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7592764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2014年07月19日 | 作者: 91check | 来源:91check论文检测网中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 民工的异同进行研究,通过对新老农民工总体状况、与土地、家乡的联系、职业 选择状况、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社会交往、自我认同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七个 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 分化,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特有的特点,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在角色认知和角色实 践中的实际状况、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提出可供政府部flirt有关组织吸纳的 建议和措施。同时本文的调查研究资料为我国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 积系了原始素材,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纵深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社会交往、自我认同、市民化AbstractThe paper takes methods of survey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brings the peasants of older generation worker and Peasants of new generation worker into contact,though comparing the elder and younger worker of peasant,including their general conditions,relationships、vim the earth and hometown,vocation choices, adaptability of life style in city,social association,self-identification,anticipation in the future,we can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hold the interior structure and imer differentiation about the special group of Peasant workers,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asants of new generation worker,and hold the advantageous condions and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in the course of citizenships,also put forw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which could be accepted by government and bearing organizationMeanwhile the research material in the paper,accumulates the original material for the research ofworkers ofpeasant,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Keywords:Peasant of new generation worker;Adaptability of city life;Social association;Self-identification;Citizenship导言一、研究意义农民工是指在城里从事非农工作、但身份仍为农民的这样一批人,是一个职 业类别与身份类别的共同体,一方面它要指称一种农民身份,另一方面又指称一 种非农民职业。近lO年来,“农民工”这一特有的范畴成为中国大陆最常见的词 汇,也是政界和学界的讨论主题之一。农民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它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国 情之中,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些特点。1958 年r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定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从那时开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强化,通过粮食供给 制度、副食品供应制度、住宅制度及教育、就业、养老保险、婚姻、生育等城乡 分割的具体措施,把公民划分为两大身份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农民无缘享受城 里人的待遇。因此,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基本分层比较简单,主要可分 为农民、工人、干部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之间的流动程度都相当低。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往那种单纯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与市场共同对经济进行调节。在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把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允许 农民以户为单位独立进行生产经营:同时还允许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私营经济, 允许农民雇佣工人和被雇佣:国家鼓励乡镇和村兴办集体企业,推进乡村工业化 和城市化。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户籍制度丌始松动,农民被允许 进城从事流通和服务业。制度的裂缝一旦打开,蓄集在农民中的进城冲动便迸发 出来,形成不可阻挡之势,随即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农民潮涌般 的流向城市,产生所谓的“民工潮”。农民进城后,既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又给 城市带来了压力,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为加强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出台了一些 相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本来从进城农民所从事的行业来说,主要是在工业和流 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里就业,从职业意义上来说,他们显然是工人,但是 根据国务院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国务院1997年第 87号令),进城务工农民被称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简称“农民工”,以区别于在 城市工作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经过20多年的建构,目前,全国常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_3亿人, 农民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城市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央l号文件中明确认定“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同时,由于制度性的障碍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关 系还是“两张皮”,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甚至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已从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农民、城市人和农民工三 元结构(厉以宁,2004)。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 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比较优势的 合理选择。重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必 然要求,又是城市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既是农村问题,又是城市问题。