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纲要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4611747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指导纲要一、培训对象与目的培训对象:01年教龄的高中教师。培训目的:使新任教师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尽快胜任学生管理工作。二、培训内容、方式与学时学分本课程培训采取校本研训的方式进行,由教师任职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应为每名新任教师确定12名教育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较高的教师为指导教师,主要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指导新任教师完成培训任务。本课程共计15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学时学分要求班级管理理论专业引领40.4有学习笔记教育教学管理方略自学60.6制定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一份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教学实践30.3有活动记录撰写教育教学管理总结一篇自学20.2字数不限三、培训内容建议与参考资料1、班级管理理论1) 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性基于生命成长教育的价值取向2) 处理好班主任工作的辩证关系2、 教育教学管理方略1)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2) 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3) 新课程课堂管理实战策略四、培训的考核 参训教师须完成本门课程规定的学时。此外,还要有理论学习笔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计划1份;教育教学管理总结1篇;组织1次学生集体活动并有记录。达到要求,为考核合格。经任职学校考核合格后,填报考核内容记录表。待完成其它全部培训任务后由大连教育学院核发新任教师培训合格证书,作为转正和定职的必备条件之一。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教管室 梁媛 2007年 4月30日新课程课堂管理实战策略2005-12-01 12:36, 敖万军原创,周彬推荐, 3493 字, 0/765, 收藏 | 引用新课程课堂管理实战策略有这样一些老师,他(她)们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课堂上。这些教师比较注重研究教材,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上他(她)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学生却根本不买帐,他们或东张西望,或昏昏欲睡,或切切私语,有时甚至乱作一团。讲课老师对此无计可施或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干脆来个视而不见。课堂秩序已成为影响这类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困扰这类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问题。 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中只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所谓课堂管理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课堂的教与学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对教学工作起着核心作用,常被看作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学习的28个变量中,课堂管理是最大的直接变量之一。20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提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任何系统的教学技术的基础。”课堂失序不仅意味着教师的能力在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长的眼中大打折扣,还使白白浪费了的时间无法得以弥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年,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其中,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将成为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招”,而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扳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一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尽。 管理好课堂,已成为所有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表现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欢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除了具备真诚、勇敢、情绪稳定这些特征外,还必须显现出权威人物的特质,如自信、果断、遇事不退缩,失败不怪罪他人等。此外,教师还应像父母一样,能接纳和关怀学生,制定清晰而有弹性的规则,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坚定地执行规则,及以身作则。 2、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到一个新班级上课,最初几分钟的表现对未来的课堂秩序有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恐惧、怯场、犹豫、原则性不强,以后的秩序就较难维持。因此,上第一次课之前,教师应该事先清楚地思考自己将要做什么,仔细计划确保顺利进行。要通过得体的穿戴,自如的谈吐,轻松的微笑,渊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个自信、乐观且充满智慧的人。 3、迅速记牢学生姓名。教师在接任新班级后,未到开学,即可先行阅读学生基本资料,熟悉学生姓名、家庭情况及以往表现。必要时还可以向先前任教过的老师请教,了解班上的特殊学生,但须避免因此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开学第一天安排好座位后,即可制作班级姓名座位表,开始认记学生,将姓名与面孔配对。如能很快记熟,在学生欲违反纪律时立即直呼其名,会使学生感到既惊讶又敬佩,马上收敛不当行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很难和有效的教学分开。如果教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内容难易适中,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不会分心吵闹。反之,教师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也未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观,注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其次,还必须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掌握详细的背景材料,制作大量的教具和展示图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 5、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的优点。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在一个有四五十名学生的班级中,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这些学生的特征多半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太理想。由于他(她)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欢心和赞赏,最后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成为破坏课堂秩序的主导因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聪明又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从学习活动结束前会先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有被老师觉察,若是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刻接触到老师的眼神时,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接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7、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教师上课时,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平时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其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8、用随时发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的方式之一,配合学生适当的问答,内容系统,重点突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个别学生分心或不守秩序,可以向他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另指一名专心学习的学生回答,答完后再要求原学生述说一遍,确定其是否已专注听讲。 