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网络技能大赛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6353328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网络技能大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网络技能大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网络技能大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12011年徐州市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大赛细则一、意义和目的1、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提升教学评价水平,促进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新跃迁。2、发挥网络主体大众化积聚教育智慧的优势,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可视化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3、更新教育资源观念,提升资源感悟能力,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基于网络头脑风暴的动态优化的教学资源新体系。4、感悟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养成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习惯。二、参赛对象全市普通初中、小学所属对应学科青年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1年1月1日后出生),以地区、学校为单位统一组队参加,每个团队由来自同一学校的3名学科教师组成(科学学科可适当放宽)。三、学科设置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2个组别进行,其中小学组竞赛学科为英语和科学,初中组竞赛学科为物理和数学。四、赛程设置比赛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1.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第一天上午,在赛场提供的统一平台下完成):现场公布课题,熟悉教材。在指定时间内(共三小时,前两小时关闭外网连接,后一小时开放网络),团队3位成员开展同伴互助,协作完成本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网站等)的设计制作。设计完成之后,按照赛场赛务人员的要求上传到BLOG平台或规定的网络平台上。2.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第一天下午,在赛场提供的统一平台下完成):同一主题下的各团队针对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互评。参赛团队对指定的其他选手所作的同题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本环节按照循环评价的方式进行,即:1号队评2号队,2号队评3号队,以此类推,最后一队评第1队。评价需在当天比赛结束前粘贴至被评论教学设计后的评论栏中。团队内针对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完善本团队的设计方案。即:阅读其他团队对自己团队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并结合自己团队对其他团队方案的评价,开展基于团队成员同侪互助的教学反思,并根据反思意见,修改原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方案需在当天比赛结束前上传至竞赛平台本组名下。准备可视化陈述电子作品,并对评委可能针对教学设计或可视化陈述提出的问题作好预分析3.陈述与答辩(第二天上午):陈述:参赛团队推选一名代表陈述本团队完善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与体会以及该方案的亮点,同时呈现媒体与资源运用方式,对方案的“整合点”进行分析。答辩:评委根据参赛团队陈述情况提出问题,并从非陈述选手中现场指定选手回答。参赛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陈述与答辩,必要时,评委有权终止参赛选手的陈述与答辩。五、内容要求1、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要求: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教师自我分析。分析参赛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项目。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或其他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分析。根据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注意做好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整合点”的分析,尤其是关注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应按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表述(如: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全面、准确、具体。“全面”指按三维目标(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不能丢项。“准确”指每项教学目标的内涵要准确,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具体”指教学目标指向明确、表述清晰,体现通过什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有独到的见解,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不是只能在“知识与技能”中产生,也可以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尤其倡导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教学过程:提供教学流程图。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地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特点。其中,各级教学环节的标题要能表达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逻辑关系准确,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提供教学环节设计。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要注意6个方面问题:内容科学,安排有序,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量恰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所需拓展资源丰富。教学结构清晰,层次鲜明,逻辑关系准确。多元化教与学方式的和谐统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要突出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明确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主要教学环节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策略,其中,要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合点”的诊断,分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和可以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语言表述规范,要有的放矢,不接受“实录式”的表述方式。备注:“整合点”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步骤(环节或活动)。