党的十六 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前提。多年来,在中国 学界关于社会分化、分层的研究中,农民工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群体,这一 群体内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事实上已经出现的分化,在静态的社会 分层框架中往往被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存在和其概念的确认,为农民工群 体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于2000年选取温州、杭kHan深圳三个城市 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识别出区别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提出:第 一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 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毕竟不 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的,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 性的农民工。本文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问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和意 义:1、对于研究农民工的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 市民化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方向, 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又是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类 别,他们既具有农民工的一般特点,受到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需要 帮助和支持,又凸显出作为青年的一般特点,需要引导和扶持。在第一代农民工 已基本找到在社会结构中定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 需求。可以说,如果找到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问题的有效途 径,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农民工闯题将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 逐步化解。2、对于研究城市如何吸纳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和农村新增劳动力具有重要意 义。城市吸纳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和农村新增劳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 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生代农民工是从农村转移出来不久的农 民工,较多地体现着农村待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又大部分来源 于农村新增劳动力。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和 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一个方面。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需求和发展趋势, 有利于城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科学合理地吸纳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和农村新增 劳动力。3、对于深化农民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每年有数亿计的农 民工流动于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城市和农村之间。如此大规模的流动,历史上不 曾有挝。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城市地理学等 学科角度,采取综合调查、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式,对这一现象和人群展开 了研究。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采用综合调查的方式,对这一人群中的细分群 体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农民工群体的整 体了解,从而丰富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学术园地,为该领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和基础。二、文献综述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流动,体现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形成于其 间的人的社会化,发生于其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都极具社会学意义。 目前对于农民工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城中村、农 民工进城与就业的关系、农民工的流动与社会地位变化、农民工流动与回乡创业 之间的关系、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受教育状况、城市空间结构与农民工的居住区 位安排、农民工的社会特征等方面。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把农民工作 为一个静态的整体来进行认识、判断和探讨,且停留在制度层面、农民工权益保 护等方面较多,对近20年来这个群体自身存在的流变、内部结构的发展缺少更 细更深的探究。也有学者注意到农民工的分化问题,一是从垂直分化的维度。李培林的研究 认为,农民工实际上已经完全演变成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占有相当生产资料 并雇用他人的业主、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佣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 受薪者(李培林1996)。而唐灿和冯小双通过对北京“河南村”废品回收系统的 追踪观察,认为在过去lO多年的时间里,流动农民这一群体的内部结构已发生 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在资本占有、经济收入、社会声望、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很大 差异的等级群体,原群体内部的同质性已被打破(唐灿、冯小双2000)。二是从代际分化的维度。王春光的研究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间的 变化,他们不仅在流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社会特征上也很不相同。 王春光的调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性身份的认可在减弱;与第一代农村流 动人口不同的是,他们中有一些人开始试着对认同流入地社会,然而,他们的努 力并没有达到实现对流入地社区的认同:同时,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与第 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 但对农业活动缺乏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甚至持批评态度。随着新生代 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 会体系,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将很有可能演变为游民,成为赵树凯 指出的“问题民工”(王春光2001)。王春光的进一步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 是一个比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既具有第一代的一些特 征,又具有许多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一些社会特点(王春光,2001)。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研究是粗略式的。