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方法(周一)

上传人:ll****x 文档编号:14710372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方法(周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课方法(周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课方法(周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备课“四重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对我们的学生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应该就是有效备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有效备课,我且称之为“四重奏。一奏:立足“三维”备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曾说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获取教学效益的底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航船就很难抵达目的地。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味信马由缰,不可置否,学生将一无所获。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备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三个维度而确定教学目标。如桂林山水一课,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方法和过程: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导入时引入桂林山水录像资料,并适时引入袁鹰的浓碧等资源,帮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立足于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一经既定,我便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指针与精髓,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 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增长,情感得到体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二奏:善抓“题眼”-备教学思路 窦桂梅老师认为文章的主题即“题眼”。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的“题眼引发开去,理清教学思路,纵向、横向构建整个课堂。在听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不难发现,她紧紧抓住“好好活”一词为“题眼”,进行课堂构建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如此一来,课堂的教学思路极为清晰。我也将此法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在备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时,我并不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教学参考书,而是认真“啃”教材,钻进去,最终抓住“骄傲”一词为“题眼”,进行课堂构建温迪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琳达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接着,我顺着这样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设疑。这么一来,这堂课的思路就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晰。 三奏:精雕细琢备教学过程备教学过程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结构化,精雕细琢地对教学时间,情境创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科学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收获最大化,深刻感受学习经历,体验紧凑而快乐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教师整个有效备课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备课,我们只有细致、执着地精雕细琢,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出彩。1、“教学时间”的设计。备“教学时间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安排宝贵的四十分钟,追求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时间。2、“教学情境”的设计。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在备“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3、“教学行为”的设计。备“教学行为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的言和行的设计,目的是让教师的课堂话语与行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和有逻辑,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备好教学话语,如问题语言,导入语言,激励语言,评价语言,情境语言,故事语言,学术语言等。其次还要备好教师行为,如讲台板书行为、交流指导行为、肢体评价行为、身体举止行为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要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4、“期望的学习行为”的设计。备“期望的学习行为是指教师希望和预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学习表现。具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学生具体学习行为是什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行为是什么?学生个体做什么?学生群体做什么?如何做是有效的?如何做是低效的?在有效备课中,教师要事先对一节课的学生学习表现作出详细、周密的策划和设计,只有做到有效设计学习行为,才能保障学生的有效学习.下面就桂林山水一课中导入教学程序课前设计展示如下:导入教学程序设计时间创 设情 境教 师 行 为期望的学生行为2分钟、语言情境2、多媒体情境(教师旁白)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游玩,那儿是祖国南方素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的桂林,它是我国著名旅游圣地,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教师板书课题.1、调整情绪,进入学习状态。2、认真观看桂林山水录像。3、通过观看桂林山水这样美丽的景致,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奏:修正完善-备教后反思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因为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课例,也未必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无可挑剔;我们这些普通教师的课堂瑕瑜互见,则更是常事。苏霍姆林斯基课课都有录音资料,以便教后听听自己的课,来一番自我琢磨,自我反思。而赵景瑞老师还把教后反思当做备课续曲。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在反思备课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必须要勤动笔不断地修正完善,具体做法是:1、写反思后的教学设计。即在预设教案旁抓住一些环节修改、旁批。以鸟的天堂为例,举下面一份反思后的教学设计。鸟的天堂预设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我不明白“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师:这个词是生词。大家想想,联系上下文,能解决吗?生:“应接不暇就是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生:就是鸟儿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生:事件太多了,应付不过来。师:说得对,“应接不暇就是形容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反思修改片断此处应改为:这是生词,大家不理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教师不应该给方法,要启发学生寻找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此处应改为:对了,你们想一想,这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懂了“应接不暇的意思,仅是学会,教师应引发学生学会,悟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法)。、勤写教学反思笔记。教学反思笔记主要是及时把课堂中精彩部分及成功、疏漏、失误、教训等取其典型的部分记录下来,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总之,有效备课的“四重奏”是有序、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坚持每个步骤做到细致、执着,才能实现备课的有效性,进而保障课堂的有效性。