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2.5.22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560227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22.5.22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2022.5.22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摘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课堂中独领风骚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机少,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所以教师应从教学理念、备课、课堂等方面入手,重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关键词】数学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思维时间;参与课堂;数学表达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目前,数学教师比较熟悉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能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最近有幸听了不同学校的几节数学课,让我感到惊讶和不解的是很多课堂仍然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很少的学生举手,更谈不上主动发言和积极参与了,然而据了解这几位教师却都是一线的骨干教师,其中还有市课改先进个人。为什么在课改的今天仍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这难道就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进行了调查,其中:1、你觉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你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吗?A、比较多 B、一般 C、很少分析:其中七年级选择“A、比较多”的占了78%八年级选择“A、比较多”的占了61%九年级选择“A、比较多”的占了34%2、 在课堂上,你希望自己在同学面前流利的回答问题吗?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分析:其中七年级选择“A、希望”的占了81%,八年级选择“A、希望”的占了80%九年级选择“A、希望”的占了87%两组数据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透视出他们对目前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的不同态度:教师迫于升学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对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无可奈何,学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地位迫切需要转变和提升,他们渴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为什么两者不能协调发展呢? 调查中还发现: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学习,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学生为什么不能参与课堂交流呢?是学生心中没有答案,还是学生没有清晰的思维和想法?难道果真是我们教师提出的是“学生现如今都成熟了,不愿意也不在乎回答问题”了?答案显然不是。其实这种现象往往是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事无巨细包办代替造成的。另外,以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取权威答案;而高年级(如毕业班)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更使他们习惯了扮演课堂上的“配角”。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并适时抓住时机,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去讲解,去展示自己,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变革,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比如:在九下(北师大)第二章二次函数最大面积是多少一节中,课本安排的引例如下:在一个直角三角形内部做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条直角边上,(1) 设矩形的一边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 设矩形的面积为,当取何值时,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说明:关于问题(1)中“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学生经历前面二次函数的学习,再结合函数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考虑到利用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在AB和AD之间寻找并建立关系,从而得出答案。于是一开始我就把整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其自己读题、审题、解题,我只是静静地在学生中坐了下来观察学生,学生思考片刻,很快得出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两个三角形相似,建立比例关系,得到答案。方法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建立等量关系,得到答案。对于学生的表现我比较满意,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在教师未加提示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并且包含课本提供的解决方案。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表扬。教学流程也显得井然有序,“学生为主体”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就在我站起来准备继续下面的教学内容的时候,突然“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一位学生边举手边说。一下子,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他的身上,在我们的惊讶和期盼中,他快步走上讲台开始讲解: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利用直角并借助AN和AM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而求出直线MN的解析式,而点C正好在直线MN上,横坐标就是AB的长,它所对应的纵坐标就是线段AD的长。片刻之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充满赞许和钦佩的掌声,那也是发自每个学生内心的一种领悟:噢!原来如此!真是天才!作为教师的我,脸上也露出满意和欣慰的微笑 小结:对于学生提出的第三种方法利用函数,说实话,作为教师的我都没有想到,并且学生的思路、讲解显得非常的自然、清楚、到位,这样的教学效果根本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它远胜于教师的个人讲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民主。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意外的启发和收获。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探寻者,是课堂中的“中流砥柱”,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上台讲解开放性习题,讲解小知识点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我,释放自我,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得学生在逻辑思维、自主学习、数学表达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亲历课改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认识到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自身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要想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自然的参与教学并能和老师相互交流的场景,估计是不少老师的一个梦想而已,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被忽视掉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逐步发生着变化。不少教师都已领悟到: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的改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应由单纯的记忆、模范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教学方式也应从传统的“填鸭”转变为自行“觅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有感受数学的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因此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与学在和谐统一的方向上有了发展。根据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师不应再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应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和榜样。在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在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学生对一些例题的分析,要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知道老师们也像他们一样需要动脑筋,一样需要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想象中的非常聪明,一看到题就会解,让学生从中自己领会怎样学习,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备课以学生为主 提及备课,不少教师都熟悉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经调查发现,实际存在的的比例是271左右,我们许多的数学老师在备课时都是以教材为主,引用一些教学目标和例题,抄一些练习,安排一些教学顺序,认为这就是教案。并且这样的一份教案可以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班级(包括外地的蓝天班)进行授课。然而浑然不知的是其实在备课中真正被忽略的才是备课中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上课的时间,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适应情况等,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能将自己所备的教材有机的成功的传授给学生,也才有学生的理解和再创新。根据课标精神,我们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组织教材”、“超越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使用教材,进而做教材的“小主人”,并把这一切提升为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协调发展,还要深入了解学生,注重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或错误。