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论.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531418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大二公”的分配长期误解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片面强调公平,其实质就是庸俗的平均主义,是吃“大锅饭”,就必然导致经济的低效率,低效率又反过来制约着收入的上升。改革开放就是通过改革旧体制、转换机制,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达到共同富裕。本文考察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是要把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和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分别对农村、城市分开考察。一 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抓住农业这一环节,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开始了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1 农村的生产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发生了一场体制的革命从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到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建立并逐渐完善,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农村生产责任制逐渐取代了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单位的统一生产经营,农村的分配体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过去的集体所有制还继续存在,但是已被家庭联产承包制以“统”、“分”结合的方式改造了。在承包制下,参与分配的主题是国家(收公粮)、集体(收提留)、农户(占有农业经济的剩余部分)。尽管乱摊派严重,但是这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农村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增长。这种分配制度带有很强的个体经济和家庭经济的特征。随着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因素,广大的农民逐渐从温饱走向产品有剩余,国家适时地逐渐放开了农村的市场,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农民的收入日益呈现市场化的特征。2 乡镇企业的崛起开辟了农民收入的第二战场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有特别的意义。乡镇企业是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是中国农村的一场自发的工业化运动,它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的一场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到2007年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释放出来的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了新天地,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1984年中央先后发出一号、四号文件,充分肯定乡镇企业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历史性意义。各地政府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扩大财源提升政绩的途径大力扶植。乡镇企业在这一年出现了突破性发展的势头。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找到了增收的第二战场。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分配体制尽管在地方政府的扶植之下,受到了政府的制约,但是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市场化的原则,供应、销售都通过市场来完成,收入分配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基本由经济效益来决定。并探索出集资、合伙、股份制等经营形式,最重要的是让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开创了收入分配的新天地,为后来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三)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从历届党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分配理论的演变。3 用工制度的改革催生了“农民工”,也吹响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号角。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民走出乡村涌向城市,特别是到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打工,这是中国农民创收的第三战场,从此开始了农民从城市走向城市,开始了我国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早期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大多是政策性的,例如:农转非,城市扩张或征地造成的城市化等。进入21世纪后城镇户口的政策放宽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进城的市场化成为主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农民工的收入与劳动投入的不对等是当前和今后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大多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而且缺乏必要劳动保障。特别是超时加班严重,克扣和拖欠工资想象大量存在,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虽然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以上现象有所改善,但是体制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工作远远达不到需要。4 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拉开了农民增收的序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收入增长缓慢,虽然2003年开始的免征农业税,2007开始的农产品涨价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农民的增收仍然缺乏制度性保证。可喜的是:几天前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一次吹响了农民增收的号角道2020年农民收入增长翻一番。让广大农民摆脱对收入微薄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依赖,最根本的出路让他们拥有对土地的主导权和依赖。二 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城市分配制度的改革虽然已经建立了市场化的分配格局,但是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分配制度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1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是遵循着放权让利,适当引进市场机制以搞活企业的思路进行的。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意见的文件。扩权内容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利润分配上,给企业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在权力上,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体制。其基本思路是希望把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职工的利益挂钩,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调整了平均主义的工资分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但是这种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它既不能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又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的体制变革,不是一种长效机制。2 经济责任制(主要是利改税)受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影响和启发,国企的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承包制的试验,到80年代后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目前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十分严重,实行经济责任制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企业和职工都有办好企业、挖掘潜力的内在动力。这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环节。” “实行利改税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基本得到解决,这就为打破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每个企业内部,都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严格规定职工必须完成的任务,严格按照职工劳动成果给予相应的报酬,把职工收入的高低同企业经营好坏和个人贡献大小紧密联系起来,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1981年5月31日成立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指导下,国企进行经济责任制改革。其内容包括国家对企业实行的经济责任制和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其核心是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办法有三种:一是利润留成;二是盈亏包干;三是以税代利,自负盈亏。1983年推行的是利税并存,84年开始完全转到以税代利。“1985年的工资改革,重点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积弊,初步建立起能够较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新的工资制度。” 这一时期,企业在内部分配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权。企业采用工资(按贡献和岗位)加奖金加津贴的分配形式,较好的激励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益。但是权力介入形成了寻租经济、官倒、腐败的基础,酿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指出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理论。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把招工用工权真正交给企业,优化企业劳动组合。发展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要在国家有关法律规范下,逐步实现企业自主用人,个人选择职业。国有企业要实行灵活的用工制度,推广合同用工制,逐步打破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固定身份界限,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用工的市场化,以及之前的经营市场化、收入市场化必然带来分配的市场化。国企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显得越来越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基本建立,将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可以较快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收入差距。三 非国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将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的变革。非国有经济的分配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分配制度,一开始就遵循了市场原则,企业和员工完全根据市场原则确定工资水平,双方的权利和地位是平等的。分配上基本上遵循了“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市场化的分配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活力,提高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但是也拉大了我国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的数据:到2007年9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9,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市场经济要求投资渠道的拓宽,资本市场的发达,同时也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例如,1990年上海证劵交易所开业,次年深圳证劵交易所开业,同年成立第一批投资基金,使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处于快速增长期。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是保护群众私产,又是鼓励百姓拥有更多财产收入,具有积极意义。上世纪90初期开始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的最好注释。他可以有效的校正市场经济的失灵。四 几点总结1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非公有制的市场经济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适当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它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依靠劳动密集型和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牺牲了发展的活力。政府必须积极引导企业改变其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只有这样在利润分配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为国家、企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保持公有制企业的主导的地位,保持先进的生产关系在我国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创新和分配制度创新。2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方法,要处理好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应当建立一种分配机制,使国家(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个人(劳动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合理分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按劳分配就因该是劳动者按照自己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不但拿到用于保证他们最低生活必需的工资部分,而且参与分割一定数额的、由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应该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根本区别。特别是目前我国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劳动性收入占我国居民收入的比重较大,劳动收入产生的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是在初次分配时就要达到公平和效率。十六大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如果这样做,既达不到效率,也达不到公平。3 分配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其中不乏血腥,它是分配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寻租、垄断的痼疾远没有治愈,资本的血腥依然不时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严重,这些都不能仅仅找总理给农民工讨工资,也不能只依靠新闻媒体曝光“矿难”和“山西砖厂”。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和临时机制,占有特殊“资源”、“资本”的人群将主导分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结果,使制度沿着有利于这些强势群体的路线演变。中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化这一切都将反作用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注释: 十三大报告 十四大报告 十五大报告 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告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5年政府工作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