小学语文如何有效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小学语文备课,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备教材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二、处理教材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 “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2) 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3) 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4) 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学生读后给以评价。6)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7) 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二) “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三、备学生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学,明确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认知方式、信息处理方式等。应结合学生现有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独有年龄特点,在备课时注重抓住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从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出发,设计适合学生且有挑战性的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就加以落实.四、备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不能少“三维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教师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语文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说好第一句话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提好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3)用好一块黑板-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学习评价设计正确评价促发展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正确评价可以让人发现问题与不足,引导努力方向,激励奋发向上的神奇作用。同样,不当的评价也会使学生遭受伤害、打击,甚至从此萎靡不振。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我们的每一次评价都是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地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途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小学语文备课,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比如:马艺玲老师的这堂口语交际课男生好 还是女生好,看得出,老师在备课前,是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体现在:一、在课始,老师匠心独运,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情境,激发了交际的兴趣。即巧妙利用借班上课这一事实,与学生课前谈话(自我介绍),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将学生的视角自然引向主题,有效地为教学提供了服务,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口语交际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求,从而实现了新课程大语文教育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人文思想.二、加强了互动,提供了交际机会.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而是让交际对象在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此,马老师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上不但创设了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还设计了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比如:在辩论时,老师先让一方辩手从一个方面引出话题,经过几个回合,哪一方无语了,老师趁机小结引入下一个话题,这样循环往复,在多个回合,多个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连贯的互动的交际过程.很显然,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口语的三大要素中的听、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评”没能呈现出来.我想:老师可不可以将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不着痕迹地显现在对学生听说的评价过程中,或是让生互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交际,而且是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去年,在我们片区组织的口语交际课课堂展评活动中,参与者都是绞尽脑汁地将这堂口语交际课要实现的目标罗列出来,制成课件,投影出来,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听说训练。其实质,学生读是读了,可按要求说了吗?按要求听了吗?这一目标实现了吗?答案非常清楚.而这恰好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中指出的:“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一要求。所以,马老师在设计这常课的教学策略时,也充分地领会了这一点。根据以上所述,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取决于马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二、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教材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每课时的教材,我们面对的课时教材以阅读课文为主。备课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地读。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础。 (一)读什么 读单元组“导读”、课例前的“预习”或“阅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和单元组小结(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这里体现着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编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特别是“思考练习”,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任务、思路、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等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这篇课文就算教完了、学完了。而这些内容又集中反映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篇课文的说明中。因此,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 “理解与运用语文”。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二)如何读? 我们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匆匆,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电视节目中的新闻节目、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我常说:“录老师是指导朗读的好老师。“录老师是指磁带、CD。第三,说得远一点,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艺术修养高,情感比较丰富,便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接”。对于朗读课文,我有很深的体会.以前,我的普通话特别糟糕,公开课下来,同事们就我的普通话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普通话二声和三声没读到位,二是上课时说话的速度特慢,把一些词语都给分家了,就象是在唱催眠曲。”这就是我上课给大家的感觉。去年片区组织的口语交际课现场展评活动,对我的普通话的提高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那会儿,我一有空,就熟悉教案。教案熟悉了,就开始练习普通话.一个人,怎么练呢?就选择我一人在家的时候,关着房门,打开手机里的录音机,开始朗读。读一句,录下来,然后打开听,哪儿有问题,就反复揣摩,该怎样?再试着改变轻重缓急,然后又录制,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练习。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找到感觉了,感情也出来了。展评活动结束,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没想到,你的普通话提高这么快.”我听了,感到非常欣慰。昨天,我听了袁老师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也想了很多:作为初出茅庐的新生,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来指导孩子们阅读体验,这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现行的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构建多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但实际在这堂课中,袁老师却采用了“情感灌输”的手段,强加给了学生一种模式的朗读。