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14354310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文件青交物流20113号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主题词:交通运输 物流业 发展规划 通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7月15日印发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目 录序 言4第一章 编制规划的背景6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9第三章 物流系统建设与发展12第四章 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18第五章 物流企业发展与培育29第六章 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32第七章 物流信息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7第八章 保障措施39 38序 言现代物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及区域范围内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可提升城市服务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高城市产业布局与发展的竞争力。一个地区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已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物流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等的联动,实现物流服务功能的提升和经济运营环境的改善,从而引导和促进经济在更高水平和质量基础上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青岛被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以及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提高我市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推进城市经济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市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本着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战略部署,适应和满足我市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目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15年。第一章 编制规划的背景一、物流业发展基础环境(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宏观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2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达到4.9:48.7:46.4。(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市内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902.7亿元,增长18.7%。全市(不含中央、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三)工业、农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96.63亿元,同比增长33.3%。轻重工业比例达到40.9:59.1。粮食总产量达到351.4万吨。 (四)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截至2010年,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02个,开通航线161条。青岛机场飞行区达到 4E 级标准,开通航线108条。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18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2.6公里。(五)物流产业得到良好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等6个物流园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等7个物流中心、7000余家物流服务企业,青岛远洋大亚等7家企业成为全国物流百强企业,青岛福兴祥等4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青岛海程邦达等4家企业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青岛海尔物流成为首家全国物流示范基地,UPS、FEDEX、DHL、TNT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市。2010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12.93亿元,同比增长12.3%,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9.1%;社会物流总额18067.7亿元,同比增长24.28%;完成社会物流投资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6.3%。物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二、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政策环境机遇。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青岛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和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青岛市委市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青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及青岛市物流业发展推进方案。历史机遇。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结构再平衡和新产业革命阶段,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面临深度调整,全球产业格局将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洗牌;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将是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的关键时期,内外需求结构将面临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这些都为物流产业升级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物流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全市物流企业中民营企业较多,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资产总额较小、信息化程度不高、利润率较低。同时,全市第三方物流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约15%,第四方物流刚刚起步。(二)物流信息共享水平较低。目前我市各相关环节信息资源仍未充分整合,一些重要部门如港口、机场等独立运营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处于起步阶段。(三)制造业物流剥离外包进程缓慢。全市大部分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严重,物流外包意识淡薄,物流效率低,物流管理普遍粗放。