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8238137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工程职院党委2011 28 号关于印发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党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各部门、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学院第二届三次教代会、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党委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附件: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二一一年 十月二十七日主题词: 十二五规划通知抄送:学院领导学院党政领导。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 年 10 月 27 日印发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1-2015 )( 2011 年 6 月 29 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会议审议通过)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2目录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1 -(一)发展现状 .- 1 -(二)学院发展的机遇 .- 6 -(三)学院面临的挑战 .- 8 -二、总体战略- 9 -(一)指导思想 .- 9 -(二)发展定位 .- 9 -(三)发展目标 .- 9 -三、主要任务、措施和步骤 - 12 -(一)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 12 -(二)打造与现代产业发展对接的专业(群). - 14-(三)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 16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 18 -(五)建立健全内、外部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 21-(六)创新大学生招生就业工作品牌.-23-(七)大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 25-(八)开拓国际教育项目的交流与合作.-26-(九)建成切合实际、国内先进的数字化校园. - 27-(十)大力推进校园基础建设和后勤服务能力建设-29-(十一)加强党建团建思政工作,注重素质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31-(十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33-3“十二五”是广东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在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础上,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快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 2020 年)、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 2006 2020 年)、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以及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相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背景(一)发展现状1.“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学院抓住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带领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集中精力谋划学院发展、全力以赴深化教育改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预期目标,使学院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经、管、艺术多专业发展,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 理念文化形成体系。重塑了理念文化,提炼了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了“以高素质为灵魂,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 政校行企全方位融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的“三高一融合一服务”办学理念、 “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 “工于建构、成于创造”的校训、“教学相长,内外兼修”的教风、“学用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开放多元、敢为人先、 科学规范、 和谐共赢”的管理理念,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院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见表一、表二、表三) 。学院占地面积达 655 亩,设有 11 个系部(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 7917 人,折合在校生数 8071人,教职工 548 人,专任教师343 人,开设专业 29个,图书 45.5 万册,教学仪器总值 3280 万元。表一 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值高职(专科)工科类院校基本指标名称办学指标学院现值合格标准值限制招生值生师比(教发)182220.92生师比(教高)182216.88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15564.7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 生)16914.39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 生)400025004063.99生均图书(册 / 生)603556.42表二 学院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值高职(专科)工序号指标名称科类院校监测学院现值办学条件指标合格值1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020.122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5955.163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6.58.494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714.885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1069.246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038.01- 2 -7生均年进书量(册)217.83表三 学院生均实践场所指标值序号指标名称工科类院校评估学院现值指标1生均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8.308.33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 专业建设趋向深入。建设了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办学条件好、工学结合紧、就业质量高、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群),设有涵盖制造、电子信息、土建、交通运输、财经、文化教育、艺术传媒等七个专业大类的29 个专业;建设了院级特色专业3 个和特色培育专业5 个,校级精品课程26 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1 门。电梯工程项目管理荣获广东省 2010 年精品课程;电梯工程项目管理 、房屋构成与构造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2010 年精品课程。-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土地、编制、办学经费等一系列办学瓶颈得到较好破解。 “十一五”期间,学院投入 1 亿多元用于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学院占地面积达到655 亩(其中一至四期征地累计自有产权534 亩),建筑面积17.5 万平方米(其中自有产权5.7万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11.39 万平方米,实践场所6.72万平方米。学院事业编制增至400 个;年度经费预算达到1.8 亿元;获准为省生均拨款试点单位。-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3个,其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 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与世界500 强迅达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光宝集团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广日物流、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广东海外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校- 3 -外实习实训基地188 个。-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见表四、表五)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34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 200 人,高级职称教师 69 人,专业带头人 25 位,专业骨干教师 100 人,双师素质教师 149 人,院级教学名师 4 位,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 个。聘请了 181 位企业家、 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工担任兼职教师。表四学院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在校生数(人)教师数(人)生 师 比全日制折合在教师总数校内专校内兼校外兼校外兼教高教发专任教在校生校生任教师课人员职教师课教师师79178071590343581414816.8820.9223.53折 478.2折 343折 36.6折 65.9折 32.7表五学院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位结构双师专任年龄结构(人)硕士及素质教师高级(人) 中级(人) 初级(人)学士(人)以上(人)人数(人) 36- 46- 人比例人比例 人比例人比例人比例人比例35 45 60 61 数 (%) 数 (%) 数 (%) 数 (%) 数 (%) 数 (%)343 200 10128146920.1215545.196117.7822264.7210330.0314943.4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 500 强企业深度合作办学,构建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双主体、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广州市泛亚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市现代办公设备商会等合作, 实现了“四方联动、共生发展”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招生就业呈现“两旺”。