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集合9篇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4739109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集合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说课稿集合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说课稿集合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集合9篇说课稿集合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三、说教学过程。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一)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第一步:教学4/52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尝试列式;2组织折纸实验;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第二步:教学4/53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2反馈交流。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1 形式训练。7/154=7/15( )5/166=5/16 1/83/105=(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2/34 5/65 3/86 4/973应用: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四)课堂总结。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教材分析: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是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本班学生经过5年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况能力,喜欢在合作中探究数学问题,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但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正负数是四年级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用正负数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因而在遇到可以用正负数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不能及时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及学生喜欢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在课堂中开展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收获与喜悦。教学重、难点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一张记录单,实物挂面、课件教学过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必须终身学习,因此我将以学生的成就感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学习能力。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我选择这个游戏就是因为学位学生对这个游戏很熟悉,比较感兴趣。我立足在设计这个表格上,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到正确的记录方式,所以我在表格设计上力求简单,并且学生还要能够快速科学的用正负数来记录。所以我直接设计为得分,学生一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想办法用数来表示,他们可以根据经验找到用正负数来表示。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实例的练习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符合我们新课标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第一个练习,为什么使用挂面实物,而不是味精,因为现在的食品袋上已经没有这样的记录方式了,其实这袋面是08年过期的,主要是想让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现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我为什么在第一层次练习的时候就肯定用抵消的方法更容易计算,更加的简便与科学。主要是让差一点的学生在后面用抵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练习的机会。第2个练习,教材75页试一试第二题,太空游戏时间表。也主要通过时事世博会来引入,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第3个练习,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如何计算温差入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2.。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我对于正负数一这一节课的设计与想法,其中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说课稿 篇3说教材:和时间赛跑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翔等自然现象,朦胧地认识到时间的飞逝;而且主动和时间赛跑的幼稚行为,叙述了自己在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文章一扫以前童年幸福快乐的回忆,而是一种超年龄的思想感悟。知识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日月如梭”“受益无穷”等词语。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情感目标:指导有感情朗读,并有感受讲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份。发展目标: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警言,制作手抄报,深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说教学重点:会结合文中重点句如“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知道作者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并和时间赛跑。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有感受地讲出珍惜时间意义。说教学学法:识字教学还是三年级这个过渡年段的教学重点,学生已有自己一定学习经验,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采用“谈话法”“情境法”引导他们进行想象,还可以采用“举例子”,让他们体验周边,或以前有曾过珍惜时间而获取成功的典范、榜样。说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讲出主要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熟读课文,讲出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并引导学生讲出珍惜时间的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听声音,猜声音。2、猜出后,讲出根据。(是如何猜出是闹钟声)3、让学生讲出闹钟在生活对人们或对自己有什么作用?4、教师再有目的地引导说:在闹钟声中,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时间虽然抽象,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我们生活,成长,就在我们身边。)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A、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拼读、听读或问别人),自主地认读生字,画出生字词。B、同桌互读,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主要是生字的音、形)C、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内学习,老师个别给予辅导。)