专业物流企业和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四)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运营操作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相当匮乏。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抓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历史机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快构建海港、空港和陆路三大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突出物流集聚区建设,着力物流品牌主体培育,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指导原则(一)系统发展。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按照我市物流业发展方向与模式要求,对全市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发展环境、物流运行技术和物流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建设。(二)重点突破。优先考虑对我市物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我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主体框架,为我市现代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三)供需并举。在推进我市物流服务系统建设的同时,扶持和引导我市工业生产、商贸流通等产业物流服务外包,提升和改善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从物流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四)循序渐进。根据国家、省物流发展规划和我市的具体情况,分时段、分步骤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使之与我市和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我市现代物流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五)适度超前。作为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中心、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我市要适度超前规划配置现代化物流资源,为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深化物流业改革开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效率,降低物流营运成本,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加大物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升级转型,实现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发展。到2015年,构建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二)重点目标1.物流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到2015年,物流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9.1%提高到10%。2.物流业集聚区。到2015年,物流业集聚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前湾国际物流园、保税港区物流园及空港物流园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阳综合物流园、楼山物流园、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及董家口物流园初具规模。即墨南泉等12个物流中心、胶州三里河等8个配送中心完成建设。3.物流业骨干企业。到2015年,品牌物流企业主体进一步壮大。通过国家认证的3A级(含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20家以上,争取入围全国物流百强榜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4物流业信息化。到2015年,全市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基本完成市级、园区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及与相关环节的连接与并网运行。全市物流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服务的比率达到90%。第三章 物流系统建设与发展一、港口物流系统(一)发展定位、任务及重点1.发展定位。通过发展能力强大、功能健全、服务到位和安全高效的港口物流服务系统,稳固和强化青岛港口在环渤海地区中心港之一的主体地位,为将青岛港口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提供系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服务。2.发展任务。充分发挥青岛港口服务功能较强、辐射范围较广和保税港区的优势,依托港口主业,加强与陆运、空运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合作,积极开展以港口为龙头的全程物流服务业务,密切青岛港口与内陆腹地和周边港口的合作,有效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和双向辐射作用。3.发展重点(1)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速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加快构建以胶州湾港群为主体,董家口港区、鳌山湾港区为南北两翼的青岛港口集群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量与服务能力。(2)完善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系统。加快疏港专用通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港区专用路接港和铁路进港,加强航道工程建设与监控保障措施。(3)拓展港口辐射范围。依托国家与区域综合运输网络,加强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积极扩展青岛港口向纵深腹地的物流服务辐射,结合保税港区功能积极建设腹地内陆港。(4)提升口岸服务质量与效率。加速推进青岛港口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设,加快青岛国际航运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口岸集约化工作平台,为青岛港口提供高效的口岸管理服务支持,提高综合竞争力。(5)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作用。强化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培植壮大港口物流业,完善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建设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区,扩展保税港区对国内外的需求吸引与服务辐射能力。(6)加快发展国际物流。面向日、韩市场,拓展欧美、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腹地,强化区域物流辐射能力和带动力,增强国际物流发展的源动力。开通与韩国、日本的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道。(二)设施布局按照物流系统建设的要求和相关规划,确定各港区与相关物流园区的定位与功能划分,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确、能够顺畅协调与协作的设施集群,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港口物流服务体系。