科学研究的路径是在不断向 微观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综合,以不断发现新的规律,不断建构一种均衡的、 进化程度更高的系统,推动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估计将会有更多有责任 感的学者把视角投向这一领域,一方面推动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推动农民工 的市民化贡献更大的力量。三、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类型研究基础上的比较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和青年学的原理和方 法进行研究。本文资料的获得采取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运用了问卷调 查、个案访谈调查和文献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调查,主要获取了国内相关的农 民工研究的论著,收集了国家和各地政府针对农民工的一些政策、报刊关于农民 工的一些报道等。除文献调查外,本文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调查。首先进行初步访谈,结合所接触到的文献,形成研究假设;根据研究假设, 设计出2种调查问卷(分别由25岁以下的和26岁以上的填写):再通过团的系 统将问卷发放到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手中,请他们填写;对回收上来的 有效问卷,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处理;最后,对所得数据运用社会学原理进行分 析,辅以访谈材料,形成研究结论。四、研究说明中国社科院王春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时间为2000年,选取的样本分 布在温州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本文的调查时间为2005年1月,选取的样本分布在南京。因为南京是江苏 省省会,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南北交会之处,同时也处于沿海开放 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会处,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 在南京的抽样调查更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本文根据青年学的范畴,设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为25岁以下(1980年1 月1日以后出生),26岁以上(1980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则为第一代农民工。 1980年也是中国改革史上重要的一年,时距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逐步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新生代农民工完全是在改 革年代和社会转型期出生、成长的。本文的调查比王春光的调查迟5年。从理论意义上讲,王春光调查时的新生 代农民工(25岁以下),最大年龄的今年已经30岁,在本次调查中已列入第一 代农民工的范围。这正好可以反映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生代 农民工群体像一条河,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群体,一个动态发展的群体。这个 群体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调查问卷发放选取在南京市建邺区、下关区、玄武区和鼓楼区华侨路街道, 具体分布为:建邺区:两种问卷各100份;下关区:两种问卷各50份;玄武区: 两种问卷各30份:鼓楼区华侨路街道:两种问卷各20份,合计各200份。回收 情况为:新生代农民工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 99;第一代农民工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 945。五、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 把握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分化,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特有的特 点,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在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中的实际状况、有利条件和不利条 件,井提出可供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吸纳的建议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展开:首先,阐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总体状况上的差异,包括:政治 面貌,婚姻状况,进城时间,来源地,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等。这一部分内容 是客观存在,对于接下来几部分的分析具有依据作用。主体部分着重比较、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与土地和家乡的联系”、“职业选择与状况”、 “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社会交往”、“自我认同”、“未来预期”等六个方面 的异同,取得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与第 一代农民工的异同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并对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如何有针对性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面临的障碍和困难,既促进城市社会的有效整合,又促进 一代新生力量健康成长,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第一章总体状况一、性别、年龄及政治面貌1、性别。本次调查涉及新生代农民工198名,其中男性102名,占515: 女性96名,占485。第一代农民工189名,其中男性105名,占有效百分比 为559;女性83名,占有效百分比为441,另有1人漏填性别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第一代农民工,这说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 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走出农褪,走向藏书,遭隶一种新 的生活。2、年龄。调查盟承,新生代农甓工年龄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21S岁, 绝大部分年龄在18甾岁之甸;第一代农民工年龄最大的52岁,平均年龄327 岁,绝大部分年龄在26-37岁之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要比第一代农民小112 岁,而王誊光2000年的调查两者相差787岁,本次调查比王春光的调查更接近 于通常所说的相关lO岁等于相差一代的情况。3、政治面貌。新生代农民工当中团员占503,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出近34 个百分点,这是与他们的年龄相符合的。因为团章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 新生代农民工全部在这个年龄段内。这一现状决定了团组织应该在新生代农民工 中间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同时发现不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 工中问,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党员,如何真正把这些党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先 锋模范作用,是当前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二、进城时间及来源地l、进城时间。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时间最长的为13年,平均进城 时间为265年,进城时间为卜3年的占N807,有将近61的人进城为两年以内。 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时间最长的为25年,平均进城时间为572年,进城时间5年和 lO年及以上的最多,分别占到209和216。新生代农民工平均进城时间还不到 第一代农民工的一半,反映出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当中,正处于各种角色 学习与经验积累阶段,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更需要社会的关怀与引导。