“整合点”分析至少应包括“整合点”选择、整合方式选择(教学环境、课件、软件和学习网站等)、“整合”优势阐述(所选择的“整合点”在该主题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运用的“整合”方式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势)三个方面。2、教学评价基本要求:教学评价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要求能自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依据课程标准,对参赛团队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堂实录、“整合点”分析等课程资源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发现其教学设计中的优点、不足,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评价应遵循两项原则:发展性原则。关注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或按学科课程标准),使学生在发展思维、形成知识、感悟方法、激发创新等方面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学生中心原则。教学方式是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使之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评委将对参赛团队所作评价的实际价值(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打分。例如,参赛团队对于兄弟团队教学设计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价须由全体参赛成员协作完成,否则会影响到答辩阶段回答评委提问的质量。备注:评价文字篇幅控制在1500字至2000字之内,超过2000字将予以扣分。3、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在评价兄弟参赛团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反思本团队原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激发智慧,完善原有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课件修改)。主要考查参赛团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侪互助激发教育智慧)、教学方案再设计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完善后的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体现“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整合”指导思想,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偏向。不仅能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评价的能力、归纳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等情感等方面(或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备注:完成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之后,准备可视化陈述电子作品,并对评委可能针对教学设计或可视化陈述提出的问题作好预分析。4、陈述与答辩基本要求:陈述:陈述采用可视化方式,参赛选手应充分展示利用可视化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陈述须阐明下述内容:本团队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较之于第一稿教学设计有哪些实质性的提高(考查参赛团队在网络环境下集聚教育智慧、实现自我完善的专业能力)。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给人印象深刻。本团队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整合点”在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整合”方式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同时演示课件、资源、软件、网站等。答辩:评委根据参赛团队的陈述情况或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问题,参赛选手协商讨论1分钟,由评委指定主陈述选手之外的另外两名选手分别回答问题。两位选手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评委提问不得超过2个。备注:陈述时间为8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其中第一个问题前可讨论1分钟,回答问题每题2分钟。参赛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陈述与答辩,超时将予以扣分,必要时,评委有权终止参赛选手的陈述与答辩。参赛选手不得携带纸质文稿(包括记载文稿的手提电脑)进入陈述与答辩赛场。六、评审标准1.教学设计阶段评分标准:评价内容权重基本要求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新课程要求,体现教学方式变革10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逻辑层次清楚,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学策略合理,充分体现技术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50问题或任务设计(包括创设情境)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手段选用得当,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体现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变革的途径,教学设计中有符合教学目标的学生活动环节技术运用教学资源选择符合教学需要,资源质量好,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目标实现。30设计必要的交互,交互标志明显,操作便捷。教学资源运行稳定,导航标识明确,链接流畅。媒体选用恰当,运行稳定无故障,媒体播放流畅。界面友好,构图合理,色彩协调,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实现。文字清晰、简洁、生动,起到提纲挈领,帮助学习的作用;文字版式规范、字体运用恰当。视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教育创新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处理、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新技术使用得当。10备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教育技术运用”,要求写明资源和媒体运用方面的设计理由。2.评价阶段评分标准:分类A级指标B级指标内容、标准评价教学设计基本要求1.对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内容合理、科学,不违反教学规律。2.对该教学设计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修改完善的建议。3.协作完成评价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提炼亮点(30分)很好地发掘出其他团队教学设计(含课件)中的合理之处,论点鲜明,说理透彻,简明扼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指出不足(30分)恰当地指出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没有不足之处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作专门的阐述)。合理建议(40分)提出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含课件)的建议。建议对于完善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备注评价教学设计满分100分。权重:提炼亮点30%;指出不足30%;提出改进建议40%。3.