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34315385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三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1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树树皆秋色, 。(野望)(2) ,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3) ,归雁入胡天。(使之塞上)(4)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5)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以俯仰两种视角,写出了月夜与云霞的美丽。(6)三峡中用夸张手法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 。2(12分)名著导读。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因为在中国,像许多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皮肤黝黑、粗糙,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qi、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和颜悦色,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1)以上片段选自美国记者 的红星照耀中国。其中“他”是 。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从 年6月至10月在以 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红星”象征着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黝黑 粗糙 羞qi (3)成语“和颜悦色”的意思是: (4)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3(3分)猜一猜下面三段文字描述的人物: 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4(10分)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大自然交友同各种植物结缘的古代文人有很多。如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自己的居所边种树,并填词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唐代诗人杜甫爱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则是“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 材料二:“蚂蚁森林”是支付宝为了支持国内保护环境的政策,以及帮助有这个想法却苦于没有渠道的普通人们发起的公益项目。据统计,两年来共有近3亿人参与了“蚂蚁森林”活动,在超过4万亩的沙漠种上了植被,每天有超过7万颗树苗在库布齐沙漠中被种下。国外媒体称库布齐绿洲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材料三:【中国日报网 2月13日电】英国自然旗下期刊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自2000年以来,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报告指出,地球新增植被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尽管看上去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是主要促成因素,但是2000年到2017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应该归功于中国和印度。具体而言,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植被面积增长。中国新增植被面积中有42%是森林。(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再补充一位古人的例子。(2)看了材料二的内容,请你谈一下“蚂蚁森林”这一公益活动的好处有哪些?(3)请给材料三的消息拟一个标题。(4)根据三则材料,你发现我们的民族有什么传统?为了继承这一传统你能做些什么?请列举两件事。二、阅读。(55分)5(19分)散文阅读青瓦徐吸我喜欢青瓦,喜欢它成熟拙朴的青蓝。我曾经迷恋于青瓦的制作,看窑厂的工人如何掘地三尺,把细腻柔软的黏土方方整整地挖起来,一片片制成瓦坯,再烧制成瓦。制作青瓦的泥瓦场,活像一个考古现场,本色,有序。做瓦和做糕点一样复杂,所不同的是,制瓦是制造声音的过程。两片成熟的瓦碰在一起,轻重适度,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是很聪明的声音,而两片糕碰在一起,声音就是傻傻的。所以我现在还认为,烧制青瓦,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制瓦是瓦坯入窑密封并经过烟熏火燎达到一定火候以后,在关键时刻兜头浇以冷水,瓦被窑窟闷在云雾里,色彩由暴怒的火红变成妖魅的青蓝或青黑。待到冷却完毕,就是开窑验货的时候。敲击时涩勒无声的须瓦解,叮当有声的方能得以保全。好坏但凭声响。一片片普通的青瓦就这样开始它遮风挡雨的岁月。v在江南,老街上,老屋房顶上,瓦缝参差,青瓦正反交错有序地叠放在一起。一条条,一垄垄,一沟沟。云归天瞑,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气的变化,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老街拒绝琉璃瓦,只接受青瓦。琉璃瓦精致,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琉璃自古就是宫廷的产物,烟雨迷蒙,粉墙飞檐,铺满青石板的老街盖上琉璃,有点自不量力琉璃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很喜欢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雨细如愁,檐口的青瓦在帘端闲挂银钩。没有了青瓦,江南也许会少了许多生趣,恐怕清平人生的许多闲情逸致也因此会瓦解。“瓦解”是一个本色直观的词,支离破碎,无法挽回,人生家国借“瓦”,而道出了残存的意象。但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先把土制成圆筒形,尔后分解为四,即成瓦。因此,对每一片青瓦而言,瓦解就是脱胎,入窑便是造化,土赋予其形,火煅炼其魂,水造就其魄。烦琐的人生,或许也不过如此罢了。就像青瓦一样,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呼吸的生命。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的青瓦的?(2)为什么说“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3)作者说“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结合上下文,赏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4)本文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5)作者说:“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可在结尾又说“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6(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漫啜秋光浓似酒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选文有删改)(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按要求赏析句子。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7(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哺糟啜醨(chu l):吃酒糟,喝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念: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盖竹柏影也盖: 皆可以饱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三、写作。(60分)8(60分)一只漂亮的蝴蝶去找医生整容。医生说:“你现在已经够漂亮啦!用不着再美容。”