1.港区布局。以环胶州湾港口集群为中心,以前湾港区为主体,董家口港区、鳌山湾港区为南北两翼,黄岛油港、青岛老港区及其它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相互联动、共同发展。2.港口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布局。以前湾国际物流园、保税港区物流园、董家口物流园、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构成港口物流设施系统。二、空港物流系统(一)发展定位、任务及重点1.发展定位。强化现有机场服务半岛、辐射全省及周边省市的地位。在青岛新机场规划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航空城、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将青岛空港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2.发展任务。充分挖掘现有机场吞吐能力,围绕沿黄流域扩大异地货站建设范围,延伸空港产业链,增加机场中转货邮量。重点开展半岛国际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推动空港物流、航空服务业发展。3.发展重点(1)提高机场货运吞吐能力。建设机场相关基础设施,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逐步形成“中枢辐射”航线结构。做好疏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青岛空港的货运吞吐能力。(2)整合空港物流资源。完善空港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强化各类物流企业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互补化。(3)建设物流转运中心。积极引进专业化航空货运企业、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进驻青岛,提升青岛机场的货运枢纽地位,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性航空货物转运中心。(4)拓展物流辐射区域。逐步扩大青岛机场航空货运服务的范围,强化与经济腹地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增设异地货站,提升机场中转货邮量。(二)设施布局按照有效利用土地,集中布局、合理规划的原则,同时考虑到青岛城市发展与城市配送的要求,空港物流设施系统由空港内部货运设施与空港物流园区以及城阳综合物流园区共同构成。空港物流园区主要以航空物流加工、包装、配载、转运、多式联运等为主要功能。城阳综合物流园区为空港物流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三、陆路(公铁)物流系统(一)发展定位、任务及重点1.发展定位。规划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陆路物流基础设施系统,支持其建设成为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2.发展任务。加快公路、铁路路网及枢纽规划建设,协调解决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的发展与运作,提升公铁货运场站与其他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的联合运作水平,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跨区域运输合作,充分发挥我市的口岸与枢纽优势。3. 发展重点(1)提高集疏港服务能力。加大铁路、公路的建设力度,增强进出港货物的集疏运能力,增强青岛市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内陆地区的辐射作用。(2)优化铁路中心站和交通网络。建立合理衔接中心站和主要物流节点的交通网络,优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公路衔接条件,确保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的充分发挥。(3)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合理规划与统筹协调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功能,合理设置高速公路出入口,提高现有道路利用效率,实现公路运输和城市的协调发展。(4)发展多式联运。重点加强港口与陆路的协调工作,推动“公水”、“铁水”和“公铁水”等多种模式多式联运的发展。积极发展和利用公路甩挂运输,为多式联运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5)规范市场行为。鼓励物流企业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逐步形成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主枢纽,服务于商贸流通、便捷的市内配送和辐射全国各地的干线运输物流发展格局。依托管理规范的大型专业市场,对经营业户进行统一管理,改善行业秩序。(二)设施布局按照物流系统建设的要求和各类相关规划,确定各个陆路货运场站与相关物流园区的定位与功能划分,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确、能够顺畅协调与协作的设施集群,并以此为依托构建陆路物流服务体系。1.货运场站。以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蓝村西编组站、黄岛编组站以及即墨、蓝村、楼山铁路货场为重点,建设铁路货运场站系统。以楼山货运站和南泉货运站作为重点,形成公路货运场站系统。2.相关物流基础设施。以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楼山物流园区、即墨南泉物流中心、即墨龙泉物流中心、即墨西元庄物流中心、胶州张应镇物流中心、平度半岛物流中心、平度新河物流中心和莱西姜山物流中心等为核心,构成陆路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业务为物流中转与转运、公铁水联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区域干线物流分拨与配送、仓储与辅助加工等。第四章 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一、空间布局(一)布局原则以适应我市主要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主要交通枢纽功能为两大重点,围绕我市三大物流服务系统的发展要求与服务特点,兼顾其它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既有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布局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二)布局目标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专业化物流设施建设为重点,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环胶州湾密集布局的物流设施群,支撑三大物流服务系统的建设,形成全市完整的“三系统、多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三)布局方案全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为7大物流园区、12个物流中心和8个配送中心。7大物流园区分别为:前湾国际物流园区、前湾保税港区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楼山物流园区和董家口物流园区。12个物流中心分别为: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青岛高新区物流中心、即墨南泉物流中心、即墨龙泉物流中心、即墨西元庄物流中心、平度半岛物流中心、平度新河物流中心、莱西姜山物流中心、胶州张应镇物流中心、胶州阜安物流中心和青岛粮食物流中心。8个配送中心分别为:胶州三里河配送中心、李沧上臧配送中心、李沧中石化配送中心、李沧利客来商贸配送中心、即墨商城配送中心、城阳维客商贸配送中心、莱西医药配送中心和莱西盐业配送中心。