形分解为塑性滑移变形和混凝土内部裂纹扩展所引起的变形。塑性滑移部分按经典塑性理论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