招生人数连年攀升,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生范围扩至全国 19 个省市(自治区) 。近四年学- 4 -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79% 以上,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见表六)。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特色鲜明并成为品牌。学院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兵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 年学院被评为“2010 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 年 5 月 30 日教育部、总参谋部督查组到我院开展高校毕业生预征督查工作对我院的预征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评价我院是不仅预征兵工作做得好而且就业工作做得好。表六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年份(年)毕业生人数初次就业率总体就业率(人)(%)( %)200758890.4898.812008107892.6798.792009178694.6899.162010210099.2999.62-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院定期举办科协系统干部培训班;近两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 4641 人次,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599 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政策,与省技师学院、台山市人保部门合作,培训农村劳动力1479 人次;创办了登峰街社区“教育学院”开展科普特色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服务、社区居民教育与外籍居民旅穗培训结合的特色社区教育及职业岗位与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人才培养工作获得好评。 2010 年 12 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被专家组评- 5 -价为“外延发展惊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惊人、内涵建设进度惊人、学校面貌变化惊人” 。2.存在问题与不足。 高职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学院已有的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训实践占地面积等设施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和学院未来发展的需要;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科专业比例有待提高,工科专业特色不够鲜明,适应珠三角产业体系构建,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工科专业需要进一步开拓,彰显工程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品牌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待大力突破;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偏少,企业能工巧匠兼课比例不多;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教研科研、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职工培训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的速度与教职工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二)学院发展的机遇1. 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到2020 年,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 6 -纲要 (2008-2020年 )提出了“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战略设想。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高职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2. 产业支撑。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 2015 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培育形成 35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 、22% 、11.5% 。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等六大主体产业。 产业布局为“一区三带”多层次产业圈, 其中的“一区”即“珠三角优化产业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整合现有产业,形成高端集聚、高度协作和高效合理的“两核(广州、深圳)三圈”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 广东构建与世界接轨、 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使广州成为珠三角产业布局及产业升级最为重要的龙头与核心,为有广州区位优势的学院凸显工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3. 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提出,到 2015 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400万人。根据广东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工科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有更大的需求空间。在广东76 所高职院校中,工科- 7 -院校不足 20 所,加上本科院校的工科生,2009 年全省工科类在校生仅占普高在校生总数的29.71% (这些数据有待考证,每年理工科招生人数均超过其他)。作为工科高职院校,学院大力发展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工科专业、培养相应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前景非常广阔。(三)学院面临的挑战1.同类院校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0 年,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1239 所,广东有 76 所,同类院校在专业、资源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作为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的一所工科高职院校,转制时间不长、起步发展较晚,又缺乏强有力的行业背景作支撑,学院必须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与先进高职院校同台竞技,竞争压力非同一般。此外,本科教育职业化的“堵截”和中等职业教育“围追”所带来的冲击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入学适龄人口逐渐减少。据专家统计,全国18 22岁大学生适龄人口数2009 年是 12192 万,“十二五”期间适龄人口数将持续下降,一直到2050 年都将保持下降趋势。3.用地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用地、财政经费等明显不足是广东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学院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培养成本远高于综合类及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而财政经费来源非常少,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异常艰巨,这是学院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8 -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珠三角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坚持“依法治校、人才强校、 质量立校、特色名校、 改革活校”的办学策略,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锻造工科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幸福广东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发展定位坚持“三高一融合一服务”的办学理念,依托科协,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 辐射全国; 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以制造、土建、信息类专业为重点,文、经、管、艺协调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形成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融通的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努力把学院建成工科专业为主、工程特色突出、示范效应强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学,院要在 2010 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上,实现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年成为省级示范性建设职业技术学- 9 -院; 2015年达到国家示范(骨干)建设院校水平、成为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校。 