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19861435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温州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间,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B.材料一认为诗人能够成就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在于他们能把概念背后的暗示性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首先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D.材料二认为古人写诗咏树,用“木”或用“树”,没有太多差别和讲究,所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无差别。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木”和“树”的对比分析中把论证推向深入,进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B.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鹦鹉洲)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_ 5.材料二认为古人喜用“木叶、落叶”而不用“树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幽暗的林荫小径 【俄】伊凡.蒲宁 马车在一长排茅屋前停了下来,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匀称的老军人,他严厉地扫视着周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倦意。他从马车里跨出一只脚来,走进穿堂,朝左边的客房走去。 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很温暖很干燥。客人脱下军大衣,将它扔在长椅上。他神情倦怠地用白皙瘦削的手捋了下灰白的头发。客房里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稍稍推开通往穿堂的门,不太高兴地喊道:“嗨,有人吗?” “欢迎您,大人,”一个黑头发、黑眉毛的女人当即走进客房,她尽管有了点年纪,但依然挺美。“您想用饭还是上茶炊?” 客人瞥了她一眼,便心不在焉地回答:“上茶炊吧。你是这家店的主人还是仆人?” “我是这家店的主人,大人。” “那就是说,你自己当家喽?” “是的,我自己当家。” “真的吗?难道是守了寡,所以得由自己来操劳?” “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 “哦,原来是这样。这挺好。你店里很干净,很舒服。” 女人老是瞅着他,稍微眯起了眼睛,好像是要寻根问底地打听什么。 “我也喜欢干净,”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族老爷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 他一听见自己的名字,顿时惊讶得挺直身子,睁大双眼,脸涨红了。 “纳杰日达!是你?”他迫不及待地说。 “是我,”她回答。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他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两眼紧盯住她“谁能想得到!我们已经多少年没见面啦?大约有三十五年了吧?” “三十年。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现在四十八岁,我想您已年近六十了吧?” 他目光中流露的倦意和脸上心不在焉的神情顿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两眼望着地板,在房间里大步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又停下了脚步,长着灰白胡子的脸涨得通红,说道:“从那时候起,我对你的下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为什么不留在主人家里?” “老爷,这说来话长。” “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 “我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这有什么可解释的。想必您也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爱您。” 他羞愧得热泪盈眶,便皱着眉头,又踱起方步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朋友,”他嘟嘟哝哝地说。“爱情啊,青春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那是件庸俗的、平凡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 “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 他抬起头来,停下脚步,苦笑着说:“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 “我想,我能的。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记得您那时老是念诗给我听,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什么的,”她冷笑着补充说。 “啊!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被忘记的。” “一切都会过去,但并不是一切都会被忘记。” “你出去吧,”他说,一边转身往窗子走去。“请你出去吧。” 然后,他掏出手帕,捂住双眼说:“但愿上帝会宽恕我。看来,你已经宽恕我了。” “不,我没有宽恕您。不过,何必去回忆这些事呢。” “对,对,没有必要去回忆了。请你吩咐一下,让他们把马备好吧,”他回答说,一边离开了窗户,脸色已经变得严峻起来。“不过,我想告诉你,我在一生中可从来没有感到过幸福,你也别以为我有多么幸福。我爱我的妻子,可是,她竟然背叛了我,她使我受到的伤害远比我使你受到的厉害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一切也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好啦,我的朋友,祝你健康。我想,我也是把我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你了。” 她走到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跟前,吻了下他的手,他也吻了下她的手。 “请吩咐备马吧” 他在再次启程赶路时,回想起刚才说过的最后几句话,以及吻了她的手的这一举动,不禁感到羞愧起来,但马上又因为自己的这种羞愧而更加羞愧。 “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 落日将黄澄澄的余晖撒在空旷的田野上,马儿吧唧吧唧地踩着一片片水洼,平稳地朝前飞驰。他望着不时闪现的马蹄,紧蹙乌黑的双眉,寻思道: “是啊,只能怨我自己。是啊,那当然是最美好的时光。一条小径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可是,我的上帝,要是当初我不抛弃她,会怎样呢?那是多么荒谬!这个纳杰日达不是客店的女主人,而是我的妻子,我的彼得堡那个家的女主人,我的孩子们的母亲,这可能吗?” 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他们不期而遇,那段已逝去的爱情重新浮现在他们面前,引发了他们对于爱情和人生的不同思考。 B.该小说在短暂有限的时空内展现男女主人公三十年的情感纠葛,主要依靠他们的对话呈现矛盾冲突,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特征。 C.男主人公打听“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等信息,她用“说来话长”带过,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男主人公说话时的语气具有变化:初始对话时温和真诚,得知店主身份时急切惊惶,追忆爱情时羞愧忐忑,逃离时阴郁苍白。 7.同为被抛弃的女性,纳杰日达与雷雨中的鲁侍萍有较大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_ 8.文中两次提到“幽暗的林荫小径”,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6分) 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子遂如京师沛公起如厕 B.晋军函陵还军霸上 C.以乱易整以待大王来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臣死且不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B.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C.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D.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参乘在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 B.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 C.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D.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_ 14.烛之武、樊哙两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甲】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乙】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两首诗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 B.甲诗借用典故,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C.乙诗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极其恢宏的气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D.乙诗“昔”“今”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16.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评价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8分) 四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赞叹不已。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他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_人们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是谁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亲情的背离、爱情的无望、重整乾坤的责任和凡夫俗子的矛盾都体现得_。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而是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生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了他_的一生。哈姆莱特虽然倒下了,但_了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2分) _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酣畅淋漓悲凉树立 B.即使淋漓尽致悲壮竖立 C.尽管淋漓尽致悲壮树立 D.即使酣畅淋漓悲凉竖立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21.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倡议。学校办公室将出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门口,以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请根据微博内容,拟写告示的正文部分。(5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哦! 告示 各位同学: _ _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2022年4月15日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警察反复要求一司机出示驾照,司机蛮横抗拒,警察警告三次均无效。之后警察喷辣椒水制伏司机,把他押上警车。视频的最后,一位警察走过来指着镜头说:“你可以拍,也可以发,要发就全发,别删。”这位警察要求的是,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以免产生误会。如果拍摄者只发出前半段,人们会说司机蛮横,警察无能;若只发后半段呢,又让人觉得。这就叫选择性报道,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电脑、手机以及其他多媒体终端看书等电子阅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延续千年的纸质阅读虽然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但也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读屏这种电子阅读方式的确方便快捷,还可以将零星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因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缺点是难以进行系统和深度阅读。 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有仪式感,更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是人类进行系统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读书存在不能随时随地想读就读的弊端。 班级准备围绕“读屏.读书”的话题,举办讨论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讨论。 【注意】选准角度,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