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复习题简答题:1、编辑模型时,如何一次撤销多步操作呢?选择撤销命令旁的下拉图标,选择要撤销的各步操作,点击“撤销”即可。2、为什么板单元消隐后不能显示厚度?程序默认的消隐选项为不显示板单元的厚度,因此如要显示板的厚度,需要在“显示控制”中定义消隐选项,并选择显示厚度即可。3、如何在模型窗口中显示施加在结构上的荷载作用图示及其数值?荷载显示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在工作树形菜单中在某个荷载内容上单击右键,选择显示;另一种是在“显示”中选择某种荷载进行显示。4、如何进行二维平面分析?“结构类型”对话框中有多种结构类型可供选择(3-D、X-Z平面、Y-Z平面、X-Y平面、约束RZ)。建立模型时,直接在本对话框定义相应的平面结构类型(X-Z平面、Y-Z平面、X-Y平面)即可。5、梁两端的典型边界条件有哪些?两端铰接,两端固定,固定-自由,固定-铰接,6、塑性材料模型有哪些?Tresca模型,Von Mises模型,Mohr Coulomb模型,Drucker Prager模型,7、在一根主梁上已经施加了荷载,复制该主梁生成第二根主梁时,如何也同时复制第一根梁上施加的荷载?在“复制和移动”对话框中,有“复制节点属性”和“复制单元属性”选项。当点击按钮后,将显示所有可复制的属性选项,根据用户的需要勾选选项即可。8、复制某结构组的单元,生成的新单元为什么不是该结构组?是不是还要重新定义?复制单元时不能同时复制原结构组信息。选择复制生成的新单元,然后在树型菜单的“组”表单里选择原结构组名称,单击鼠标右键弹出菜单中选择“再分配”即可。或者选择所有相应单元和节点,在树型菜单的“组”表单里选择原结构组名称鼠标拖放至模型窗也可。9、建立板单元时,有两种类型的板单元(薄板与厚板),此两种类型的板单元有什么区别?对计算结果有什么影响?薄板不考虑法向剪切变形,厚板考虑剪切变形。10、定义收缩徐变对话框中有一个定义材龄的地方,定义施工阶段对话框中也有一个定义材龄的地方,两个材龄有什么区别?对哪些结果产生影响?定义收缩徐变对话框中的材龄是混凝土开始收缩的材龄,是混凝土从浇注到开始发生收缩(即拆模)时的时间;定义施工阶段时,也需要输入被激活结构组的材龄,这个材龄是混凝土开始能够承受荷载的材龄,也是开始徐变的材龄。11、导入截面特性计算器生成的“*.sec”格式截面数据文件后,还需要输入“设计参数”(T1、T2、BT、HT),如何定义这些设计用各参数?对于箱型截面T1、T2为上、下翼缘板厚度,BT为外腹板中心距离,HT为上、下翼缘的中心距离。程序在计算抗扭承载力时,为了计算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使用的参数。h = HT + (T1 + T2)/2,b = BT + 验算扭转用厚度。当T2输入为0时,程序默认为是T型截面(开口截面)。此时,BT值不起作用,h = HT +T1 /2,b = 2验算扭转用厚度。12、板单元“面内厚度”与“面外厚度”的区别?“面内厚度”是为了计算平面内的刚度(In-Plane Stiffness)而输入的厚度,“面外厚度”是为了计算平面外的刚度(Out-of- Plane Stiffness)而输入的厚度。一般对于实心板单元的面内、面外厚度取相同值,对于空心板单元就需要分别输入厚度。当程序计算板单元的自重时,采用的是面内厚度。如果用户只输入了面外厚度,程序取用该值。13、用板单元建立箱梁箱体,实体单元建立横隔梁。如何连接实体单元和板单元?板实体单元和板单元公用节点或刚性连接即可。不同类型单元的节点自由度数量不同,所以连接之前还要利用边界条件来统一自由度数量。不然在运行分析时,结构会发生奇异。14、使用“悬臂法桥梁建模助手”时,对桥墩只能输入一个高度,如何定义桥墩高度不一样的模型?首先使用“悬臂法桥梁建模助手”建立等高度桥墩模型,然后调整桥墩梁单元的长度即可。在边界条件菜单中有“设定梁端部刚域”和“刚域效果”两个选项,两者有什么区别?“设定梁端部刚域”适用于所有相交单元的刚域,需要用户对梁单元端部节点输入相应的刚域长度。“刚域效果”能够自动识别和考虑梁柱相交点的刚域效果,程序默认平行于整体坐标系Z轴的梁单元将被视为柱构件,整体坐标系X-Y平面内的梁单元将被视为梁构件。相关知识 使用“刚域效果”注意事项: (1) 轴向刚度和抗扭刚度按L(节点间长度)计算,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使用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计算。(2) 分布荷载计算:刚域长度区段内的分布荷载换算成节点剪力,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区段内分布荷载转换为剪力荷载和弯矩荷载。