2、来源地。调查显示,在南京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和江苏三省。 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有39人来自河南固始,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197,旁证 了下面论到的农民工进城主要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一观点。调查进一步显示, 来自江苏的新生代农民工除1人来自无锡外,其余全部来自苏北地区。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安徽的比例有所下降,来自湖南的有所下降,来自 河南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安徽、湖南等地的农村待 转移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更趋于流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广东等地,地处中原腹地的 河南则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流向发达地区,这也符合人口梯度转移的规律。三、婚姻状况及家庭结构1、婚姻状况。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未婚者,占了707;而第一代 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已婚者,占了75。另据新华日报2004年10月25日D1 版报道,根据广东省妇联法律服务中心对东莞、深圳、珠海等多个工厂的调查, 在受调查的200多名女工中,有127人未婚,占59,在未婚者中25人有对象 102人没有对象。广东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副主任医师郑立新等专家自1999年开 始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针对流动人口的性与生育问题展开长期调查,显示 出:打工妹的婚前性行为较为普遍,一般从十七八岁就开始有性尘括。郑立新认 为,新生代农民工未婚者居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向往婚姻生活。笔者认为, 婚姻状况对于农民工在心理机制、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差异的 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家庭结构。表5、表6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一起生活的人数还是 兄弟姐妹数较之老一代都要少,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更趋于小型化。表7 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636的人是一个人在南京打工,比第一代农民工高 出近一倍,而即使是比率相当的全家在南京打工,两者的情况还是有所差别的: 新生代的全家更多的指父母也在南京打工,而老一代的全家更多的就是还有子女 也在南京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受家庭拖累较轻,有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也印 证了下文论到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较小的观点,这对于新生代农 民工的市民化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学程度新生代中的比率要明显低于第一代,新生代为76,第一代为226。 而初中及以上的比率,新生代比老一代要高:新生代农民工为92,4;第一代为 774。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比率为569,高中及中专比率为279, 大专或以上的占76: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初中比率为473,高中及中专比率 为199,大专或以上的占102。第一代农民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率略 高于新生代,应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参加成人教育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流动的资本甚至基本条件,这种情 况在农民工身上表现得尢为突出。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层 次、工资水平、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教育本身不仅可以有助于个人的社会经济 地位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阶层之间的准入壁垒来削减下层对上层既得利 益和各种生活机会优势的侵占、威胁和挑战。因此教育水平不仅是农民工职业转 换时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其社会流动与社会接纳的一种重要资本。新生 代农民工尽管从整体上讲文化水平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其中仍有64。5文化水 平在初中以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迫切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必要 的学习机会,当被问及最希望团组织帮助的事情时,有401的新生代农民工希 望团组织提供学习的机会。(见后面的表41:最希望团组织帮助的事情)农民 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核 心又是其教育问题。如果不能接受应有的再教育,文化素质得不到及时的提高, 他们将永远是城市的边缘人,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城市,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 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第二章与土地和家乡的联系一、与土地的联系土地是农民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功实施了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农民才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他们仍然 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 与生育制度一书中写道: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靠种地谋生 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手法;我们的民族的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地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 会受到土的束缚。考察我国古代历史,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如徽州,人们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 机会较少,往往努力外出经商,向工商业转移、向外地转移。今天,浙江人在外 经商的较多,也跟人多地少有关。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人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 他们是从校门直接走上外出务工征途的。他们连基本的务农常识也没有,传统意 义上的农民谋生手段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手法了,对他们来 说土地,甚至农村己不再像老一代那样根深蒂固了,小农意识在他们身上有所淡 化。他们较少受到土地的束缚,适应性比老一代要强,也就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 也更趋于市民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呆在城市发展。对于将来的打算,有 347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成家立业,而第一代只有251。(见后面 的表40:将来的打算)二、与家乡的联系打电话是农民工现在与家乡联系最为普遍的方式。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第一代 农民工通过写信这种被认为是较为传统的工具与家乡保持联系,新生代农民工的 这一比率比老一代要低近lO个百分点,新生代上网的比率也比第一代要高,他们 更趋向于一种现代性。