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7983735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6-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26-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26-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院 部:水产学院专 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学 号:201014020226学生姓名:翟振华指导教师:苏瑜 二0一二 年 10 月 25 日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摘 要:环境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于是,在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与人的环境需要相联系,拓展出“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理论与环境生产实践,已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致思维度和新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环境需要;环境生产;可持续发展Abstract :Environment is human inborn need. With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rings negative effect is prominent day by da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are facing is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hen,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theor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human environment need to be linked, develop third kinds of production -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as a historical and logical thinking dimension and new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social history Key wor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1.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42.环境生产的特点.73.发展环境生产的相关措施及其战略意.104.致谢.135.参考文献.14一、 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从此,“两种生产理论”一直延续至今。追溯人类产生、发展和世代延续的历史行程可知,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现实的人是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统一。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越来越坚信,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凭借着自身特殊的实践活动,足以把自己从自然界一步一步地提升出来,开始为人所特有的、“高于和优于”自然界的、自己生产自己生活的历史。殊不知,这一牢固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包含了重大的认识论、价值论误区。实际上,人除了生产自己的生活之外,也同时生产自然界生产人自身的自然,生产或作用于人周围的自然;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产活动,“生产”人的生活。这里,存在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动的双重主客体关系和双重价值关系。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各种“全球问题”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孕育着一系列根本性转变,促使我们的时代步入反思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新时期。生态文明是扬弃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主干,同时兼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活动成果之间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旨在走出一条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这就要求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2。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因素在于人的需要,“需要生产”从来就是密切相关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决定生产,生产满足需要。早期的人类,因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消费对象的极端匮乏,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生产活动方式;随着人类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拓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便逐步居于重要地位;而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环境质量的恶化和生态灾变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的环境安全需求日益凸显,环境消费空前匮乏,从而把环境生产推向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方面,严重缺位的是人的自觉选择,极度滞后的是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当今世界,环境质量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了空前的环境消费危机。严峻的现实促使人类在理论上从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走向突出环境生产的“三种生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启动和持续发展环境生产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环境生产问题早在原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就有所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们若超出自然界为人类活动所规定的限度,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鉴于时代特点,他们的理论体系重在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被单纯工具化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环境生产在其中尚处于潜在形态。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两种生产”理论基础上,拓展、创新“环境生产”理论。 然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学术界流行着一个似乎被公认的观点,即将马克思主义作“内核”与“外围”两个部分的机械二分,主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内核”,调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外围”:“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的信念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对这一理论的外围要放宽理解、适当调整”3。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一种重在坚持而轻视发展的主张,必将因弱化乃至取消发展而难以达到坚持的目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着的人的认识、不断提升着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本身,都只能原原本本地、丝毫不能走样地虔诚固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既定“内核”,至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只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外围”部分做些修修补补的“放宽理解”和“适当调整”而已。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启迪人、解放人的思想,还是束缚人、压抑人的思想?是指导实践、反思实践、推进实践发展的理论,还是剪裁实践、限定实践、遏制实践的理论?毛泽东曾经对此做出过精辟的回答:“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正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普适性原则,正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关心和维护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价值论原则。这一原则历来是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尊重实践又超越实践,最大限度地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的价值目标。究竟是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是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这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按照上述理解,当前提出“三种生产”理论,把环境生产置于基础的和特别重要的地位,坚持在环境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正是为了把人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大系统之中,更好地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和发展。 二、环境生产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越来越期待环境需要的满足。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活动方式的提出和选择,都必须根据人的需要,依托人的素质能力的发展状况。一般说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大致取决于以下三个主要变量:需要对象的匮乏程度、人对该对象的渴求和价值选择的自觉程度、人们为满足该需要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程度。以上三个变量也是“需要决定生产”的现实依据,是当今历史条件下提出“环境生产”的逻辑起点。就当代人的需要结构而言,环境需要对象的匮乏已经达到了严重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程度,而人的素质和能力却在背离自然、对抗自然的道路上畸型膨胀:人不再把自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把自然界单纯地视为“被利用的工具”,于是,维护环境和热爱环境的意识便处于大幅度滞后甚至严重缺位的状态。 