(3) 计算自重长度:柱构件按节点两点间距离计算自重,梁构件按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计算自重。(4) 构件内力的输出位置: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区段四等分位置。(5) 当梁柱连接点同时定义“刚域效果”和“释放两端部约束”时,不考虑该点的“刚域效果”。使用“设定梁端部刚域”注意事项:(1) 选择“整体坐标系”时,计算单元刚度、分布荷载、自重使用的长度为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而且内力输出位置是以两端节点四等分输出。选择“单元坐标系”时,计算单元刚度、内力输出位置使用的长度为考虑刚域后的长度(L1=L-Zf (Ri+Rj)),但计算分布荷载、自重使用的是两节点间长度。15、一次落架桥梁,没有施工阶段划分,自重还需定义为施工阶段荷载吗?施工阶段荷载和其他荷载类型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进行施工阶段分析,那么自重的荷载类型应选择“恒荷载”。如果进行施工阶段分析,且自重是在施工阶段激活参与作用的,那么其荷载类型建议选择“施工阶段荷载”。16、为什么“移动荷载分析”结果没有考虑冲击作用?人群荷载不考虑冲击作用,因此程序默认不考虑冲击作用,即在移动荷载分析控制选项中定义的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对分析结果没有影响。17、输入预应力钢束形状时,钢束形状选项:直线、曲线、单元有什么区别?对钢束控制点坐标的插入点是否有影响?钢束形状分为三种类型,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输入不同类型的钢束形状。直线和曲线是指桥梁的形状,曲线桥布置预应力钢束时选择曲线类型比较方便。选择单元类型时表示钢束形状沿着单元布置,且此时布置在单元内外侧的钢束的长度会相同,在钢束长度和重量上产生一些误差。选择“曲线”时没有这样的问题,但仅适用于桥梁形状为圆曲线的桥梁布置预应力钢束。对于缓和曲线因为曲线半径和圆心都在变,所以提供了“单元”这种近似的输入方法。18、使用“变截面组”功能建立的变截面梁,只能查看变截面组两端的截面特性值。如何查看变截面组内部各个单元的截面特性值?在“变截面组”对话框中选择已定义好的边界面组名称,然后点击“转换为变截面组”按钮即可。程序将按变截面组的变化曲线规律,自动计算并生成每个单元的变截面尺寸数据及详细截面特性值。为什么定义“反应谱荷载工况”时输入的周期折减系数对自振周期计算结果没有影响?程序中得周期折减系数是为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刚度贡献以及阻尼等的影响而设置的,仅仅是对反映谱函数得一个折减或者提高,与结构固有周期并没有关系,结构固有周期是结构自身的特性,只与自身的刚度、质量以及约束方式等因素有关。19、定义截面时,“数据库/用户”表单里定义的矩形截面不能进行设计和验算。如何定义设计用矩形截面?在“设计截面”表单里的截面类型中选择“中腹板”类型,然后在“室类型”选项中选择“无”即可。在定义反应谱函数中,放大值中的“最大值”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是放大系数的另一种定义方法。按照最大值的方式来规定最大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其他加速度的放大系数采用和最大加速度同样的放大系数来处理。20、移动荷载定义车道时,所选单元需输入跨度,“桥梁跨度”的含义?定义车道时输入的桥梁跨度队移动荷载的选取及冲击系数会可能产生影响。当选择的移动荷载大小与桥梁跨度有关时,如城市桥梁车辆荷载,程序内部计算荷载大小时所参考的桥梁跨度就是车道定义中的跨度信息;冲击系数计算当选择按照车道单元跨度计算时,也将按照车道定义中输入的桥梁跨度计算冲击作用。21、移动荷载工况定义时,“组合”与“单独”的区别?单独适用于多个子荷载工况不能组合时选择,如同时进行汽车荷载和挂车荷载分析时。输出各子荷载工况单独作用比较后的最不利包络结果。组合在一个移动荷载工况中,对多种类型的移动荷载组合时选择,如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汽车荷载和列车荷载等。输出各子荷载工况单独作用的组合结果。22、在移动荷载工况定义中,子荷载工况定义时有系数一项要输入,请问这个系数是冲击系数吗?这个系数的大小如何来确定呢?