在回家的时间上,新老农民工都表现出一种随意性与突发性,主要是“有事 就回家”和“不定期回家”,这两类的比重超过了一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 能是这次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数人来自距离南京不太远的苏北、安徽和河南。也有 相当一部分新老农民工是一年回一次的,这对于家与打工城市较远的农民工来说 是较为普遍的事实,春节的民工潮很能反映这一点。第三章职业选择与状况工作是个人向社会作出贡献、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社会活动。职业是个人的 一项重要特征,社会分层与职业有很强的相关性。人们所从事职业的类别、报酬、 劳动强度等,综合反映出一种职业的声望,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着 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本章将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状况展 开深入的讨论。一、进城务工的动机从总体来看,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应该是农民 工的一种普遍进城务工的目的。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进城的另个主 要动机来自于城市中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选择范围。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 来说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城市中丰富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 318的新生代农民工怀着“学点本事,谋求更大发展”的期望由农村流入城市, 他们进城的期望比老一代更高,更加多样。而第一代农民工显得好像更为无私一 点,他们中有256的人是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前途而来到城市打工的。这说明,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出来务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考虑把出来务工作为改变生 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其动机具有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特点。二、进城务工的途径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表现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重大变迁。农民工的 流入城市并不是政府计划运作的,而是农民工自主的一种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 性特征。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 织没有很大的联系,不管是新生代还是第一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 都很小:新生代为21:老一代为22。而其中占比率最大的两项均为通过亲 友或同乡介绍和自己到城市里找,两项的总比率分别为789和75。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 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 用。可见农民工或多或少的都还带有传统农民的特性,这在农民工进城初期的生 活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比率还是相对较小的,也反映出现在的农民工获取职业的 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而同时,这种 市场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由第一代的43提高到新生代的82。这种变化是可 喜的,预示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职业类别表15显示,第一代农民工更趋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在进城之前主要是种 地,EB率为418,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在学校学习,比率为443。这一定 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进城之后在职业选择等方面上的差异。还有值得关注的一个 现象是,有相当比率的新生代和第一代农民工在迸城之前在家乡的乡镇企业上 班,比率分别为165和22O。这一经历无疑是他们在城市工作的一大优势。那么,再看看农民工迸城之后的职业情况。从表1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以从 事服务业的比率最大,为414,而第一代农民工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169。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的比率要低于第一代农 民工。这一方面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取向,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从事劳 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符合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的劳动力配置。同 时,新生代农民工是个体工商户的比率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代农民工进城早,积累了一些资金和从业经验,更易于从事个体经营。农民工就业模式不仅仅反映了随城市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 系及其变化,也反映了城市在制度结构上的差别。农民工在职业阶梯中处于中低 位置,农民工的职业和行业范围比较狭窄,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城市人不愿 从事的职业只得由外来务工人员去干。这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似乎是很充分的 理由,但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而言,这种情况有所变化。现在的很多职业已经存 在着外来人员与城市本地人口之间的隐性和显性竞争,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的 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他们也希望从事轻松而待遇较好的职业。同时, 他们也把工作作为一种开眼界和找机会的手段。新华日报2005年2月21日A2 版走近第二代农民工中写道:19岁的张萍是一个个性内敛而鲜明的姑娘,高 中刚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从老家徐州来南京投奔在这里经营了3年排档生意的父 母。张萍不愿意帮父母的排档做工,她说:“我想到好一点的企业去,工资少没 关系,只要能结交层次高一些的朋友、能得到锻炼”,“我希望通过工作来弥补学 习上的损失”。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安于现状,不愿意走第一代农民工走 过的道路,当工作不顺心或生活上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可能采取更为激烈的行为模 式。四、职业稳定性表17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没有换过工作的占581,换过1次工作的占 247;第一代农民工中,没有换过工作的占429,换过1次工作的占265。考 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进城时间为265年,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进城时间为 572年,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跳槽的比例要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反 映出新生代比第一代农民工更不安于现在的工作状况,同对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方 向还不够明确。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高。从表18可以看 出: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原因中最大比重是为了换个工作环境,比率为325, 同时,工作强度太大也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其比率为175。而当工作 不顺心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主动辞职,寻找新的工作,其比率为408(表19)。 