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研究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883114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研究报告一、 我国稻谷的生产简况(一) 我国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稻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约12亿人口的主要食粮。人类的食物热量有23%来自稻米。亚洲是世界上水稻主要生产区,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产量的90%。中国、南亚和东南亚是亚洲水稻三个主要产区,中国稻谷的产量占亚洲的38%,南亚占29%,东南亚占25%,其他地区占8%。中国是世界上100多个水稻生产国中的“稻米王国”,稻谷年产量占世界稻谷年总产量的34%左右,居世界首位。我国目前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以南方为主,水稻生产越来越向优势区域集中。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水稻产区集中。当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播种面积已占全国的65.7%,北方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6%,以2005年为例,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湖北、黑龙江、浙江、福建、云南等12个省区(见图1),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图1(二) 我国稻谷的生产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稻米的生产和流通得到了很大发展,稻谷总产量由建国初期的486.45亿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1858.8亿公斤,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23万公顷。尽管其中2003年的稻谷产量降至1606.6亿公斤,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但2004年由于市场价格上涨、政府对农户实行减税和首次对粮农进行补贴等激励措施,使稻谷产量又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稻谷种植面积43460万亩,产量达1851亿公斤,比2006年增长15%。2005年以来稻谷产量逐步恢复性增长, 2009年稻谷总产增至1950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310万吨,增幅1.6,接近1997年的历史高点(见图2),实现了连续六年增产。从需求情况看,近年来,国内大米市场需求总量平稳,每年需求量在18500万吨左右。预计2008年稻谷总消费约为18168万吨,稻谷结余量约为1192万吨;2009年国内稻谷消费量18375万吨,稻谷结余量预计为1125万吨。另据中华粮网统计,截至2010年2月末,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稻谷库存同比增加156万吨左右,2009/2010年度国内稻谷期末库存约为6567万吨,库存消费比进一步升至35%左右,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粮食安全系数。总体上看,国内稻米供求平衡有余,供应仍相对宽松,因此市场上粮价将相对稳定,涨幅不大。图2二、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大米加工业以丰富的稻谷资源为原料,是我国粮油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大米加工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一方面,科技的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对米制品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和追求营养健康主食品产业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 连续产能产量稳定增长,大米加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品结构基本合理2008年度年处理稻谷能力共计16046.5万吨,比上年增加1381万吨,同比增长9.4%。由图3可知,2008年大米产量4783万吨,比上年增加401.5万吨,同比增长9.1%,实际处理稻谷7421.7万吨。图32008年度大米产量分国标等级来看,以标准一等米和特等米为主,产量分别为2944.6万吨和1465.7万吨,分别占大米产量的61.6和30.6;标准二等米产量266.0万吨,占总产量的5.6 ;糙米47.7万吨,占总产量的1.0;其他59.0万吨,占总产量的1.2。(二) 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产能和产量所占比重大从2008年度大米加工业统计数据按企业经济类型分(见下图4),民营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为13632.0万吨、4079.1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85.0和8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为2247.6万吨、629.9万吨,占14.0、13.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为167.0万吨、73.7万吨,仅占1.0 、1.5。按设计生产能力分,日设计生产能力在50200吨的大米加工企业产量为2367.0万吨,占大米产量的49.5。出现此种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投资风险小、资本少,经营灵活、管理和运营成本低,且对市场反应灵敏,一般采取低廉销售策略占领市场。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设备先进、质量稳定,但缺乏灵活经营机制,经营成本大、产品价格高,在缺乏大宗产品销售订单的情况下,面对中小企业竞争较被动。图4(三) 大米加工业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由下图5和图6可以看出,我国大米加工业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江西和湖北3省产能位列前3位,分别为2388.0万吨、2324.8万吨和2123.0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14.9、14.5和13.2。湖北、黑龙江、江西大米产量居前3位,分别为673.9万吨、598.6万吨、588.9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14.1、12.5和12.3。图5图6(四) 大米加工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2008年与2007年统计数据相比,大米加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了387个,降幅达5.1。但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均大幅增加,产品增加量为401.2万吨,同比增幅9.2;工业总产值增加量为255亿元, 同比增幅为20.3。2008年度统计的日处理稻谷400吨以上的大米生产企业115个,比2007年度增加了34个,增长42.0,数据说明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效果明 。全国实际年产量10万吨以上大米企业40个,比上年增加7个,总产量达941.5万吨,占大米企业总产量的19.7 大米企业产量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100.7万吨、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70.7万吨和湖北国宝桥米集团53.5万吨。部分省份通过建没粮食产业同 (如黑龙江),推进粮食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优质粮油订单模式,促进加工转化,形成了一批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群。如安徽省庆发集团、新锦丰集团和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加工企业,湖北省福娃集团、国宝桥米集团、湖北禾丰米业公司、湖北梅园米业集团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三、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一) 产能过剩仍然突出2009年我国现有年处理稻谷能力共计19423.7万吨,较2008年增加3377.2万吨,增幅21%,加工能力增速较快;大米产量5723.8万吨,较上年增长940.8万吨,增幅19.7%;实际处理稻谷8630万吨。大米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4.4%,比小麦、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与国际市场上超过70%的大米加工业产能利用率相比,更处于较低水平。以下是我国部分省市的大米加工利用率情况:图7(二) 大米行业利润微薄,竞争激烈大米加工的技术及资金门槛不高,因此就有大量的生产厂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国内注册大米生产厂家在7000家以上,加上未注册厂家,总数在10000家以上,几乎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大米生产厂家存在。