这个系数不是冲击系数,冲击系数程序需要在移动荷载分析控制选项中定义。 在移动荷载工况中的系数作用包含以下两项内容:(1) 可输入纵向折减系数:因为目前版本程序不能根据跨度自动进行纵向活荷载折减,所以对跨度较大的桥梁需要纵向折减时,可在此输入。一般按1.0即可;(2) 可输入横向分布系数:当用户不是按空间布置车道,按目前习惯用横向分布系数方法时,可在此输入由其他计算方法得到的横向分布系数;当既考虑纵向折减系数又考虑横向分布系数时,输入“纵向折减系数X横向分布系数”之积即可。23、为什么定义车道面时,提示“车道面数据错误”?车道面在车道面宽度方向上必须跨越至少两个板单元,当车道面在宽度范围内位于一个板单元上时,程序无法计算。24、“结构组激活材龄”与“时间荷载”的区别?材龄和时间荷载都是模拟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的一种方法。材龄的定义方法是根据定义的材龄程序根据已经定义的收缩徐变函数来计算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而时间荷载是将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等效为一种荷载形式直接施加在结构上。因此对于该模型中的情况如果没有定义收缩徐变函数,那么定义80的时间荷载即可。如果定义了收缩徐变函数,那么在浇筑的施工阶段定义持续时间为80天就可以了。25、施工阶段定义时,边界组激活选择“变形前”与“变形后”的区别?做施工阶段分析时首先要建立成桥阶段模型。且按成桥阶段模型中节点的位置定义边界的位置。变形前指该边界位置在成桥阶段模型中节点坐标位置。变形后指该边界位置在施工阶段产生变形后的节点坐标位置。两种设置对结果还是有影响的。变形前相当于在边界位置把变形后的节点强制恢复到成桥阶段该节点的位置。26、请问设定塑性材料与设定非弹性铰有什么区别?塑性材料用于静力材料非线性分析,是对材料本构特性的一个定义;非弹性铰则是用于执行动力材料非线性分析,是对边界条件的一个定义。在进行反应谱分析时,定义了反映谱函数进行分析,但计算时提示没有质量数据,为什么?反映谱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特征值分析,需要质量数据以生成质量矩阵,在MIDAS/Civil中,有三种方法可以实现对质量的定义,在模型结构类型中可以按集中质量法或一致质量法将自重转化为质量;对于结构以荷载形式考虑的附属结构,在分析中可以通过模型质量将荷载转化为质量;对于节点质量则可以通过模型质量节点质量定义。27、在移动荷载分析控制选项中,一般程序都按照影响线加载,MIDAS中还提供所有点加载方式,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MIDAS的移动荷载分析是按照影响线加载方法进行分析的,具体加载方式分为两种,一是一般的影响线加载方法,一是所有点的影响线加载方法。分别适用于两种移动荷载的分析,影响线加载法适用于车道荷载、汽车荷载分析,而所有点加载适用于列车荷载分析。28、定义“移动荷载分析控制”时,“每个线单元上影响点数量”的含义?“每个线单元上影响点数量”用于指定影响线分析的精度,加载点数量越多,得到的加载位置越接近于实际,但加载位置点过多,会延长分析时间及占用更多的空间。29、如何考虑普通钢筋对收缩徐变的影响?程序默认是不考虑普通钢筋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的,因此如果在模型中设置了截面钢筋,且要求考虑钢筋对收缩徐变的影响时,需要在“施工阶段分析控制选项”中选择在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时“考虑钢筋的约束效果”。30、进行施工阶段分析,程序会自动生成CS:恒荷载、CS:施工荷载、CS:收缩一次、CS:收缩二次、CS:徐变一次、CS:徐变二次、CS:钢束一次、CS:钢束二次、CS:合计,这些荷载工况各代表什么含义?在结果查看时有哪些注意事项?MIDAS在进行施工阶段分析时,自动将所有施工阶段作用的荷载组合成一个荷载工况“CS:恒荷载”;如果想查看某个或某几个施工阶段恒荷载的效应,可以将这些荷载工况从“CS:恒荷载”分离出来,生成荷载工况“CS:施工荷载”;钢束预应力、收缩徐变所产生的直接效应程序自动生成荷载工况“CS:钢束一次”、“CS:收缩一次”、“CS:徐变一次”,由于结构超静定引起的钢束预应力二次效应、收缩徐变二次效应,程序自动生成荷载工况“CS:钢束二次”、“CS:收缩二次”、“CS:徐变二次”;“CS:合计”表示所有施工荷载的效应。上述程序自动生成的“CS”荷载工况仅适用于施工阶段结果的查看,在成桥阶段结果查看时只能通过荷载组合的方式来查看“CS”施工阶段荷载的效应。