D、全班学习生字词:请小老师带读;老师及时纠正或让学生自我正音;举行猜字、找朋友等游戏巩固生字词。3、把生字放回到课文里读一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并在同桌内,小组里,全班中合作交流,开展游戏识字,通过多向交流学习,既能给优秀生以成功的体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合作精神。)三、读通读顺课文。1、自由轻声读课文。2、小组轮流读课文。3、指名读,评读。4、配乐“开火车”读。(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是在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这也是过渡年段必须训练的一个环节。)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讲出主要内容。1、指导学生用“忧伤”的语气读出第一段对外祖母的思念。(语速要缓慢些。)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读出第三、四、五段作者对“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的怀疑。(语调要轻些)3、用“着急”的语气读出第六、七段作者是如何与时间赛跑。(语速要轻快些)4、指名讲出文章主要内容。(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计意图:接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低、中年段,特别是过渡年段的任务,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各段的感情,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体验,再者深入感悟,这体现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也让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感受作者是如何从小懂得珍惜时间。进行说完整话练习,把朗读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五、作业布置。你能在一分钟内,做多少事?(如写几个字,画几幅画,走几步?出可以和同学比一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自己亲身体会如何和时间也在赛跑,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及重要。)说课稿 篇4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挑战一分钟,选自大班下学期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是一节侧重社会领域的综合教学活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学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做事拖拉是多数孩子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班级每天早上有30%的幼儿,因为来园时间晚,连桌面操作材料都玩不到)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应逐渐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概念,为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但时间概念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特意设计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从自身操作活动中,亲自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和感知一分钟的时长,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从而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当然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通过此次活动将珍惜时间的教育渗透、融入到一日活动当中,逐步达成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的目标,养成抓紧时间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二、说活动目标、重难点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确立时间概念。2、大胆的表现、表达自己在一分钟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3、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其中活动重点是:通过各种操作、游戏活动感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初步把握一分钟的概念。难点是: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三、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及内容,有效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一下准备:1、经验准备1、经验准备一日生活作息中渗透时间概念,认识了时钟,知道一分钟有60秒;活动前完成了调查表,让幼儿对具体事情需要花多少时间有了粗浅的认识。用家园配合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为活动中幼儿交流讨论提供了经验材料。2、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挑战一分钟PPT、故事视频、故事中元元晚起床导致迟到的系列图示;实物钟表、沙漏(可以让幼儿清晰感受到时间的长短和流逝过程,从而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做事)调查表、记录表等。(2)幼儿操作材料:串珠和绳子,印章,豆子和筷子;乒乓球;筐子等。物质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提供这些材料就是为了给每个孩子都能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让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获得生活经验,多媒体图片、动画、让教学活动更直观、生动。符合幼儿的特点,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课件不仅让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激发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2)巧设提问法: 在不同环节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设置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进行讨论,通过层层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进行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的发展。(3)直观图示法。2、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听、看、说、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2)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发散幼儿思维,使幼儿得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游戏体验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4)操作体验法。五、说活动过程本活动通过五个环节。引导幼儿在体验、参与、表达、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1、感知一分钟(的情景导入)2、猜想一分钟(的生活链接)3、体验一分钟(的操作体验)4、挑战一分钟(的游戏体验)5、珍惜一分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延伸第一环节:感知一分钟(的情景导入)为了准确感受一分钟的时间概念,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3个小环节。开始我运用故事导入法,让幼儿初步感受时间的价值)看完故事视频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明确晚起床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的,我再用直观的图示法让幼儿明白元元是因为浪费了时间而迟到的。