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339920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三、教学目标(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科学思维)(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社会责任)四、教学重点(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2,4,6。(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五、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六、教学方法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七、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3、介绍过的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提出问题:除此之外,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还有什么?回答:1、细胞膜。2、控制物质进出。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学生思考。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主动运输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了解了O2、CO2等物质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出细胞膜,但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提问:细胞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物质呢?展示物质逆浓度运输图表,请同学们讨论:1、通过解读图表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结合教材69页猜测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Cl-等离子需要哪些条件?结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介绍囊性纤维病成因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Cl-的载体蛋白功能异常,导致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细菌感染。请同学尝试总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区别。回答:能。回答:细胞内部分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回答:载体蛋白和能量。学生通过物质运输方向、是否跨膜、是否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四方面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动运输的探究奠定基础,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介绍疾病的成因,渗透生命观念。通过归纳总结,锻炼学生总结信息的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胞吞与胞吐跨膜运输的物质都是小分子,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病毒等颗粒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请学生观看胞吞和胞吐的动画模型,然后结合书71页最后一段的内容,描述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胞吞、胞吐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吗?2、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吗?总结:大分子进出细胞时,通过膜结构,形成囊泡,从而进行运输,是一种不跨膜的运输方式,运输同时需要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提问:胞吞、胞吐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什么结构特性?分泌蛋白的合成及运输,正是借助了细胞膜的这一特性,通过胞吐将在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运出细胞。介绍阿米巴痢疾成因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吞作用吞噬肠壁组织。这种病通过饮食传播,要加强个人饮食卫生。学生思考。回答:1、不是。2、需要。回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学生探究胞吞与胞吐过程,通过模拟动画的观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结合第三章内容,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维。通过介绍疾病的成因,渗透生命观念。课堂小结在回顾与思考教材P69“本节聚焦”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强调重难点及学习策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反馈评价课后习题,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任务。强化知识理解和内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