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3050549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演习提高一、选择题1(湖南长郡中学)近十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注重,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获得这一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长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解析:本题考察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核心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可以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本题选D项。答案:D2(河北保定高三期末考试)家谱,是记载一种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注重修订家谱的因素不涉及()A为了彰显家族的名誉B为了凝聚亲族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名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答案:C3(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有关西周灭亡的因素,司马迁觉得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步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性,觉得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构造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因素重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两者观点理解对的的是()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根据,其她史学家必然接受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因素,均有一定道理D由于年代长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局限性为信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史学评论观点的理解。根据有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因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当选择C。答案:C4(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精确的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选贤任能的官制取代了西周世卿世禄的分封制。答案:B5(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互相征伐解析:考核对国家走向统一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万国三千余国千八百国千二百国”,而在这一过程中兼并战争起了重大作用,“递相兼并”“诸侯相并”,故选C。答案:C6(山西太原学段测评)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长,铁犁、 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平常用品。”这一现象突出表白()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浮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经农业经济。核心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长,并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阐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无从体现。答案:D7(山西高三诊断考试)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级别分别使用金、银、铜印。右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阐明当时()A官吏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D考察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解析:考察秦朝政治制度。秦朝完毕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确立郡县制,题中“南郡侯印”波及地方行政制度,而未波及官吏互相牵制、分封制、选拔官吏的问题,选择C项。答案:C8(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国内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派,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派,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重要反映了()表一宿国角亢郑氐房宋尾箕燕室壁卫虚危齐表二宿州角亢兖州氐房豫州尾箕幽州室壁并州虚危青州A“天人感应”的思想B宗法制的影响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考察郡县制的知识。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派,图二是按州来分派,由列国到州的变化事实上应当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D。答案:D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近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如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性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解析:本题考察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一般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一般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相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A项。答案:A10(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对的的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朴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解析:考察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下,因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产生了精耕细作。B项说法错误。答案:B11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通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非议政治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髓解析:本题考察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董仲舒新儒学是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思想,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发展而成的,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C两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D项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故排除。答案:B12有关右图说法对的的是()A竹简残片上的文字是小篆B西汉的书写材料仍然是帛、竹木简C竹简论语当属实物史料,是研究西汉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论语是研究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汉代文字方面重要是隶书,A项不对的;西汉前期已有了纸,故B项也不对的;D项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故符合先秦时期这一时间;C项中论语重要是记载孔子言论,而不是记载汉代历史的,故C项不对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国内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袭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严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觉得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材料一重要论述了哪一历史现象?(2)“周天子弗能严禁”的重要因素是什么?(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材料三是如何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解析:第(1)问应从材料中提取核心字词,“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因此判断为分封制。第(2)问重要从分封制的悲观影响来作答。第(3)问应环绕郡县制的进步意义来作答。第(4)问则应实事求是地分析材料,顾炎武反对倒退实行分封制,同步也结识到了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答案:(1)周初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2)重要因素在于各封国以周王名义“授土”、“授民”,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壮大后必与周王朝相抗衡。(3)肯定了郡县制有助于秦朝的统一。(4)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替代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14(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她文明相隔绝的限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本,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存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自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持续的社会基本。材料三考古证明,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批准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持续性的重要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涉及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持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本。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持续的组织基本。两千年近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并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阐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隔绝?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国内农业发展的因素。(至少答出四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阐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持续性的重要因素。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悲观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增进发展角度思考,悲观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第(2)题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第(3)题回答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第(4)题可以根据材料四概括。答案:(1)因素:自然因素:有山脉、大洋、沙漠等。人为因素:有长城。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于中国文明的发展。(2)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善;水利兴修;重农措施。(任答4点)(3)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言之有理即可)。(4)因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15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后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种因素在于,她的观点从主线上是保守的,她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种因素是,她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她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互相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运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她诸侯,建立第一种帝国。然后她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但是,其成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种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种胜利。以上材料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种国家和地区。到,全球已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长。(1)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阐明孔子学说最后“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因素所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3)结合法家思想的有关内容,阐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种胜利”?(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互相关系。第(1)题,孔子的主张未被采纳是由于其主张不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最后成为官方教义的因素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第(2)题从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的角度回答;第(3)题从儒家思想在秦朝和汉代的不同地位及秦汉王朝的统治特性来分析阐明;第(4)题,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从对中国老式文化的传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谐世界的构建等方面总结意义。答案:(1)未被接受因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定和统治者的需要。被接受因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2)儒家的“仁”学规定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刑杀,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无为”思想,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民以休息,实现休养生息,增进生产发展。因此,运用儒家学说维护社会秩序,道家学说发展生产,两家学说是互相补充的。(3)因素:法家倡导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理由:正是借鉴了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主张。(4)意义:有助于中国老式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助于目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