对于收缩徐变效应,在查看位移时,需查看“CS:收缩一次”和“CS:徐变一次”,而在查看结构内力和应力时,需查看“CS:收缩二次”和“CS:徐变二次”。31、为什么“用户自定义荷载”不能参与自动生成的荷载组合?定义荷载工况时要求选择荷载类型,荷载类型用于荷载工况在荷载组合中的组合系数。“用户自定义荷载”这一荷载类型在荷载组合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组合系数,因此在自动生成荷载组合时,不参与组合。此时可以通过编辑荷载组合,人为将“用户自定义荷载”添加到荷载组合中。32、为什么在没有定义边界条件的节点上出现了反力?因为模型中存在很多孤立节点,且这些孤立节点上都定义了节点荷载,所以在这些节点上程序为避免产生奇异,自动添加了加载方向的约束。此模型修改方法是:首先删除重复单元,选择模型检查结构数据检查并删除重复输入的单元;其次合并多余节点,选择模型节点合并,然后全选所有节点,定义0.0001m的容许误差,合并节点;再次删除自由节点,选择模型节点删除,全选所有节点,勾选删除自由节点,适用即可。引起多余反力的情况还有如下几种情况:(1)建立三维模型,加载平面外荷载,进行二维分析时;(2)定义了节点强制位移或支座沉降时,在相应位置程序自动施加变形方向的约束,因此在对其他荷载进行分析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力。(3)模型中存在孤立节点,且对孤立节点定义了节点荷载,程序会自动在孤立节点上施加相应方向的约束条件,导致多余反力的出现,这种情况对整体结构分析不会产生影响。建立二维模型,加载平面内荷载,但截面为非对称截面,导致加载位置和内力输出位置不在同一平面时。33、相同的梁,一个没有预应力钢束,另一个有预应力钢束但没有张拉,为什么两个梁桥梁的自重荷载下的支座反力结果不同?没有预应力钢束的梁截面取全截面来计算,有预应力钢束的梁按换算截面来计算,如果没有张拉则按照净截面计算。34、如果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随着强度提高,其计算用弹性模量也增大,因此变形应该减小才对,但在MIDAS的强度发展函数中改变混凝土的强度,对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没有影响,为什么?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时定义的混凝土强度发展函数适用于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对于成桥阶段计算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采用的是建模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计算。因此修改强度发展函数中的混凝土强度对施工阶段的结构受力有影响,而对成桥阶段的受力是没有影响的。35、桥梁内力图中的应力、“梁单元应力”、“梁单元应力PSC”的含义?对于上述三种梁单元应力表示方法,简要叙述如下:梁单元应力移动荷载分析根据最大轴力、最大弯矩计算正应力,施工阶段荷载分析考虑弹模变化计算截面正应力;梁单元PSC应力移动荷载分析根据最大轴力、最大弯矩计算正应力,施工阶段荷载分析不考虑弹模变化计算截面正应力;桥梁内力图应力移动荷载分析根据应力影响线计算得到正应力,施工阶段荷载分析考虑弹模变化计算截面正应力。以上三种应力计算方法中采用的截面特性均为考虑了截面钢筋的换算截面特性。36、一个简支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中心对齐时,没有轴力产生,当采用顶对齐时,有轴力产生。这是怎么回事?截面偏心的设置对结构的分析是有影响的,因为荷载和边界条件都是施加在节点位置上的,因此截面的偏心设置就决定了荷载和边界条件施加位置。而内部计算是以换算截面的形心轴连线为基准来定义单元的局部坐标系,且内力结果的输出是按单元局部坐标系来输出的。因此不同的偏心可能得到不同的内力结果,尤其是对于变截面梁单元来说这一现象更为明显。37、对于板单元建立的模型,得到都是每个板单元的内力情况,如何得到任意剖断面上板单元的内力合力呢?对于板单元如果要查看某个剖断面的内力的合力,有两种查看方法,一是在板单元内力查看时定义剖断面,然后选择按剖断面查看,另一种方法是在结果中查看局部方向内力合力。剖断面查看内力时:要求剖断面必须位于板单元的边缘,程序可以给出该剖断面上各节点位置处的板单元内力。局部方向内力合力查看时:也要求选择的局部的板单元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上,否则无法计算局部板单元的内力合力。