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建设的瓶颈与突破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24179679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课程建设的瓶颈与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方课程建设的瓶颈与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方课程建设的瓶颈与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韩宝江【摘 要】地方课程正式进入中小学校至今已有十多年,期间各地地方课程建设快速 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质量高、特色明显的地方课程教材资源。同时,课程改 革建设的进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地方课程从管理制度到组织实施都有待于进一步梳理、 修订和完善。该文对当前地方课程建设如工作重心由“量”转“质”的精品化建设方向、亟 待出台地方课程发展规划、规范地方课程实施的举措等工作做了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和 思考,并就地方课程的下一阶段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关键 词】地方课程;瓶颈;突破;规划【作者简介】韩宝江,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文化、艺术、 教育。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曾经长期学习前苏联模式,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 容,偏重“教学”而不提“课程”。“课程”概念的提出和“课程”理念的转变,已经是近20 世纪末期基础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与现象了。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浪潮,明确提出实行三级课程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适当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课 程权力,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定位首先是管理范畴和职 能,实质是基础教育课程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政策机制。针对“三 级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不断下放,地方课程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凸现 出来。十几年来“地方”由课程管理职能衍生出了课程开发主体的职能,研发出一批地方课 程及其教材,从管理范畴发展演变成为具体的一级课程形态门类。一、地方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省、市、县的合作运行机制,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专题引领、评选推优等多形式、 多途径的活动,地方课程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1. 地方课程管理机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从实际出发规范地方课程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根据区域社 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与开发地方课 程,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时分配制定本地区的课程方案和学校的课程 表,明确本区域地方课程的目标、内容、门类、课时分配、实施办法、评价与管理要求等, 提高地方课程的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逐步完善地方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地 方各级课程管理部门,加大地方课程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以及教师培训、教科研和指导力度。 致力于开发地方课程配套辅助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教育实践基地,规范地方教材 编写、使用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地方教材的编写质量。2. 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发展各地建立了省、市、区县、学校之间不同层级的课程建设合作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关于 地方课程开发建设的课题研究,带动区县、学校规范、科学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升课程质 量与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地方课程的本质特征、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有效实施等问题做 了符合区域实际的有益探索,填补了地方课程建设的理论和成果空白,带动了区域地方课程 建设走向系列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地方课程教材充分发挥地区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对 区域文化的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学校、教师、学生都 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学生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 师们提高了专业能力,积极参与了以地方课程为载体的教科研工作。3地方课程建设走向精品化各省依法启动地方课程教材立项、初审、审定等管理工作, 严格规范地方教材编写与开展实验应用的程序审批。各地涌现出一批质量高、特色明显的地 方课程、配套教材与资源,推出了一批社会综合效益较高的优质课程建设成果,体现区域的 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一部分地区地方教材建设逐 步走向制度化,对地方课程、教材进行了细致规划,提供了政策与机制保障。课程改革形势 的飞速发展要求地方课程教材转入精品化建设方向,加快区域地方课程的规划建设工作。二、地方课程建设的“高原”现象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几年,地方课程建设在取得了一些实效的同时,逐渐遭遇高原期或 者说瓶颈。各地课程实施中相继出现了三级课程之间内容上彼此交叉、重复等问题,严重阻 碍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管理制 度和监管办法尚未跟进到位,有些进入中小学课程计划的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常常被挤 占或形同虚设。目前这些地方课程教材大多缺少课程开发的区域宏观站位和总体规划,课程 实施也不够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部门和学校一线教师都遇到了共性同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1. 课程开发的功利性一门地方课程严格规范的开发程序,首先应该对区域中小学生们进行课程需求调研,对 于需求度高、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部分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课程资源、 研发队伍、师资力量、实施路径、评价反馈等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前提条件, 要通过起草制定课程纲要来进行整体系统的研发设计和规划。实际上,不少区域的地方 课程开发缺乏合理的规划,课程本身存在缺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有些地方 课程的开发建设受主管领导个人态度理念的影响较大,某些地方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异化为 地方主管领导建树政绩的形式和成果之一。2. 受中高考挤压严重从教育理论上讲,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校共同的 育人方针和原则。然而由于渊源已久的教育功利观念作祟,原本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的中考高,逆袭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指挥棒角色,成为初高中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 之重,且其核心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根深蒂固。部分家长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偏 差、有误解,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专注于国家课程学习、片面追求中高考卷面分数的层面上, 自觉不自觉地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跟中高考对立起来。3. 学校层面实施质量不高学校、学生有选择地方课程门类、内容的权力。地方课程教材门类过多、内容庞杂,彼 此之间、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间内容上交叉、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国家课程计划 留给地方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过多的课程门类与有限课时之间形成难以调和的现实矛盾, 这就决定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地方课程教材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效的使 用,地方课程资源未能真正实现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避开了中高考的直接压 力,从而课程建设在小学阶段开展得相对丰富多彩、热情较高。相反在中学阶段,学校在日 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挤压地方课程,教师在学科融合实施的方式中人为地挤占地 方课程课时。这与国家设定地方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不能不令人遗憾,需要借助地方教育 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来保证固定课时。4. 任课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区县层面地方课程少有专职教研员,承担地方课程教学任务的多为兼职教师,对地 方课程目标、课时、难度深浅的把握,对于具体怎么使用地方教材并不清楚、认识并不统一, 往往习惯于用各自学科的思维方法去教授地方课程,致使在地方教材的使用显得较为混乱。 任课教师教学实施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种形势下难以保证能够实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兼 职教师备课工作量大,缺少教学参考资料,网络资料来源有限。目前教育管理体制下尚未开 辟对应中小学地方课程任课教师的职称申报晋升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地方课程任课 教师的身心投入和工作积极性。