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情感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尽可能多地思考如何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适时宜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体验思考、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滋味。在教学方式、结构上多下功夫,少花一些时间去抄一些课本中的解题、证明过程。特别是能够把新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创造性地使用,会有效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一方面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进行,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我会学”。过去那种“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连参与讨论、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并非来自学生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主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要精讲善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画图、自己思考、共同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做起:(1)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积极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用幽默、信任、师德感化学生,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2.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如果师生关系是“土壤”,那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较适宜的“气候”。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互换角色”的新型教学方式,结合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小组竞赛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给课堂添加新的色彩,创造出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2)给学生时间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很小。我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都喜欢在给出一道题目后补上一句:我给大家分钟时间思考(甚至是秒),一方面可以看出该老师上课时比较的急躁,另一方面教师无形的在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在课后曾对此调查过学生,中等以下的学生都反映: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根本就来不及,有时候我们干脆就不去思考,反正几十秒后老师会讲解的,同时老师规定了时间后我们都比较紧张,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学生一个可以去自由大胆的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模式,在学生思考问题方面,要舍得花时间,切不可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形式主义的自问自答,正如一个学生对我说的一样:有时候做一道几何题目,我们刚领悟题意准备画图分析,老师已经叫我们全部停下来看黑板听他讲了。这样做一方面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德,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往,学生将会丧失数学思维的兴趣、能力和信心。调查统计发现:多数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参与课堂。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不要死死的统治课堂,自己一个人独领风骚。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真正的讨论和民主的发言、交流。不仅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四、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已经不同以往,它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更贴切我们的生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若仍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就是公式、定理,甚至还信仰“不管白猫、黑猫,只要答案正确就是好学生”,导致的结果就只有一个:学生成了会行走的计算器,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应用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和语言,就要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传播。表达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表达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表达能力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是只有当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学生才能在讨论和参与时准确、清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识。除具有自然语言表达能力外,更要具有运用数学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即,会读数学,会写数学,会说数学抓住精确的数学语言与用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仍应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争取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表达。大胆的给学生创设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思考、解题过程的机会。故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让学生畅所欲言,参与课堂教学。当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很前沿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对于一个班级甚至年级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必须注意结合其它学科,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但只要我们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坚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并通过教学方式、手段的转变,就一定能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地位。 参考文献:1 数学新课程标准(初中) 2 徐传云.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新观念.3 吕方鸿.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9-104 朱永新.课堂属于学生教育定律之五 2005-4-115陆逊.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2004.106张全红.开放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许有教师会说,难道课堂就不属于教师?问得好!表面上看,“课堂属于教师”没有什么错。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没有学生,课堂和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因此,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对象,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课堂的目标;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可以比喻为桥梁和纽带。再者,“课堂属于教师”同时也蕴含着“师为主,生为客”的含义,或许这就是课堂没能“回归”主体(学生)的根本障碍所在。当然,不可否认,过去落后的教育技术是教师成为课堂主体的客观背景;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几何画板”、“Z+Z超级画板”的出现,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科学性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3、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气氛12.创设主动参与的心理条件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其中兴趣培养是直接的动力。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本身就是主体性的体现。3.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在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4.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们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避免所有内容都当作新知来讲。、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 ,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做到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同时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我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是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六、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如我在将相和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组议议谈谈,一位学生指着书上的插图若有所思地问:“老师,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与教学目的有什么关系,但刹那间却观察到另外一些学生的反映:有的学生急忙举手,有的赶紧去翻书,还有些同学用目光传递自己的意思,颇有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从中观察的现象中判断,这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点燃了大家思维的火花。于是,我让同学们展开“真与假”的讨论。有的说:“他不是撞,是故意做给秦王看的,目的是要秦王给十五座城。”有的说:“如果秦王真的强行抢璧,蔺相如是会把璧撞碎的。”经过讨论,同学们都认识到两种意见都对,但蔺相如充分估计秦王是不会强行抢璧的,这正是说明蔺相如的机智。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尝试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同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以鼓励为主。即鼓励学生通过思索,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有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竟这样向我提问:老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敢答应周瑜在三天之内借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吗?