图示为:晚起床一分钟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上课迟到20分钟。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还是不清晰的。接着运用体验和操作法感受认识一分钟的长短。树立时间概念运用操作和体验一步步感受认识一分钟长短。树立时间概念2、操作实物钟表(认识一分钟,树立时间概念)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分针、时针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重点直接放在秒针上,教师拿钟比划告诉幼儿秒针的秘密,秒针走一周就是一分钟。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和秒针走一圈,秒针走一下师幼数一下,这时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幼儿看秒针的方法,不管秒针从哪个数字开始走,只要转一圈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就是一分钟。3、体验一分钟的时长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幼儿闭眼体验及看动画体验一分钟,并对比讨论:一分钟是长长的还是短的?让幼儿充分表达自身感受教师及时小结提升经验进入第二环节:猜想一分钟(的生活链接)交流讨论:在一分钟里人们能做些什么事呢?此环节通过丰富生活中相关经验,进一步确立幼儿的时间概念,充分引起幼儿自己想体验尝试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人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情?小学生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情?小朋友想不想试试我们一分钟能做什么事?轻松进入第三环节:体验一分钟(的操作体验)首先向幼儿介绍准备的材料,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份,计时一分钟,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然后交流讨论:你用一分钟做了什么事情?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是不一样的呢?(突出专注做事的重要性)老师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时间的价值和及自身努力的关系情境中强化:既然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第四环节:是挑战一分钟(的游戏体验)组织幼儿分组玩“传乒乓球”的竞赛游戏并讨论。(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符合大班幼儿发展需要,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专注、抓紧时间、动作快慢、协作配合情况等)。进一步克服时间运用的障碍。第五环节:珍惜一分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延伸这一环节重点运用讨论法,交流调查表,让幼儿说一说同样做四件事,自己干完需要多长时间,并根据幼儿所说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大小。为什么有人用的时间长,有人用的时间短?梳理提升经验:做同样的事情,用的时间越短越好。从而知道时间不等人,一分钟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学会抓紧时间做事,有效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钟。可能通过一次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养成抓紧时间,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这更需要我们在活动延伸将时间教育生活化:因此,延伸活动(我采取了,两条线索,强化珍惜时间的行动)两条线索:1、时间线索:1分钟可以做的事?10分钟可以做什么事?(课间10分钟)2、合理性线索:合理安排好课间10钟?合理的安排好晨间时间?合理的安排好晚间生活?合理的安排好一日生活?合理的安排好每件事?结合幼小衔接进而让孩子珍惜时间并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两条线索进一步落实突破活动难点: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抓紧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六、说活动特色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的生活化、游戏化纲要精神,充分引导幼儿在体验、参与、表达、感受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凸显了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感受和体验。环节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设计时我力求逻辑严密、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我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环环相扣的步骤,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共同的讨论分享、及时的梳理归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互动的环境。幼儿充分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专注、抓紧时间、动作熟练程度、快慢等).并在感受、体验及大胆表达表现中逐步明白:哦,原来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就叫珍惜时间了进一步帮助他们克服了时间抽象在运用过程中的障碍。我说课的内容完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我不能忘记祖国是小学课标语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5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充满着理想和希望。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语文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朗读课文,从宋庆龄说的两段话中,体会宋庆龄的爱国之心。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说教学重难点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说编写意图皇羌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是学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三、说教法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课后扩展四、说学法1、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2、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设疑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2、举起右手和老师共同书写课题。板书课题:我不能忘记祖国。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家的学习激情都很高,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吧。2、好,读完的同学坐端正,向老师发出信息。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想给大家交流一下呢?3、学生反馈。(三)品语言,悟真情,感受赤子心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2、学生反复品读宋庆龄在讨论历史问题时说的那一段话,想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学生可围绕问题思考,再交流感悟所得。3、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况理解“东方睡狮”以及了解为什么把中国称为睡狮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其内容。