校长通常不会安排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地方课程教学任 务,有的学校会因为任课教师的流动致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无法继续开设,应注意师资队 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5. 地方教材质量提升空间大省级地方教材由于编写人员自身的知识和学术水平较高,或者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 家学者加入指导、把关,总体而言教材的质量相对较好。地市、区县的地方教材编写质量整 体上要薄弱一些,特别是文字内容规范方面需要提升的空间较大。与国家课程的教材相比, 地方教材应充分体现趣味性、教与学的实用性、生成性,增加可操作性的实践内容,更关注 体验什么、了解什么,给师生们的活动设计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教材编排体系应遵循未成年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教材质量和水平 事关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切实需要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来认真把关,确保传授知识的科 学性、准确性。6. 课程评价工作仍然是软肋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环节,且评价是一项较为综合的、专业标准要求 较高的工作。地方课程教学的评价也是亟待教科研人员着力攻关的一个新课题,评价问题解 决不好,直接影响当前地方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后续地方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 展都可能会不利。如何发挥地方课程评价的教育价值功能和影响力,特别是评价对于学生发 展的有效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地方课程的评价不见得一定要多么具体细致,最主 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评价,事事、处处都可以是评价,丰富多元的展示方式还可以给孩 子们带来成就感。目前任课老师大多要求学生把作业都落实到文字上,可能成为学生负担。 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整合起来,减少文字类作业量,增加参观、动手、实践、观察、思考 类内容。三、地方课程建设的突破路径地方课程作为国内基础教育界的一个新生事物,从管理到实施都有待于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科研部门进一步梳理、修订、完善,需要总体的地方课程机制建设来约束、引导,亟 待出台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区域地方课程发展规划方案来明确今后近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规 范地方课程实施行为。将区域课程资源进行适当整合、优化,使地方课程建设的工作重心由 过去单纯地追求“量”转向提“质”的精品化建设方向。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课程理念,让社 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三级课程各自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扭转错误的理解和观念,对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培育全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给予应有的认知高度。1.完善地方课程机制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近15 年的探索历程,亟需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升区 域基础教育质量,依据区域现有的课程资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需要,从地方课程规划 和相应监管制度的研究入手,建立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教 育价值和功能,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级督导机制,进 一步建立监控学校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研究课程建 设整体规划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系列设计模式,促进课程建设的深层次、有效开展。研讨和 总结区域地方课程建设的典型经验,深入挖掘、提炼成功因素,指导学校优化课程与教学内 容。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增设地方课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地方课程教研员,三级课程任课 工作量课时薪资同工同酬。2.重视区域地方课程规划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要完善区域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从政策把握、 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着手,规范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及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规范、有序开发地方课程,优先统筹开发教育发 展中空缺、亟需、条件成熟的地方教材,制定配套的管理机制以确保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 要走少而精的路线,持续建设精品化地方课程。避免领导个人意志对地方课程研发的不健康 影响,同时也为后续可能进入课堂的其他地方课程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3. 探索三级课程整合、融合实施对于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内容,以不缺失以达到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为原则,尽 可能进行系统的梳理、优化、整合以提高质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尝试与国家课程的打通, 在相关相近内容和知识节点上可以校本化实施。防止地方课程在“整合式”、“融合式”实施 过程中被变相消解,课时被中高考科目变相挤占挪用,直接妨害了学生接受更广阔知识技能 教育的权利,更是违反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严重错误行为。基础教育系统的管理干部和一线 教师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检查督导,确保地方课程课时落到实处, 避免集众多人力物力研发出来的课程因其育人价值无法彰显而造成资源浪费。4. 规范地方教材的管理地方教材审查机构要强化职能意识和责任意识,每一名审查专家应高度认识肩负的育人 重任,严格把好教材入口关,仔细审查教材质量,确保提供给未成年人可靠、稳妥、科学的 知识。对于有问题的教材要敢于坚持原则,做到公正、公开、透明,集体审查结论经得起时 间和实践的检验。对于那些实验效果差、质量问题多、征订数量少、不能严格遵守教材实验 管理制度的部分地方教材,要坚决撤出实验教材目录。要督促地方教材定期修订更新,建设 彰显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地方教材,让更多优质地方教材真正服务于区域未成年人 的全面健康发展。5.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地方课程的教育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学实施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国家课程,没有必要因为国 家课程的思维框束而限制了老师们的自主创新。教学活动应增加学生发言讨论、合作探究、 动手实践的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综合式、 活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模式的教学设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调动学生们主动探索拓展的兴趣, 利用课内外时间去调研参观、实地考察。区县层面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统一指导,配发教师课 外指导用书、课程纲要、学习单、活动设计单等教学材料给老师们作为辅助和参考,这些资 料的准确性需要专家把关。地方课程教研员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课程意识。搭建地方课程建设的交流研讨平台互相借鉴启发,互通有无以拓展视 野和思路。6. 充分认识地方课程的长远育人价值地方课程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教育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全方位展示和弘 扬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以关注地域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线,提高地方课 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遵循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知识体 系的内在逻辑,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门类、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地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强调在课程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更新育人目标的必然性及其重要价值。 统筹规划与目标、主题、过程的现实生成相结合,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相 应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生成性的核心地位。地方课程服务于地方,但并不局限于地方,需要开放的课程意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 体化进程日益走向深入,信息、视野和战略眼光在人的自身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国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水平。 地方课程建设同样需要顺应国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培养未来社会 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国际视野、开放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竞争的 强大精神特质。“大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立足华夏历史 文化底蕴,以宽广、开放、平等、包容的心态主动自觉地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公正客观地对待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吸纳多元文化精粹,汲取人类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让炎黄子孙卓然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这也许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终极方 向和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