人类从来都是既消耗环境又生产环境的,这就意味着,非原生态环境是需要不断生产的。环境生产具有不同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诸多特征。其一,在生产主体上,环境生产具有人类主体和自然主体这样的双重主体。其中,尽管自然主体对于环境的生产是“自在”的、“无目的”的,但其生产的意义和效能却是巨大的。单就植物叶绿素光合作用的“生产”来说,就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极为宝贵的有机物。自然主体不仅“生产”着环境,“生产”着动植物,同时也“生产”着人本身。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其二,在生产内容上,环境生产包括被动生产与主动生产、环境治理与环境建设两大类型。一方面,对已经被严重污染和深受创伤的自然环境进行救助、修复和优化的工作,切断污染源,整顿和监督严重超标的工业企业和生产项目,控制化肥、农药的生产、施用,关闭生产有损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厂家,加大对烟草生产、销售环节的利税调控力度,重新找回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自然家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维护清新的空气、优质的土壤、清洁的水源以及阳光、气候、地貌等的良性生态系统。所有这些环境需要的对象,尽管在原初生活习惯的意义上,几乎均无需花费人们的劳作便唾手可得,但对于人类生存和维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却是无价的、极其可贵的。其三,环境生产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其效果需要在后续的历史过程中间接地得以显现。正是缘于环境生产的上述特点,使它至今难以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许多人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从事着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负生产”。在这个意义上,当今环境生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远远高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根据中国农业大国的特殊国情和以“乡土文化”为基点的传统文明特征,经济脱贫中的环境生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环境污染包袱较之发达国家的相对优势,往往令国人在环境问题上产生盲目乐观的侥幸心态,使环境生产的启动、推进面临着特殊的障碍与困难;其二,发展中大国粗放型生产比重过大,技术含量偏低,使生产性污染具有“规模威胁效应”和“污染快速蔓延”的明显特点;其三,人口大国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负面后果特别严重。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历史进步。但是,任何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调整,都必须建立在生产活动方式和生产门类布局调整与完善的基础上。不彻底扭转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生产发展的传统观念,不放弃一味追求眼前GDP高指标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生产活动方式,看不到人与自然界的尖锐矛盾,无视人的环境消费的空前危机和环境生产的特殊重要地位,任何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在今天,要真正把环境生产突出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就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无公害经济,把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自觉纳入到环境生产之中,在全面满足人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环境生产,有效克服自然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发展环境生产的相关措施及其战略意义 为了有效发展环境生产,需要加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当前,扬弃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关心人的环境需求,重视生态问题,发展环境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实践决策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导向。然而,在这个攸关当今人类生存的问题上,在中国现代化事业继续健康推进的“攻坚阶段”和敏感部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却存在着极度的不协调,这集中表现为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性:实践和现实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理论研究领域却没有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它、关注它、研究它,没有把生态问题、人们的环境需要和环境生产问题,明确地从理论上予以必要的探讨与定位,甚至没有意识到环境需要已经上升为当今人类特别重要、特别突出的生存需要,没有意识到环境生产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已经成为今天主要的生产活动方式。工业文明以来的大量负面效应充分证明,无视自然价值,“物的尺度”被单纯工具化,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已经给人类带来并将继续带来无穷的灾难。在中国当今历史条件下,没有必要的环境生产,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方略就很难得到具体实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也会因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平台而流于空谈。假如继续无视环境生产,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那么,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不仅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会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悲惨结局,令我们陷入灾难的深渊。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 一是完善法治,制定和实施与环境生产相匹配的分配制度。生产不仅与人的需要相关联,也与分配密切相关,要把环境生产提上议事日程,就要辅之以相应的分配机制,有效鼓励和奖励环境生产和环境保护活动,严格监督和惩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对于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事件,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民不告,官不究”的怪现象。我们的许多环保职能部门,对于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环境灾难常常采取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甚至竟然成了环境污染企业的庇护所(“地下分配”的利益交易使然)。已经出台的环保法,在执行层面上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装饰品。克服和消除类似现象,需要建立健全“法治分配”机制,让一切破坏环境的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为人以及相关的失职行为人,不但要受到法律的处罚,而且在经济上也要使他们无利可图。 二是切实保证环境生产的基础地位。从环境历史学的角度全面判定人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就须把人的生产活动置于自然生态大系统的持续运行过程之中,分析人与自然双向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持续后果。环境历史方法论“运用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手段,研究其他物种、自然力量和生物圈等多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非人类生命体和生物圈的影响。环境历史学家认识到,通过这些方法,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过程;他们也对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过程同时发生且互为条件”6。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环境生产的意义决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地的局部利益,而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长远需要。 三是加强超越行政区划、超越国界的环保协作。人类共有一个地球。环境生产既然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就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普及性生产,就没有任何严格的界限。它需要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世界各国的人们联手协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不能再允许“下游治理,上游污染”、“此处搞环保,别处照污染”的现象存在,不能再允许环境问题上“污染特权”的滋生。 四、结论 只有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视为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把自然界视为人类的家园,环境生产才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是亲近自然还是远离自然,是维护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环境,已成为判定人的活动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一切真正启动和认真开展环境生产的人们,不仅能够获取真实的生存利益,而且在全局和未来的时空维度上,正切实为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致谢 三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母校的培育及各位老师的淳淳教导,是你们让我在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社会立足,谢谢你们。还要谢谢我的舍友,一起疯过,一起笑过,一起去海边,一起逃课,谢谢你们让我在大学有个家的感觉,谢谢你们。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楼培敏.“可持续发展”:从发展观到发展战略M/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248. 3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J.新华文摘,2006(1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6金圣震.环境历史和生态危机的起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