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备】数学说课稿4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0897067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必备】数学说课稿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必备】数学说课稿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年【必备】数学说课稿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必备】数学说课稿4篇 数学说课稿 篇1教学设想: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秒”是在学生一、二年级认识时、分的基础上,对时间单位的进一步学习。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在时间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作了较大的变动,将“秒”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对“秒”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验。时间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学生对“秒”接触和感知的机会也比较多,应该说对“秒”并不陌生;但是“秒”和其他时间单位一样,相对于长度、重量单位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缺少系统、充分的认识,对于时间的体验也较少。因此,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令全国人民为之自豪的“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于现实情境中感受“秒”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秒”的有关知识,以体验感知1秒几秒1分几分为主线,借助学生的直接经验及亲身体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理解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学生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本课设计中,力求通过数秒、跟着秒针打节奏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的正确表象,继而让学生在估计时间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寻求准确估计时间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学生较准确估计时间的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1页,秒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2、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较准确估计时间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教具学具准备:1、神州五号发射倒计时录像。2、能控制秒针走停的表。教学重点:正确建立秒的表象,知道1分60秒,有初步的估计时间的能力。教学难点:正确建立秒的表象,知道分针与秒针是如何走动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前些天,我们国家航天界发生了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谁知道?大家想不想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那个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放录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中国人终于圆了飞天梦。同学们,当你看到火箭就要发射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生1:我当时很激动,很自豪。生2:我当时非常紧张。师:尤其是火箭发射倒计时更让人紧张。让我们大家一起数:5,4,3,2,1。师:这么短的时间,我们用哪个时间单位计时呢?生:用“秒”计时。师:对,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常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二、自主探索,建立“秒”的表象。1、认识“秒”(1)初步感知1秒师:1秒到底有多长时间呢?生:眨一下眼、拍一下手或者跺一下脚的时间就是一秒。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的钟表面,看看表上的一秒是怎样表示的。生: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前台展示)师:秒针是什么样的,你能给大家形容一下吗?生1:红色的、最细的、最长的就是秒针。生2:不是,我这根秒针是一只小海豚。师;那到底什么样的针是秒针呢?生: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它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师: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生1:电子表上表示秒的小冒号跳一下是一秒。生2:有的电子表上专门有表示秒的数字。(请这名学生读出电子表上的时间。)师:看来秒针的样子虽然不同,但是表示一秒钟的时间都是相同的。(2)感受几秒师:请同学们一起看我们这块表,刚才有同学说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那么走两小格呢?10秒钟要走几小格?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数出10秒。我们是不是一直要等到秒针转到12上才能开始?生:不管在哪个格上只要数出10秒就可以了。(大家一起数10秒,学生很有可能越数越快。)师:我们把握好节奏再数一次。2、知道1分60秒师:关于“秒”你还知道些什么?生:我还知道1分60秒。师:你怎么知道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的表,看看1分钟是不是等于60秒。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转动的。(大屏幕上实物投影:秒针走一圈,60个小格,分针走了一个小格。)师:你们看到了什么?(1分60秒)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走的?师:看来1分钟确实等于60秒。那两分钟呢?三分钟呢?3、探讨、感受秒的价值师:“秒”这个时间单位这么小,在生活中还有用吗?(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谈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师:看来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么1秒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写一个字,咳嗽一声。师:看来,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不过,老师今天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看一看一秒钟都能够做些什么?(课件放资料,补充课外知识)师:看完资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生:没想到1秒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我们有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师:还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或者课外书上查找一下,这些就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三、估计时间师:现在,老师就请大家来做几件事情,看看能不能做的又快又好。咱们请一名同学现场戴红领巾,大家来估计他用的时间。(找一名学生暗暗的准确计时)学生汇报估计的时间,与实际准确的时间比较。(学生活动)师:看来,大家估计的时间不是太准确,怎么才能估计的更准确一些呢?生:从心里默默的打节奏,也就是按着秒针的速度数数。师: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试试看。下面咱们小组合作,请一名同学任做一件事情,一名同学掐表准确计时,其他同学估计时间;然后交换任务,看谁估计得最准确。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估计时间的办法,估计的也越来越准确了。我想同学们经过不断练习,一定会估计得更准确。四、总结提升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板书)师:当时间不到1小时,我们可以用“分”来表示;当时间不到1分,我们就可以用“秒”来表示;如果时间还不到1秒钟那怎么办?生:可以找一个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来表示。师:关于这样的时间单位,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略)。数学说课稿 篇2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分四块内容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探索新知的能力,扩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质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猜想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思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3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不等式的性质化简。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本节课在性质讲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托盘实验-得出性质。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应用的困难,采取了类比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整节课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三、学法指导:鉴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应以激励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鼓励学生一种类型的题多练,并及时引导学生用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复习旧知识,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四、(主要环节)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1)55+2_3+2,52_32(2)1,-1+2_3+2,-13_33(3)62,65_25,6(-5)_2(-5)(4)2(-2)6_36,(-2)(-6)_3(-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五、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学生活动:观察题,并将题中的5换成2,5换成一2,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六、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为什么?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3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学生活动:看课本第124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1)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2)如果在-78的两边都加上9可得到(3)如果在5-2的两边都加上a+2可得到(4)如果在-3-4的两边都乘以7可得到(5)如果在80的两边都乘以8可得到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例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1)x-26(2)-4x3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七、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总结、扩展本节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五)课外思考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八、布置作业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5、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三、说学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1、实验转化法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2、尝试练习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1、谈话导入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2、教学例五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讨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完成“试一试”。3、巩固练习做“练一练”。4、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意?数学说课稿 篇4一、教学内容和目标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的例、例、教材分析。本教材考虑到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数加、减法在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小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一般不超过10)。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圆片,方格卡片等。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1基本功训练。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指名回答,学生可能答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红色的占圆的2份,蓝色的占圆的1份。)师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分数加法和减法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加法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3、教学分数的加法。1)学生交流,然后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2)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4、教学分数的减法教师出示教具4/6的方格纸。(拿走了1个方格,)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过程列出算式4/6-1/6。让学生理解分数减法的算理。5、归纳出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同分母分数的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四、巩固新知。练习时我出示判断并改错这样一道题,希望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设计的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五、总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六、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