蝴蝶说:“红颜易老,我还想把自己整年轻点儿!”医生问:“你对现在的自己到底哪儿不满意嘞?”蝴蝶再三请求:“反正我还想再年轻点。”医生只好同意手术。几天后,当一层层绷带被解开,蝴蝶激动地接过镜子,镜子里面竟然是条毛毛虫。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1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之塞上)(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5)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以俯仰两种视角,写出了月夜与云霞的美丽。(6)三峡中用夸张手法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山山唯落晖(注意“晖”的书写)(2)日暮乡关何处是(3)征蓬出汉塞(4)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5)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6)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12分)名著导读。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因为在中国,像许多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皮肤黝黑、粗糙,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qi、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和颜悦色,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1)以上片段选自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其中“他”是 周恩来。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从 1936年6月至10月在以 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红星”象征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黝黑yu粗糙co羞qi怯(3)成语“和颜悦色”的意思是: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4)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魁”,应改为“魅”。【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由“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皮肤黝黑、粗糙,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的提示可知,此人是周恩来。(2)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黝黑”读作yu hi,“粗糙”读作c co,“羞怯”读作xi qi。(3)本题考查成语含义。“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4)本题考查易错字辨析。“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中“魁”错,应写作“魅”。答案:(1)埃德加斯诺 周恩来 1936 延安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yu co 怯(3)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4)魁 魅【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3(3分)猜一猜下面三段文字描述的人物: 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解答】答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4(10分)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大自然交友同各种植物结缘的古代文人有很多。如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自己的居所边种树,并填词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唐代诗人杜甫爱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则是“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 材料二:“蚂蚁森林”是支付宝为了支持国内保护环境的政策,以及帮助有这个想法却苦于没有渠道的普通人们发起的公益项目。据统计,两年来共有近3亿人参与了“蚂蚁森林”活动,在超过4万亩的沙漠种上了植被,每天有超过7万颗树苗在库布齐沙漠中被种下。国外媒体称库布齐绿洲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材料三:【中国日报网 2月13日电】英国自然旗下期刊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自2000年以来,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报告指出,地球新增植被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尽管看上去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是主要促成因素,但是2000年到2017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应该归功于中国和印度。具体而言,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植被面积增长。中国新增植被面积中有42%是森林。(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再补充一位古人的例子。(2)看了材料二的内容,请你谈一下“蚂蚁森林”这一公益活动的好处有哪些?(3)请给材料三的消息拟一个标题。(4)根据三则材料,你发现我们的民族有什么传统?为了继承这一传统你能做些什么?请列举两件事。【分析】材料一举例论证论述了与大自然交友同各种植物结缘的古代文人有很多的观点,材料二论述了支付宝“蚂蚁森林”为支持国内保护环境的政策所做的努力,材料三论述了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的观点。【解答】(1)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补充。结合材料一中“与大自然交友同各种植物结缘的古代文人有很多”的观点,再根据后面的示例格式,可以补充例子为:周敦颐爱莲,写出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高洁的句子。(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两年来共有近3亿人参与了蚂蚁森林活动”可得:人数多;根据“在超过4万亩的沙漠种上了植被,每天有超过7万颗树苗在库布齐沙漠中被种下。国外媒体称库布齐绿洲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得:见效快,效果好。(3)本题考查消息标题的拟写。根据导语部分中的“自2000年以来,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可得:地球正在变绿,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拓展。第一问“我们的民族有什么传统”,根据材料一“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自己的居所边种树”“唐代诗人杜甫爱竹”,以及材料二“在超过4万亩的沙漠种上了植被,每天有超过7万颗树苗在库布齐沙漠中被种下”,材料三中“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可得: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环境的传统(或者植树绿化的传统)。第二问“为了继承这一传统你能做些什么”,也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你能够做什么,比如:可以参与植树节植树活动;通过参与出黑板板报、手抄报宣传植树绿化的意义;提醒家长参与“蚂蚁森林”等公益活动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周敦颐爱莲,写出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高洁的句子。