为了生存,这些厂家不得不尽量压低市场价格,排挤竞争对手,以价格战策略,争夺市场份额,占领市场。其次政府加强了对粮食的干预。扩大了各地区的储备粮规模,在宏观上控制大米的涨幅价格,使大米的经营利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三) 企业多而小且分散的局面仍未改变目前,大米加工业以中小型为主,分散及重复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从2009年统计数据来看,日设计生产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5011个,占总数的65(见图8)区域布局还存在优质产能、精深加工产能不足的状况,形成“厂多稻少”的局面,加工设备利用率不足30,开工率不高,产能大量浪费。图8(四) 加工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较低大米加工企业总体上以初级加工为主,以半成品居多。制成品少,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比例偏低。由于稻谷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大量的副产物包括米糠、稻壳等没有综合利用实现有效增值。技术含量较高的主食工业化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其相关技术研究、装备自动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多受忽视,对适合中国饮食习惯的传统米制主食工业化发展进程形成较大制约。(五) 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力量分散薄弱,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国内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利润薄、效益较差。2008年大米加工企业科技投入1.27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0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一般水平。科技投入的不足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2008年73l1个大米加工企业获得专利数仅183项,平均每100个企业仅拥有2.5项专利,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储备。四、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一) 大米加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和有利因素1. 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大米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10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9.76%,接近40%的水平。国内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将对大米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单纯地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变为更加注重大米的品质、营养成分等,这将为大米加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 科技进步为大米加工业提供新技术和新装备近几年科技领域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必将会推动粮油加工技术的创新。国家将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这有利于大米加工业更好地引进围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企业也将不断增加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大米加工产品开发,产业链条将不断延伸,深加工产品更加丰富,粮油的附加值不断提高。3. 行业整合趋势明显,许多实力雄厚企业进军粮油行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面对外资粮油企业占据我国食用油市场大多数份额,作为我国最大的粮油生产商的中粮开始新一轮抢夺市场的步伐。2009年4月28日,中粮集团总投资40亿元的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仪式在天津临港工业区举行。中粮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抢占北方市场,其次是打造粮油食品全产业链,提高自己在食用油行业的地位。就在中粮集团抛出40亿元落户天津建设粮油综合基地,向占据食用油半壁江山的益海嘉里发出挑战时,后者已悄然低调将“金龙鱼”、“香满园”品牌大米投入市场,意欲推动粮食加工业的整合。在中粮向上游延伸的同时,外资粮商也开始在中国粮食产业上游悄然布局。ADM、嘉吉等外资粮商已经将触角伸向中国山东、河南等产粮大省的基层粮库;新加坡的丰益国际,不仅在黑龙江建立了大米加工厂,甚至在当地尝试订单农业。在粮油领域,国家目前在投资上有所控制,提出不让外资控股,但中国的粮食产业还很落后,要推动粮食加工业提升,实现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企业进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通过外资,或者间接合资形式控股我国粮油市场,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全产业链食品企业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种植收储加工贸易品牌分销一体化产业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整体格局,打造出“内贸外销并举”局面的重要举措。(二) 未来大米加工业发展方向1. 提升大米加工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和集群具有特色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和集群对于提高大米加工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有一定促进作用。 在主产区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对于改变稻谷加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提高稻谷加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主产区建设一批年加工稻谷20万吨的稻谷加工产业园区,改变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提高稻谷加T业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和装备水平。2. 发展传统米制品主食工业化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等营养健康产品以及大米蒸煮食品、方便食品和膨化休闲食品等专用大米及各种工业化米制品的生产。将是未来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如北大荒米业和绿都集团已经开始投资建设方便米饭等主食品工业化项目。米制品传统主食工业化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研发突破国人米饭消费习惯问题;米制品、淀粉食品淀粉同生影响口感等问题(如米线、米粉口感);技术上突破米制主食品回生控制技术、原料技术指标的确定和优化以及米制品主食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一系列问题。3. 发展优质产能,着力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大米加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服务宏观调控的粮油工业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4. 节能减排,减少大米加工电耗,提高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目前, 国内大米加工业能耗与国外水平相当。但国内部分大米加工业过分追求大米表面光亮度,过度抛光,导致设备投资、装机容量和电耗增加,这种做法不可取,不利于节能减排,不利于降低大米加工业电耗。国内稻谷加工业降低电耗还有很大空间。 国家应鼓励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利用碎米生产淀粉糖、大米淀粉和大米蛋白,利用米糠生产米糠油和米糠功能食品,稻壳生物质能源和生产建筑材料部是未来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主要产品分类如下:图95. 完善粮食加工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大米加工产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订修订工作;开展从稻谷原料到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快速检测仪器和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粮食加工业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推进加工企业HACCP、IS020002、ISO14000和GMP等质量管理认证工作;继续推进并加快“放心粮油工程建没”,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试点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