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五、收入和参加培训情况l、收入情况。从表20中可见,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上都较低,月收入主 要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第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要高于新生代,他们的高 收入比新生代要多,而低收入比新生代要少;在被调查对象中,新生代农民工月 平均收入为796元,第一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933元。造成这种收入上的差距, 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时间短,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来看,工资水平和从业时 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在劳资关系 中更处于弱势地位。另据调查统计,第一代农民工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为95个 小时,而新生代为89个小时,劳动时间较短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低的原因 之一。2、参加培训情况。从表21可以看出,新生代和第一代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 例基本差不多,新生代只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出一个百分点。但考虑到新生代进城 打工时间较第一代农民工短许多,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识 比第一代要强,在实际获取培谢的机会方面较第一代农民工要多。同时应当看出, 不管是新生代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参加过培训的人都不多,反映出政府和社会在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方面做得还不够。第四章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从遥远的乡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从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社会,身处城市包 围的农民工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和兴趣,城市生活方式也潜移默 化地影晌农民工的生活,他们逐步经历由开始被动地去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到试 图主动地去接受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然而由于农民工从小生活在乡土社会的环 境中,在农村完成自我的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乡土文化对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 响,他们在努力试图接受城市生括方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乡土文化的烙 印,使得他们在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在城市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想上、行 为上产生种种摇摆,处于城市生活方式的边缘,而城市的经济条件、规范、价值 标准、语言、技能、信仰等因素又进一步延缓了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进 程。然而不管如何,进城农民工是在以城市为参照系不断转变的,正如传统的变 迁方向是现代一样。生活方式是获得与消费生活资料(包括劳务)、支配自由时间与日常生活活 动的固定形式与典型特征的综合o。生活方式依赖于生活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 和精神生活资料的利用方式构成了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在人类生活的实践中, 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足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对农民工城市 生活方式接受的研究也必须通过对城市物质生活方式的接受和城市精神生活方 式的接受两个层面展开。本章将着力从农民工城市物质生活方面考察农民工的饮 食习惯、住宿方式,从精神生活层面考察其闲暇安排以及文化生活,重点分析新 老农民工城市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一、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农民工城市生活中首先应对的便是饮食问题,传统的乡村生 活使农民工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己动手做饭的饮食方式,这与农耕社会的慢 节奏、低效率是一致的。在进入城市以后,这一饮食习惯有所改变,这一方面是 由于城市的节奏快、强度高、时间紧来不及自己动手做饭有关联,也与农民工在 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识和适应上逐渐发生变化有关。这在青年农民工身上表现更 为突出。如表22所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解决吃饭问题时有近65的人选择和别人一起 或在单位吃饭,只有3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做饭,而老一代农民工当中约 53的人选择自己做饭,这也可以看出新老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新 一代更倾向于选择省时省事的方式来解决吃饭问题,从而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由 自己自由支配,这可能更符合城市的快节奏感,新生代比老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生 活的适应可能更强。二、住宿方式城市生活对青年农民工显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要解决在城市如何生存下 来,除了一份必不可少的用以糊口的职业外,还要解决住宿的问题。般来说, 农民工入住城市的方式主要有自己租房、买房、住在亲友家、住在老板安排的地 方四种。如表23所示,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租房是他们解决住房的首选方式,其中 老一代农民工要高十个百分点。另为,选择住在老板安排的地方的新一代农民工 较老一代农民工高许多,主要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单身较多,老一代农民工夫妻 一块打工的较多,所以他们倾向于在外面租房。新生代农民工自己买房的比例较 老一代农民工要小,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数进城时间不长,从事的职业待遇教低, 经济收入和储蓄较少,还不具备买房的资金。三、闲暇安排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反映农民工尤其是青年 农民工对于城市生活方式主观接受态度以及客观适应状况。闲暇时间百无聊赖是很多农民工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新老农民工的差异不 大,与真正的城市生活相比,他们对业余生活方式的要求不高。城市里的娱乐项 目丰富多样,娱乐场所较农村多,但农民工很少涉足。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消 费水平太高,对于工资水平本身就比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城市中很少有适合他们 的业余时间安排的休闲娱乐方式,另一方面,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们养成了勤劳、 俭朴、顾家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追求多样的娱乐生活是一种奢侈性的行为, 得不偿失,尤其是老一代农民工还肩负着养家的重担,更不敢轻易花费掉自己的 辛苦钱。睡觉往往是大多数农民工打发时间的最常见方式,尤其是对于老一代农民 工,这与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需要睡觉来更好的恢复体力,保养精 神不无关系。对于初进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市中很多新鲜的事物对他们较有吸引 力,他们花在与朋友聊天、上网、逛街以及参加培训上的时间都比老一代要多, 青年在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上要比老一代农民工强,他们比老一代农 民工有更强烈地接受并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就是模仿,虽然限于农民的身份和受教 育程度,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但是他们可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行模仿,闲 暇时间的安排就是他们模仿城市生活的程序之一。