9、科学编排班级座位。编排班级座位,看似小事,实则大事。班级座位编排不合理,会给课堂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传统流行列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部面向老师,较易专注听讲,老师也容易照应全班学生,但不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圆圈式的排列方式便于全班讨论,但不易维持课堂秩序。还有一些教师安排座位时,喜欢将成绩优秀的学生置于教室中间前面的位置,而将成绩较差学生放在两旁或后面的位置,有些眼不见为净的心理。这种做法危害相当之大,它将学生人为分成两等,让困难学生产生人格上不平等的心理感受导致他(她)们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学习,甚至专门与老师作对,使得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作为教师要尽力回避这种座位编排方法。 此外,其它一些易导致课堂秩序不好的因素有:班级人数过多,课表安排不当,教室环境脏乱等。作为教师,要善于减少或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课堂管理的难度降至最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研究好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堂管理。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课堂管理本身只是手段,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绝对有序而妨碍了学生学习,即以手段为目标,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例如,教师因为学生不守秩序,就唠唠叨叨,长篇大论地训话,耗掉整节正课时间;或采用严厉的体罚营造安静服从的教室秩序,使学生感到紧张、害怕,类似这些做法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或身心发展,应加以避免。总之,课堂管理不能偏离其最终目标,即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2007-03-06 07:59, 苏勇原创,周彬推荐, 4912 字, 1/333, 收藏 | 引用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现结合别人及笔者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谈谈课堂中偶发事件的一般类型及处理办法。一、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1.外部干扰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室外一辆汽车呼啸着奔驰而过,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偶发事件产生的原因。2.教师失误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引起的。例如,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一时疏忽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先的讲授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类似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3.学习困扰型。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他们就你看我、我看你,开始小声议论,这属于学习困扰型。尤其在进行某些较有难度的内容的教学时,就经常会出现上述情形。4.“课堂异动”型。包括:(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过长,学生听得倦怠;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甚至引得同学哄堂大笑。(2)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性一直不强,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教师;或在回答问题时,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或者与同学打闹、嬉戏。(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产生的偶发事件就属于恶作剧型。(4)纠纷型。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正在认真上课,下边的同学也大多在专心听课,突然同座位或相邻的两个同学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这就属于纠纷型。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3.将“错”就“措”法。一次笔者在高二化学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的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听后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他们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4.实话实说法。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5.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成了积极因素。她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收到一份大家赠送的特殊礼物,王老师的灰老鼠、郑老师的大王蜂而我呢,你们送了一条水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还摸到它,着实吓了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勇敢,至少有一定的捕蛇经验我相信,凭他们的能力,不仅仅能做到勇敢,还应该做出点其他什么,老师相信你们。”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原本等着看“戏”挨尅,却没料到老师还表扬了自己,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老师讲有关蛇的知识第二天早晨,这位教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惊喜地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束野菊花,教室里鸦雀无声从此,这个班变了。6.暂时悬挂(冷处理)法。就是对教室中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方法,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也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在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这位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高中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教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小王和小张也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虎斗”平息了下来。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纠纷,体现了这位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7.爱心感化法。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学困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谅解。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的要求”与“尽可能多的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8.巧给台阶法。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闹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偶尔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有一位小学教师上课时刚出现在门口,正在舌战中的同学立即七嘴八舌地向他告状,说小王把沙子撒进了小丽的眼睛。