当选择的板单元的边缘满足位于同一平面的要求时,所选的板单元的共边缘位置会以虚线表示,同时给出局部方向的坐标,然后在“局部方向内力合力”里点击计算就可以计算板单元在此局部方向的内力合力了。38、请问用midas出内力图的时候,默认的数值都是保留小数点后5位的,怎么让它只保留1位呢?怎么自定义?单元内力图中数值的显示精度可以在单元内力图显示对话框中选择数值,然后在“数值”项里指定显示精度。39、为什么“梁单元组合应力”不等于各分项正应力之和?因为截面模拟了横坡,因此截面正应力分量Sby给出的截面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应力值,而组合应力中的应力位置12点,却并不是截面的最高点,因此位置不同,其应力结果当然不同。40、梁单元细部分析结果比梁单元应力图形显示内容各全面,那么“梁单元细部分析”能否查看截面的局部应力集中呢?首先要明确的是对于梁单元来说,限于梁单元的特性,梁单元截面应力不会体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但在梁单元细部分析结果中可以详细查看每点的截面正应力、主应力。只需输入该点在单元局部坐标的x、y、z坐标即可。41、为什么定义梁端刚域后,梁截面偏心自动恢复到中心位置?定义截面时的“梁截面偏心”是“设定梁端部刚域”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利用“设定两端部刚域”的方法也可以定义梁截面任意偏心的情况。对同一根单元同时定义“设定梁端部刚域”和“梁截面偏心”时,优先考虑“设定梁端部刚域”,“梁截面偏心”不起作用。42、模型中使用了“刚性连接”的同时做施工阶段分析时,为什么信息窗口提示“在施工阶段不能删除具有连接节点的刚性连接”?MIDAS/Civil程序中的“刚性连接”在施工阶段中是无法钝化的。程序认为“刚性连接”从激活之日起就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定义施工阶段时,钝化“刚性连接”程序将提示错误,且不能正常运行分析。此时,使用“弹性连接(刚性)”来代替“刚性连接”即可。43、当分别采用2-D和3-D两种方法输入钢束,发现预应力效应不一样,有些截面相差有点大,确定一下是程序处理二者的方式不一样,还是钢束坐标有问题?2-D输入和3-D只是预应力钢束形状的两种输入方法,2-D输入法相比3-D输入法更为详细,可分别考虑平弯和竖弯不同半径的情况;而3-D的输入方法中输入的弯曲半径是钢束的空间半径。当钢束布置形状较复杂时建议使用2-D输入法。44、悬臂施工的刚构桥,在自重荷载作用下,悬臂端发生上拱,为什么?因为查看的位移时默认情况查看的是结构在所有荷载作用下的累计位移,这个位移仅包含由荷载引起的位移,实际上为保证结构整体线形的平顺需在每个悬臂施工时设置虚拟切向位移(预抛高),因为悬臂施工在施工当前悬臂段时,通常都会沿一定的上仰角施工,这样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当前施工段在后续施工段自重作用下发生向下变形,直至成桥达到预期线形。 45、将挂梁与主梁按刚性连接处理了,两端铰接节点主从约束一段约束水平竖向一段只约束竖向,为什么计算结果,挂梁与主梁节点上的竖向位移不等,而且还差的很大?在有扭转变形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刚性连接的两点转动位移相等,但平动位移通常是不相等的。46、在“分析/水化热分析控制”对话框输入的初始温度为23,在“模型/结构类型”中输入的是19(环境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地基的最低温度为15(固定温度为19),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影响地基温度的因素有多个,“分析/水化热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初始温度、“荷载/水化热分析数据/定义水化热分析施工阶段”中的初始温度、“分析/水化热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固定温度都会对温度结果起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分析/水化热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固定温度,对结构的最终温度起决定作用。47、想得到跨中发生最大下挠时,移动荷载的布置形式,如何得到?移动荷载追踪器的功能是根据影响线查找最不利荷载布置位置。