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 年末,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 12000 人,成高学历教育学生人数达到5000 人,非学历短期培训年培训人次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 专业总数达到40 个,其中工科类专业26 个,占65 ;文、经、管、艺类专业14 个,占 35 ,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以制造、土建、信息类专业为重点,文、经、管、艺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建设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1 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2 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10 个。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成国家级优质课程1 2 门,省级优质课程6 7 门,院级优质课程52 门,出版教材 50 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0 部、“十二五”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 10 部。每个专业出版 3 5 本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开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1 个,主持 1 2 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 56 个院级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 10 项;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3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建立高效的校院(系)两级运行机制,拓展社会服务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到账经费不低于-10-300 万元,并逐年增长。 继续做好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对口招生试点工作,争取创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考试制度改革工作。 到 2015年,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或以上)达70% 。 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 90 以上。到 2015 年末,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 50 。 到 2015年,实现按照生师比 18 : 1 配备教师,高级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 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 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 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 以上,培养省级教学名师 2 名,新增院级名师 10名,选拔、培养、聘用专、兼职专业带头人60人和骨干教师150 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3 4 个,院级教学团队810 个。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建好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成1 2 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 4 个省级实训基地,“校中厂”式实训基地 6 个,“厂中校”式实训基地30个,校外实训基地220 个以上。 深入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全方位发展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新品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突出, 建成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1- 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制,组建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基本建设, 完善办学条件, 增加校园面积66.7万平方米,增加建筑面积15.5 万平方米。到2015 年,力争校园占地面积达90 万平方米以上,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达25.2 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0.5 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6750 万元,纸质图书总量90 万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12.75 万平方米。 建成园林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三、主要任务、措施和步骤(一)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 1 就业顶岗实习”(2 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技能理论知识, 1 年在企业带薪就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零对接。 )和“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新生一入校就建立企业冠名的班级,按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 、“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组建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岗位工作分析,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将国际、国家或行业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技能认证标准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到教学内容中来;完善双证书制度,提高-12-毕业生资格证书获证率,到2015 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 ,其中高级证书比例达80% 以上;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探索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引入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实现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管理、服务全方位融合。到 2015 年,实现各重点专业均有 1 个行业内领先的大型企业与学院深度合作。吸纳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行多元投资合作办学;通过合资、参股、托管、租赁等多种合作形式,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各专业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加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学团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各院系各专业完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总结、完善丰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工-13-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1 年前,各院系完成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描述 。加强实习管理,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实行学生实习档案管理,建立实习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带教师傅制度,提供合作企业带教师傅实习补贴。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制,以与迅达(中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中国电梯技术协会、广东电梯技术学会及本省电梯企业,联合设有电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和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的对口学校,组建以学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赋予企业冠名权、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企业生产任务承包、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强化校企合作共赢的利益驱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政校企融合,构建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好影响的社区学院及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二)打造与现代产业发展对接的专业(群)主要任务: 根据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结合学院发展基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重点建设制造类、土建类、信息工程类专业,构建起适应区域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型、工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14-专业体系,并建设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高水平、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保障措施: 1.建立优胜劣汰、标准客观、论证科学、执行灵活的动态型专业调整机制及专业建设资金配套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导向与市场竞争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 2. 建立奖罚分明的专业建设目标考核机制。3.建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对接的教学运行调整机制,根据“校行企育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4. 