二、物流园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的物流园区有前湾国际物流园区、前湾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一)前湾国际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淮河路以南、江山路以东、黄河路以北,依托青岛前湾港建设。2015年物流操作量1170万吨,规划用地4480亩。2.功能(1)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园区基础功能是依托前湾港在沿海港口中的重要地位,为青岛市、山东省及周边省市的外贸进出口提供物流服务。(2)周边产业服务功能。基于园区周边产业布局,园区还将为包括汽车产业、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周边产业提供产业发展的物流服务集成功能。(3)区域物流系统整合功能。作为区域航运物流系统的核心,园区将与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互为补充、联动发展,整合区域内其他物流设施的功能,促进系统物流运作水平提升。(4)临港产业开发功能。通过对临港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系统运行环境的改善,形成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临港各产业的加速聚集和发展。(二)保税港区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前湾保税港区内,由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物流区整合组成。前湾保税港区已于2009年底实现一期封关运营,2011年实现港区全面封关运营,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区域占地2.42平方公里。物流园区预计2015年物流操作量800万吨,规划用地3050亩。2.功能(1)保税物流服务功能。园区的基础功能是保税物流服务,通过提供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运等功能服务,促进园区保税物流产业的发展。(2)区域物流系统整合功能。依托园区的保税特性,通过与其它相关物流设施和组织的整合,促进区域物流系统的合理化整合,提升区域物流系统运作的整体水平。(3)提升区域经济地位功能。通过保税物流运作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带动园区所在区域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三)空港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青岛流亭机场东南及东北侧两片区域,是我市空港物流的组织核心。2015年物流操作量680万吨,规划用地2820亩。2.功能(1)航空物流服务功能。园区依托区域内临空产业的发展,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航空物流服务需求,并兼顾全市及山东半岛航空物流服务需求。(2)保税物流服务功能。空港物流园区的重要功能是保税物流服务,基于园区内青岛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园区将为以航空为主要形态的国际保税物流提供支撑。(3)区域物流系统整合功能。空港物流园区与相邻的城阳综合物流园区共同构成胶州湾北部物流集群的组织和资源配置中心,提升城市物流运作水平。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物流园区有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楼山物流园区和董家口物流园区。(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胶州市西外环以东、同三高速以南、胶平路以西、北外环路以北区域。2015年物流操作量730万吨,规划用地3180亩。2.功能(1)公铁、水铁联运组织功能。为青岛市集装箱公铁、水铁联运物流提供组织服务。基于青岛港口的区域航运中心地位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依托铁路和公路的延伸,通过园区组织水平的提升,成为更广泛区域内联运物流系统核心。(2)整合城市陆路物流系统功能。依托集装箱中心站的大型公铁联运枢纽,深度整合陆路物流资源以及与港口联动,完善青岛市多式联运系统功能。(3)区域产业开发功能。通过联运组织水平的提升,促进园区物流运行环境的改善,加速区域产业的聚集,推动园区所在区域产业开发的功能。(4)农业、商贸物流服务功能。承担城市商贸业的物流需求,为胶州、胶南及山东半岛农业物流提供服务,成为青岛市农业物流服务的组织核心。(五)城阳综合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城阳区双元路以西、正阳西路北侧区域,临近204国道、济青高速。2015年物流操作量450万吨,规划用地1940亩。2.功能(1)产业服务功能。重点服务于机车、纺织等产业的物流需求,兼顾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及新材料产业,在产业服务上与空港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匹配。(2)区域经济开发功能。依托机车、纺织服装等产业物流服务,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物流运作环境,支持园区所在区域内的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物流系统整合功能。与空港物流园区联动,发挥主导性的资源配置中心作用,推动胶州湾北部区域物流设施和功能的整合,提升区域物流系统运作水平。(六)楼山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园区位于李沧区楼山西北部,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李沧段西侧, 2015年物流操作量400万吨,规划用地1620亩。2、功能(1)生活资料配送功能。主要承担市区的生活资料配送物流服务功能。(2)配送组织服务功能。与城阳综合物流园区共同构成青岛市城市配送的组织服务核心。(七)董家口物流园区1.布局及规模大宗散货物流区位于董家口港区散货作业区以北、子信路以南、中心路以西。综合物流区位于杂货码头区、子信路之间和子良山东路、鸭岛路之间。物流园区2015年物流操作量440万吨,规划用地2690亩。2.功能(1)综合物流服务功能。通过为矿石、煤炭、液体等大宗货物提供储运等综合物流服务,形成大宗散货集散交易中心和重要能源储运中心。为集装箱拆拼箱、中转提供物流服务。(2)保税仓储功能。为矿石、煤炭及原油等提供保税仓储和加工等其他物流功能叠加的新型保税物流服务。(3)临港产业开发功能。通过对临港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系统运行环境的改善,形成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临港各产业的加速聚集和发展。三、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的有即墨西元庄物流中心、即墨南泉物流中心、青岛粮食物流中心、胶州阜安物流中心、平度半岛物流中心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一)即墨西元庄物流中心。位于即墨市通济街道西元庄西,济青高速青岛西元庄出口。该物流中心主要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冷冻仓储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200万吨,规划用地800亩。(二)即墨南泉物流中心。位于即墨市南泉镇乔戈庄,东临三城公路,北靠府前路,西依胶济铁路。该物流中心主要服务于青岛闽龙钢材市场、青岛国际建材商贸市场及周边区域,为钢材、木材、建材、陶瓷等专用品的仓储、运输、交易服务,并承担即墨市生产、生活资料的配送及公铁联运服务。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490万吨,规划用地2000亩。(三)青岛粮食物流中心。位于四方区青岛第三粮库院内。该物流中心以粮食批发市场为依托,主要从事粮食的仓储、中转、交易和配送,保障青岛市的粮食安全,调剂品种余缺。物流中心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100万吨,规划用地130亩。(四)胶州阜安物流中心。位于胶州市阜安工业园内。