使用移动荷载追踪器功能追踪跨中节点发生最大向下变形时荷载布置形式。 因为追踪的是向下变形最大,因此选择荷载MVmin,表示最小变形(变形以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所以最小变形就是最大下挠)。48、分析完成后定义悬臂法预拱度时提示出错。请问是什么原因?预拱度查看方法不对。预拱度有几种查看方法,其中悬臂法预拱度适用于悬臂法建模助手建立的模型;其他方法建立的模型的预拱度查看选择一般预拱度。49、通常在计算预拱度时要考虑50%活载引起的结构的挠度,请问这一点在程序中如何模拟呢?预拱度计算只是施工阶段预拱度计算,因此不能直接考虑移动荷载的影响。通常如果要考虑移动荷载对预拱度的影响,可以先进行移动荷载分析,然后得到最大变形位置的荷载布置形式,并将此荷载转换为等效静力荷载。并将此静力荷载定义为一个荷载组在最终施工施工阶段激活。50、模型预应力计算工况预应力钢筋不起作用,预应力钢筋是内部后张,如果是内部先张,预应力就起作用,请问是何原因?在“钢束特性值”里定义的“管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错误,如下图所示,在长度单位为m的情况下,该系数应该是0.0015,而不是1.5。这个系数过大会导致预应力摩擦损失过大,甚至超过钢束张拉力,所以预应力效应损失殆尽,对结构分析不起作用。 当预应力类型选择为先张法时,因为先张法不考虑摩擦损失,因此不需要输入偏差系数,而其他参数定义都是正确的,所以可以得到预应力的分析结果。51、施工阶段分析完成后,程序自动进入POSTCS状态下,POSTCS表示是什么意思?POSTCS表示的是施工阶段分析完成后的阶段,通常是成桥阶段,但如果在施工阶段分析控制选项中指定施工阶段分析仅分析到第n个施工阶段时,POSTCS阶段就表示模型分析完前n个施工阶段后的状态。52、结构分析完成后,在主菜单“结果桥梁内力图”显示是灰色的,不可以查看,为什么?桥梁内力只能对施工阶段分析模型可以查看,对应一般分析模型无法查看桥梁内力图。名词解释:1、节点单元和单元连接的点。2、梁单元三维结构的理想一维线单元,承受侧向荷载。3、实体单元尺寸较小的三维物体。4、荷载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它因素。5、边界条件组对复杂的模型,当分析和设计中需要反复使用某些边界条件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边界组,然后可以直接使用该边界组名称进行选择(选择属性),或只激活该边界组(激活属性)。6、泊松比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值7、阻尼比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之比,表达结构体标准化的阻尼大小。8、热传导率,材料直接传导热量的能力称为热传导率,或称热导率。热导率定义为单位截面、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9、振型形状对应固有频率体系自身振动的形态。每一阶固有频率都对应一种振型。10、徐变混凝土徐变是指混凝土在应力不变时,其应变随时间而持续增长的特性。1、单元在有限元方法中,把结构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部分。2、板单元厚度较小的二维物体。3、边界条件为了获得物理问题(各种微分方程)的唯一解,对计算域边界设定的各种参数值。4、结构组对复杂的模型,当分析和设计中需要反复使用某些单元和节点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结构组,然后可以直接使用该结构组名称进行选择(选择属性),或只激活该结构组(激活属性)。5、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6、材料硬化当材料屈服时,硬化指随着塑性应变的变化,屈服面的变化。7、比热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8、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9、水泥水化热水泥遇水化合,发生放热反应,在整个水化、凝结、硬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10、剪切模量是材料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在弹性变形比例极限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