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宏观)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2742814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8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宏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宏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宏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宏观部分论述题u 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答:GDP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标准,GDP有以下几个缺点:(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因为GD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DP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比如两个国家的GD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与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无法对两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由于GD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4)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u 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沦,为什么要用绿色GDP替代GDP?答:(1)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GDP的局限性在于,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GDP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和社会公平度,因此GDP不是万能的。(2)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准确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说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用绿色GDP替代传统的GDP可以较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弥补传统GDP的不足。u 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答: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这里只考虑经常项目,一般用净出口表示,净出口为一国出口与进口之差,即:NXXM其中,NX为净出口。X为出口,取决于汇率、国外价格比和国外的收入水平,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外生变量。M为进口,主要受汇率、国外价格比与本国国民收入的影响,为简化起见,假定产品的国外价格比与汇率保持不变,进口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则进口函数可表示为: MM0mY (M00,0m0,0b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产出变动。(2)厂商预期不确定性。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用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s)来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故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这样,投资也极易变动。(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是易于变动的。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完毕,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这说明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u 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试解释。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来描述: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上图中储蓄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2)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用。u 简述Ktuznets经验研究结果所提出的“消费难题”,并用图示说明。简述Modigliani生命周期理论,并运用该理论解释“消费难题”,以与家庭数据中APC与收入之间反向的关系。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难题”。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Ca+bYD(a0,0b1)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D的函数,其中,a为自发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YD,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上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APC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1946年,Kuznets运用时期交叠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在18691929年间的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长期经验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局限性。第一,在长期,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APC没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当收入沿着长期趋势增长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相等的。这就说明,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曲线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第二,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APC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以经济萧条时期,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APC高于长期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与收入水平本身反向变动。因此,在短期,才有MPCAPC。而在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理论中,只进行了短期分析。(2)生命周期假说指出,一般地,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高。为了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他的一生收入现值的条件下,会尽可能使他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或是略微持续增长。因此,从总体上说,在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是,消费却是相当稳定的。 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bYL+aWR ,其中:代表消费,代表劳动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代表劳动收入,a代表实际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代表实际财产。在短期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资产存量是相当稳定的,于是形成短期的消费函数。在长期,随着储蓄行为引起的资产存量不断增加,短期消费函数不断向上移动,形成长期消费函数 这样,该消费函数就解释了消费函数理论之谜的三个问题。第一,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如果随机地选择一个人口样本,并根据收入水平对它进行分类,那么,高收入组所包括的中年人的比例必然较高,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必然较低。同样,低收入组所包括的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必然较高,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必然较高。因此,收入水平越高的样本组,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这就说明了在横截面资料研究中MPCAPC的现象。 第二,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在短期,资产存量是既定的,短期消费函数有一个大于0的截距项,又由于总消费函数的曲线的斜率总是小于或是等于一的,于是,在短期,必然有MPCAPC。第三,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在收入沿着趋势增长时,资产存量不断增加,又由于总消费要等于总收入,长期消费函数曲线是一条经过原点,斜率为一的直线,所以有MPC=APC。u LM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区域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答:(1) 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2)从LM曲线的斜率来看。由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曲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即为中间区域。(3) 从三个区域的经济含义来看。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而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经济状况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u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LM曲线是怎样得到的?请画图说明。答:(1)所谓货币市场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时的状态。假定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以为横轴,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从这个等式中可知,当为一定量时,增加时,必须减少,否则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是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它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它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因此,国民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时,利率必须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投机需求减少,才能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反之,收入减少时,利率必须下降,否则,货币市场就不能保持均衡。(2)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与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这个推导过程,西方学者也常用下面这样一个包含四个象限的图3-12来表现。图3-12 LM曲线推导过程象限(1)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象限(2)则表示当货币供给为一定量时,应如何来划分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和投机需求的货币。由于,所以,或,那条和纵横轴都成45度角的直线就表示这种关系。象限(3)的曲线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象限(4)表示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息与收入的一系列组合。包含了以上三个象限的容。这样,将一系列使货币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连结起来,就描绘出LM曲线。