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 的信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3553588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是 的信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是 的信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是 的信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是 的信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摘要: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愈加强调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法。关键词:主体间性;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培育中图分类号: 文件标识码: 文章编号:3现代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而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是真正智慧文明的民族、有着光明前景的民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关键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1;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全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社会主义关键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础道德规范”。然而,受当今社会生活中主动和消极、美好和丑恶、文明和愚昧、传统和当代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冲击。怎样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我们亟需处理的重大问题。从主体间性视域下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路径,提供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视角,含有主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特征和主体间性理论和信仰培养的契合性1.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的基础特征主体间性理论最先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她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则意味着自我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基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和主体的一个平等的关系。主体间性超越了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和主体关系的模式。更深入地讲,主体间性强调由单纯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模式向“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的转变,愈加强调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了解性、交互性。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和其它主体的共在。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不一样主体经过共识等表现的一致性,促进大家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第二,主体间性是以交互性作为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交往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实现的人和人之间含有物质内容的互动的生活过程。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人的解放旨趣,她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独立的个体为基础,而是以“双向了解”的交往做起点。也正因为交互性,使得交往双方在相互认可、相互了解的关系中不停重构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情感、看法等。另外,主体和主体之间在进行相互的交流活动时,合作关系也得以加强。没有主体和主体间的合作,主体只能孤立地成为单子式的主体,作为个人的主体性也就会妄自膨胀、扩大而最终失去主体间性存在的本初意义。第三,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和发展,含有开放性。马克思认为:人一直是主体,并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不停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身份,人作为主体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停生产和扬弃她们的社会关系,从而开创新的社会历史。和主体相关的主体性,是在主客体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即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所显示的自觉能动性。而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并非哲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强调对主体性的扬弃和发展。主体间性所面正确现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此其揭示的内容愈加全方面、深刻、开放。且主体间性直接指向人本身的存在方法和生存结构,反应了现代哲学发展的通常倾向,即回到生活,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2.主体间性理论和信仰培养的契合性主体间性理论是从主体性理论发展而来,其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模式,这一模式超越和扬弃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实现了传统实践观的变革。主体间性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了解关系。主体和主体之间经过对话、交流而达成充足沟通,相互了解,最终把对象认识变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变成对象认识,从而加深并拓宽对事物的了解、把握世界的意义。西方哲学中的很多思想家和哲学流派从认识论、知识论、生存论、伦理和社会历史等多种不一样的切入视角对主体间性进行了理论思索和哲学探索,她们的思索和探索揭示出主体间性是任何一个哲学形态全部必需正视的问题,是处理人的认识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着眼点。信仰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个观念上的超越方法。辞海中将信仰定义为“大家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苏联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指出信仰是主体在情感层面接收或同意一个命题的心理状态;有学者将信仰定义为使主体个性坚强、行为持久、态度真诚、意志集中的一个知识形态。从这些对信仰的定义能够看出,对信仰问题的研究无不以信仰主体为出发点。从主体间性视域下来定位大学生信仰培育路径至关主要,关系着大学生能否真正从主体地位和主体间关系来认真审阅本身的信仰缺点,能促进大学生更加好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并主动地接收、树立、形成、坚定主动正面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怎样看待自己和本身和周围的关系,从而决定她们信仰选择的出发点。一个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信仰者将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经过理性的批判和选择的结果。假如大学生没有主体性意识,在信仰生成的过程中,轻易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就是在选择信仰的时候更多是顺从于这种外在的事物,忽略了“我”的主体存在;要么就是将自己定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没有看到自己和周围的关系,在选择信仰的时候就会更多的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忽略了“我们”,则会造成大学生信仰选择以自我为中心,信仰走向功利化和实用性,忽略了社会共同体的需求。所以,教育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应该重视帮助大学生明确本身的主体定位,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但仅是一个含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主体,而且自己还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从而能够做到理性地批判,审慎地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