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528013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普陀模拟) 按题目要求选择。 (1) 某班级同学编了一本描写自然山水的文集,以下内容适合用作广告语的一项是( ) A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C .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D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 某班级同学编了一本描写自然山水的文集,以下内容适合用作广告语的一项是( ) A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C .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D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3) 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 . 小组讨论时,小王说:“大家畅所欲言,抛砖引玉,给我很多启发”。B . 阅读交流时,小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C . 同学捐款后,小李说:“感谢大家响应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D . 同学发言后,小赵说:“大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4) 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 . 小组讨论时,小王说:“大家畅所欲言,抛砖引玉,给我很多启发”。B . 阅读交流时,小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C . 同学捐款后,小李说:“感谢大家响应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D . 同学发言后,小赵说:“大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D .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C .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 .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C .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D .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3. (9分) (2017高二下双辽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B . 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C . 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D . 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B . 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C . 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D . 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B . 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C . 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D .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4.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回忆清明祁玉江当盘踞的寒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经过几次激烈交锋、碰撞后,寒气终于败下阵来,铩羽而归。这时,北方地区的气温不再是忽冷忽热、飘忽不定,而是渐次趋于稳定、回暖,春的韵味也随之愈来愈浓。我知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节气就要到来了。阳坡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些无名小草,顶着一头纤细稚嫩的绿,探头探脑地从枯草中星星点点冒了出来,嗅着春的气息,欣喜地观望着久违了的精彩世界;硷畔上、河湾里的柳树,干枯的枝条很快由灰褐变浅黄又转为淡绿,有的已迫不及待地吐出嫩芽、抽出绿丝来。小孩子们欢笑着,蹦跳着,捡拾起掉落树下的一截柳条,揉搓后抽出枝干,做成口哨,吱吱呜呜地吹了起来。吹得两腮鼓胀,吹得两眼通红,吹得音响回荡,吹得众鸟齐应。那漫山遍野的花儿,也竞相怒放了。最先开放的是山桃花。不经意间,山坡坡上一株株竞相开放的粉嘟嘟的野桃花、家桃花突然就撞入眼帘,白的耀眼,粉的撩心,让人激动,令人迷醉。含苞待放的杏花也不甘寂寞,也在那崖畔上绽放了,色泽远比桃花艳丽,红红的像一抹霞,将人的脸也映得通红。再后便是梨花、苹果花登场了。它们就在那山峁峁上、塬梁梁间,独领风骚,一身素洁,与桃花、杏花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在告诉人们,我们也并不逊色!惹得蜜蜂、彩蝶频频光顾。置身于这春的世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当这个时节,往往天地氤氲,细雨霏霏,用柔和清爽来概括此时的天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由于雨丝飘扬,大地自然是潮湿的,像水洗过一般,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草木就借助这清爽、这温暖、这湿润,偷偷地疯长,一天一个样,恨不得一下子将这世界染得碧透,装扮一新。黄土小路呢?不再是尘土飞扬,而是黏糊糊的,赤脚踩上去,软软的,酥酥的,那样舒坦惬意;风更是柔和清爽的,不大也不小,不时夹带着星星点点的雨霏,迎面扑来,柔柔的,痒痒的,令人心花怒放。空气异常清新,湿漉漉的,啜一口,清爽无比,涤荡肺腑,那种舒爽,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就连人也是柔和爽朗的,似乎一下子长了精神,疲倦、懒散、昏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眼睛充盈着喜,脸上堆满了笑,通体透明畅亮,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兴奋得不能自已。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民间也有“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或“惊蛰不停牛”之说,但此时天气仍未完全转暖,气温还不稳定,土壤温度提升不起来,不宜大面积开展播种。所以只能借午后天气稍暖,少量播种一些豌豆之类的早熟作物。其他大范围耕作播种,要等到气温回升、天气完全转暖后才能陆续展开。清明节过后就到了季春,天气正式转暖,各种农事活动便可大规模地展开。种瓜种豆,种玉米种谷子,一物接着一物地播种,忙得农人们腾不出手、歇不下脚来。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播种才有收获。他们恨不得将一切希望、一切憧憬都播种在春天里。(摘自2018年4月7日人民日报)(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通过天气的变化判断清明即将来临,自然的引出下文对清明时节的描绘,同时表达自己的期盼之情。B . 文章第三段通过与桃花、杏花的对比突出梨花、苹果独领风骚,一身素洁,也表明作者对梨花和苹果花情有独钟。C . 文中所写常见之景中含有浓浓的乡情,语言中近乎口语的句子,再加上农谚的引用,显出浓厚的乡土气息。D . 虽有“惊蛰不停牛”之说,实际上此时只能少量播种一些早熟作物,各种农事活动大规模展开,还要等到清明节过后。(2)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的第二段进行简要的赏析。 (3) 文章的标题是“回忆清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回忆清明?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B . “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C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D . 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B .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C .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 . 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8高一上旅顺口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在这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中,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B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C . “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D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E .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在这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中,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B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C . “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D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E .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3) 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8高二上毕节期中)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 (2) 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 (3)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 (2019高一上安徽竞赛) 下面是王兵同学给班主任李老师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5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李老师:你喊我今天上午到班级商议弄黑板报一事,因临时身体有恙,不能赴会,特告知,请见谅。王兵12月6日9. (5分) 下面是全国汉字输入大赛的徽标,请简要说明该徽标的组成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 (2017高二下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各种P图软件盛行的今天,网络和各种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漂亮而相似的面孔,这种“网红脸”图片只需“一键美颜”或几个简单步骤就能美化人物,却缺失了真我;简单便捷的美化大行其道,却饱受垢病。与此相反,摄影师小李却是先拍摄黑白照片,又用类似工笔画的手法在电脑上一层层上色,每幅照片的后期处理大约都要二十多天,他从不省去任何一个步骤,不怕麻烦与复杂,一笔一笔地“画”出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他走了一条很窄的路,却独树一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