他们在丌始对地道的城市生活 方式如上网、看报、看电影、逛街上投入上面就表明他们向城市生活靠近了一步, 虽然这种简单的模仿并不能从实质上表明青年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但这 毕竟是他们向城市融入、逐步市民化的一个进步表现,比起老一代农民工,在与 城市的距离上,毕竟他们还是有了进步。四、文化生活之所以要着力研究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因为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是判断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接受 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当然,出于社会进程和农民工自身条件的限制, 农民工连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而直接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去考察农民 工的城市生活未免有不切实际之嫌,但我们应看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其 文化生活的层次有所提高,尤其是青年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生活与在乡村时比有 了些许变化,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信号。未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愈来愈多的农 民将进入城市定居、生活,而青年农民工将是这批主力军之一,能否从根本上完 成市民化、转变为城市居民,其文化生活方式将起着最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研 究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主要体现在时事关注、学习要求以及进步渴望等方面,通 过对进城农民工是否订阅或定期购买报刊、杂志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文 化生活状况。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订阅报纸的比例都不是很高,而新生代农民工更低, 这说明他们在精神文化的产品消费量还相对较低,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还 主要是通过电视传媒来获得,另外,由于他们的住房和工作的变动性也较大,也 影响了他们对报纸和杂志的订阅量。问题是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的报纸和杂志的 订阅量会比老一代农民工低那么多昵?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比老一代农民工 还低吗?答案是否定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他们的居住方式有关,上面 我们说过,有344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在老板安排的地方,而老板安排的地方大 都是很多打工者住在一块,在外面租房的也大都和别人合租,他们没必要人人都 顶报纸,只要有一个人买了报纸或杂志,其他人都可以互相传阅。另外新生代农 民工上网的比例也叫老一代农民工高,他们也可以从网上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信 息。综上所述,无论是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都应看到 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在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能力和程度上都更进了 一步,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阶段特征、成长环境特征以及个性特征有关, 也与日趋开放包容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愈趋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及众多民众 和社会团体的支持相关。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市民化的主力,能否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他们 能否跟得上城市化、市民化进程的步伐,彻底转变为城市居民。然而,我们看到, 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农民工逐步适 应城市生活方式也更需要城市市民、社会团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关爱和帮助。第五章社会交往所谓“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交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社会交往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农民工的社会交 往成为构成农民工工作、生活关系的纽带。一、农民工个人之间的交往1、农民工的交往对象从表26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关 系网络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交往对象两者也基本相同。主要是与同乡、同事以 及亲戚之间的交往,所不同的是老一代农民工更多的是与同乡之间的交往,比率 占到40,他们多多少少保留了农村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血缘与地缘关系: 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上要多于老一代,他们除了保持农民工在城 市中生存生活所不可少的地缘、血缘关系外还比较注重业缘关系的建立与培养。 这对于比较注重业缘关系的现代社会来说,新生代更具现代性。进城农民工的交往方式直接决定着农民工交往的范围和交往数量,农民工的 职业、居住环境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的交往圈局限于工友之间,上述农民工闲暇时 间的安排方式也限制了农民工交往圈的拓展,因为城市人交往圈的拓展也体现在 8小时工作后通过对闲暇时间的安排逐步扩大的。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交往对象上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同事之间、同 学之间即业缘、学缘关系的交流,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文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 水平较老一代高,学缘网络较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扩大,也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交 流与互助,而新生代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安排的城市生活化上面也更有利于扩大他 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不久,处 于一种由家庭生活向个人独立生活过渡、适应的阶段,亟需通过同事间、同学问 的交往互相获取物质上、情感上的关怀和帮助。正如霍曼斯所青:“社会交换物 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7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把主要交往对象放在同事、同学之间,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 获取包括精神产品在内的满足与依赖。在这一点上,他们正逐步向城市青年人靠 拢。2、农民工与城里人的交往社会学界有的研究认为,进城农民工的交往一般局限在农民工之间,他们与 城市人的交往只限于生产、生活方面的联系,而感情交往极少,很难与城里人融 合,以致造成了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局限以及与城市入的隔绝。”然而,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这显然是低估了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与城里人的交往能 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农民工和城里人都保持着交往关系。在与城里人的交往 中,老代农民工与城里人的交往要稍多于新生代,老一代与城里人有交往的占 778,新生代的比率为696。