小王矢口否认,小丽则边擦眼泪边嚎啕大哭,整个教室一片混乱。这位教师通过观察,很快做出判断:小王欺负小丽,但小丽的眼里并没有沙子。她大哭只是想借老师的嘴批评小王为自己出气。怎么办?如果当堂查问,势必影响上课。如果不问,小丽则会泣个不停。老师先叫同学们静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帮小丽擦眼泪:“不要哭,让老师帮你把沙子弄出来。”说着,一本正经地检查小丽的眼睛,并且帮她吹了几下,边吹边问:“还有沙子吗?还痛吗?”“不痛了。”小丽巴不得趁机下台阶。这位教师进一步给她台阶:“不痛就不要哭了。哭鼻子不是坚强的孩子!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下课再说。现在上课。”小丽真的不哭了,教室立即静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9.巧妙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身上。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不起作用,教师可换用个别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见效,还可以尝试重点提问法,通过个别提问,强迫学生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上适度地进行幽默调侃,也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学生分心的有效方法。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教师随即说了句:“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一笑,那位同学睡意全无;再如对于个别开小差的学生,可提醒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唯有一心不可二用,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10.停顿休整法。当学生精神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时,教师可暂时停下来,让学生闭目养神休息几分钟,或做做小游戏,或唱上一支歌,或讲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待学生精力恢复,注意力集中时,再讲课,效率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文章哦 历史 (林梅花) 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2006-04-04 17:49, 宋秋前, 6517 字, 0/750, 收藏 | 引用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浙江海洋学院教科所教授 宋秋前近十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教学运动的广泛掀起,课堂管理研究格外受到重视,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主张、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从而使课堂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动策略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变革走向。认真分析和把握当代课堂管理的这些变革走向,对于我国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在课堂管理理念上,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与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管理理念不同,当代教育改革逐渐确立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目的观。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2)人性化、无痕式的管理方式观。与传统的强迫纪律不同,现代课堂管理强调要实行人文化的管理,使课堂管理方式呈现出人文特性和无痕境界。例如,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生活。当代课堂肯定型纪律理论也认为,好的纪律并不依赖于更多的规则和苛刻的惩罚,而是来自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尊重,课堂管理的核心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帮助的关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3)追求有序、自由、快乐、高效和创造的课堂纪律观。现代纪律理论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只看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应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好的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有序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与“收”的辩证统一,是“形散神不散”的纪律,是学生在对学校纪律认同、接纳和内化基础上对纪律的超越。(4)课堂生态管理观。生态的观点,强调把人、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态式的课堂管理主张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追求课堂管理的整体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中某个方面的效率或某个组织、个人的成长。(5)促进性的课堂管理目标观。课堂管理目标通常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也称维持性或保障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注重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持,从而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不同,促进性目标不仅重视纪律和秩序,而且更关注通过课堂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推进课堂不断地生长和学生生命的发展。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和促进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最终价值追求。那种为规范而规范、为秩序而秩序的管理目标观是错误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课堂管理越来越从注重规范性目标转向注重促进性目标,并通过促进性目标达成规范性目标,实现二者的统一。当然,这并不是要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秩序,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强迫纪律和表面秩序为目的的管理体制,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二、在课堂控制方式上,由注重外在控制向注重内在控制发展传统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堂常规、纪律、规范和策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并在课堂中由教师监督和实行的。这种注重教师外在管理而忽略学生内在管理的传统做法,使学生在课堂管理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也使整个课堂缺乏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随着课堂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学生自我的内在管理,只有使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现代教育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课堂管理是一种自组织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这种组织行为的一个生态因子,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在重视教师外在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内在管理的作用,强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机,实现内在控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课堂管理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当代课堂管理的一个革命性变革。为了加强学生的内在管理,提高学生内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加强对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1)加强对学生集体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训练。