我想,这里可不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自读勾画之后,让生把勾画的句子在班上交流出来,并试着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试着读出体会的情感来,如果读得不好,让学生再练读,然后再抽生读。这样反复品尝,学生的真情实感就自然流露了出来。用不着那么费力地教给他们读的方法,而造成一种无病呻吟的假象。 (三)走进文本 1、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文本。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面对文本,我们有资格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求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 把自己当成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读者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用极其悲凉凄惨的笔调勾画出“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形象.她在寒冷的大年夜出去卖火柴,又冷又饿,在美妙的幻想中冻死街头.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细琢文本,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他也想念自己的妈妈。他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昏倒在路上。他还想念在童年时唯一疼他的奶奶。他爸爸去世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4岁时,他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而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同样出身贫寒、饥寒交迫、孤独无助,可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安徒生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点,也许就是安徒生创作的一个动机吧。再研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那种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真让人叫绝。正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使小女孩的美好生活在上帝那儿找到了寄托,这也正是作者找不到摆托不幸的道路,只能用宗教的理想来实现他悲天悯人的愿望.所以文中的小女孩就是文化浸润下的作者的自发体现者。由此,我觉得袁老师在构思这节课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历外,还应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从作者特有的经历中知道:文中小女孩悲惨的生活遭遇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 2、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情体验。有效的教学建筑在他们的理解之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学生的慧眼。这一点在袁老师的那节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记得,当袁老师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学习,你们最喜欢哪部分?”老师随即抽了几名学生回答,他们都说喜欢第二部分。当时 ,我觉得袁老师的这一环节设计很好,她一定是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小女孩的世界里,虽然现实残酷,但她心中“至少还有梦”。因为追求幸福和向往美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小女孩渴望,这些孩子们何尝不是如此?于是他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小女孩心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她能得到吗?袁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个“顺水推舟”,自然过渡到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欣喜之余,袁老师又接过话茬,说:“为了更好地学习第二部分,我们先学第一部分.唉,当我听到这里时,我真为袁老师惋惜。就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酌情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从而使课堂生成一种不可预约的精彩,那多好。 、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文本。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看到教师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还不够,还要斟酌,作品隐含的意义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教师,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什么程度?文本进教材,除原有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它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觉得,有效的教学实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三种解读视角的融合之上.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讲究准确与深入,更需要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语言发展,文化熏陶. (四)整合教学资源 备课之前不要急着写的原因是要博览群书,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自己大脑中的信息库,库存越丰富,信手拈来、化难为易的可能性越大。教师应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更应当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溪流。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好课堂.所以,“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据此,教师要积极地拓展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配套资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科技知识等,从而承八方雨露,纳百家之言,兼收并蓄,不断充实自己。 三、在钻研学习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袁老师这节课展示的结果看,我认为袁老师课前确实认真地研读了教学参考书的,但有点太依赖教学参考书,没能发挥出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密度把握有些不适度。一是教学内容有点多,我们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是分成三课时来完成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生平,走进作者生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自主探究,理清课文脉络。二是教学内容的难易有失偏颇。在课末时,设计了这一环节(如果圣诞老人能满足你的愿望,你最想为小女孩做些什么?)好象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如果这个设计放在学完课文之后,还比较合适,所以针对内容,设置一个合理的、能一步一步向目标逼近的阶梯才是有效的。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备课中,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个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水平、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已有的经验等。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学会了什么,该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该培养什么,能培养什么,该形成什么能力,能形成什么能力.做到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导语】和【思考练习】,将问题序列展开,让学生找到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由一点引领学生更多的发现,引导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深层次参与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编写教案 在完成了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环节后,才动手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备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也是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理智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研究工作是否充分深入,是否切合实际.课备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方面精心钻研、深刻领悟,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文中不足之处,请您见谅!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