陈述与答辩阶段评分标准:分类指标序号指标内容、标准可视化陈述(60分)质量提升(20分)1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比原教学设计有实质性的改进。2设计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整合点”的分析(20分)3“整合点”(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步骤)选择是否正确。4整合方式(教学环境、课件、软件和学习网站等)选择是否合适。5整合优势(所选择的“整合点”在该主题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合点”教学环节运用的“整合”方式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势)阐述是否科学、清晰。语言表述(5分)6语言规范流畅,教态亲切自然,肢体语言有助于陈述与教学。陈述方式(15分)7边陈述边演示电子文稿,清晰表达意图,有现场感染力,不照稿宣读。答辩(40分)答辩(20分2)A1回答问题针对性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A2语言规范流畅,清晰有感情。A3教态自然、亲切,肢体语言有助于阐述问题。A4有创新之处。七、比赛注意事项1.参赛团队须以学校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限由3名选手(学科教师)、1名领队组成,领队也可由参赛教师兼任,专任领队(不兼任参赛教师者)不得进入比赛场地,违者取消该队比赛成绩。比赛项中所有环节与过程均须由团队的3名选手以协作形式完成。2.教学设计(含课件)、评价、反思与完善,均在竞赛指定的网络环境中完成;教学课件能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环境下运行。3.竞赛期间,参赛选手不能自带电脑进场,不得在比赛时使用手机、U盘和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违者取消参赛名次。参赛选手不得携带纸质文稿(包括记载文稿的手提电脑)进入陈述与答辩赛场。4. 比赛项中所有需上传至比赛平台的内容,在规定时间上传后,均不可再修改,否则取消该项成绩。5.陈述与说课有区别,切忌搞成说课;陈述必须事先制作好PPT格式的演示文稿,根据要求边陈述边演示,能清晰表达意图,有现场感染力,切忌照稿宣读。6.答辩时,参赛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商讨及回答评委给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必须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切忌漫无边际,不可回避评委提出的问题。7.陈述与答辩不得超过规定时间,超时要予以扣分。必要时,评委有权终止答辩。备课标准与参考一、 备课参考(试拍时间:10分钟)1. 授课内容科学、正确、规范、适量,课件设计新颖: 为了避免版权纠纷,含有明显其他教育资源网站信息的课件不能使用; 课件用语规范,无知识性错误或逻辑错误; 课件内容简洁精炼,避免拍摄时照本宣科和讲解空泛。2. 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建议老师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条理来呈现教学内容,避免课件理论性过强; 理科课件最好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且充分利用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 小学课件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化,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 授课针对性强,内容完整,思路清晰: 授课内容完整,思路清晰,有逻辑性; 课堂内容紧扣考纲、考点,针对重点、难点、疑点,建议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且层次分明; 善于归纳、概括、梳理知识点,精炼地再现该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快速吸收,并巩固、强化知识。二、 课件制作规范1. PPT命名要与课程内容相符合,避免过于空泛(首页包含内容:年级科目、课题、主讲人)。2. 为了能在视频中呈现最佳效果,课件设计请注意以下几点: 版面整洁,提供的图片清晰; 字体字号:中文用黑体,正文字体22号字以上(小学课件除外); 字体颜色:为保证字体清晰,主体内容以黑色为主,以下圈内颜色标注重点内容:三、 拍摄时着装要求1. 宜正装拍摄,避免穿全黑、全白、无袖、低胸及条纹(格纹,线纹,花纹,斑点纹)衣服;2. 为保证拍摄效果,请老师的配饰尽量简约,如避免佩戴抢眼的耳环、项链等。三及第高清视频教育门户:一、教师需求 基本30-50岁之间,有较丰富的毕业班(2-3届)经验的优秀老师优先。 包括科目: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授课要求:老师选出一个自己熟悉的课程进行一次试拍(8-10分钟即可),拍摄效果经双方确认成功后,我公司与老师签订系统拍摄的合同。老师可按我公司提供的示例模版,对整个高中、初中或小学课程(高中包括高一到高三;初中包括初一到初三;小学包括一年级到六年级)进行相应科目的知识点系统归纳,整理成授课计划表(每科总课时控制在30小时);我公司对授课计划表讨论后,确定的授课计划表将作为合同的附件与合同同时签订。 授课时间:共计30个学时/60节课,每堂课拍摄时间为30分钟。二、试拍须知一、备课参考(试拍时间:10分钟)(一)课堂导入:以精彩的开头导入,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习兴趣。1.以实际案例、例题、考察形式等多角度引出本课将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和考点;2.导入语言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抑扬顿挫,避免平淡罗嗦,为学生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前氛围。(二)课堂内容:侧重于知识点的活学活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以复习课为主,可从多角度切入:除知识梳理外,热点剖析、错题精讲、题型分析等都是可考虑的授课类型;1.明确授课目的:帮助学生在系统教学之外,巩固基础,提高学习和考试能力;2.课堂内容紧扣考纲、考点,针对重点、难点、疑点,让知识点立足于实际案例中,建议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且层次分明;3.理科课件要求简洁明快,尽量结合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呈现。(三)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梳理与归纳,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的学习规律,巩固知识点的学习。将课堂内容归纳、概括、梳理,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二、课件制作规范1.PPT命名要与课程内容相符合,避免过于空泛或笼统。2.格式规范(1)字体规定:中文用黑体,西文用Times New Roman。(2)课件内文规范: 课件内容正文字体可选取24-26号字体。(3)课件页面切换与自定义动画规范:自定义动画也应使用一些较平缓的动画,如百叶窗、棋盘、向內溶解、擦除、阶梯状、切入、劈裂这些动画,而且需要把动画速度需设置为“非常快”。3.内容规范:(1)课件目录页规范:课件第二页为目录页,老师必须在此页列出该课件的大纲(包括所提及考点、内容、目录、知识点、高(中)考要求),以便让学生在下面的听课中有清晰的思路。(2)课件内容选取规范:选取课件时,形式上要求简洁版面文字不宜过多、拥挤;内容上要求精炼、精辟,能突出重点。ppt版面上以概括为主,部分概念性、提示性文字可于课前略背、避免全版板书及全盘照读ppt。(理科则尽量简略计算过程,避免翻页过多)注:小学课件的特殊规范:1.小学英语课件的部分内容可使用黑体与Times New Roman以外的一些较活泼可爱的字体。2.小学课件的动画可使用一些较夸张的动画呈现。三、拍摄时着装要求1.避免穿全黑、全白、无袖、低胸及条纹(格纹,线纹,花纹,斑点纹)衣服;2.为保证拍摄效果,请老师的配饰尽量简约,如避免佩戴抢眼的耳环、项链等。 附件22011年徐州市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大赛市直属初中选拔赛报名表学校: (盖章)序号科目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联系电话邮箱备注1领队2参赛教师3参赛教师4参赛教师5参赛教师6参赛教师7参赛教师备注1、领队可由参赛教师兼任。2、此表请于6月24日前交电教馆206室,孙老师。电子稿请发到邮箱sl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