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教师在培养学生集体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时应注意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加强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指导。良好的班风和人际关系,既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2)促进学生个体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自我监控的构成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静态角度分析,自我监控可分为自我监控知识、自我监控体验和实际自我监控三个方面。其中,实际自我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一系列积极、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和采取补救措施等都是实际自我监控的典型表现。从动态角度分析,自我监控可划分为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一系列连续的环节和实践活动前的自我监控、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实践活动后的自我监控三个阶段。因而,学生个体自我监控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可从上述两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展开。(3)课堂教学管理要重在引导而非控制。课堂教学监控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自组织系统内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自我调节而不是一种来自外力的控制。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合作交往、发现探究和展示表现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和内在控制。三、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课堂管理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以学生违纪行为的控制和矫正为重要特征的:在整个20世纪60-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运用临床诊疗模式等心理咨询方法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课堂管理的重点则转向了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被告知可以忽略学生的不当行为,但要强化其恰当的行为;之后,便是教师效能研究流派的兴起。教师效能研究者认为,课堂管理的重点不是对付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而是研究教师如何通过提高传授技能、师生关系建构技能和课堂组织管理技能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正如里德利(Ridleyt,D.S.)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指出的,“翻阅以往有关课堂管理的研究成果,你会得到有趣的发现:只有极少数研究提到了学生的需求、态度和预想,而大部分资料都陷入了积极、有效管理课堂的教师策略之中。”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课堂管理理论不断交会融合,课堂管理策略发生了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的变化,共同显示了对通过创设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个人和学习需要的关注。当代课堂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学生的行为甚至是违纪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都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校环境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学生才发生不良行为。库珀史密斯(Coopersmith,1967)、格拉瑟(Glasser,1990)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在学校环境中作出良好的表现。琼期认为,每个学生只有在满足个人和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当教师的一种行为引发了学生的消极反应,这或是学生缺乏教师所希望的反应技能,或是教师无意中侵犯了学生的一个重大需要。许多研究也表明,正是由于现行的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作为拥有强烈归属欲望的社会生物,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要求被接纳和被重视的愿望。当课堂环境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引向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规避失败或表现无能等错误的目标,错误地选择各类违纪行为来满足归属等普遍的心理需要。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课堂纪律,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识别学生错误目标的具体类型和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切身体验到自己各种需要的满足,从而减少违纪行为,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相互扶助、支持的教学集体和课堂环境。(3)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4)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5)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6)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积极课堂活动以及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四、在课堂管理内容上,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发展多年来,课堂管理和学校纪律领域的研究常常过于强调如何约束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行为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经常强调如何提高注意力,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近年来,随着课堂管理研究的深入,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课堂管理在内容上已由原来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发展。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当代许多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管理研究中,埃弗森(Carolyn Everston)等人都曾指出,让学生参与教学并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而格拉瑟(William Glasser)最有革命性的课堂管理主张就是,纪律依赖于满足学生对归属、自由、乐趣和权力的基本需要,而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优质课程、优质教学和优质学习是有效纪律的主要特征。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acob Kounin)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他关于高课堂管理成效和低课堂管理成效教师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类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类似,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管理的教师能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这些教师还善于通过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上述研究启发我们,创建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既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观念的指导和纪律制度的规范,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改进。