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文两篇》(《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869631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古文两篇》(《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古文两篇》(《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古文两篇》(《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文两篇(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简介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通过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后人曾将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2游侠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此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秉笔直书,即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总之,史记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课文分析。1勾践灭吴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一是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文章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嚭,顺利达成协议。二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不是什么简单的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白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经验教训之深刻。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寓深刻的经验教训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勾践灭吴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它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在本书叙述越人贿赂吴国太宰嚭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会慨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篇,掩卷思之,也许会想起欧阳修那两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此篇还提供了这样的历史经验:否定天地鬼神的绝对权威而重视“民”的作用。勾践灭吴中有两句画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确确实实帮助了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提醒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亦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当然,作者对那些被视为“朱家之羞”的“盗跖居民间者”式的豪侠却加以否定和鞭挞。同时作者借儒形侠,又写公孙弘等的诛侠之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此类儒者的愤激之情。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史记评林引董份语),处处倾泻“愤激”“不平之气”(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且层层回环,步步转折,曲尽其妙,真“百代之绝”(董份语)。文章结构严谨有序,前有叙论,为一篇之纲,后分叙诸侠之事,为叙论作注脚,“太史公曰”总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后辉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吴见思史记论文)。二、能力训练检测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B令壮者无取老妇C将免者以告 D勾践说于国人曰2下列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B吊有忧,贺有喜:“忧”“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公令医守之:“医”名词活用作动词D今越国亦节矣:“节”名词活用作动词3下列句中加红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 B C D4下列句中加红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 )臣闻之 何后之有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我攻而胜之 服之而已若水之归下也 公与之母 国之孺子之游者 昔者之战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 B C D5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状语后置句)C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D又败之于没。(被动句)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韩非子内储说上)6对下列句子加红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对曰:“可矣?” 对:回答。B比降北之罪。 降北:降,投降;北,向北。C被濡衣而赴火者。 被,同“披”;濡衣:湿衣。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跳到火海里。7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虚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于:对、从。B何不试焚宫室 何:怎么。C人莫救之 莫:不。D乃下令曰 乃:却。8下列句子,与“人之救火死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此知必胜之势也。 B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B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你想了解民心,为什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C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参加救火却没有死的人,照发战胜了敌人的奖赏。D此知必胜之势也。 从此知道必定胜利的形势了。10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B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C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附参考答案1D(A乡-向 B取-娶 C免-娩)2C(“医”就是医生,名词。)3C(爪牙:今指党羽,帮凶;古指勇士。 布衣:今指布衣服,古指平民。 暴露:今指显露,古指晒。 丈夫,今指妻子的配偶,古指男子。)4B(为代词,指代对象各不相同。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D6B(北:败逃。)7C(于:向。 何:为什么。 乃:于是。)8C(“人之救火死者”为定语后置)9D(“此”应为由此。)10B(“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不对,是为了明赏罚,测民心。)忘不了,那一抹嫣红高一(8) 莫思聪曾有人说,只有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代佳人,才当得上这美丽二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外表之美没什么不好,但照此看来,天下之美丽者,岂不只剩下历代帝王后宫中的三千粉黛?花容月貌纵是美丽极重要的一部份,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在雨后林中为鲜艳欲滴的花朵陶醉,于幽谷中体味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站在荒漠之上为历史遗迹苍雄之劲美震撼不已,为海面进出的一轮红日而对自然的伟大心生敬畏纵览世界大千万物,谁的心里不会涌起美的涟漪?站在巷对口的清静角落,观察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表情:事业的不得志的苦闷,终日奔波劳累的沧桑,多日努力终得成功的欣喜若狂,工作一天渴望与爱人团聚的小小幸福,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自在将城市的动作放慢,你会得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真实,这也是美。还记得公交站上张贴的募捐海报吗?报上女童一双不谙世事却充满渴望的眼睛配上身后低矮破旧的教室,足以让人的心底产生无限的悲凉。感动于此情此景援助之手的人们,带着对那些失学女孩的美好祝福,被我们所铭记。唐代诗人崔护春游郊外,在一户桃花盛开,春意正浓的人家门口叩门求饮。屋中走出的少女热情地端水出来,崔护喝完水,抬头相见,见那少女朴素面容上那一抹嫣红,甚为感动,写下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动人诗句。我们不知道这些生活中为了别人的幸福而伸出自己双手的人们是否容颜姣好,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们的心灵的美丽!高尔基曾说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没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美丽等着我们去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一朵花,一片叶,就是引领我们成为德人的钥匙。让自己永葆美丽很容易,你只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创造美的心。评语本篇为考场文,话题为“美”。本文有三个亮点:一是标题。不直言“美”字,避了俗套,却有美意。二是语言。言之有物,而又追求了语言本身的美感。三是思路。从自然到生活,从身边到古人,从对美的感受到对美的发现,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