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7057888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金融危机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文摘要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减速、通胀压力冲高回稳、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明显回调、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等等。本文简介了金融危机下国内商业银行的现状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某些改革的建议。核心词:后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现状;机遇;挑战;改革目 录中文摘要(1)一、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银行业现状(3)(一)、呆坏账率增长(3)(二)、及时调节方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3)(三)、巨额的经济刺激筹划难以惠及中小公司(3)(四)、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3)二、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4)(一)、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4)(二)、市场构造发生深刻变化(4)(三)、公司调节转型减少银行经营风险(4)(四)、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4)(五)、同业竞争格局与方略发生变化(4)三、全球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5)(一)、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5)(二)、银行信贷供应增长缺少公司实体的长期支撑(5)(三)、信贷过度投放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潜藏银行危机(6)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商业银行改革(6)(一)、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7)(二)、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7)(三)、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可停止(7)参照文献(7)一、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银行业现状(一)、呆坏账率增长8月15日,银行家杂志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如下简称报告)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银行业的现状,指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内出口贸易至少要萎缩到的水平,在此后5年内,都难以回到的峰值。与此相应,国内银行业将直面国内巨大的产能过剩的清洗,呆坏账率增长难以幸免。(二)、及时调节方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国内政府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各银行及时调节方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及时跟进国家拉动内需的重点建设项目。上半年,国内银行信贷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三)、巨额的经济刺激筹划难以惠及中小公司国有公司在此轮投资中占了绝对主导地位,巨额的经济刺激筹划难以惠及中小公司,中小公司的生存更加困难。报告特别强调:中小公司是一种近年来由于体制因素始终受金融机构歧视与冷落的群体。近十年来,中小公司这个发明60以上GDP、吸取80以上就业的群体,其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尽管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松绑让利”,“转变政府职能”等等,但是一种明显的事实是,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削弱,近年来似乎有愈来愈强之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某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政府就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备权。在这样的体制下,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的配备。中小公司天然就缺少抵押物,银行又怎会乐意为远离行政权力庇护的中小公司放款呢?何况政府的救市筹划和行业振兴筹划往往是针对大的国有背景的公司或发明新的政府背景的项目,这自身阐明那些有政府背景的大公司或大项目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由于政府的保护而信用增级了。从银行角度而言,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尽管对中小公司收取的贷款利率比大公司要高,但是在员工、网点、操作等方面的分摊成本也要高得多,往往得不偿失,加之银行贷款期限与中小公司生产周期无法匹配、对中小公司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存在,这些都不能不使银行“嫌贫爱富”,竭力压缩对中小公司的贷款规模。(四) 、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市场拓展步伐不断加快,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乱,同业拆借市场陷入停滞,商业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债券一级市场已无新的发行,二级市场也极度缺少流动性,市场恐慌氛围浓重,对国内海外业务导致了极大的冲击。二、 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限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我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部门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行,因此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赚钱的压力。应当看到,目前形势尽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步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重要体目前如下方面:(一) 、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本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农村城乡化、农业工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4万亿元资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二)、市场构造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构造发生深刻变化,公司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与此同步,行业兴衰更替的特性也将进一步凸现,涉及生态环保、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朝阳行业将迅速崛起。这既拓宽了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银行潜在的价值客户群。(三) 、公司调节转型减少银行经营风险为有效应对危机,公司纷纷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产品构造、加强自主创新、实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营销方略。例如,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公司特别是中小民营公司积极调节转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过出口转内销、完善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公司到市场型、创新型公司的转变。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公司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公司承当,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近年来所罕见。通过自身的升级转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公司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明显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拓展业务,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四) 、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风暴中受到限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某些优质高品位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名誉明显提高。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行了客户构造和业务构造调节方略,收缩或退出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她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腾出了相应的空间。此外,目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伙意识明显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五)、同业竞争格局与方略发生变化 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限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某些优质高品位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名誉明显提高。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行了客户构造和业务构造调节方略,收缩或退出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她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腾出了相应的空间。此外,目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伙意识明显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三、全球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报告觉得,过度的信贷扩张和贷款投向亲政府化也有也许积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增长产能过剩的压力、不利于构造调节,此外,产能过剩也许会带来公司扩张意愿下降,大量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又要寻找机会的社会资金,将转战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由此会导致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泡沫。