因为,“如果学校毫无吸引力,如果学习任务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趣味、难度不合理,我们怎能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当课堂沉闷、教学无启发性、失败蕴藏其中时,学生的逆反行为当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的反抗行为是身心健全的表现。”总之,以科学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实现课堂秩序的理想状态,已经成为当代课堂管理的基本共识。纵观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课堂管理中的许多纪律和行为问题常常与教学节奏失控、课堂段落安排不当直接有关。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及学生注意的调控管理,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学生课堂行为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这本身就是课堂纪律管理和问题行为控制的最有效策略。(3)改进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这又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使课程内容生动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沉着冷静,果断谨慎,合理运用注意转移法、随机发挥法、幽默法、宽容法、设疑法等方法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发事件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性基于生命成长教育的价值取向2007-01-22 20:11, 华东师范大学 李家成, 13340 字, 5/367, 原创 | 引用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性*基于生命成长教育的价值取向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062)(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07年第1期) 摘要:中小学教育中的班级建设实践与师生的生命成长有着多维的关系。而当前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存在着教育性的缺失,研究性、创造性的缺失,发展性的缺失等诸多内在问题。这一状态是班主任的观念偏差、行为实践失当和外部支持系统缺乏的综合产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内外条件的转变,为班主任的生命成长和工作实践的专业品性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当代班主任可以努力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价值意识,凸现班级建设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主动意识,实现教师主动发展与学生主动发展的相互玉成;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研究意识,在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改革;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发展意识,成班级建设之事,成师生发展之人。 关键词:生命成长教育,班主任,班级建设,专业品性 班级生活是学校教育生活的核心构成之一。以动态发展和多维关系的视角透析班级生活时,就可以发现,班级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学校之间等多重主体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学校生活,而且是班主任与学生生存于其中的生活。正是在这一生活中,学生与班主任的生存方式及其具体的实践活动,直接生成着他们的生命质量。在我们参与的班级建设改革实验中,我们探索着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基础上的班级建设工作。1 在这一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生活过程中,班主任的生命发展本身,就构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直接的影响力量,并在这一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着新的班主任生命存在状态和生命质量。 本文重点阐明的就是:是否需要、是否可能、并如何在班级建设改革中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性,形成班主任新的生存方式,提升当代中国班主任的生命质量。 一、认识班级建设改革与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关系 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是班级建设改革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当我们将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作为自觉的价值取向时,班主任的生命成长问题,就开始凸现出来。 关注班主任生命成长问题,首先在于班主任是班级建设改革的具体实现者。我们需要在班主任、学生等不同主体的互动中认识班级生活,我们需要从班级生活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角度关照不同主体、各种条件之间的互动、生成。在新型班级生活的创建过程中,班主任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基于复杂的班级生活演进过程,我们能够在现实中看到“主导”班级生活的班主任,能够看到“放任”的班主任,能够看到与学生“合作”的班主任,同样也能看到与学生“对抗”的班主任。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展现的是班级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但不管如何,从生活建构本身来看,没有班主任的参与,就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生活,不构成为具有清晰意识的教育活动,而很可能只是非正式的交往活动。在此前提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生活中的一员,其自身的全部素养,就成为影响班级生活创建过程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班主任本身的发展状态就构成为班级生活发展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班主任的生命存在渗透于他的具体工作之中。作为班级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班主任需要不断实现成长。 其次,班主任是班级建设价值的具体体现者之一。作为一块具有特殊性的班级生活领域,其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体现在班级组织的建设与不断完善上,同样体现在班主任本身的发展之中。班级生活的价值具有多维综合性,班主任同样是班级生活中的生活者,同样是班级建设的实践者,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质量是自然存在着的,而关注、研究并提升班主任的生命质量,是班级建设改革的应有之意。因此,我们需要在多维的价值指向上认识班级建设工作;班主任是否能够在这种生活中得到成长,其本身就是衡量班级生活质量的一个维度。 再次,班主任成长是教育中“成人”与“成事”关系在班级建设改革中的呈现。从教育价值追求中的基本关系来看,班级建设、乃至于从学校教育生活的整体重建过程是“成事”与“成人”过程的具体体现。在班级建设改革之中,我们需要在“事”与“人”的互动中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需要通过人的成长而更新班级生活,需要通过班级生活的更新而发展教师与学生,如此在不断的回归与启航之间呈现班级生活本身的自组织性,体现班级生活本身的强大孕育力。 以上述视角来重新透析当前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与发展状态,便能发现班主任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从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维度看,当前的重要问题是教育性的缺失。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在与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并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日益感受到以下状态的普遍性:中小学班主任为完成各项“工作”而工作,为应付各种检查而工作,为达到确定的评价标准而工作。这种工作状态,反映的是班主任的工作尚未明确指向学生的高质量成长,而往往是低层次的约束与规范,缺乏应有的成长气息,而这同时又是当前班级生活缺乏生气、缺乏学生发展价值的根源之一。 从班主任与其自己工作创新的关系维度看,当前的问题集中在研究性、创造性的缺失。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班主任的工作本身,或者是按部就班,或者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而多付出一些爱心、耐心、责任心,但是,工作中缺乏研究、缺乏创意的现象是存在着的,并且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而这又同时造成了当前班级建设工作教育价值的缺失。 