4、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省略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5、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中蕴含着的宋庆龄的赤子之心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充满自豪。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四)析外表,明内心,感悟人格美1、从宋庆龄发言前后的外表描写中,我们又能读懂什么呢?让学生找出有关语段感悟理解。2、引导学生朗读并联系语境适时理解句子中的“文静、思考、不以为然、温文尔雅、柔和”等词,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五)寻爱根,述赤诚,体验爱国情1、宋庆龄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2、从这段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宋庆龄说的两段话,深刻体验宋庆龄炽热的爱国之情。(六)知识拓展。1、出示梁启超说的话。2、回到板书,让我们一起对祖国妈妈说,我爱祖国,祖国也爱我;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祖国也对我充满了希望六、说板书设计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说课稿 篇6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音乐教师XX,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西师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雪花飞舞”为题,安排了唱歌、表演、欣赏、创编活动等教学内容,以三拍子的歌曲为重点,引发学生对雪花、雪景、雪夜的向往,特别是我们重庆的孩子,对于漫天飞舞的雪景、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可以尽情的参与各种各样的冰上游戏,是十分的憧憬,这也教育学生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自然。儿歌的歌词来自于歌曲雪花,它针对孩子的好奇心,介绍了雪花的形状。歌曲堆雪人则是一首四三拍、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感强,适合低年级孩子表演,而且特别适合集体舞表演,它表现着孩子们齐心协力堆雪人的欢乐情景。二、学情分析: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重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和音乐课对学生的音乐实践。针对二年级学段学生的直观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此外,这一学段的学生基本能够说出他们所听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能够自然的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作出体态的反应,能够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且还能配合歌曲节奏用简单的形体动作表演。三、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分三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包括有:能用不同的情绪朗读儿歌雪花,体验儿歌的意境以及歌曲堆雪人的表演唱,随着音乐即兴的创编动作,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了解雪花形状、特征和冬天雪地的游戏活动。四、教学目标这样两个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这堂课达到我所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首先是情感目标,让孩子懂得热爱大自然,感受冬天美景,体验冬天里欢乐愉快的游戏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是孩子一种情感的表现;其次是知识目标,能用柔和与欢快这两种不同的情绪朗读儿歌,学唱并表演歌曲堆雪人,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体会三拍子的强弱韵律,这是孩子通过这堂课所学到的音乐知识;最后是能力目标,感受、表演雪地游戏的意境和欢快情绪,培养孩子即兴表演和动作的协调能力。五、教学重难点由于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让孩子们感受三拍子强弱韵律并随着音乐节奏表演和有感情的演唱成为了本课时的重点,但怎样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朗读儿歌,怎样才能有节奏的表演歌曲以及歌曲中一句表现雪人外型的难点乐句则是本课时我将要解决的难点。六、教法:所以,本课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选用两段不同情绪的音乐配合儿歌朗诵,体会漫天雪花的美丽冬景,同时导入雪地游戏“堆雪人”,让孩子在愉快游戏的同时,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韵律和快乐的游戏情景。七、教学流程配乐儿歌朗诵雪花和歌曲堆雪人的表演学唱是本课时的两个重要板块。我将怎样实施我的教学环节呢?流程一:首先我想利用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的谜语 “雪花”导入儿歌,通过我对冬天美丽雪景的描述,启发孩子对雪景的想象。在这样柔美的气氛中,孩子们会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邀请着这美丽洁白的雪花,初步感受了雪景。流程二:接着,我将引导他们安静聆听我所选的第一段背景音乐平安夜,这样一段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悠扬的琴声,宁静柔和的旋律,孩子们边听边想象雪花这时在天空中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并结合自己所想到的画面随着音乐的感觉,用柔和的声音来朗读这首儿歌,体验着冬天雪地里平静的一面。“那当我们在雪地里尽情的游戏时,听听这段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又是怎样的感觉呢?”孩子们边听第二段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边想象着雪地的各种游戏,再次用另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随着音乐朗读儿歌,体验着雪地里激动高兴的另一面。这样设计的目地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所带给儿歌朗读时的不同感受,创设了一个漫天雪花的情景。流程三:接下来我将进入本课时的第二个板块歌曲堆雪人的表演学唱。带着孩子们刚才体验雪地游戏的欢快心情,这时他们已经进入一个雪地情景的想象,我就顺着这样的情景,在初听歌曲时先设问:一起听听这群小朋友在雪地里做什么游戏?让孩子初步体验了歌曲的意境。为了让他们初步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韵律特点,我利用打击乐器碰铃来模仿他们在冬天圣诞节里所听到的铃声,这样就能很自然的用碰铃 这种节奏为歌曲伴奏。另外我选用了与风声很接近的打击乐器沙锤作为歌曲弱拍伴奏乐器,并让孩子分组用两种乐器的节奏进行伴奏,再次的熟悉歌曲并感受节奏韵律。流程四:为了将三拍子韵律特点贯穿于歌曲的演唱中,我将难点乐句单独提出让他们边按节奏读歌词边表演,一起表演出雪娃娃胖乎乎可爱的形象。我预想这时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的高涨,因为表演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再加上他们模仿表演的雪人形象又非常的可爱,这样的处理既解决了歌曲的难点乐句,又规范了他们的表演动作。接着这样快乐的表演,我将邀请7名小朋友和我一起围成一个圈随着歌曲表演堆雪人,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示范。这时再将全班分成8个小花,以小组为单位带上我准备的红色雪人帽,一起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在冰上荡漾的感觉表演堆雪人,一起进入一个冬天雪地游戏的集体舞表演情景中。流程五:最后,我带着孩子们将这样欢快的心情用歌声表达出来,在一个“堆雪人”表演会上热闹的结束本课时。在这堂课上,他们既感受了冬天的美景,体验了欢乐愉快的雪地游戏,学唱了好听的歌曲,培养了他们表演时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总之,整堂课我尽量贯彻新课程标准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改课题,将素质教育及和谐、活泼教育贯穿始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当然,课上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最宝贵意见。