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2271295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根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国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方法中华人民国教育部令第10号6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20102020年8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容 1、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的根本道德规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在这根底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功能: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3.对社会文明的示作用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作用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容: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开展的不竭动力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5、加强学习,勇于创新6、参与实践,总结经历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2008年修订4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开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醒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开展分为: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开展2 教育及其开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历的一种途径。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开展: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的教育3 教育的根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2.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4 教育与社会的开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政治制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容;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2.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承受政治的制约,同时也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学对政治的作用:a、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c、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3、促进政治化2、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代化的开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的开展越来越离不开经济的开展;同时,经济的开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开展。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决定教育开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教育构造的变化;生产力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开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与科技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开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教育又积极反作用于文化。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5教育与个体开展1个体身心开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开展的理论个体身心开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开展的理论: 1、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开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在需要,身心开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强调人的身心开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开展的水平和形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强调人的身心开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个体身心开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开展的顺序性规律 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开展的阶段性规律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个体身心开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开展的顺序性(3) 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 - 1、遗传素质为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个体身心开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开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开展。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开展方向、速度和水平学校-1、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做出社会型规 2、学校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成效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开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2、鼓励功能 3、评判功能 4、指导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既重视个人开展又重视社会开展的价值取向(2) 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局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和接班人。组成局部: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3)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和接班人。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开展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局部,表达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教育从产生到今天,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非形式化的原始教育到形式化的学校教育,再到今天构成完整体系的制度化教育的开展历程。(2)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幼儿教育:实施机关为幼儿园,2、初等教育:包括普通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3、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技工学校4、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8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2) 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开展教师的素养1、教育专业精神 2、教育专业人格 3、科学文化素养 4、学科专业素养 5、教育专业知能教师专业的开展教师专业开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开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开展的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开展的途径:1、树立坚决的职业信念2、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3、鼓励教师进展教育研究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立者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 3、学生是开展中的人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开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的身心开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主动融洽师生关系2、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方法3、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4、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5、教师要多于学生交往,增强彼此的喜欢程度: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于学生沟通;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多方面了解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9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的类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历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制约课程的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根底及其可承受性(2)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根本素质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表达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容,规定了评价哪些根本素质以及评价的根本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根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容标准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3新课程构造的主要容与特征主要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效劳。特征: 1、课程构造的均衡性 2、课程构造的综合性 3、课程构造的选择性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4、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0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是社会经历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开展提供科学的根底和实践3、教学构成教育工作的主体局部,又是实施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智力、体力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4、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性规律2、教学开展性规律3、教学教育性规律3教学原那么及其运用1、直观性原那么-a、选择正确的直观教育和现代教学方法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导向性原那么-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3、稳固性原那么-a、在理解的根底上稳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大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稳固4、循序渐进原那么-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展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那么-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展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开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运用: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教学的条件、时间、设备 4、学生的特点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历和人格特点5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方案上课-1、课的类型与构造2、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活泼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作业容科学 2、作业分量适度,难易适度 3、对作业提出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经常检查批改作业5、作业要表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外辅导-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2、做好对学生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3、为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研究指导,帮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成绩评定要求根据标准,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准确,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应防止凭印象评定。6教学组织形式1、现代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开展倡导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11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教学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1、鼓励作用 2、调节作用 3、诊断作用 4、管理作用 5、开展作用(2)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主要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3、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方法: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6、成长记录评价法(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开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方案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安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学校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组成局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开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2) 德育的目标与容德育的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老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抗不良影响的能力。德育容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安康教育(3)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开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 德育原那么及其运用1、导向原那么 要求: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那么 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那么 要求:保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那么 要求:要统一学校部的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展德育要有方案有系统地进展。 5、因材施教原那么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展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方案地进展教育。 6、知行统一原那么 要求: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了解学生,适时指导,要求他们知行合一、倡导学生善待生命,以真诚的思考、言说和行为积极影响周围的人、教育者要博学深刻,率先垂。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 要求: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8、依靠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的原那么 要求: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式、全面分析、了解并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乏、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发扬优点,抑制缺点。