(2)人数多,见效快,效果好。(3)地球正在变绿,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4)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环境的传统(或者植树绿化的传统);“我”可以参与植树节植树活动;通过参与出黑板板报、手抄报宣传植树绿化的意义;提醒家长参与“蚂蚁森林”等公益活动。【点评】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二、阅读。(55分)5(19分)散文阅读青瓦徐吸我喜欢青瓦,喜欢它成熟拙朴的青蓝。我曾经迷恋于青瓦的制作,看窑厂的工人如何掘地三尺,把细腻柔软的黏土方方整整地挖起来,一片片制成瓦坯,再烧制成瓦。制作青瓦的泥瓦场,活像一个考古现场,本色,有序。做瓦和做糕点一样复杂,所不同的是,制瓦是制造声音的过程。两片成熟的瓦碰在一起,轻重适度,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是很聪明的声音,而两片糕碰在一起,声音就是傻傻的。所以我现在还认为,烧制青瓦,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制瓦是瓦坯入窑密封并经过烟熏火燎达到一定火候以后,在关键时刻兜头浇以冷水,瓦被窑窟闷在云雾里,色彩由暴怒的火红变成妖魅的青蓝或青黑。待到冷却完毕,就是开窑验货的时候。敲击时涩勒无声的须瓦解,叮当有声的方能得以保全。好坏但凭声响。一片片普通的青瓦就这样开始它遮风挡雨的岁月。v在江南,老街上,老屋房顶上,瓦缝参差,青瓦正反交错有序地叠放在一起。一条条,一垄垄,一沟沟。云归天瞑,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气的变化,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老街拒绝琉璃瓦,只接受青瓦。琉璃瓦精致,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琉璃自古就是宫廷的产物,烟雨迷蒙,粉墙飞檐,铺满青石板的老街盖上琉璃,有点自不量力琉璃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很喜欢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雨细如愁,檐口的青瓦在帘端闲挂银钩。没有了青瓦,江南也许会少了许多生趣,恐怕清平人生的许多闲情逸致也因此会瓦解。“瓦解”是一个本色直观的词,支离破碎,无法挽回,人生家国借“瓦”,而道出了残存的意象。但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先把土制成圆筒形,尔后分解为四,即成瓦。因此,对每一片青瓦而言,瓦解就是脱胎,入窑便是造化,土赋予其形,火煅炼其魂,水造就其魄。烦琐的人生,或许也不过如此罢了。就像青瓦一样,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呼吸的生命。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的青瓦的?(2)为什么说“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3)作者说“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结合上下文,赏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4)本文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5)作者说:“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可在结尾又说“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分析】这篇文章作者开篇交代自己对青瓦的喜爱,接着介绍青瓦的制作过程,青瓦的检验方法,青瓦的叠放,青瓦与琉璃瓦的区别,青瓦的诗情画意等。最后表达自己由瓦获得的感悟:烦琐的人生与青瓦一样,不经历磨练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呼吸的生命。同时表达出对日益消亡的传统文化的遗憾。【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这篇文章开篇第一段点明自己对青瓦的喜爱;第二段介绍青瓦的制作过程;第三段写了青瓦的检验方法;第四段写青瓦的叠放;第五段指出青瓦与琉璃瓦的区别;第六至八段,写青瓦的诗情画意;最后写出由青瓦所获得的感悟。(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此段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意在写“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气的变化”,即表现雨打在青瓦上的声音即使在屋中的人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以此来表现青瓦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同时又将其与老街人来类比,突出老街人心里藏不住事的直爽、淳朴。(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进行。阅读这个句子,这个句子重点写了青瓦在月下的美景,从视觉的角度,写出月下青瓦与柳色、小家碧玉等相融合,意境无比的优美引人。作者对江南老街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作用分析。阅读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重点写了青瓦与琉璃瓦的区别。“琉璃瓦精致,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琉璃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表现琉璃瓦的高贵,与青瓦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作者依旧认为“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突出青瓦虽然粗拙,但却与江南老街十分相配。(5)本题考查句子与文章主旨的理解。“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作者这么说的原因在于“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先把土制成圆筒形,尔后分解为四,即成瓦。因此,对每一片青瓦而言,瓦解就是脱胎,入窑便是造化,土赋予其形,火煅炼其魂,水造就其魄”。也就是说,作者这么说是相对于青瓦的制作过程而言的。“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这得从人们对事情的美好愿望的角度来说的,追求成功与完美这是每个人的常情。答案:(1)分别从青瓦的制作过程,青瓦的检验方法,青瓦的叠放,青瓦与琉璃瓦的区别,青瓦的诗情画意等方面来写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因为青瓦成熟拙朴,毫无遮拦地为人们“遮风挡雨”,以及在江南老街雨中的沉静,一如淳朴憨厚,藏不住心事的江南人。(3)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抓住色彩来描绘,瓦的青,柳的绿,月色的朦胧和黄昏的绮丽,描绘了夜色将临时江南老街的独特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江南老街的喜爱。(4)运用对比手法,把青瓦和琉璃瓦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青瓦的成熟拙朴,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青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不矛盾。“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说的是青瓦的制作方法,是由土坯脱胎成为青瓦的必要过程,强调的是“瓦解”;“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强调的是“玉成”,表现淳朴的人们一心向善成人之美的美好愿望。“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日益扩张的不满,以及对日益消亡的传统文化的留恋。【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漫啜秋光浓似酒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选文有删改)(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按要求赏析句子。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在秋天的傍晚,欣赏到秋天迷人的景色,又遇到一位背负草捆的老人,联想到辛劳一辈子的祖父。