他刚说完,课堂一阵哄笑,我也忍俊不禁,再看看提问的学生,此时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我马上回过神来,鼓励他:“你提得好,肯动脑筋,有勇气,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吧!”接着,我又说:“老师即使有诸葛亮的智谋、学问,也不一定有诸葛亮的胆略,因此老师是不敢立下军令状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有智谋与胆略的人。”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从中汲取了勇气,都纷纷举手发问:“为什么诸葛亮要等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为什么诸葛亮借到箭后,还要说谢谢曹丞相的箭?”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还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变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变“要我质疑”为“我要质疑”。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五、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 ,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做到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同时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我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是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六、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即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对照此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确需不断努力。一、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了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例如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让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五、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 ,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做到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同时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我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是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六、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即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对照此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确需不断努力。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我在教学中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对周围教师的教学观察,觉得要想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课堂时间的分配以学生为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技能需要实践和练习,人文思想需要静静去体味,满堂灌满堂问的死板的热闹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人文积淀,即使是必要的点拨和讲析也要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思考和回味的时间一堂课至少要25分钟的时间。我将每周的语文课平均划分为三类:讲读课、阅览课,写作课,多读多写,让学生跳进语言的海洋里尽情沐浴,形成语感,在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思中优化思想,完善表达,点亮语言。 二、 备课内容以学生为主 备课一直有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现实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备大纲的少,备学生的几乎没有,而将重点放在备教材上,以为只要自己教材熟练掌握了,学生掌握与否是学生的事儿,老师无能为力了。其实不然,在备课中被忽略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了解到学生的基础,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这样就能将自己所背的教材有机的成功的转化给学生,也才有学生的接收和再创新。 三、 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变讲堂为学堂,教师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舍弃那些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串问,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并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实施适度的进行点拨与指导,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的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让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无论学生回答正确还是错误都应该鼓励,绝对不打击,更不能只让那些自己认为有把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让学生来上一部分课。 要了解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琢磨学生所关心的事物,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一点,班主任做得比较好,其他科任教师往往忽视了。如果不了解每个学生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他们需要什么,就谈不上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多层次的教学,实施分类指导,把学生当作艺术品来雕塑。这也许就是当班主任,成绩突出的奥秘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班级管理和授课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读写紧密结合,初尝喜悦,学生作文在县市及国家级刊物上大量发表,中考成绩在同年级学生中遥遥领先。虽然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原因,但学生的乐学态度和主动性是主要因素。如果你觉得学生与你有抵触情绪,在你的课堂上恹恹欲睡,那么就请你试着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下些功夫吧! 作者黄清春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羊口二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素质全面发展(摘要) 浙江省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金 莹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为最终目的。但要达到此目的,就始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既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反映,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选取的定位。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教学民主是突出主体地位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在课堂上提倡“一尊重”:尊重学生人格;“七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允许自由抢接话题发表意见。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创设主动参与的心理条件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其中兴趣培养是直接的动力。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本身就是主体性的体现。如教学年、月、日,用猜谜引入: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学生争相竟猜,知道谜底后,老师随即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先出示:王、张、李、赵四户人家合用一个水表,一个月共付水费69.6元,每户应付多少元?有学生列式: 69.64=17.4 (元)教师提醒,“每户人家用水量一样多吗?平摊水费合理吗?”学生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如何解答生活中的这个问题呢?”教师趁机 诱导,使学生带着迫切的认知需求去学习新知,激发了兴趣,创设了主动学习的心理条件。3.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在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始终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调动其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的。先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12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8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面积。这时告诉学生,剩下的就是环形。这个环形面积怎样求?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很快算出了面积,并得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中提高了数学的技能素质。4.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们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避免所有内容都当作新知来讲。如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那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时,可放手让学生尝试,从中类推、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又如教学“约分”,可先自学课本概括主要内容,再出示思考题: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以提纲为拐杖,主动探究问题。这样就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并在探究过程中暴露出感知与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形式来修正错误、发现真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5.