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436248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题目: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200941000108 班 级: 09级教育班 2012年12月13日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文献综述 摘 要 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本文就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背景、必要性、主要策略、开发模式建构、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六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多元文化课程; 建构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背景课程和教材的变革是多元文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型态,让学生了解族群的整体经验,提升文化理解力和包容力,并能积极采取社会行动,以实现关于社会民主的情感与道德的承诺。由此,随着民族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上要求改革学校课程,重新认识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尽可能消除文化间的歧视与偏见,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种背景下,多元文化课程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当前对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的建构。但是,我国对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引入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大多停留在对其基本理论的综述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课程建构的个案研究比较少见,研究不够深入具体,针对性不强,指导意义不大。 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现行课程往往是以优势族群的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为中心来进行设置,这种主流文化课程忽略了其他族群的感受和需求,表现出课程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同样,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在课程开发与编制活动中也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模式照搬国家统一标准,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使其学生不能从学校课程中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学和艺术,造成基础教育对民族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同时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也比较低,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进而言之,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也存在着相同的困境。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把多民族与多文化共存的理念引入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之中,加强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模式的研究,建构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丰富课程理论和民族教育理论,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可以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给整个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建构的理性选择,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 三、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主要策略多元文化教育“不能是各种文化简单加在一起的结果。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接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把握五个“维度”:(1)内容的统合;(2)知识的构筑;(3)歧视的减少;(4)平等的教育学;(5)加强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作用。班克斯的“五维度论”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有很多启发。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应立足本民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对话”和“本土化”的多重理念,在策略上做到: (一)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上,恰当安排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尤其要注意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应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和经济文化类型开设适当的职业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上,不仅要突出主流文化的精华,而且要保持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关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互动中的创新文化。同时,把面向实际经验的课程内容与现代化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二)关注知识的构建过程课程设计者应树立一种动态意识和情景意识,在课程设计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情景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和生成知识。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过程,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三)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尽量多地反映少数民族中关键性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事件;注意民族文字的使用和课程内容的民族化,使课程内容中的语言情景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民族性。 (四)关注和重视潜在课程 研究发现,潜在课程作为一种“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应重视对潜在课程的设计。民族地区学校的潜在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校风校貌、一些重大节日(如纪念日、活动日)师生应有的礼仪和人际关系、学校文化以及学校中社会结构的作用等。 (五)注意开发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作为正规教材的补充,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汉语各科教材基本上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少数民族母语教材也主要是从汉语教材翻译过来。学生难以通过正规的课程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应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关键一环。乡土教材的开发应涉及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社会、乡土娱乐,当地特有的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文艺等方面。开发乡土教材,不但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的需要,更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六)创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条件 在我国,少数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教等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关注双语教学。 四、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长期以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结果,是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教育充分享有文化自觉性和独立性,这些都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应该清醒认识的,构建基于本土多元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尝试作如下探索。 (一)双语教育模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文化之间,应确立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在课程开发中,应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贯彻始终,所以针对我国的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中,应实施双语教育模式,它是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当今社会的急剧变革中,需要我们寻求“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在多元文化中寻求课程的意义。用多元文化的话语解释双语教育的实际意义,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双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智慧,从普适性的教育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通过双语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在与“他文化”的交流接触中,实现多元文化特点的共生与自生,从而达到对文化的自觉,真正感受到“爱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之美。 (二)本土化建构模式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本土化建构模式,是适合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国情的课程开发模式,本土知识的建构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点。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社会,在每一个民族内部,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知识文化体系,深刻反映他们的民族文化结构,包括一切的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能力及习惯。本土知识为本土人民提供一种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界定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本土知识传统的重建是本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本土知识是本土文化的深层积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本土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在本土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在课程开发中要十分关注各民族在本土知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结构,更新我们的民族课程。 (三)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信仰与价值观等。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在自我文化传承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五、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民族文化课程目标方面:注重文化保护 民族文化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培养既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又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人才,其次才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实上,只强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而忽视人的发展的民族文化课程理论构建模式与我国的教育目标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初衷也是相悖的。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只有真正把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才会改变民族文化课程二元对立的研究局面,才会实现民族文化课程促进教育公平、保护少数民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也才能培养出既能适应社会发展求,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人才。 (二)民族文化课程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国外的多:,本土构建的少 我国关于民族文化课程的研究主要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主,并且大多停留在对其基本理论的综述上,缺乏对自身理论的构建。还存在着针对性的个案研究比较少、研究也不够深入具体等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关于民族文化课程理论的研究,要继续介绍和研究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但要将着眼点放在我国民族文化课程理论的建设上。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的介绍和研究,要对国外的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三)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地方人的地方性知识民族文化课程应该反映本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课程内容缺乏与本地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性知识,或者说课程内容没有反映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课程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文化持有者”意见缺失的过程,课程专家们根据国家课程开发的程序,按照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行取舍,最终形成的民族文化课程只能是“你们”的课程,而不是“我们”的课程。 (四)民族文化课程政策方面: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政府就根据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与历史状况对民族地区的课程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国家课程 + 民族语文课程,即在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基础上,开设民族语文课,其重点在于民族语言与文字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后,又提出了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这些特殊的课程政策对保护民族文化、提高课程的适切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课程政策研究的现状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范式会影响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及其课程目标的实现。 六、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树立多元文化课程理念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既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育,又要进行民族团结和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中,必须与民族文化的境脉发生关联。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历史事实,使民族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如果本民族的文化完全封闭,不去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丰硕的文化成果,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会随之萎缩、衰退。通过这些教育,使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交融的过程,各族人民在彼此交往特别是近百年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唯有这样,国家的统一才能固,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实现课程内容更新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更是课程文化内容的更新。实现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内容的更新,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认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使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高跨文化交往能力。再次,强调多元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了解社会文化多元的事实,又了解各民族必须共有的价值和观念;既看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又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共同的人性和理想追求。最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应整体融人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文化课程中。多元文化课程可以把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融人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打破民族文化界限,以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为线索,探讨本民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观点、经验和文化感受。 (三)加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实施,防止实施的功利化 1、防止一些学校出于追求升学率的目的,把多元文化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点缀”,或借口多元文化课程对教师素质、实施条件等要求过高、目前条件不具备等,在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上设置障碍。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巫待加强的工作,需要得到师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把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为民族地区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转变观念,使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地区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2、防止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中的“短视”行为。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固然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应视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即对民族课程问题的管理,课程管理的效果制约着课程内容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学校课程管理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工作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管理课程,这需要把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1 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教育司.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工作座谈会纪要A.民族教育文件选编C.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2 万明钢.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原则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5.3 王鉴.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4 白亮.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 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6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王利民.课程改革: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J.中国民族教育,2003.8 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9 汪春燕.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透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 沈小碚.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3 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化学工业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