由果实的光芒想到祖父的话语,生发出要用勤劳创造收获的秋天的感慨。文章情景交融,感染力很强。【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第段中,作者“漫啜秋光”,是从视觉方面的”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嗅觉方面的“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概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为本题答案。(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这个老人与祖父一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写这位老人,一方面是为了衬托祖父的形象。另一方面,老人背着草捆,也是秋天的一道风景。描写老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句,“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把秋天的蝉声比喻成摇篮曲的余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声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秋声的喜爱。第句,祖父说:“僵桃是犟种。”祖父把僵桃比作犟种,是他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意思是人也要僵桃一样,对苦难要永不服输。(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全文最后两段,从秋天的分量、秋天的浓度,要亲身体验才能有所体会的角度来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在内容上,强调要肩负重任,品味生活的各种滋味,说明只有辛勤劳作,才能在人生的秋天有所收获。答案(1)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2)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儿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老人也是秋光中一道风景,对老人进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4)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渡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点评】记叙文或散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7(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哺糟啜醨(chu l):吃酒糟,喝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皆可以饱饱:吃饱(使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分析】【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句意: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盖:大概是。句意:都可以充饥。饱:吃饱(使饱)。(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但,只。吾,我们。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词:苟,如果。皆,都。句意: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重点词语等方面入手,必须注意分析出表达效果。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从【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知道,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到快乐)。答案:(1)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大概是;吃饱(使饱)。(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3)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到快乐)【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三、写作。(60分)8(60分)一只漂亮的蝴蝶去找医生整容。医生说:“你现在已经够漂亮啦!用不着再美容。”蝴蝶说:“红颜易老,我还想把自己整年轻点儿!”医生问:“你对现在的自己到底哪儿不满意嘞?”蝴蝶再三请求:“反正我还想再年轻点。”医生只好同意手术。几天后,当一层层绷带被解开,蝴蝶激动地接过镜子,镜子里面竟然是条毛毛虫。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写蝴蝶为了追求更年轻、更美丽而做整容手术,结果适得其反,变成了一只毛毛虫。分析材料,可以说,是蝴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美丽,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结果害了自己,审题可知,有两个要点提示,一是“更重要的是现在”,即现在是最美好的。一是“欲望不加控制就会害人害己”,审题立意是一定要把握住以上要点,所以,本文的立意角度可以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控制欲望;2.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美丽;3.做事要适可而止;4.人要正确认识自己;5.做事过犹不及;6.贪婪害人害己;7.无欲则刚。【解答】人贵有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是指自己了解自己。不会因为别人的安排而失去自己人生的方向,不会由于命运的打击而抹杀自己的闪光,更不会得意于一些井底之蛙的宠爱而放浪形骸 自知才能为自己即将要走的路正确定位,找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赖斯正是因为自知,才成就了她辉煌的人生。在二十岁之前,赖斯一直梦想着成为舞台上一位众星捧月的钢琴家。她刻苦地训练,直到一个11岁的小孩出现在她面前。那个小孩可以把赖斯当时会的曲子全部弹下来,而且弹得声情并茂。她毅然地改修了律师专业,与生俱来的口才,思维敏捷的天赋,使她很快进入了美国政界,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赖斯了解自己,有选择的勇气,于是她的才华得以施展,而她也因为自知而创造了美国历史,创造了辉煌人生。 自知才能支撑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忍受质疑和嘲笑。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的存在就是让全世界都皱眉!”韩寒自信得过分,自恋得过火,不过他的自知又让人佩服。他的存在确让世界皱眉,最起码是中国舆论。他的成名曾引发了全社会对培养专才还是全才的热议。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放荡不羁,却又忧郁伤感。不管命运给他以多大的舆论冲击,他只是安静地反驳,不大肆澄清,也不轻言放弃,因为他始终明白自己的重量,并一直对自己抱有信心。自知让他面对外界的重压依然对自己的灵魂不离不弃。 自知才能保持澄明的心境,让我们在得意之处而不会忘形。 世界足球史上屹立着一位头戴光环的健将罗纳尔多。他在刚刚获得莫大殊荣后的一次记者采访中说道:“这并不是我的最好成绩,我的最好成绩永远是下一次。”粉丝的鲜花和尖叫仍然让他保持着低调。因为自知,他没有被冠军冲昏头脑,因为自知,他依然沿着最初的方向去超越梦想 人贵自知,知道自己的路途方向,知道自己的意志坚强,知道自己的荣誉赏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辉煌”。 每个人都有分量,有价值,只有先做到自知,然后才能实现价值。【点评】文章以一句古话提出中心论点“人贵有自知之明”,然后从“自知才能为自己即将要走的路正确定位,找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自知才能支撑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忍受质疑和嘲笑”“自知才能保持澄明的心境,让我们在得意之处而不会忘形”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文末深化论点,进行总结。不失为一篇佳作。第21页(共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