主要为胶州市及周边地区生产、生活资料的配送、仓储服务。物流中心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70万吨,规划用地270亩。(五)平度半岛物流中心。位于平度市南郊,平营路西、胶平路南、汽车站北。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生产和生活资料物流需求。物流中心能力与规模为: 2015年物流操作量130万吨,规划用地510亩。(六)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位于青岛开发区北部工业新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内。该物流中心主要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内产业提供物流服务,并为石化等区外产业配套服务。物流中心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60万吨,规划用地260亩。“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有青岛高新区物流中心、即墨龙泉物流中心、平度新河物流中心、莱西姜山物流中心、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和胶州张应镇物流中心。(七)青岛高新区物流中心。位于青岛高新区新城东部,正阳路周边区域。该物流中心主要为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270万吨,规划用地1120亩。(八)即墨龙泉物流中心。位于即墨龙泉镇境内,烟青一级公路两侧。该物流中心主要为汽车及零部件功能区内落户的汽车、汽配、机电等企业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同时,提供加工、商贸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490万吨,规划用地898亩。(九)平度新河物流中心。位于新河镇西北部。该物流中心服务于青岛市无机化工产业物流需求,为平度新河化学工业功能区配套服务,属于专业化程度较高、服务较为专一的大型化工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250万吨,规划用地1030亩。(十)莱西姜山物流中心。位于姜山镇青岛路以北、杭州路以东、烟台路以南、苏州路以西,主要为姜山轻工业功能区及北部郊区农业产业提供物流服务,兼顾商贸等物流需求。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370万吨,规划用地1540亩。(十一)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位于胶南市北部临港经济开发区内。该物流中心既服务于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企业物流需求,同时兼顾服务胶南市商贸、农业、生产生活资料等物流的需求,为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230万吨,规划用地960亩。(十二)胶州张应镇农产品物流中心。位于胶州市张应镇。主要依托胶州市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定位,为胶州的粮食、蔬菜、畜牧、水产、花木等提供仓储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服务等功能。物流中心的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350万吨,规划用地200亩。四、配送中心“十二五”期间,主要完善的8个配送中心为:莱西医药配送中心、莱西盐业配送中心、城阳维客商贸配送中心、即墨商城配送中心、李沧利客来商贸配送中心、李沧上臧配送中心、李沧中石化配送中心和胶州三里河配送中心。(一)莱西医药配送中心。位于莱西经济开发区,梅山路以南,扬州路以东。主要为莱西市及周边地区医药品的仓储和配送提供物流服务。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40万吨,规划用地150亩。(二)莱西盐业配送中心。位于莱西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梅山路以南、扬州路以西。主要从事食盐、畜牧盐、工业盐的仓储和配送。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70万吨,规划用地270亩。(三)城阳维客商贸配送中心。位于城阳区玉皇岭工业园,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商贸流通领域的配送,为维客大型超市、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务。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30万吨,规划用地100亩。(四)即墨商城配送中心。位于即墨市西郊,龙鹤路南、华山二路西、华山三路东、客运站北,主要服务于即墨服装市场、小商品城等市场群,提供商贸物流服务。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80万吨,规划用地320亩。(五)李沧利客来商贸配送中心。位于李沧区重庆路。主要服务于青岛市内商贸流通领域的配送,为利客来超市、便利店等提供配送服务。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25万吨,规划用地80亩。(六)李沧上臧配送中心。位于李沧上臧社区。主要为城市提供快速消费品、医药等的分拨配送。设计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70万吨,规划用地150亩。(七)李沧中石化配送中心。位于李沧区滨海路。主要服务于青岛地区中石化成品油配送。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70万吨,规划用地270亩。(八)胶州三里河配送中心。位于胶州三里河,主要从事商贸流通领域的配送,为包括利群、沃尔玛在内的大型超市、便利店、连锁店提供配送服务。规划能力与规模为2015年物流操作量150万吨,规划用地300亩。第五章 物流企业发展与培育一、基本思路合理整合各类物流服务企业资源,引进、培养龙头物流企业,加快物流服务的技术进步,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我市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物流企业服务功能与服务范围的合理分工,物流服务企业与服务对象的战略联盟开始大规模出现,品牌效益逐步显现,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初步具备国际国内区域物流服务竞争能力。三、发展重点(一)物流企业发展1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和跨行业、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能力,支持我市区域物流辐射与服务能力的提升。2邮政企业。将邮政系统建设与物流服务系统、城市及农村配送系统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发挥邮政在网络配送和航空物流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以中邮青岛分公司为基础,全市相关城市快递企业为补充的区域性配送服务体系。3运输与仓储企业(1)水运企业。以亚欧大陆桥建设为契机,以低成本水运、多式联运为支持,以港口和航运为核心建立高效的通道化、一体化物流运作服务体系。(2)公路运输企业。以运输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公路运输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改善经营组织管理方式、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甩挂运输,依托公路主枢纽以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提升公路运输效率。(3)铁路运输企业。以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为基础,大力发展铁水、公铁联运以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建设、管理、经营的市场化。继续巩固铁路作为长途货运的主渠道地位,有效提高铁路物流的整体辐射与服务能力。(4)航空运输企业。