激励成功是主体学习的动力源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由于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定以不同的教学要求,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为此,我在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考试三方面实施了“弹性教学”。(1)课堂提问有弹性。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差异而区别对待。如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把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2)课内外作业有弹性。在练习中设计弹性题,学生完成基本题后,可自由选做。对一题多解题,各类学生每多解对一种方法就可加分;课外作业中也有选做题,解对的也加分给以鼓励。(3)考试有弹性。一体现在考试内容有弹性。分A、B二级试卷,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二体现在考试方法有弹性。允许未及格学生在一星期内重考,试卷不同,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其成绩。这样就使考试只成为手段,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动机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调动,出现了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的局面;同时促使部分学生更主动地自学,也激励一部分学生更自觉地选做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选做题。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并成为主体学习的动力源泉。(此文选入建国50周年中国教育改革成就巡礼一书)构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省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金莹一、模式的构成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本课题“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目标教学,指导自学归纳,引导反馈拓展”的基本框架下,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别是“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立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指导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应是引导者,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探索新知的学习规律来构建教学过程。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景,规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和认知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在转变重教轻学观念的基础上,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中介作用,以指导学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大要素(即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4大原理(即情感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以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分析中外曾出现的根据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不同认识大致划分的三种教学模式,即以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为代表的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和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代表的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借鉴其积极意义,并进行创新,我们构建起新的、易于操作的“主体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流程如图: 二、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1激发主体、主动参与。这是强调课堂学习动机的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这一起始环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寓教于趣。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就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索创新。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四只小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等。“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老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使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2引发主体,主动探索。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计算、阅读、思考等,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指导发现法,在教师引发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寻求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掌握认知结构的初步建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就放手让学生“做”数学。教师先让学生从实物中观察角,从学具或自己见到的实物中“找”出角,再用纸“折”出各种大小不一的角,用硬纸条和图钉“做”活动角,自己尝试“画”角,画得不好鼓励学生想办法画好。其间多次穿插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自觉引发的思维冲突,教师适时组织有意义的讨论,从而通过“找折做画”,最终概括出角的特征的是: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尝试探索,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3诱发主体,主动完善。主体教学模式即非“单一”的“教”,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是两者统一,即把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规律结合起来。(1) 疏导点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把握时机疏导点拨,才能使教学活动有节奏地顺利地进行。如教学中要注意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运用迁移规律,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形成新知识;当学生只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了解时,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向深化;在学生碰到困难思路难觅时,应注意积极疏导,帮助学生越过障碍,使学习活动继续下去,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疏导要导在思维障碍处,点拨要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2) 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这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阶段。在主体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 = ( a + b ) h2,三角形的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这是学生从好疑引向好问,由好问引向好想象的过程,这也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其次,教学过程要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它不应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之中。传统的教学,常在新授结束学生看书后提问: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有问题吗?这种无任何积极意义的所谓的鼓励“质疑”,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翻版。我们应让学生的质疑时刻穿插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可在动手操作时、合作交流时、比较概括时,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宏观调控,使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教学信息的多少疏密恰到好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质疑时间,这样才能充分诱发学生主动完善,自我超越。最后,引导学生析惑明疑,通过质疑、解惑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4开发主体,主动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原则。当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变成自己的东西后,教师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的同步发展。我结合春游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培养问题意识,应用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四年级二班的46名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到天一阁参观。成人票10元一张,学生票5元一张,50人起享受八折优惠,如何买票最合算?”我让学生充分讨论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同学们面对这个实际问题,主动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因为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有亲切感,且有实际意义。多数学生认为师生人数合起来不足50人,不满足优惠条件,因此师生买门票共需250元,算式是:546102250(元)。有个别学生认为:老师是带学生来活动的,与对方商量一下,让老师免票,只要230元够了,算式是546230(元)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现在我们讨论是如何买票合算,我们认为老师还是要买票。1、这样做安全;2、如果一位老师买2张学生票,那么两位老师就买4张票,加上46张学生票,正好是5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55080%=200(元),这样买票更合理,省下了50元,又使老师也买了票。同学们听了这个方案,豁然开朗。这样就使学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会不会应用,而且还体现在会不会创造上,唯有如此,才能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涵义,才能唤起“再学”的欲望,才能造成“着力”培养主体能力的境界。三、模式的操作原则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现代教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支持引导他们自立地学习,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尝试成功,从而更自觉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