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上传人:nu****n 文档编号:14040894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本着“务实、常态、高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即凸显“数学味”,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数学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新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索状态。新知教学结束,前后呼应,进一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找出异同,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和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墙壁的图形、地砖的图形、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图形或茶壶上的字”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如结合观察“墙壁的图形”规律,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茶壶上的字,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开心的笑声:“嘻嘻真有意思!汉字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每句都还有意义哩!”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主要凸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让引导学生经历探讨“墙壁图形”和“地砖图形”排列的活动过程中,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4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继续排,出现4行一循环”、“3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排,出现3行一循环”后,进一步引导推想:“5个物体排一行,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会怎样?6个呢”,由具体特殊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又如3张不同颜色的正方形摆一行,按规律摆下去,会出现“3行一循环的现象”,进一步追问:“不摆,你知道第9行怎样摆?第12行呢?”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3)多角度观察思考。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内图形基本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多个角度观察,发展求异思维。如“茶壶上的字”: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移到了最前面,其它的字按顺序向后退了一个位置,变成了下一行,和前几题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铺地砖:从左往右接着,从右往左接着铺”,培养学生顺逆思维;最后的拓展题:“向四个不同方向接着画”,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思维的灵活、变通性。又通过“想象”、“再想象”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围绕“务实、常态、有效”的原则,来实施教学,面向全体,课堂体现扎实、有效,稳中求变,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放手。在引导学生探讨发现规律时设问的导向性还不够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在最后学生展示作品时应该让他们贴在双面胶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课堂的小结。中山外校 小学部数学教研组本节课我本着“务实、常态、高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即凸显“数学味”,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数学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新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索状态。新知教学结束,前后呼应,进一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找出异同,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和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墙壁的图形、地砖的图形、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图形或茶壶上的字”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如结合观察“墙壁的图形”规律,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茶壶上的字,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开心的笑声:“嘻嘻真有意思!汉字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每句都还有意义哩!”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主要凸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让引导学生经历探讨“墙壁图形”和“地砖图形”排列的活动过程中,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4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继续排,出现4行一循环”、“3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排,出现3行一循环”后,进一步引导推想:“5个物体排一行,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会怎样?6个呢”,由具体特殊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又如3张不同颜色的正方形摆一行,按规律摆下去,会出现“3行一循环的现象”,进一步追问:“不摆,你知道第9行怎样摆?第12行呢?”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3)多角度观察思考。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内图形基本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多个角度观察,发展求异思维。如“茶壶上的字”: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移到了最前面,其它的字按顺序向后退了一个位置,变成了下一行,和前几题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铺地砖:从左往右接着,从右往左接着铺”,培养学生顺逆思维;最后的拓展题:“向四个不同方向接着画”,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思维的灵活、变通性。又通过“想象”、“再想象”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围绕“务实、常态、有效”的原则,来实施教学,面向全体,课堂体现扎实、有效,稳中求变,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放手。在引导学生探讨发现规律时设问的导向性还不够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在最后学生展示作品时应该让他们贴在双面胶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课堂的小结。中山外校 小学部数学教研组本节课我本着“务实、常态、高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即凸显“数学味”,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数学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新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索状态。新知教学结束,前后呼应,进一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找出异同,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和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墙壁的图形、地砖的图形、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图形或茶壶上的字”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如结合观察“墙壁的图形”规律,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茶壶上的字,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开心的笑声:“嘻嘻真有意思!汉字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每句都还有意义哩!”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主要凸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让引导学生经历探讨“墙壁图形”和“地砖图形”排列的活动过程中,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4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继续排,出现4行一循环”、“3个物体排一行,按规律排,出现3行一循环”后,进一步引导推想:“5个物体排一行,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会怎样?6个呢”,由具体特殊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又如3张不同颜色的正方形摆一行,按规律摆下去,会出现“3行一循环的现象”,进一步追问:“不摆,你知道第9行怎样摆?第12行呢?”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3)多角度观察思考。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内图形基本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多个角度观察,发展求异思维。如“茶壶上的字”: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移到了最前面,其它的字按顺序向后退了一个位置,变成了下一行,和前几题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铺地砖:从左往右接着,从右往左接着铺”,培养学生顺逆思维;最后的拓展题:“向四个不同方向接着画”,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思维的灵活、变通性。又通过“想象”、“再想象”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围绕“务实、常态、有效”的原则,来实施教学,面向全体,课堂体现扎实、有效,稳中求变,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放手。在引导学生探讨发现规律时设问的导向性还不够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在最后学生展示作品时应该让他们贴在双面胶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课堂的小结。中山外校 小学部数学教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