(5) 德育方法及其运用1、说服法:a、明确的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2、典范法:a、选好学习典范b、激起对典范的敬慕之情c、引导学生用典范来调节行为3、锻炼法: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主动性c、注意坚检查和坚持4、冶法:a、创设良好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5、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发扬,获得群众支持c、注重宣传与教育(6) 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班主任工作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劳动5、共青团活动(7)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意义: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开展的指导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方案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立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8) 班主任工作的容与方法班主任工作容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13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课外活动的意义1、课外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获得知识2、课外活动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开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空3、课外活动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局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4、课外活动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5、课外活动是进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的任务1、扩大加深和稳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2、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开展学生的能力4、促进学生身心安康开展(2) 课外活动的容与形式课外活动的容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体活动 4、课外阅读活动 5、社会活动 6、主题活动 7、游戏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3课外活动的组织如何进展课外活动的组织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2、注重学生的平衡开展,兼顾全面开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开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开展与培养感知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单纯地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时,总是同时知觉到这个事物,并把事物的各个不同的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正因为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通常把它们合称为感知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1、直观教学的根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a、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b、运用知觉的组织原那么,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c、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d、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学生观察力的开展与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引导学生复习与预习相关的知识3、引导学生制订观察方案和提出观察的方法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的根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过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3、尽量减少和防止干扰4、合理组织复习(3)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展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藏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4)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思维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实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在联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拟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根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提醒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根底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气氛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3、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5)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2、心理定势3、迁移影响4、功能固着5、动机强度6、人格特征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根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视功能注意的根本特征品质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注意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7皮亚杰认知开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开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以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为主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单位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以命题形式为主。2情感、意志的开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开展与教育情感和情绪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 2、调节功能 3、感染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开展与教育情绪、情感的开展: 1、情感的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性质不断深刻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4、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开展起来情绪、情感的教育: 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地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典范的作用,对学生进展直观影响。 3、在实践生活中培养情感,使学生将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4、利用有丰富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 5、培养学生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开展与教育意志及其品质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抑制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2、坚决性3、果断性4、自制力学生意志的开展与教育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历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3个性开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需要及其种类1、定义:需要时有机体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2、种类: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平安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那么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承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承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2、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兴趣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 3、增强课堂美感提快乐趣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异样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如果生动幽默,会使课堂气氛活泼,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兴趣及其种类1、定义: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境兴趣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 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开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及其类型1、定义: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2、类型:根据能力的适应活动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上下分为: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能力的差异1、能力开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类型的差异3、能力开展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测量一般能力测验又称智力测验 1、比奈西蒙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3、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影响能力形成和开展的因素1、先天素质的影响 2、环境与教育因素 3、实践活动的影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1、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3、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抗挫能力4、创设鼓励气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5、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协作能力6、体验成功乐趣,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气质1、概念: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类型: a、多血质:活泼好动,言语行为敏捷,反响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拟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于交际、不怯生,容易承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b、粘液质: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抑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 c、胆汁质: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外向性、行动性和直觉性。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拟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冲动,反响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 d、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缓慢、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倾性。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慎重,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气质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1、对待学生应抑制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进展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4) 性格及其构造、影响性格形成与开展的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构造: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开展的因素1、家庭 2、学校教育 3、同伴群体 4、社会实践 5、社会文化因素6、生物学因素:遗传物质、人的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技能、性别差异5埃里克森人格开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埃里克森人格开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开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2-3岁3、主动感对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讲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开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拟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分类1、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按学习的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可分为:隐学习、外显学习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可分为:承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按学习的容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的学习以系统掌握间接经历为主要任务2、学生的学习是按教育目标进展的,是在有方案、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展的。3、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2) 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展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在过程或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行为的质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3) 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4)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响信息,妥善进展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5、适当开展竞赛(5) 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迁移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迁移与教学迁移与教学辩证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6) 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直观教学,促进知识的保持2、复述加工,促进知识的保持3、作业精当,促进知识的保持(7) 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技能是个体运用知识经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符合法那么的活动方式,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的种类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地示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响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8) 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策略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采用的有效学习的规那么、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分类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藏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时机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部言语动作阶段5学生心理安康与教育1心理安康的涵、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义: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心理安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有助于解决学生开展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4、社会和时代开展的需要(2)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安康问题1、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2、抑郁症 3、恐惧症 4、强迫症 5、 厌学症 6、人格障碍心理辅导:是指学习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开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立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安康水平的过程。心理辅导目标:1、学会调适:教给学生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适宜、正确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2、寻求开展: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合理正确地进展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开展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根本方法: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示法e、处分法f、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根本方法a、全身松弛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4、辅导策略的综合运用6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2、教师成长与开展的根本途径 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水 b、开展微格教学 c、教学决策训练 d、反思教学经历(2)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开展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也在影响威信的形成(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其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5)师生关系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相当大的作用2、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开展(1)稳固已有的威信,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2)开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3)开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1、课时方案的差异: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方案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那么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专家型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为关注;新手型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更多考虑自己的教学情况。 五、试卷构造1主要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2容比例:时事政治模块约占10,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约占20,教育学模块约占35,心理学模块约占35.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