创新教科研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及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激励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对学校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教科研成果。实施步骤:第一步: 2011 年,确立重点专业建设目标及建设方案,初步建立运作机制。1. 科学论证并确立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的3 个专业群,带动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 会计电算化、 商务英语等专业 (群)的协调发展。-15-2. 制订建立重点专业 (群)的战略措施, 明确建设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进度、重点举措及激励措施。 3. 初步建立专业建设考核及专业设置调整等配套机制。第二步: 2012 2014 年,重点建设的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信息技术 3 个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成专业群,构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度发展的专业群及其他原有专业建设改革按既定的建设方案推进。专业调整机制、专业建设考核及配套机制运作顺畅并逐渐形成鲜明特色。第三步: 2015 年,形成适应区域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型、工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并建设有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高水平、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三)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任务:加强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以专业群中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16-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拓展、集约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努力实现从单纯学生实训到实训实习、师资培训、 职业训导、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研成果转化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工业技术(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并建设好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投入不少于600 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及公共课实训室的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重点打造与学院重点专业群建设相适应的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教学工厂,营造真实职业环境,使基地建设“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 。 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探索“厂中校” 、“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系统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实训教材、一流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争取每个专业都有 5 个以上校企合作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争取 5 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并成使之为国家级或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步骤:上述发展目标和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实施:-17-第一阶段: 2011 年 -2013 年申请新增立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 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 个;争取 3 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成“校中厂”式实训基地4 个,“厂中校”式实训基地 20 个;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 个,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208 个。第二阶段: 2014 年 -2015 年申请新增立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 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 个。并建成1 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 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再争取2 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再建成“校中厂”式实训基地 2 个,“厂中校”式实训基地 10 个;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 个,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220 个。(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引进、培养、管理人才三个基本环节为着力点,以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培养造就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保实现我院“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18-保障措施: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 “兼职教师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管理干部培养工程”八大师资建设培养工程;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聘请一批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在职进修等形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根据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需要,每年各系选派 1 2 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培训;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将教师到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聘用和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实现每个专业有 1 2 名专业带头人和 4 6 位骨干教师,使全院各系都有在省内外有声望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 完善学院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实施步骤:-19-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完满完成上述任务,将分成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 2011 年 -2013 年在此阶段,八大师资建设培养工程全面铺开,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的建设;用三年时间, 着力提高两个比例: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 % )从 2010 年的 43.4% 提高至 70% 以上;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从 2010 年的 20.1% 提高至 26.0% ;新增院级名师 6 名,选拔、培养、聘用专业带头人 40 人和骨干教师 150 ,培养出省级教学名师 1 名,省级教学团队 2 3 个,院级教学团队 6 8 个。第二阶段: 2014 年 -2015 年上阶段重点开展的五大工程进入验收阶段,本阶段重点开展“兼职教师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管理干部培养工程”的建设,并完成验收;继续提高两个比例:“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从2010 年的 70% 提高至 90% 以上;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从 2010 年的 26.0% 提高至 30% ;本阶段新增院级名师4 名,选拔、培养、聘用专业带头人 10 人和骨干教师50 人,培养出省级教学名师1 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省级教学团队1 2 个,院级教学团队 24 个。-20-表七 2011 2015 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表项教师数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目学生专兼硕士数总生博硕(人 )数任职士以上师士年份(人)教教(人)比例比(人)师师( %)专任教师中“双师 副高以上职素质”称比例教师占专比职教人师比例例数( %(%)(人))20107933201185002012950020131050020141150020151200018:1500500709015030(五)建立健全内、外部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任务:在学院内部,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与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及教学质量监控室等运作机构,制订切实有效教学质量监控保障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加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专项评估,完善二级管理绩效考核和教师评价办法,形成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独具特色的质量长效机制,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高效运作。在学院外部,加强对用人市场的调查,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利用调查信息和数据反馈-21-专业建设成果和问题,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专业预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要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保障措施: 制度先行。