(一)、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 从投资增长的构造来看,国有公司投资大幅增长,相反,民营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反而浮现下滑,因此贷款集中度有也许大幅增长。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策,政府刺激筹划,短期内在应对危机上的确可以获得一定成效,但政府投资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筹划如果操作失当也也许蕴含着较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通过度析内地历史3次不良资产潮,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上内地银行业历次不良贷款潮或多或少均与地方政府或国有公司有关。银行在与国有公司合伙时,仍然要客观公正评估项目风险。目前国内所实行的反周期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复苏,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就将再次挤压过剩产能,并导致严重的银行呆坏账风险。此外,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也许导致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干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与之相联系的道德风险将严重侵蚀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央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对地方投资冲动的监管力度必然会大大低于经济繁华时期。这就使地方政府比较容易运用手中掌握的自然资源或其她方面的行政影响力吸纳金融资源。对银行信贷来说,地方政府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始终是个问题,而银行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一般处在劣势,难以按照客观的放贷原则和常规的风险控制进行管理,后来也往往也许会导致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二)、银行信贷供应增长缺少公司实体的长期支撑报告指出:私人投资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无能为力,主线不懂得如何应对,倒闭、歇业、出逃、缩小经营规模成了惟一的选择;在中央政府力图将经济拉出泥潭的过程中,私人投资成了真正的“旁观者”,巨额的“铁公基”投资与她们几乎毫无关系,产业振兴筹划的受益效应也非常的虚幻,有力使不出,有钱不敢使,前景不明,政策不清,陷入了特别的焦急,这是来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景象中国的民营公司集团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目前私人部门投资疲软和动工局限性的主线因素之一就是市场对最后产品的需求局限性和信心不振,这重要不是由于信贷方面的制约导致的。在这种状况下,需要解决的主线问题是要解决好市场需求疲软问题,涉及订单缺少等实际问题,而不是如何让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不能有效地拉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就难以制止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对于银行来说,信贷供应缺少公司实体的长期支撑,赚钱能力最后会遭遇较大的打击。不仅如此,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一定是与公司的偿债能力的持续弱化相伴相生的,这将大大增长银行体系的坏账。破解这一困局,核心是要找准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一定要把社会投资带起来,赋予私人部门更多参与公共领域投资和建设的机会,让更多的公司受益。只有这样,才干最有效地提高社会信心,进而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构造,有效地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营。报告强调指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与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冈之一。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机制与利益上目的不一致,短期的利益驱动就会扭曲产业领域的信贷政策和市场信号,大规模的资源错配风险就会上升,扭曲的信号和资源配备将会保护落后产能,这样就很难达到产业整合和升级的目的。如果产能过剩的状况继续蔓延下去,无疑会加大后来的调节难度,延长调节时间,令此后的构造调节付出更大代价。目前的信贷膨胀事实上导致了去库存化与库存增长的矛盾。从政策角度说,扩张的对的方向应当是通过政府投资,消化库存,消化部分过剩的产能,为公司进行构造性调节提供较为宽松的需求环境。在资金比较富余的状况下,公司自身调节的动力将会大大削弱。某些公司,特别是国有资本或者政府背景的公司,虽然自身的经营能力下降,也也许靠融资来维持公司的运转,目前内地的公司已经浮现这种迹象。(三)、信贷过度投放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潜藏银行危机在全球股市普遍低迷的状态下,国内资我市场则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房价暴涨、地价狂升、股价猛涨的局面又重新浮现。 报告锋利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缺少良好的投资机会,投机成为可选操作之一。于是,房地产价格走高与股票成交量放大便局限性为奇。同步,低利率明显推动了居民的资产持有偏好从银行存款向资我市场的转移。如果公司与居民同步进行运用信贷和存款资源的高风险资产操作,则资产泡沫化将可以预期。对资产价格泡沫需予以高度注重。特别是资金在房市和股市之间互相融通,更值得倍加关注。资金的互相融通在放大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步,也在放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信贷扩张虽然不是资产泡沫产生的充足条件,却是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贷扩张的支持,资产泡沫的膨胀就不也许持续。房地产泡沫膨胀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往往和房地产公司基本面互相增进。资产泡沫的膨胀导致房地产公司融资能力的提高,例如,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商进行抵押放贷,由于贷款的规模在发放时是根据资产市值的一种比例拟定的,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时,房地产公司的抵押品市场价格上升,房地产公司运用这一提高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多的信用支持,更强化了市场对公司将来赚钱前景的预期,而这种预期相应地又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即体现为:信贷扩张催生资产泡沫,资产泡沫推动信贷扩张,信贷扩张进一步催生资产泡沫,在这种互相增进中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如此循环往复,泡沫将膨胀到一种惊人的地步。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则也许发生银行危机。事实上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信贷扩张导致的风险已在近期暴露。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商业银行改革 国际金融市场空前动乱,曾经被国内商业银行作为学习典范的西方商业银行身陷危机,这无疑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场危机,国内商业银行谨慎应对、进一步学习,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步又不全盘否认、畏缩不前,坚持继续深化改革,增进自身健康发展。(一) 、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组织,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实行全面的产品管理,有效防备产品所带来的各类风险,提高产品的综合收益;同步还要着重培养从事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制度上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二) 、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满足客户和其她合伙伙伴的规定的同步,还要符合自己追求利润的原则,不能盲目创新,更不能滥用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有效地对冲风险,但稍有不慎,风险也会非常之大。这表目前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衍生品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衍生品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临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后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看待衍生品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华尔街投资银行过去十几年的成功运作,导致了其对技术过度自信和风险管理的自负,当市场系统性风险忽然放大时,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巨人一夜之间就轰然倒下。因此,在风险管理问题上中国银行业机构需要始终保持苏醒的头脑,坚持良好的风险文化和审慎的经营原则。(三) 、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可停止美国的次贷及其衍生产品作为本轮危机的导火线,受到了全球的诟病。但对国内银行业而言,我们尚处在创新局限性、创新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阶段。面对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环境,国内银行业不可因噎废食,而是需要加快创新,以满足公司和居民不断增长的投资和风险管理需求。参照文献:金融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郝宏魁孙雅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山东威海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本刊记者:陈醒 刘志刚 .9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略浅析 尹华婷 财经视点 -6-4辩证看待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上海证券报 马蔚华 .2.2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专项组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