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0897706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五(1)班学时:第1学时提供者:戴小盈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养正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阐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在没人理睬和协助的状况下,历尽艰苦,用了38小时,徒手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她幸存同窗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诚挚,令人震撼。二、教学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估计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做出一种整体描述)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发明了生命的奇迹。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体现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学习者特性分析(阐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佳阐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性分析,例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测、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对于地震由于本班的孩子来说,甚是遥远,无法体会地震带来的重大冲击力,因此理解爸爸这种坚定的信念与爱发明奇迹比较难以切身体会到。而目前的孩子往往都能感受到父母予以她们的爱意,但是如何体现出来,就是这节课所教的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现真实情感的,为此后的习作打下基本。四、教学方略选择与设计(阐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重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方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足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贯彻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阐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发明了生命的奇迹。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核心所在,在这一部分,要阐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阐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劫难!但是面对这样的劫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板书课题)各小组推荐代表报告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结识与感受。齐读课题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顿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学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结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本,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种平台。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规定: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结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措施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教师巡视辅导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在初读中结识生字、读好词语增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足刊登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更是进一步再读课文的动力。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事实胜于雄辩。运用视频展示新闻资料,具有真实性,是教学内容有利的论据,对学生也更有说服力。组织交流报告:1人们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如何记住它们的?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结识。讨论交流: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并且同窗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只有一种字读,因此在第一学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足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本。布置课后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2摘抄课文中动人的句子。思考并完毕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师)(总结)从意识的来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本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一一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规定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研究性学习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与公司的国际象棋电脑“深蓝”的六局对抗赛降下帷幕。整场比赛进行了不到一种小时。“深蓝”赢得了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对抗。 电脑也故意识吗?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合伙探究通过总结提高知识,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七、教学评价设计(创立量规,向学生展示她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她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立一种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姓名陈冬冬评价日期.11.20评价项目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优良中差优良中差优良中差课堂体现回答问题作业态度知识掌握综合评价优寄语愿你再接再励,争取更好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遵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管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诸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种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方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髓,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高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文艺理论提到“形象不小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爸爸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样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干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种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爸爸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文中的爸爸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爸爸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种是她悲哀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她别挖,但她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她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她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她。她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爸爸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爸爸仍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爸爸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爸爸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朴单的一“让”,“让”得动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龄的勇敢、让出了对她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致地将父子重逢,互相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爸爸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高了阅读的品质。本堂课在教学思想上力求让学生通过清晰的事例及实践的引导结识意识的本质,并充足结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努力让哲学生活化;通过本课教学,力求对新课程有更深的结识,摸索适合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措施。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充足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集图、音、文字等于一身的优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抽象的知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讲抽象的哲学原理用生活化的例子较好的解决了。邀请学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完毕小游戏,在小游戏中蕴含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适时的的点拨与总结将知识升华。在课后的练习中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这节课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后来的评课中,教师们指出,将哲学生活化是较好的教学方式。局限性之处给学生的时间还是少了点,如果更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去总结提高,那效果将会更好。创立生活化的课堂始终是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一节课的尝试,我将更坚定的走这样一条创新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