由于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比较早,受农村重视社 会关系传统的影响,也比较注重培养各种社会关系;而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关系 相对比较冷漠,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约束。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关 系相对成熟,他们在城罩有盟友的比率也比蔌生代大,老一代为667,新生代 为605。就城市中的社会交往网络而言,老一代农民工要更广一些,就交往内 容而言,两者的交往都主要集中在工作中的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没有什么明显 的差别。如表28所示,农民工与城市人私人间的交往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反过来,农民工长期形成的根植于乡 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交往传统也阻碍了他们与城里人私人关系的进一步交往。二、农民工与团体之间的交往1、参与团体活动农民工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方 表29表明,对于城市中的农民工来说,首先,他们没有参加过集体活动的 比率最大。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同乡之间的活动较多,而老一代农民工参加 社区组织的活动较多。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时间较短,社会上认同 不够,还没有能够很好的融入城市社区,导致同乡之间的交往较多;另一方面, 老一代农民工社会上的认同度较高,对于社区生活的参与度较高。对于城市来讲, 应该提供农民工更多的参与城市活动、集体活动的机会,以利于农民工更好、更 快地融入城市,促进他们的市民化,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整合与发展。2、建立团组织的要求就团员数量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团员数量要比老一代多(见政治面貌 的表格),新生代农民工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也较之更高,有接近60的新生代 农民工认为有必要在他们中间建立团组织,而老一代则认为没有必要的比率最 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有的心理还不成熟,行为上容易产生越轨,需要 有一个社会组织在他们中间发挥教育、培养、帮助的积极作用,而团组织无疑是 发挥这个作用的最佳选择,他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必将利于他们更好的发展,也有 利于城市的有效整合与社会的稳定。此外,团组织的职能所在对引导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担负着义不容辞的 责任,青年农民工对建立团组织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团组织的信任,对团 组织职能的认可。青年农民工来到城市的全新环境里,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 种种困惑与迷惘,迫切需要组织来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指引方向,希望在遇到困 难时能得到组织强有力的关怀与帮助,在这点上,单纯依靠由血缘、业缘以及 学缘所建立起来的交互网络就略显单薄、无力。在此情况下,他们对建立团组织 的愿望也就显得迫切而又强烈。三、农民工的困难求助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行为选择上,新老农民工的求助对象有所差别。就被 选择超过10的可求助对象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范围要小,只有四项,而老一 代则有六项,这也体现出老一代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优势,反过来也反映出新生 代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成熟。社会关系网络狭窄,当他们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 而又没人帮助解决时,容易造成青年农民工在行为上的偏激。而从表中可以看出, 相关政府组织在农民工的这一行为体系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工想 到找党组织、团组织、家乡政府帮忙的比率都比较小,政府组织在农民工中间应 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事实上,屠委会、新闻媒体等组织却是农民工想到的较为 有效的求助对象,尤其是新闻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交往意愿和 较强的交往能力。就农民工的个人交往来看,囿于农民工的职业和居住限制,农民工的交往范 围往往局限于同事以及同学之间,和城市人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和城市 人的交往也限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交往,深层次的私人交往关系不多。布劳认为: “有着相近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比其位置差异较大的人们之间的交 往普遍一些;人们同其他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交往促进他们向这些集团或阶层流 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增加,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化, 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可能会脱离原有的网络而进入其他的社会关 系网络,他们的流动性也更大。这样就能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卷式向开 放式的转变,通过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和网络获得新的信息,发现新的资源,找 到新的机会,在原本分割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农民工与社会团体之闻的交往来看,农民工对参加团体活动还是有着很强 的积极性的,参加过团体活动的农民工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一点上,老一代农民 工要比新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积极性,参加人数、比例均超过青年农民工,这 也反映了新一代农民工追求自由以及个性张扬的特性。然而在对团组织的需求上 面,青年农民工的需求意愿要强于老一代农民工,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工团员比 例较高有关,也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渴望社会的包容和关怀的要 求。在遇到困难求助方面,虽然农民工都把同乡作为首要求助对象,但我们还是 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新闻媒体和居委会成为除了同乡以外的次优选 择,而这与老一代农民工把向家人的求援摆在次优豹位置上明显不同,而与城市 人的求助路径基本相同,这不仅仅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较高,敢于、能于 利用除了乡土关系外更广泛的求助网络,更表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迫 切要求。第六章自我认同农民工进入到城市生活、工作,职业特征以及居住环境使得农民工在角色扮 演上起了显著的变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民工进入城市意味着跨出了由农民 向“城市人”转变的第一步,而能否真正意义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主 观态度尤其是对自我“城市人”身份的认同有着很强的关联。本章将按照社会学 社会角色的理论,沿着角色中断角色认知角色学习角色扮演的研究 路径对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予以详细分析。一、角色中断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际遇,从事农业生产、习惯了乡村 生活的农民工进入全新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不可避免对其先前扮演的农民角色带 来影响和冲击,直接导致其农民角色的中断,开始扮演界于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的 城市边缘人角色,一方面,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在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