u 评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式中,为货币总需求,是指由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是收入水平的函数;是指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是利率的函数。(2)货币需求理论的含义如下: 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理论进行突破的主要表现。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水平稳定的正向函数。收入越多,此项货币需求越大;收入越少,此项货币需求也就越小,人们所拥有的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动机”,即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情况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都很不敏感。 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间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就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问题,凯恩斯又进行了特殊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将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藏起来。但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前者取决于收入所得,与利率无关,但一些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较大影响。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差,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时再变现,人们持有现金的成本等于将有息资产转换为现金的实际成本和持有现金丧失的利息收入之和。因此,货币的需求不但与利率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在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中认为,人们对未来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由于个人预计不同,因此总有一部分人持有货币,另一部分人持有债券,二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吻合,即投资者对自己的预期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对财富持有选择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持有债券,即人们持有财富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资产。u 试述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答:分析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主要变量。根据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决定我国交易与贮藏需求的变量应当有如下几个: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一个经济变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对货币需求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企业收入必须随着积极性的发挥而迅速增加,使之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需求会增加,但贮藏需求增长更快。 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为一定时,因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同。 市场供求状态和预期物价变动率。当预期物价上涨率有增无减时,人们就会持有更多的货币,以随时购买物品,从而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反之,当未来市场供求平衡、物价平衡时,人们就会增加储蓄,从而增加货币的贮藏需求。 利率因素。利率对个人的货币需求一直具有弹性。对机关团体、企业来说,过去的弹性很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利率的弹性趋强。综上所述,若以代表持币者的交易与贮藏需求的货币量,以代表收入水平,以代表收入分配的某一种结构比率,以p代表预期物价变动率,以代表银行利率,则可得出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函数式:(2)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变量。投资需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货币需求。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主要变量有:银行利率;固定证券(债券)利率;变动证券(股票)收益率;预期物价上涨率,用字母表示分别为。对于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实际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选择对象为货币、证券和实物资产,选择的依据主要是三种资产的收益率比较,还要权衡流动性和安全性。此外,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对投资需求也有影响。这样,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函数为:(3)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包括持币者的交易需求,贮藏需求和投资需求,若表示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则有,但是在上述变量中还需加入制度因素(W)这一变量。这里所指的制度因素不同于西方一些经济学者所指的制度因素,而是一个同市场因素相对立的抽象概念。它包括因管理体制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各种制度性约束,如管理价格、管理利率、对融资的行政干预等等,如对证券市场的约束将影响到资产选择与替代;管理价格与管理利率导致这两种因素弹性较小等等。最后,还需加入其他各种可能偶发的因素,即随机变量。通过以上综合考察,可以归并出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u 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其变动机制是什么?答: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具有上升的压力,国民收入下降。具体的变动机制是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了总需求,继而决定了国民收入。投资和利率是反方向的变化,当利率上升的时候,投资降低。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水平上升,直到达到均衡利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不断下降,直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u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答: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因此凡是影响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条件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与其增长速度。同时,收入的数量对支出数量也有决定性影响,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则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反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通常是定期地取得,而支出则是经常陆续地进行,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两次收入的间隔越长,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越多。(2)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在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人们所需要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一般说来,货币需求量与信用的发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3)市场利率,在正常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当市场利率提高时,一方面会增加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吸引投资者购买有价证券所以人们将减少货币需求量。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方面会减少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会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人们为避免将来证券价格下降而遭致资本损失,就会抛售有价证券,转而持有货币,从而使货币需求量增大。(4)消费倾向,货币需求与消费倾向一般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即消费倾向越大,所需要用作购买手段的货币持有量就越大,反之则反是。(5)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这三个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用货币流通规律的表达式来说明:,式中,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从可以看到,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6)心理预期。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心理预期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二是对物价水平的预期;三是对投资收益率的预期。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要上升时,会增加货币需求,反之则反是;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要上升时,则会减少货币持有,反之则反是;当人们预期投资收益率上升时,也会减少货币持有量,反之则反是。(7)人们的资产选择。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原因有三:一是保值,二是生利,三是心理偏好。当人们偏好货币或持有货币的收益率高时,就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否则,就会减少货币需求。u 用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答:(1)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点;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组得到。(2) 两个市场的失衡与调整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会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下面举例来具体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图3-14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IS曲线和LM曲线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区域:、和如图3-14(a)所示。这四个区域的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是一些非均衡的点。不同区域中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情况如下表所示。区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IIS 有超额产品供给LM 有超额货币供给IS有超额产品供给LM 有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LM 有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LM 有超额货币供给综合以上情况,可得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如图3.14(b)所示。 这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用图3-14(c)说明。如图3-14(c)所示,假定经济社会处于A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的失衡状态。A点所处的区域中,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需求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结果促使A点向右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促使A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A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右上方移动。