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课标定位,学习建议,本单元内容涉及了宋明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指宋元明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经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以及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在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课标定位,学习建议,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课文所选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其中讨论的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李贽的童心说,是反对理学的代表篇章,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课标定位,学习建议,课标定位,学习建议,1.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通过对朱熹语录的学习,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宋代达到的水平应有所认识。 2.朱子语类的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应在对文章所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原文,对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理解文中的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将它们放在理学的思想脉络当中,进一步体会它们真正的意义。 3.对于李贽的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出现的思想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提出的“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他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学习本文,要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三年(1197),朱熹被革职,庆元六年病逝。他曾赴岳麓书院讲学,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讲学。革职回乡后修建“武夷精舍”传播理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是朱熹的门人记录的他的讲学问答。宋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据诸书,分类编订为140卷朱子语类大全,即为今天通行的本子。全书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2.识通假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打扫)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判断句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判断句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介词结构后置句 乃为人欲引去 被动句 君子喻于义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宾语前置句 7.积名句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点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重拾儒家的“节欲”观,则将大有益于人们对自我节制欲求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追根究底,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许多贪官私欲无度,身陷囹圄,就是因为“无克己工夫”,不时常打扫心灵尘埃的缘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点评朱熹在这里引用曾子的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从节选部分的第一则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 提示: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有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天理”与“人欲”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朱熹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提示:儒家一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所说的天理,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五伦规范。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第三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作者又是怎样阐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提示:围绕“义利”问题展开论述。作者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来阐述的。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做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成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指的就是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课文节选部分也说“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认为,“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朱熹说,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达到“自然纯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客观地分析,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是有其缺陷的,尤其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但在物欲横流、道德规范失效的今天,主张用理性战胜感性、用道德规范欲望,又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