说课稿 篇7桥之思是北师大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一、教学目的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八个生字,能理解“幽静、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语;了解桥的功能、魅力。2、能力目标:通过推敲、仿写、拓展等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桥的了解,唤起学生对构筑心桥的向往。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三、教法、学法说明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年级学生参观“厦门市桥梁博物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前借助专题网站了解的桥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二)品读仿写1理解桥的功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借助课件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2欣赏桥的魅力首先出示九曲桥和立交桥图片,帮助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山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然后引导学生谈谈“你从画面上得到了什么美的享受?”,进行口语交际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示其他桥的魅力,仿写“在 , 的桥,更 。” 由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仿写。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3理解无形的桥讲述课前收集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设心灵桥梁的故事,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问题为什么说“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引导学生对心灵之桥的理解和共鸣,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最后以一道拓展想象的题型“假如让你建造一座桥,你愿意为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让学生畅所欲言,畅谈对世界的美好祝愿,以此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机指导。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四)拓展迁移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有的收集各种著名的桥梁制作电子手抄报,有的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桥。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小结桥之思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组织参观桥梁博物馆,上网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首先通过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在品读仿写中,理解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理解无形的桥;最后,通过“作业超市”的形式拓展迁移,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在认识桥的环节中,借助网络资源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迁移所学知识,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桥的外形、功能及感受,从不同角度表现桥的特点。同样在欣赏桥的魅力,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学生也表现出这种能力。“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课文作为一首散文诗内容十分有限,教学中将与桥相关的信息通过主题网页进行充分整合,扩大了信息储备,延伸了课堂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践了大语文的观点。在主题网站创设的环境下,学生了解形式各异的桥及功能.品析语言,仿写诗句,理解心桥,畅谈心桥,展望未来的桥;课后了解桥梁史话,赏析诗中的桥,画中的桥,制作以桥为主题的电子板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当然,由于课堂容量过大,有些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说课稿 篇8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朋友说课分以下五部分: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鉴于本单元已有前两篇小说(社戏和分马)作范例,但本文又在某些方面较前两篇有所延伸:(1)是自传体小说节选;(2)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本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2、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3、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二、教法设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达成目标(2);(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1)三、学法指导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四、教学过程:(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2)两幅图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2、讨论交流:(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第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第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童年的朋友外外景好祖貌物事母描描情写写“我”和关人长蔼爱做成可有我我亲加教助说课稿 篇9说教材:本课是中国著名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说教学方法: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3、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联系朗读。说教学过程:一开始,复习导入。复习概括全文的一句话“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进而引出两个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怎样化成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在教学课文25自然段时,围绕“盘古的动作”和“宇宙的变化”理解开天辟地的经过。让学生抓重点的字词和句子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与近义词,让学生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课件出示:一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体会盘古的坚定不移。通过数字的变化来理解变化的巨大,读出这种变化来。在教学课文6-7自然段时,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最后再次读最后一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学完全文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9页 共49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第 49 页 共 4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