假定A点逐渐移动到区域中的B点。在B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供给;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供给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结果促使B点向左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继续促使B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B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左上方移动。假定B点继续移动到区域中的C点。在C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减少,为了增加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I=S;如果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小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增加,出现非合意存货大于零,为了减少非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品供给,直至I=S。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消费投资决定法如图3-18所示。图3-18 简单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2)ISLM模型IS曲线是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点,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在以r为纵轴,y为横轴的坐标系上,IS曲线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倾斜的。LM曲线是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点,以y为纵轴,r为横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倾斜的。ISLM模型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情况。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得到。两个市场的失衡与调整。如图3-19所示,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图3-19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3)综上所述,简单凯恩斯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息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应。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而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说明了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ISLM模型是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分析。u ISLM分析主要说明什么问题?它的政策含义是什么?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LM模型。 (2)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IS-LM模型的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论述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意义。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4.4中E点,收入为,利率为,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地,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方法。图4.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为了将收入从提高到。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则均衡点为,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变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u 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2)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图4.7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在图4.7(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l,右移的距离是EE2,EE2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2KGG。在图形上,收入应从Y0增加至Y3,Y0Y3KG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IS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4.7(a)还是图4.7(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1,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Yl和Y2。从图4.7可见,Y0YlY0Y2,也就是图4.7(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7(b),原因在于图4.7(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7(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越少。图4.7(a)中的Y1Y3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4.7(b)中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8所示。图4.8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初始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G,它使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E1E2即Y0Y3,Y0Y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0Y1和Y0Y2。图4.8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从图4.8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即使因支出增加而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3)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u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请说明理由。答:(1)关于货币政策应该是按照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其分歧在于规则和相机抉择各有其好处。(2)固定货币规则是指货币当局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货币主义学派极力提倡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应当保持稳定。货币主义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而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变动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来消除。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在于控制银行信贷利率,而在于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维持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就会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政府干预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经济的不稳定。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实施总需求管理、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而机动灵活运用的货币政策。一般依照逆向规则实施,即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实行扩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业;反之,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种货币政策曾长期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政策未能考虑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对公众预期、货币政策时滞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可见,固定规则和相机选择都有各自的优越性,货币政策究竟应该按照固定规则还是按照相机抉择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尚无定论。u 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与扩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答:(1)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否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影响,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发生影响的“面纱论”,即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与“面纱论”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他认为再生产扩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不掌握足够的货币,或者不存在订货刺激亦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也无从实现。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作用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大危机时期,凯恩斯否定了这种“面纱论”,并在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的“货币非中性论”的基础上,强调货币与货币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的重要性。他认为,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而失业是社会一大祸害,所以,增加就业应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由于“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因此物价的稳定不应是货币当局最关注的目标。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其权衡性货币政策基础上的,即货币当局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逆经济风向”进行动态性决策,以促进宏观经济达到长期均衡状态。但凯恩斯也指出,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对刺激有效需求的功能是有限的。(2) 现在占主流的是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它主要联系了潜在资源或可以利用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与扩界限的常态是:只要经济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提高的现象;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这三个阶段可用图5-3表示。图5.3 货币扩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图5.3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指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是指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和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