在学院现有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在制度方面包括建立完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应的考核办法、二级管理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在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师队伍、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七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 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依托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构和各教学部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合作平台,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三方参与上述七个质量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将就业水平、 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实施步骤:上述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 2011 年 -2013 年本阶段主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结-22-构。制度方面:包括建立完善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应的考核办法、二级管理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在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运行机制:进一步充实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构的力量,每一个专业(包括新增专业)都必须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定期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三方参与上述七个质量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评价; 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理念。第二阶段: 2014 年 -2015 年本阶段基本建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并正常运转。制度方面:包括建立完善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应的考核办法;在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二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运行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三方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六)创新大学生招生就业工作品牌主要任务 : 1. 深化与中职对口招生工作,争取创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成为单独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 2. 建立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率、成功创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3. 成立创业学院,开展企业冠名创业班和校内体验式创业团队,-23-创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工作品牌。保障措施 : 1. 完善与中职对口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包括中高职对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对接院校数量、招生专业和招生指标;大力推动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创造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的必要条件,积极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2. 深化校行企合作,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政府扶持政策,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平台,建立就业创业孵化基地。3.以专业化的标准,从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4.建立大学生技能竞赛管理与激励机制。实施步骤:第一步, 2011年,确立招生改革、就业创业战略目标及建设方案,初步建立运作机制。1. 客观分析与中职对口招生运行情况,认真创造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基本条件,制订具体的建设方案。深入研究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以建立校行企就业创业基地为目标,制订相应的战略措施。仔细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及大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服务要素,制订建设方案。 2. 初步建立对接中职招生运行机制、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运作机制及配套机制。第二步, 2012 2014 年,根据建设方案,完成单独招生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条件建设并成功申报单独招生试点。引进大型行业企业,建立起运作顺畅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其合作-24-模式及运作机制形成自身特色,成为学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成功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第三步, 2015 年,成为运作顺畅的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并建立起在省内有引领作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率、成功创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七)大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学院教科研和区位优势,在科技服务、信息支持、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拓展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区域行业企业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保障措施 : 1. 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及良好的运作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专业、行业、产业、企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2. 建立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及良好的运作机制,依托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及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社会人员培训;依托社区教育学院,积极开展社区人员培训;依托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开展校内外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步骤 :第一步, 2011年,确立社会服务及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初步建立运作机制。第二步, 2012 2014 年,每个教学院系成立1 个以上-25-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以技术服务(咨询)、技术推广和产品开发为主要目标,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及技能鉴定专业化队伍,以社会及社区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为目标,构建成熟的继续教育新型运作机制。第三步, 2015年,区域行业企业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运作成熟并形成鲜明的特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逐年有显著增长,实现“十二五”期末科技成果转化数、技术服务项目数、社会培训人数(次)及经济收益比 2010 年翻两番。(八)开拓国际教育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主要任务: 到 2015 年,力争开创 2 3 个联合办学合作项目,吸引一定数量的境外学生来我校学习交流,组织3 次以上赴境外的学习交流活动,开展3 次以上跨国企业或海外企业人员技术培训。保障措施 :1.组建一支专业化队伍,专门开拓国际教育合作项目。2.建立科学客观的国际合作项目运作机制。实施步骤 :2011年,确立国际化教育合作目标并制订建设方案,组建一支开拓队伍,初步建立运作机制。2012-2015年,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有显著特色的社区学院或职业院校,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重点建-26-设其中的 12 个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并形成有特色的合作。(九)建成切合实际、国内先进的数字化校园主要任务: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 2015 年前建成功能完备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校园网,打造统一门户、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平台,全面建成数字校园。建立校企间信息化交流平台,逐步实现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能实时传输到校,使企业专才和能工巧匠既可以在生产现场开展教学,也可以从学校信息平台调取资源开展模拟生产教学,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 建设网上教育资源中心、 网络在线教学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