发挥民航在高附加值、时效性强、小批量货运上的优势,逐步建立航空运输独具特色的物流服务模式,支持我市航空物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物流发展。(5)仓储企业。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和联合经营,发展成为具备物流运作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建立新型仓储业务运作模式,以适度集中储存代替分散储存,加快周转速度,发展增值服务。4物流咨询企业。创造条件,汇集人才,与国内各类物流企业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与国外物流发达国家咨询企业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物流咨询、培训业务的发展,为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提供技术先进、具有可操作性的咨询服务。(二)物流企业培育1网络化运输、仓储企业。强化网络化运作,鼓励企业之间加强业务合作,逐步构筑以大型运输和仓储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依托的区域性运输与仓储物流服务网络体系。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提升扩展自身的业务能力、服务范围与业务领域。围绕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开辟新型合作方式,建立系统、稳定的分工与合作框架体系,为内陆与港口间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快速高效服务。2品牌企业。强化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发挥其对我市物流企业的引导和表率作用,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品牌企业。第六章 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一、基本思路按照有利于在物流供应链支持下构建强大的产业发展链、有利于加快相关产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体系、有利于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等基本原则,全面推进青岛市工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提升。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加快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以及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推动20家以上工业、商贸流通业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初步形成物流服务外包的氛围。依托综合性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形成社会化及企业内部相结合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比率达到50%。三、发展重点(一)汽车、造船、机械、机车产业物流。对于零配件的集中采购与生产配送,要通过设立配送中心实现供应链建设的零配件集中采购,按照JIT(零库存)方式进行向生产线的配送服务。对于厂区物流管理,要在零配件集中采购与生产配送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支持下,合理规划厂区物流流程,通过生产环节的流程再造,提高资源的整合程度。对于产品的销售配送,要利用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系统合理构建产品销售网络,降低产品到用户间的物流成本。(二)钢铁产业物流。对整个物流运作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立适应物流管理需要的生产流程、安全库存、运输组织、原材料采购与供应、产成品销售系统、废料处理以及相应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通过与流通领域物流系统的结合,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产品销售、库存、配送等物流资源需求。(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电子、通信、医药产业要根据原材料来源与产品销售方向较为分散、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选择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运行商,利用其成熟的物流组织和管理系统,与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群体形成稳定的业务网络体系,实现原材料购入的稳定和产品销售的高效。(四)石化产业物流。建立针对特种物资较为封闭的物流组织与服务系统,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专业化水平,以确保石化产品物流安全性。对于作为生活消费品的化工产品,应与流通领域的物流组织与管理系统接轨,建立社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的商贸流通物流系统。大型石化企业要建立必要的货主码头和自有罐区,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稳定。(五)家电产业物流。要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深化物流改革,进一步在供应链整合上下功夫,建立适合家电发展的供应链体系。建设配送中心,进行集中采购,按照生产线对零配件的需要进行及时供货。从原材料采购和成品配送入手,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物流运作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更好地拓展市场。(六)纺织服装产业物流。对于一般服装产品应与销售商共同建立依托公共物流设施的物流节点,将商业销售、商品送达和售后服务形成一体化运作网络体系。生产高档服装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与其贸易对象性质与贸易模式相一致的高效率的配送管理系统,委托专业物流服务商开展产品销售物流活动。(七)食品及农产品(冷链)物流。通过建立专业化的仓储设施,为分散收购与产品提供服务。建立与各食品及农产品物流设施之间的协作网络,依托专业化设施与企业实现原料集中采购和集中储存,使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通过物流组织形成一体化发展。建立通畅的信息系统和高效率的配送系统,开展商业销售范围内的集中配送,保证食品与农产品配送的质量。(八)商贸流通业物流。推进全市商业企业集中采购与集中配送,通过建立统一的集中采购、仓储与配送系统,有效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依托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推进物流服务外包,提升由供应商到零售商之间物流的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配送服务能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架构,构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九)对外贸易物流。提高外贸企业物流的组织化程度,结合港口建设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国际物流组织与服务基础设施系统。