从班主任与自己发展的关系维度看,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缺失。将班主任发展的维度放入到当前的班级建设工作之中,我们就能发现,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某些安慰,偶尔能够得到外界的承认,但是,这些肯定因素大都来自外界,而很少有来自班主任自身成长的激励和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现实工作中,或者是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或者是做了班主任,也把它视为一项投入远远大于所得、得不偿失的工作;即使用心地工作,被肯定着的班主任形象,也是缺乏成长气息的形象。例如: 如果说我们按照以前的评价方式评出的班主任,第一个常规要非常过硬的,不能出纰漏,就是说这个班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呀,各个方面的检查,流动红旗的获得机会不能少。第二个就是学生的成绩不能差。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优秀的集体,必需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需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第三个我们觉得班主任本身对这个班主任的工作还是比较认真、细致的。这个表现就是整个学期里面,班级里不能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或者是危急情况呀,意外事故的发生呀。这也是我们评价班主任工作的比较细致的一个指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感觉如果有这些事情的发生,就认为你平时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事故。(材料选自本文作者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为上海市某学校一位德育工作负责人,时间为2005年4月29日) 在上述访谈资料中,一位已经走过当前这一状态的管理者,对以前工作状态的反思,也许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现实生活中,至少上述三个维度、三种状态相互强化,自我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班级生活形态。而当我们从促进学生和班主任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出发,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生活的陈腐与衰落之气,就能感受到人存在于其中的无奈。而这,恰恰可以成为我们想象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生活的必要基础,成为我们重建一种新型的班级生活的现实出发点。 二、认识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可能性 上述班主任生存状态与成长状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动生成的结果。而在透析制约当前班主任成长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找当代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可能性。 制约当前班主任成长的影响因素,首先就是班主任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 这些教育观念,表现在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上,集中体现为:班主任的工作除了需要爱心、责任心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外,是否需要创造性?应该说,当前班主任的自我认识、当前外部世界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都特别强调爱心、责任心等内容,而极度缺乏对班主任工作所内含着的创造性的认识。久而久之,智慧投入也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可有可无的构成内容了。 表现在对班主任自身发展的认识上,当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对班主任工作的个体发展价值的认识。与此相联系的,是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认识的缺乏。在当前状态下,外部世界和班主任更多关注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教、约束,履行明确的职责,而很少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一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知识,也很少真正重视并思考工作本身的教师个体发展价值。 如果说,教师实际秉承、认同的教育观念是制约班主任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班主任实践行为的偏差,则是班主任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 当前班主任实践行为的偏差,首先体现为发展性实践环节的断裂。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当个体的实践行为呈现出有意识的设计-实施-反思-重建环节的相互衔接与不断转化时,这类实践活动本身就构成为个体的发展过程。而当前班主任的工作中,缺乏富有创意的设计与规划,缺乏在明晰、合理的目标指导下的实践,更缺乏反思与重建。散乱、缺乏意识、低水平、重复性的工作本身,无法自动生成班主任的成长。 班主任实践行为的偏差,还体现为其行为过程中价值意识的缺乏。当前班主任的工作更多是为做事而做事,自己降格为上级部门和各种外部要求的操作者,而缺乏对具体工作的价值意识。为此,班主任日复一日的工作并没有转化为直接的师生成长,而依然呈现为机械性很强的工作。 制约当前班主任成长的第三类影响因素,就是班主任成长的外部支持系统的缺位。其中,班主任的成长缺乏制度的支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上,都更多体现为自上而下布置、督促、检查、评比的方式,而很少以制度变革来促进班主任自主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的成长还缺乏精神支持,这不仅体现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对德育工作、学生发展工作价值认识的偏差,而且体现为对班主任的期望值也非常低,更不用说尊重与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品质了。相应地,当前班主任实际获得的发展资源,尤其是学习、研究等资源,相对于学科教师而言,也相当少。 内外各类因素,形成了当前班主任成长的各类问题,并由此而直接影响班级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但是,正是因为构成因素本身的多维性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当前班主任成长依然存在着需求与可能。 这一需求与可能首先表现为班主任成长的内在需求。追求成长的本性随生而来,生命体始终追求着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生成新“我”和新的“世界”。这一互动何其艰难,何其复杂,而如冰心所欣赏之警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2 一如纳粹集中营中的弗兰克所坚信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我们对人生的态度”。3 在风风雨雨中,在跌打滚爬中,困惑、忧愁、失落、悲痛自在其中,可“生”之气不会消散,“生”之神不会迷灭。 其次,当前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变也在提供着新的可能。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进程来看,社会转型构成为每个生命个体的具体时空背景,多层面教育改革的开展更成为教育中个体的具体生存环境。当前教育改革面的拓展与纵深性的发展,已经向班主任提出新的要求,各类德育变革的政策、实验,都在强化这一点。而在学校层面,班主任所在的具体生存环境已经出现变化,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学校整体变革,已经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德育变革的质量提升,呼唤着班主任的健康成长。上述条件变革,最显性的体现,就是当前对班主任专业化问题的关注上。4 再次,班主任个体发展中的各类因素也内含着发展的价值。实践改革中,班主任成长经常会遇到各类具体问题。这类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得不到新的透析,也就无法真正阐明班主任发展的现实可能性问题。其一是能力问题。当我们期望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素养、优良的教育智慧时,班主任经常会说的一个观点是:不要高估了班主任的能力。相对于学科教师来说,班主任的能力、乃至于全部的素养发展,确实有滞后之感,但这一状态恰恰只能在努力提高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的实践改革之中才可能解决。因此,这不是拒绝改革的理由,而恰恰是改革的意义之所在。其二是精力问题,当前的困惑集中在班主任工作与与学科教师角色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