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改善通关条件,优化通关流程,提高货物通关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对进出口商品的代理报关、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流通加工等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外贸服务的网上办公,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其他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十)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建立我市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推进造船、汽车、机械、钢铁、石化、家电、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商贸流通、食品及农产品等产业实施物流业务剥离外包,组织实施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和供应链一体化构建,促进产业物流与物流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三、主要任务(一)流程再造。以大型工业、商贸流通业等核心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再造、物流相关管理技术再造、物流技术应用的制度再造、企业物流组织与管理再造和企业物流发展的文化再造,加快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二)供应链构建。积极推进我市工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构建物流供应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一体化衔接,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降低、竞争水平提高。(三)物流服务外包。根据各类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状况和需求结构,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优势,加快工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在供应链构建基础上形成的物流服务外包。支持和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整合和服务能力,为工商企业物流业务的服务外包提供支持。第七章 物流信息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基本思路以全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口岸物流和产业供应链建设为主线,以物流设施为依托,以物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为基础,以信息系统维护与升级体系为保障,以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推广为支持,完成我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我市物流设施与物流服务企业、物流服务对象的信息化。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电子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物流咨询等功能的覆盖青岛、集成全国、接轨国际、服务社会的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全市物流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技术应用服务。三、发展重点(一)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政务与商务、政府与企业、设施与运行、服务与保障各类功能齐全的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物流企业与海关、国检、税务、工商、保险等的联网运行。(二)物流园区公共服务系统。建立以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物流在线跟踪等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服务系统。初步建成城阳综合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和楼山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系统。(三)物流服务企业信息化。鼓励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货物分拨、电子订货等系统信息软件,以及射频识别等装备技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四、建设模式我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方式,由物流行业管理部门主持,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投资的方式,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负责对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与维护。 五、重点任务尽快完成建设主体企业的组建,搞好前期专项调查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技术规范与标准,做好技术与人才储备,鼓励社会力量加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列。第八章 保障措施一、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有关区市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做好物流项目的土地征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二、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对经市物流主管部门认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物流重点建设项目、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骨干企业等予以资金扶持。物流业集聚区所在地政府也要建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三、大力开展定向招商。以物流集聚区为载体,着力引进具有先进而超前的管理理念、科学而高端的物流信息技术、高效而便利的物流设施、完备而畅通的基地网络的物流企业,打造山东半岛供应链物流服务基地、销售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基地。四、强化物流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重点培训储存管理、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物流管理人才,重点培养报关报检、单证检验等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物流规划师、国际贸易运输和物流经营型人才,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五、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物流标准,建立健全物流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企业使用统一的标准,推进产品的包装、标识的标准化,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六、发挥行业组织机构的作用。加强物流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促进其更好地承担起规范市场和行业自律的职能,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行业战略和专业课题的研究,配合制定、推广物流行业标准。七、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东亚经济交流合作推进机构物流分会等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积极推动物流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我市物流企业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